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酸補充能影響大腦發展?醫師這樣看「自閉症」研究的下一步
醫師強調,自閉症屬神經發展差異,重點在早期發現與支持,而非尋找治癒藥物。(圖片來源/freepik)
美國衛生部長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日前宣稱「找到自閉症的成因與治療方式」,指稱孕期服用止痛退燒藥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商品名Tylenol)會導致孩童出現自閉症,並稱「亞葉酸」(leucovorin)可望成為治療自閉症的新方法。
他甚至聲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著手修改乙醯胺酚的風險標示,並批准亞葉酸用於治療自閉症,這番言論國內外媒體關注,也引起全球醫療人員與相關研究者強烈抨擊批評。
專家指出,目前並無實證顯示孕期服用乙醯胺酚會導致自閉症,而亞葉酸雖有初步研究結果,但距離「治療」仍有很長的路。
葉酸與自閉症的關聯,怎麼來的?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薛一蘋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指出,自閉症的成因極為複雜,涉及上百種基因與多重環境因子交互作用。「孕期服藥可視為一種環境因素,但目前大型研究已顯示乙醯胺酚與自閉症並無明確關聯。」
至於亞葉酸,屬於「活性葉酸」,是經修飾後的葉酸形式,能直接被身體利用,不需再經酵素轉化。它被用於治療罕見疾病「腦葉酸缺乏症」(Cerebral Folate Deficiency, CFD),該疾病患者因葉酸受體功能異常,導致葉酸無法進入腦部。
「部分自閉症患者身上發現葉酸受體α(FRα)抗體,這會阻礙葉酸進入腦細胞,因此有人假設亞葉酸能繞過這個障礙。」薛一蘋指出,小型臨床研究確實發現,這些抗體陽性的患者在補充亞葉酸後,社交與語言表現略有改善,但樣本數小、療效差異大,無法代表所有自閉症患者。
她也提醒,臨床研究中亞葉酸劑量遠高於一般孕婦補充葉酸的標準(每公斤體重0.5至2毫克),不宜自行服用。過量使用恐導致副作用,應在醫師評估與監測下進行。
臨床研究:有改善,但非「治癒」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倪信章先指出,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展疾患,約影響1%的台灣兒童。目前主要治療以行為與教育介入為主,例如應用行為分析(ABA)、語言治療與職能治療,藥物多用於控制焦慮或易怒症狀,但尚無可改善核心症狀的藥物。
「亞葉酸的研究方向,來自葉酸在神經發育中的重要角色。」倪信章表示,葉酸參與DNA與蛋白質合成、基因表現及大腦髓鞘形成,母親孕期補充葉酸可預防神經管缺陷,這也是婦產科普遍建議孕婦每日補充0.4至0.8毫克葉酸的原因。
倪信章提到,2018年《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一項隨機雙盲研究發現,補充高劑量亞葉酸12週可改善部分自閉症兒童的語言交流能力;2024年《歐洲兒科》(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研究也指出,連續服用亞葉酸24週可改善核心症狀與內化行為。兩項研究皆顯示,對葉酸抗體陽性的個案,療效更顯著。
然而,2025年發表於《營養神經科學》(Nutritional Neuroscience)的回顧分析統整了52項研究、超過一萬名自閉症患者,結果顯示「整體葉酸攝取與自閉症之間的關聯仍不一致」。倪信章強調,這些研究提供了潛力方向,但仍不足以成為臨床治療指引。
專家:亞葉酸不是「特效藥」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王亮人指出,自閉症的形成並非單一外因可解釋,而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目前FDA確實在討論亞葉酸相關申請,但距離核准仍有不小差距。」王亮人提到,亞葉酸目前主要用於抗癌藥物解毒或治療特定貧血,並非廣泛核准的神經發展治療。
他指出,2013年與2018年,美國阿肯色州兒童醫院弗萊(R. E. Frye)博士團隊的研究顯示,連續12週補充高劑量亞葉酸(每日每公斤體重2毫克),在48名自閉症兒童中,語言溝通表現比安慰劑組改善,尤其在葉酸受體抗體陽性個案中更顯著。後續法國、伊朗、印度與中國研究也有類似發現,但多屬樣本數不足、追蹤期短的初步實驗。
「這些結果值得關注,但還談不上確定療效。」王亮人強調,亞葉酸可能對特定族群有幫助,但絕非治癒自閉症的萬靈丹,要確認其效益,仍需多中心、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試驗。
專家指出,亞葉酸研究雖具潛力,但距離「治癒自閉症」仍有很長的路。(圖片來源/freepik)
臨床觀察:可能有幫助,但非人人適用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張俊鴻指出,自閉症並非「缺陷」,而是一種神經發展的多樣性,治療目標在於協助患者發揮潛能,而非單純追求「治癒」。
他引用2024年一項針對110位自閉症個案的研究指出,檢測葉酸受體α抗體與可溶性葉酸結合蛋白(sFBP)後發現,帶有抗體的患者症狀往往更嚴重;但這群人對亞葉酸治療反應也更明顯,社交反應量表(SRS)與行為檢核表(ABC)的多項指標均有改善。
「這說明亞葉酸對特定生理特徵的自閉症患者可能有效,但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張俊鴻強調,現階段應將亞葉酸視為「輔助性」治療選項,而非取代早期療育與家庭支持的主流方式。未來仍需更嚴謹的雙盲實驗與統合分析,釐清最合適的劑量、療程與適用族群。
葉酸與亞葉酸的研究揭示營養與神經發展確實有密切關聯,但「補充營養素」並非自閉症治療的捷徑。自閉症的成因涉及基因、免疫、環境與神經網路多層機制,不可能靠單一物質逆轉,民眾若看到「葉酸治療自閉症」等說法,應保持審慎,並與專業醫師討論。
專家認為,舊藥新用固然值得期待,但在科學尚未定論之前,最實際的努力仍是早期發現、早期介入,並建立社會對自閉者的理解與支持。
更多信傳媒報導
中國壟斷稀土 第4季報價大漲37% 電動汽車售價漲幅卻很微小
今年職棒成長不輸給AI產業 蔡其昌:走在路上大家都忘記我是立委
47款藥品出走背後:健保凍漲、以藥養醫...醫療體系正慢性崩壞
其他人也在看


以為很健康!38歲女愛吃「這類食物」確診乳癌 醫曝風險恐增6成
乳癌持續是國內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衛福部數據,我國婦女乳癌發生高峰落在45至69歲,每十萬名婦女約有188至194人確診。依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乳癌標準化發生率為69.1、死亡率為12.0(每十萬人口),換算下來,平均每天有31名婦女確診乳癌、6人因乳癌失去性命,藝人朱俐靜、李玟也都因乳癌病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每天多吃1食物,可降低罹患乳癌、大腸癌、胃癌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
幸福熟齡 ・ 19 小時前
可樂當水喝20年「痛苦歌王」孫情血糖飆400暴瘦,逆轉糖尿病邁向81歲
有「痛苦歌王」之稱的資深藝人孫情,為歡慶入行60周年,日前開心宣布將在11月於台中連唱三場,更以81歲高齡申請「金氏世界紀錄」,挑戰人生新里程碑!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位舞台上活力四射的歌王,曾因
健康2.0 ・ 1 天前
吃完血糖就失控!營養師點名「麻醬麵、羹麵」是碳水炸彈
糖尿病患者外食時常感困擾,尤其在中式麵店點餐更擔心血糖失控。營養師李婉萍建議,糖尿病友到麵店用餐時應優先選擇湯麵,因為油脂較少且份量容易控制;而乾麵、麻醬麵和羹麵則被她列為「碳水炸彈」。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隱形殺手!沒腹痛、排便異常 「這症狀持續」恐已患大腸癌
口臭不僅是口腔問題!研究發現「S. moorei細菌」不只藏在嘴裡,還可能進入腸道並促進大腸癌生成。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提醒,若口臭久治不癒、伴隨腸胃不適或體重減輕,務必盡快檢查腸胃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是每種魚都降血脂!醫點名「這4種」才有效:防糖尿病、脂肪肝
魚肉有益健康,眾所週知。醫師魏士航表示,眾多研究顯示,魚油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週吃3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性魚,例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就能達到理想攝取量,但若吃鱈魚、鯛魚、養殖魚等Omega-3含量低的魚,上述保健效果就恐大打折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橄欖油不能拿來炒菜?醫揭橄欖油「2大錯誤用法」 不注意效果都沒了
從炒菜到拌沙拉,油脂天天吃,卻鮮少人真正懂得如何挑對、用對。你以為只要用橄欖油就等於吃得健康嗎?事實上,吃錯方式不但沒幫助,還可能讓腸道發炎、好菌流失! 油吃對能顧腸又降膽固醇!醫點名「橄欖油」
健康2.0 ・ 1 天前
486先生「1習慣」害頸椎險斷掉!醫驚喊:現代人的通病
「486先生」陳延昶表示,他之前因長期低頭工作,導致頸椎第3、4節嚴重變形,醫師告訴他,一旦跌倒,恐致頸椎斷掉,讓他驚覺長期低頭看電腦螢幕、滑手機的危險。神經外科醫師徐至貝表示,現代人常每天低頭滑手機好幾個小時,長期會造成頸椎過度負擔,「當頭前傾斜45度時,頸椎承受的重量達頭重量的5倍,導致頸椎非常容易受損及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胃脹氣、打嗝竟是癌症找上門!35歲女罹胃癌擴散全腹腔
一名35歲女性因胃脹氣、打嗝等症狀拖延就醫,最終確診為胃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整個腹腔。醫師提醒,約15%的胃癌發生在年輕族群,特別是分化不良型胃癌更易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4大高風險族群應提早進行胃癌篩檢。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
這種糖有助對抗膀胱癌!4水果含甘露糖 讓癌細胞自我毀滅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近日一項刊登在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發現,天然甘露糖竟能讓膀胱癌細胞走向崩潰、自我毀滅。這項研究首度完整揭開甘露
健康2.0 ・ 22 小時前
台灣醫療加速崩壞 醫沉痛示警:未來5年,請不要生病!
台灣引以為傲的健保體系,其核心的「救命醫療」品質正亮起史無前例的紅色警訊!新陳代謝科醫師許哲綸今(19)日在臉書粉絲專頁上沉重發文,指出由於健保給付價格長期凍結且不合理,與高報酬的醫美、健康管理等自費市場形成巨大落差,導致醫護人力與藥物等核心資源正從健保體系中「加速」流失。他對當前「醫療寒冬」的窘境表達強烈憂慮,並向全民喊話:「在環境改善前,未來五年內,請盡量不要生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平民人蔘」白蘿蔔減肥、防癌又解毒!營養師揭7大功效 2種人別吃多
白蘿蔔不僅是減肥聖品,更是冬季養生的代表蔬菜。營養師指出,白蘿蔔能幫助肝臟解毒、降低血脂血糖,甚至具有抗發炎、防癌潛力,被譽為「平民人蔘」。但別以為人人都適合吃,若是脾胃虛弱或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吃多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愛咬冰塊恐是身體在求救!5症狀暗藏警訊要小心
許多人習慣在炎夏嚼食冰塊消暑,但這個看似無害的動作,背後可能隱藏著重要的健康警訊。藥師陳雨亭鄭重提醒,對冰塊的強烈渴望,恐是身體「缺鐵」的求救訊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秋天吃南瓜!營養師:抗癌營養多在「皮、籽」 蒸熟煮湯都美味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秋天一到,市場上各式南瓜陸續上市,不只顏色亮眼,更是營養滿分的食材。南瓜不僅口感甜美,還富含多種抗氧化營養素,是秋冬養生與抗癌的好選擇。 南瓜營養滿分,連皮帶籽吃效果更佳 南瓜含有79.8%水分,還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果糖,以及鈉、鉀、鈣、鎂、鐵、鋅、磷、銅、硒等礦物質,維生素A、β-胡蘿蔔素、B群、C、E,以及多種胺基酸如天門冬胺酸、麩胺酸和白胺酸等。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徐桂婷表示,南瓜中的維生素C與E具強抗氧化力,可抑制癌細胞生長;硒則能防止癌症發生及惡化。 抗癌營養多集中於皮與籽 此外,南瓜含多種植化素,包括β-胡蘿蔔素、黃體素酚、葫蘆素、木酚素及甘露醇,其中β-胡蘿蔔素含量為瓜類之冠。研究顯示,南瓜有助預防乳癌、食道癌、胃癌、肺癌、大腸癌、子宮體癌及皮膚癌。 徐桂婷建議,南瓜的抗癌營養多集中於皮與籽,因此最好連皮帶籽食用。食用方式可將南瓜刷洗乾淨後切塊蒸熟,打成南瓜濃湯;南瓜籽則可蒸熟或煮湯後剝開食用,既方便又營養滿分。 (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延伸閱讀】一到秋冬就關節痛?中醫教你日常保養秘訣入秋後口乾舌燥、皮膚乾癢 樂生醫院營養師教你靠「食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搭雲霄飛車後腎結石排出!男驚喜「黑點掉出」醫:勿模仿
一名大陸男子在日本環球影城搭乘雲霄飛車後,竟意外排出了0.5公分的腎結石!專家解釋,雲霄飛車產生的震動與體位變化,可能形成物理性刺激幫助結石排出,但強調這只是小機率的偶然事件。醫師提醒,0.5公分以下的結石雖然自行排出機率較高,但如果表面過於粗糙尖銳,反而可能刮傷尿道,建議民眾切勿模仿,應尋求正規醫療協助,以免造成腎功能受損的嚴重後果!
TVBS新聞網 ・ 1 天前高齡爸爸「精子壞光光」 醫分享權威期刊驚人研究
女性卵子的數量及品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尤其在35歲後更為明顯,會導致不孕、流產等風險,因此有了「高齡產婦」等詞彙,但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分享國際權威期刊《自然》(Nature)刊登的最新研究,內容指出男性的精子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變異」,導致生出來的孩子自閉症、罹癌風險增加,引起討論。
中時新聞網 ・ 21 小時前
早餐只吃水果? 營養師示警「這6種水果」空腹吃易胃痛、血糖飆
有些人早餐只吃水果,不論是為了減重或是單純食量小,營養師蔡濰安在粉絲團《濰濰營養師 認真生活》提醒,只吃水果當早餐也沒有不行,只是要注意某些水果比較不適合空腹吃。 1、鳳梨:鳳梨裡面的鳳梨酵素可以分解蛋白質。然而,若空腹吃鳳梨對胃黏膜產生刺激,有些人會引發胃不適或胃灼熱感。2、荔枝:空腹吃荔枝容易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刺激胰島素分泌過多出現低血糖的症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3、柿子:柿子也是含醣較高容易導致血糖快速升高的水果,因此不建議空腹吃,另一方面若是未成熟的柿子更是不能。未成熟的柿子有較多的單寧酸容易與胃液融合出現胃脹、胃痛。相信大家應該遇過水果切下去或是咬下去的時候才發現還沒有熟的情況,建議大家某些水果沒熟還是先不吃了。4、木瓜:與鳳梨一樣的道理,木瓜也有木瓜酵素適合飯後吃,尤其是正餐吃較多肉類的,飯後可以來點鳳梨、木瓜幫助消化。5、甘蔗:17世紀的荷蘭統治時期台灣就已經開始種植甘蔗作為蔗糖的主要原料,再強調一次:「甘蔗是蔗糖的主要原料」可見甘蔗也是糖分高的水果。空腹吃容易血糖飆升。也會促進胃酸分泌。6、檸檬:說到檸檬應該不會有人直接啃檸檬,但是會做成檸檬水每天早上來一杯,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暈車藥多久前吃才有效?藥師曝「正確時間點」 6種人要小心服用
長途行程搭乘交通工具時,部分民眾可能出現暈車、暈船或暈機等不適症狀,因此選擇服用暈車藥來緩解。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服用暈車藥前,應了解藥品種類、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項,才能安心享受每段旅程。 常見暈車藥品類型與用法? 1、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常見的成分包括cyclizine、dimenhydrinate、diphenhydramine、meclizine等,通常建議在出發前30至60分鐘服用,以發揮預防效果。 2、副交感神經阻斷劑(Anticholinergics)最常見的成分為scopolamine,常見劑型包括口服藥與貼片兩種:•口服藥:可於出發前30至60分鐘服用。•貼片:應於出發前4小時貼於耳後,藥效可持續約72小時,適合長途旅程需求。 暈車藥雖可緩解不適,但部分成分可能導致如嗜睡、口乾、排尿困難、便祕及視力模糊或調節困難等感官反應。 服用暈車藥前 應注意以下事項 •先諮詢醫師或藥師服用前應主動告知目前使用的其他藥品或身體狀況,以評估是否適合服用暈車藥。 •避免重複或混用藥品勿與具鎮靜效果的藥品(如感冒藥、安眠藥等)同時服用,以免加重副作用。 •服藥後避免高風險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