CKM症候群警訊:成年人健康新威脅,必知預防與改善方法
美國醫師近日發出嚴重警告——一種名為「心血管–腎臟–代謝症候群」(Cardio–Kidney–Metabolic Syndrome,簡稱CKM症候群)的新興健康問題,正在悄悄威脅全美成年人口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於2025年10月發布的最新報告,全美約有2.4億名成年人至少罹患一種與CKM相關的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以及慢性腎臟病。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調查顯示高達88%的美國成年人從未聽過CKM症候群。公共衛生專家憂心,這種認知不足可能讓許多患者錯過早期干預,導致疾病進一步惡化,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腎功能惡化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雖然台灣尚缺乏針對CKM症候群的大規模統計數據,但隨著生活型態逐漸西化以及人口老化,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等相關問題的人數持續增加,CKM症候群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CKM是跨系統的健康警訊
郭志東表示,近年醫學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CKM症候群(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Syndrome)。所謂的CKM症候群,指的是心血管、腎臟及代謝系統三大類疾病之間的交互作用,其中包含四個主要健康問題: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第二型糖尿病以及肥胖。
「CKM」三個字母分別代表心血管(Cardiovascular)、腎臟(Kidney)與代謝(Metabolic)。其中,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屬於代謝性疾病,而這四種疾病往往會互相影響,甚至可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至於為何這些疾病會同時出現,郭志東解釋,這是因為人體各個系統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舉例來說,當我們攝取食物和飲料之後,營養物質與能量會透過血液運送到全身細胞;心臟和血管負責血液循環,腎臟則負責過濾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只要其中一個系統出現問題,就可能牽動其他系統,進而引發CKM症候群。
郭志東提醒,CKM症候群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個跨系統的健康警訊,因此早期篩檢與整合管理至關重要,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腎臟病及代謝異常的風險。
Box什麼是CKM症候群? |
CKM症候群常見症狀
郭志東說明,CKM症候群的症狀通常與構成該症候群的四種疾病相關,可能表現出多種不同的症狀。患者可能會出現胸痛、呼吸急促、昏厥,或是四肢及腳踝腫脹;在行走或是活動時,腿部也可能感到疼痛或疲倦。此外,還可能會出現食慾改變,例如食慾增加或是減退,排尿次數增多、皮膚乾燥,甚至伴隨睡眠呼吸中止症、痛風等症狀。由於這些症狀涉及心血管、腎臟與代謝系統,早期往往不易被察覺,但是隨著病程繼續進展,生活品質可能受到明顯的影響。
研究指出,體脂異常或過高是CKM症候群的重要誘因。因為過多的脂肪組織會釋放促炎因子,如細胞激素和自由基,引起心臟、腎臟和血管的慢性炎症及組織損傷;這些發炎反應會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血糖控制變得困難,並促進動脈粥樣斑塊形成與腎臟功能惡化。長期下來,不僅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也會加速慢性腎病進展,形成一個多個系統互相影響的惡性循環。
因此,及早察覺相關症狀、改善生活型態、控制體重和脂肪分布,以及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是預防CKM症候群及其併發症的重要策略。
CKM症候群會致命嗎?
郭志東進一步說明,雖然CKM症候群本身不是直接的死因,但是它會大幅提高心臟病發作、中風與心臟衰竭的風險。CKM症候群的併發症相當嚴重,可能包括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心肌梗塞、中風及慢性腎臟病惡化等,這些併發症不僅會明顯降低生活品質,還可能對生命造成威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CKM症候群涉及多個系統,症狀常不明顯或容易被忽略,因此早期篩檢與及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而這正是CKM帶來的後果。因此,AHA警告,當高血壓、糖尿病與腎功能異常同時存在時,風險會倍數上升。
郭志東建議,對於具有上述風險因子的人群,應建立完整的健康追蹤計畫,包括定期檢測血壓、血糖、血脂與腎功能,同時調整生活型態,從飲食、運動到壓力管理,全方位降低心血管、腎臟與代謝疾病的發生與惡化風險。透過早期干預,即使已具多項風險,也有機會延緩病程進展,改善整體健康。
診斷與檢查
醫生可以透過多項檢查來診斷 CKM 症候群,包括測量血壓、血脂檢查、血糖評估、腎功能檢測、冠狀動脈鈣含量測量,以及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等指標。根據這些檢查結果,將CKM症候群分為0到4期,以評估心血管、腎臟及代謝系統的風險程度,其中4期代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高。
0 期:無風險
您沒有任何明顯的 CKM 相關風險因子,整體健康狀況良好。
1 期:輕度風險
出現額外體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積,提示代謝負擔增加,需要開始注意生活型態。
2 期:中度風險
出現第二型糖尿病、高三酸甘油酯、高血壓或腎臟疾病等問題,代表代謝與器官功能已受影響。
3 期:早期心血管風險
您可能已有早期心血管疾病的跡象(但尚無明顯症狀),或存在高度心血管風險因素,需要積極介入控制。
4 期:高風險或已發病
患者已出現心血管疾病(可能伴隨症狀)、顯著額外體脂肪及代謝異常,並可能合併腎功能不全或腎衰竭,是最嚴重的階段,需要高度醫療關注與持續管理。
郭志東強調,透過早期檢測和分期管理,即使處於高風險階段,也有機會透過生活型態改善、藥物治療及定期追蹤,減緩病程進展,降低心血管及腎臟併發症的發生。
box誰是高風險族群? |
CKM症候群能治癒嗎?
郭志東指出,CKM症候群的治療方法因患者所罹患的具體疾病而有不同。例如在早期的階段,可能只需要在生活方式上做一些改變,例如增加運動習慣;如果是中期的患者,則可能需要服用藥物來控制血壓、膽固醇或血糖。
而肥胖的人可能需要服用藥物來降低食慾;而在更後期的階段,可能需要一些侵入性的治療,例如使用支架來擴張阻塞的動脈,以便保持血液的流通,或是透過心臟手術、血液透析、減重手術等,來改善疾病。AHA則指出,根據統計,有四分之三的患者可藉由生活方式調整改善病況,也就是說,只要願意改變,CKM症候群是可以被控制的,因此建議定期檢查血糖、血壓與膽固醇,早期干預才能防止惡化。
如何預防CKM症候群?
美國心臟協會強調:「預防是最強防線。」透過日常健康管理,大多數成年人都能降低罹患CKM症候群的風險。
郭志東建議,可從多個面向著手防範 CKM 症候群:
1.均衡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和全穀類,減少加工食品、含糖量高或高脂肪食物的攝取,有助維持血糖、血脂與體重穩定。
2.充足睡眠:每晚 7~8 小時的良好睡眠,對身體恢復、代謝調節及心血管健康都至關重要。
3.戒菸:吸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腎臟損傷及代謝疾病風險,因此應避免任何形式的菸品。
4.定期健康監測:管理血壓、血糖和膽固醇,定期檢查,必要時遵循醫師建議進行治療。
5.規律運動:每天至少 3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或游泳,可促進心血管及代謝健康。
6.維持健康體重:透過合理飲食和運動,將 BMI 控制在正常範圍內,降低肥胖及相關疾病風險。
郭志東指出,CKM症候群涵蓋肥胖、糖尿病、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是現代生活方式病的重要警訊,他也醒民眾:「不要等到症狀出現才治療,從今天起改變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救命行動。」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運動讓心臟更年輕!Maryland大學研究:這種運動可延緩DNA老化、維持端粒長度
.台大醫院創亞洲首例!男子無心跳仍存活,雙心室輔助器取代整顆心臟成功
其他人也在看

肥胖也不行!擔心造成美國經濟負擔 健康出狀況美簽恐被拒
美國已經將肥胖、癌症及糖尿病等,列為拒發移民簽證的理由,國務院表示,這項措施目的在防止移民體系成為納稅人負擔。(戚海倫報導)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國務卿盧比歐日前透過電報,通知美國所有使領館一項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
「這種血癌」好發銀髮族,9成有慢性共病!台大醫揭「1療法」可望停藥
白血病又稱血癌,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發病年齡高,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後才發現,且多已合併慢性病。醫師指出,此病早期僅有化療可選,但近年已有新型標靶藥物問世,透過「固定療程療法」,以標靶藥物組合治療,患者不需長期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疾病。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世界糖尿病日提醒:糖尿病不只影響血糖,長期可悄悄侵蝕視力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除了提醒民眾注意血糖與飲食管理外,醫界也警告,糖尿病可能悄悄侵蝕視力。 根據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國內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約每8人就有1人罹患;其中約三成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但接受眼底檢查者不到三分之一,許多人已置身失明風險卻不自知。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沒症狀眼科醫師陳怡豪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直到視力模糊才就醫,錯過治療黃金期,嚴重恐導致永久失明。糖尿病會損害全身血管,尤其眼底微血管受影響最顯著,長期高血糖會使視網膜微血管受損,進而刺激新生不成熟血管形成滲漏、出血與纖維組織,最終可能造成視力永久受損。若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病程更容易加速。 陳怡豪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5大視網膜病變警訊」:視力模糊、顏色變暗、飛蚊或黑影、夜間視力差、視野扭曲或變形。一旦出現任何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眼底。 每年接受一次完整眼科檢查為預防糖尿病失明,陳怡豪建議至少每年接受一次完整眼科檢查,包括視網膜攝影、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必要時搭配螢光血管攝影。糖尿病病程長、血糖控制不佳,或合併慢性疾病者,可在醫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東京流感病例暴增!日本16年首度11月發「流行警報」
計畫前往日本要注意了,東京流感病例激增,16年來首度在11月發布「流行警報」。根據外媒報導,截至9日為止,東京都每家醫療機構在一週內平均通報29.03名流感患者,較前一週暴增約1.2倍,也突破正式警報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不只吃魚!9大抗腦霧生活攻略:掌握麥得飲食原則+動腦遊戲,50歲後記性照樣好~
年過50後,你是否常覺得「反應變慢、記東忘西、腦袋一片霧」?這些不是老化的必然,而是身體在提醒,大腦也需要營養與運動。根據《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指出,從40歲起預防失智最關鍵,其中飲食、運動與代謝管理是「護腦五守則」核心。以下九個日常習慣,讓你從餐桌開始清腦霧、顧記憶,活化思緒不打結。習慣......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久坐族快動起來!每天少坐30分鐘 就能讓身體代謝「回春」
現代人生活久坐時間長,許多人明明知道多運動有益健康,但要落實卻是難上加難。芬蘭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少坐30分鐘,就能改善身體使用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對代謝帶來正面影響,對缺乏運動、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較高的族群尤其有益。久坐增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險 專家解釋何謂「代謝靈活性」!芬蘭圖爾庫大學發布新聞稿說明,久坐加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造成能量的攝取超過消耗量,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生活習慣也會影響身體在不同情境下將脂肪或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能量的能力,這種能力稱為「代謝靈活性(metabolic flexibility)」。圖爾庫大學博士後研究員Taru Garthwaite解釋,健康的身體在休息時會燃燒更多脂肪,飯後或進行高強度運動時,主要的能量來源會轉向碳水化合物。如果代謝靈活性變差,血糖與血脂可能升高,多餘的脂肪與糖分不再被用於能量生產,而是被儲存起來。研究揭久坐減少至少半小時 代謝能力觀察到有改善這項研究由圖爾庫正子掃描中心(Turku PET Center)與芬蘭健康促進研究所共同進行,研究對象為64位經常久坐、有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因子
常春月刊 ・ 1 天前眼睛紅就點眼藥水?這樣做其實很危險!醫警告:這種結膜炎別拖,當心視力受損、角膜水腫
「醫生,我的結膜炎已經兩個多禮拜了,看了好多醫師還沒好!」一名30多歲林小姐因紅眼久未痊癒、異物感與分泌物增多,甚至出現視力模糊,經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傳染力極強的「腺病毒性結膜炎」,由於延誤就醫,病情已併發角膜炎與角膜水腫,導致視力明顯模糊。腺病毒性結膜炎傳染力極強!恐經由毛巾、枕套傳染臺北市立萬芳......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童子瑋感謝醫師與醫療夥伴守護市民 呼籲重視健康、支持基隆醫療發展
[FTNN新聞網]地方中心/綜合報導基隆市議會議長童子瑋指出,這幾天因颱風影響,有兩個節日的行程無法特別安排,但在他看來,這兩個節日所代表的精神是一致的...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1 天前
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
許多人一聽到「抗氧化」就想到保健食品,但醫師提醒,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抗氧化」
健康2.0 ・ 1 天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23 小時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3 天前
他「做2事」治好脂肪肝、高血糖!還甩肉6公斤、降體脂肪
胰臟癌向來被稱為「癌王」,死亡率極高。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並規律運動,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體脂肪減少8%,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好了。男子更直呼,「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覺得自己每天都有喝水?營養師揭「4警訊」:身體缺水了
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每天都應攝取足夠的飲水量,營養師羅晞蕾提到,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有喝水,但實際上都沒補夠,當水分不足時,身體會出現很多小警訊,呼籲民眾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喝水,雖然咖啡、茶、湯都能算一部分水分,但絕對無法取代白開水。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 1 天前
流感大流行!營養師大推「8大抗病毒食物」 這1顏色蔬果很多人常沒吃到
最近流感升溫,尤其是學校裡,好多孩子輪流中鏢!家長們緊張又擔心,其實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日常飲食的營養補充」也是守住健康底線的關鍵。對此,營養師高敏敏整理出「8個抗流感營養」,教你從飲食中強化保護力、減少被病毒擊倒的機率,讓全家人一起撐過流感高峰期。 1、維生素C:多吃新鮮水果能使體內對抗病菌的免疫細胞活躍度增加,提振免疫系統,有助縮短病程。但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容易流失、身體不會自動合成,要透過每天攝取補充,建議每天最少吃兩份新鮮水果來補足,攝取約100mg的維生素C即可,如:一顆芭樂、一顆柳丁、10顆草莓、兩粒奇異果。 2、維他命B1、B2、B3:吃穀類、豆製品、燕麥B群不足可能導致免疫系統減弱、淋巴球減少.維生素B1又稱精神性維生素:能維持神經正常,避免憂鬱、焦慮,幫助提升活力,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消除疲勞,並有助於控制體重。.維生素B2又稱能量代謝維生素:幫助延緩老化、協助代謝鐵質,也能協助醣類、蛋白質、脂肪的氧化分解,對於皮膚、粘膜、毛髮健康很重要,能改善痘痘、破嘴等肌膚問題,但如果長期缺乏,就容易出現認知功能下降、憂鬱等症狀。.維生素B3稱為菸鹼酸:主要作用就是
常春月刊 ・ 1 天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