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油不能拿來炒菜?醫揭橄欖油「2大錯誤用法」 不注意效果都沒了
從炒菜到拌沙拉,油脂天天吃,卻鮮少人真正懂得如何挑對、用對。你以為只要用橄欖油就等於吃得健康嗎?事實上,吃錯方式不但沒幫助,還可能讓腸道發炎、好菌流失!
油吃對能顧腸又降膽固醇!醫點名「橄欖油」最好
不論是料理時常見的沙拉油、葵花油,或是麵包與餅乾中的酥油,我們與食用油的接觸幾乎無所不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指出,在日常飲食中,油脂不只是提供熱量的來源,適當攝取更有助於腸道潤滑、消化順暢;不過,想要選擇對腸道最有益的油脂,真正首推的是橄欖油。
橄欖油(Olive Oil)是從橄欖果實壓榨而成的天然植物油,也是地中海飲食的重要靈魂成分。黃郁純說明,橄欖油富含油酸,能降低壞膽固醇(LDL),同時擁有大量抗氧化多酚與維生素E、K,不僅對心血管有益,更是促進腸道健康的重要幫手。
選橄欖油有訣竅:「初榨」最關鍵
市面上的橄欖油琳瑯滿目,該如何挑選?黃郁純建議,選擇時應以「初榨」為基本標準,其中又以「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保留最多天然活性成分,健康效果最為顯著。不過,她也提醒,許多消費者誤以為「冷壓初榨」就代表品質優良,其實冷壓只是一種製程規格,意即全程控制在攝氏27度以下壓榨,不等同於油品質量的高低。
真正決定橄欖油等級的,是製程後的酸價與風味,會標示為特級、良級或普級。消費者在選購時,不妨多留意瓶身標示,以確保買到真正對健康有益的產品。
看更多:吃錯油恐助長「乳癌大魔王」!研究揭食用油風險 4種油居家盡量少用
橄欖油的腸道魔法:養好菌、抗發炎
橄欖油的健康功效不止於此。黃郁純進一步指出,橄欖油中的抗氧化多酚對腸道菌相的調節扮演關鍵角色。它能促進益生菌如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與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生長,同時抑制壞菌如大腸桿菌與沙門氏菌,有效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此外,醫學研究顯示,富含橄欖油的地中海飲食,有助降低腸道慢性發炎反應,對於如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具有緩解作用。特別是特級初榨橄欖油中的橄欖苦苷(Oleuropein),能夠增強腸道屏障功能、促進黏膜修復,是減少腸道發炎的天然利器。
看更多:植物油比奶油健康?美哈佛研究:死亡風險至少低1成 3種植物油最相關
醫揭「2大錯誤用法」 橄欖油怎麼存才不壞?
既然橄欖油這麼好,是不是拿來炒菜就行?黃郁純提醒,這並非完全正確,事實上,橄欖油要發揮最大功效,有2大重點不能忽略:避免高溫與避免氧化。
橄欖油在高溫下容易劣化,超過「發煙點」(即開始冒出白煙)後,油脂便會產生氧化反應,失去原本的抗氧化效益,甚至形成對健康有害的物質。因此,橄欖油更適合低溫料理,如涼拌、沾麵包、生菜沙拉等食用方式。
黃郁純建議,想要讓腸道獲益,每日可攝取約15~30毫升(約1~2湯匙)特級初榨橄欖油,可搭配餐食食用,或空腹飲用,能更直接幫助腸道潤滑、促進排便。
除了用法,橄欖油的儲存也大有學問,光線與高溫都會加速油脂氧化,導致營養成分流失。因此,黃郁純強調,開封後應盡量存放在陰暗處,避開陽光直射,因為光線會加速油質的氧化速度。
看更多:這種油比橄欖油好用又健康!醫師大推:不怕高溫、更適合中式料理
「健康油」小心吃錯反傷身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的最新研究指出,高溫加熱或長期儲存導致氧化的橄欖油,其內含脂肪酸與多酚可能產生變性與降解,不僅失去原有益處,還可能引發腸道發炎、導致菌相失衡。換句話說,錯誤使用的橄欖油反而成為身體的負擔。
黃郁純認為,橄欖油確實是值得推薦的「健康好油」,但唯有選對、吃對、用對,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保健價值。日常飲食中,只要多一點用心,就能讓腸道更順暢、遠離發炎,也為整體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黃郁純醫師
更多健康2.0報導
打噴嚏就閃到腰?阿Ken、小煜背痛恐怖真相!4招「床上自救」緩解晨僵劇痛
60歲男濕疹「爛三年」!中醫藥健脾袪濕解毒 中醫點名「這些食物」千萬別碰
76歲潘迎紫不吃牛、早餐前喝這杯凍齡!不想得脂肪肝、糖尿病快學她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大家都吃錯!婦喝「這款無糖飲」半年暴肥險糖尿病 醫一看驚:根本喝糖水
不少人追求健康飲食,會自製早餐、甚至以挑選無糖食材作為健康準則,不過這樣的「健康習慣」卻可能變成隱藏版的陷阱。有一名60多歲的婦人因天天喝自製飲品體重增加、血糖更逼近糖尿病前期。(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隔夜菜都不能吃?專家點名「4食物」風險高易中毒 最佳冷藏天數曝
「隔夜菜」都不能吃?許多人一聽到「隔夜菜」就聯想到亞硝酸鹽、致癌等字眼,甚至將其視為「健康殺手」。但《搜狐網》健康專欄指出,若保存得當,多數隔夜菜並不會致癌,可能出問題的其實是海鮮熟食、半熟雞蛋、涼拌木耳以及豆漿這4類食物,若不慎食用,恐引發腸胃炎甚至中毒。(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進口菜農藥超標!民眾慶幸沒買 菜販曝:其實天天都在吃
衛福部食藥署近日公布,一批農藥殘留超標的進口蔬菜名單,不少消費者看完後慶幸只買台灣青菜,不過菜販廖炯程卻提醒,這類進口蔬菜往往並非直接上桌,而是以加工型態進入日常飲食,民眾以為沒吃,其實每天都可能吃到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

日本醫急勸:1健康飲品會毒害肝臟、傷害如「導彈」!這些食物最好少碰
喝酒對肝臟不好這件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不過日本肝臟專科醫師指出,除了酒精之外,還有1類飲品是「隱形殺手」,會在不知不覺間形成脂肪肝,卻常被誤以為是健康之選。 近年,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開
健康2.0 ・ 14 小時前
秋天吃南瓜!營養師:抗癌營養多在「皮、籽」 蒸熟煮湯都美味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秋天一到,市場上各式南瓜陸續上市,不只顏色亮眼,更是營養滿分的食材。南瓜不僅口感甜美,還富含多種抗氧化營養素,是秋冬養生與抗癌的好選擇。 南瓜營養滿分,連皮帶籽吃效果更佳 南瓜含有79.8%水分,還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果糖,以及鈉、鉀、鈣、鎂、鐵、鋅、磷、銅、硒等礦物質,維生素A、β-胡蘿蔔素、B群、C、E,以及多種胺基酸如天門冬胺酸、麩胺酸和白胺酸等。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徐桂婷表示,南瓜中的維生素C與E具強抗氧化力,可抑制癌細胞生長;硒則能防止癌症發生及惡化。 抗癌營養多集中於皮與籽 此外,南瓜含多種植化素,包括β-胡蘿蔔素、黃體素酚、葫蘆素、木酚素及甘露醇,其中β-胡蘿蔔素含量為瓜類之冠。研究顯示,南瓜有助預防乳癌、食道癌、胃癌、肺癌、大腸癌、子宮體癌及皮膚癌。 徐桂婷建議,南瓜的抗癌營養多集中於皮與籽,因此最好連皮帶籽食用。食用方式可將南瓜刷洗乾淨後切塊蒸熟,打成南瓜濃湯;南瓜籽則可蒸熟或煮湯後剝開食用,既方便又營養滿分。 (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延伸閱讀】一到秋冬就關節痛?中醫教你日常保養秘訣入秋後口乾舌燥、皮膚乾癢 樂生醫院營養師教你靠「食
健康醫療網 ・ 11 小時前
吃錯比沒吃慘!台灣人愛「亂補B群」 醫:助長癌細胞繁殖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台灣癌症發生率已連續多年高居亞洲第一。內科醫師方識欽提醒,許多人熱衷補充保健品,以為「多吃就能更健康」,但事實上「吃錯比不吃還糟」。他指出,不少人把保健品當成萬靈丹,卻忽略了身體真正需要的基礎營養,更警告維他命B12若攝取過量,恐助長癌細胞繁殖,呼籲民眾別讓補品成為健康殺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台灣30萬失智人口不斷攀升 營養師:MIND飲食預防
台灣目前約有超過30萬名失智症患者,隨著人口老化,預估在未來20年內數字將倍增,營養師提醒從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下手,多吃能促進腦神經功能的食物,以及適度運動和良好睡眠等,才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醫學研究顯示,失智症與腦部神經細胞退化有密切關係,而營養攝取在大腦健康維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均衡的飲食不僅能
自由時報 ・ 1 天前
入秋養生這樣吃!中醫揭「4種水果」潤肺護喉又顧腸胃
近期天氣逐漸明顯轉涼,入夜後更是明顯,不少人紛紛出現喉嚨乾、便秘等症狀,中醫師推薦4種秋天水果,不僅能止咳化痰、改善便秘,還能提升免疫力,邀請民眾一起顧好健康、迎接舒心的秋天。
鏡報 ・ 9 小時前
隱形殺手!沒腹痛、排便異常 「這症狀持續」恐已患大腸癌
口臭不僅是口腔問題!研究發現「S. moorei細菌」不只藏在嘴裡,還可能進入腸道並促進大腸癌生成。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提醒,若口臭久治不癒、伴隨腸胃不適或體重減輕,務必盡快檢查腸胃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全球逾9成人吸髒空氣 研究:吃水果與「護肺」有關
最新研究證實,吃水果與保護肺有關聯性!英國萊斯特大學研究人員指出,全球超過9成人口暴露在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空汙環境,而女性每天吃4份以上水果,肺功能受空氣汙染影響的退化幅度,明顯較低!研究:女性吃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
優格空腹吃好嗎?醫揭1時間好菌存活率最高!優格上面一層水是好物別倒掉
優格是地中海飲食中的明星食材,富含蛋白質與益生菌,不僅幫助消化、還能當代餐。不過市面上優格產品相當多,該如何挑選?優格何時吃最有效?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對此給出解答,並說明優格飯前、飯後吃各有什麼好
健康2.0 ・ 1 天前
阿茲海默症有新藥 但是好貴!專家曝初期輕症者最有效 可延緩失智達4年以上
人總會走向老化,但不樂意阿茲海默症上身,認不得自己,也認不得家人。阿茲海默症目前治療都是延緩惡化速度,卻無法治癒,最近有振奮人心的新藥出現,但是好貴! 台北榮總一般神經科主任王嚴鋒指出,近年來,
健康2.0 ・ 1 天前
學生參訪牧場了解乳牛飼養與鮮乳生產歷程
【記者卓羽榛臺北報導】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為推動「生生喝鮮奶」政策,深化學生對健康飲食與食農教育的理解,特別規劃「學生一日酪農體驗」活動,帶領學童實地走訪酪農牧場,親眼見證鮮乳從乳牛養殖、榨乳、製程到通路...
自立晚報 ・ 1 天前

小朋友臉上出現「乾掉蜂蜜」?醫揭「1驚人疾病」不處理恐蜂窩性組織炎
小朋友皮膚出現乾掉的蜂蜜?當心是「膿痂疹」。兒科醫師傑登在臉書粉專「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分享,門診曾見家長帶著小孩來說著:「他臉上這個黃黃的痂,一直好不了」,結果一看,多半是膿痂疹(impetigo)。(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乳清蛋白會傷腎?教授破解迷思:這些人能安心補充 保存方法也要注意
在健康風潮帶動下,乳清蛋白迅速成為市場新寵,但「蛋白質多傷腎」的疑慮常讓人卻步。為解開這項迷思,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陳泰源教授詳解乳清蛋白如何在安全範圍內適量攝取,讓你放心補充、安心食用。 乳清蛋白的適用族群與營養價值? 許多人擔心高蛋白飲食會加重腎臟負擔,但對於腎功能正常的人來說,適量攝取乳清蛋白不會對腎臟造成傷害;若已有腎臟疾病,則應依醫師建議食用。此外,不少人認為乳清蛋白僅適合健身族群,事實上乳清蛋白對於營養不足、年長者或非全素食者來說,也是優質蛋白的補充來源,然而乳清蛋白不建議當作正餐替代品,應作為額外補充,讓營養得以均衡。 乳清蛋白保存注意事項? 陳泰源表示,雖然乳清蛋白是乾燥粉末,不像鮮奶那樣容易腐敗,但仍存在變質風險。若保存不當(例如長時間暴露於潮濕、高溫環境中),可能導致結塊、產生異味或微生物孳生。為避免此類情況發生,乳清蛋白應儲存於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及高溫潮濕環境。每次使用後,務必將包裝密封,或放至具良好防潮功能的密封容器中。開封後應儘早食用完畢,並依照包裝上的有效日期判斷是否仍可使用。如發現粉末結塊、變色或有異味,即使未逾有效日期,也應避免食用,以確保食
常春月刊 ・ 12 小時前更年期女性約2成有代謝症候群 慢性病風險大增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7日電)更年期是女性生命歷程的新挑戰,尤其對健康影響大,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結果顯示,45至55歲正值更年期女性,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大增。
中央社 ・ 1 天前
昆凌擁少女身材「全靠早餐3食物」 蛋白、香蕉、黑咖啡啟動代謝
三寶媽昆凌再度因為完美身材登上熱搜話題,不僅肌膚透亮、體態纖細,連藝人Melody在節目《姐妹悄悄話》中都好奇詢問她的瘦身方法。昆凌公開分享維持身材的樸實秘訣,早餐時段僅攝取蛋白、香蕉、黑咖啡三種食物,這套簡單卻高效的飲食組合成為她的體重管理關鍵。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更年期三重威脅!心血管、骨鬆、泌尿問題 女性健康警訊不可忽視
女性步入更年期,身體不僅經歷生理變化,內分泌的轉折更可能牽動全身健康。隨著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分泌下降,不少婦女會出現潮熱、失眠、情緒起伏等更年期症狀,但其實潛在的健康風險更值得關注——特別是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與泌尿道問題,這三大疾病被醫界視為更年期女性的「隱形殺手」。 中醫師吳宛容指出,更年期因為卵巢功能衰退,導致雌激素缺乏,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及泌尿道問題。 1.心血管疾病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濃度降低,血中膽固醇開始緩慢增加,使血管彈性變差,導致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問題浮現,造成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提高。 根據文獻統計,停經後婦女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死亡率,以每5歲增加一倍的速度上升,顯示三高疾病、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更年期婦女。 2.骨質疏鬆症正常情況下,35歲之後,骨質密度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而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缺少雌激素保護,骨質密度流失速度加快,每年骨質流失率高達3~5%,容易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早期骨質疏鬆症通常無明顯症狀,隨著時間及年齡增長,卻會無聲無息的逐漸侵蝕骨骼;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