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好好的,為什麼突然得癌症?腫瘤醫點名5大癌前警訊:身體快崩潰
以為體檢沒紅字就能安全下莊?當心身體已經「油盡燈枯」一場小病都能釀成大禍!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YouTube頻道「出神入化廖醫師」拍片分享,一位76歲的爺爺每天早上6點就出門去公園打太極拳,中午還會騎腳踏車去菜市場買菜,最近一次體檢報告也很正常,也因此常會和兒子開玩笑說:「我的身體比你還好!」(編輯推薦:胖在肚子的人更容易罹癌?從你「脂肪堆哪裡」看5種癌症風險)
然後在一次膽結石微創的小手術後,他突然發高燒、喘不過氣,肝腎功能急遽惡化,血壓更是低得量不出來,最後確診末期癌症。廖繼鼎醫師表示,這些「突然倒下」的患者,身體的健康電池早已被各種問題耗到剩下一格電,那些看起來正常的體檢數字和硬朗的模樣,其實只是外殼還亮著,裡頭的電池早已老化,這時一點刺激都有可能加速放電、讓整個人「垮掉」。
對此,廖繼鼎醫師整理出5個身體崩潰前的求救訊號,像是腸道菌失衡、慢性發炎、蛋白質攝取不足、生理儲備力見底及衰弱症,這些「癌前信號」都是身體最誠實,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徵兆,千萬不要等到身體透支了才後悔!
健康透支警訊1:腸道菌失衡
廖繼鼎醫師表示,當腸道中的好菌數量低於壞菌,身體就有可能進入發炎狀態、免疫力也會一點一點地被消耗,多項研究更指出,腸道菌的多樣性越低,罹患大腸癌、肝癌和胰臟癌的機率越高,而營養醫學博士劉博仁也曾引述國外資料說明,腸道菌群失衡的問題甚至可能比腫瘤出現還要早,是早期診斷癌症的關鍵指標。
好消息是,腸道的防禦系統是全身最容易被修復的!廖繼鼎醫師推薦多吃地瓜、燕麥和蔬果,多多補充天然膳食纖維,有利於幫助好菌「補糧草」繼續打仗;再來可以多吃發酵食物,例如優格、味噌、泡菜等含有好菌的食材,能夠幫腸胃道增加援軍;最後,每天花30分鐘走路、起來活動身體,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守住良好免疫力。(編輯推薦:不讓癌症、中風盯上你!專家曝1平價食材=天然抗病藥,降血壓還防骨鬆)
健康透支警訊2: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猶如身體裡「看不到的火」,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情況下,會造成免疫系統忙不完,久而久之免疫功能失調,心血管疾病、癌症都有可能找上門。廖繼鼎醫師以美國心臟學會與期刊《Nature Reviews Cancer》的研究說明,慢性發炎被列為癌症的特徵,其中台灣人常見的牙周病,也屬於慢性發炎,而牙周病患者的癌症風險,更比一般人高出14~24%左右。
想要幫身體滅火並遠離癌症,除了定期洗牙、維持口腔健康,廖繼鼎醫師也建議多吃藍莓、桑葚和蔓越莓等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同時保持心情輕鬆穩定,就能自然、有效地對抗慢性發炎。
👇
健康透支警訊3:蛋白質攝取不足
蛋白質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一旦體內蛋白質不足,免疫力就會大打折扣,影響身體對抗外來病原體的能力,再加上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組織和細胞的重要成分,缺乏時會干擾身體的正常運作,甚至有可能增加慢性發炎或其他慢性疾病、癌症的機率。
那蛋白質應該怎麼吃呢?高雄榮總屏東分院的衛教文章建議,每餐都要攝取優質蛋白質,尤其是最容易被忽略蛋白質的早餐,可以從多一杯牛奶、豆漿或加顆蛋開始,並以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1.1g蛋白質為主,70歲以上長者則建議每天應攝取每公斤1.2g的蛋白質。
健康透支警訊4:生理儲備力見底
廖繼鼎醫師形容,每個人身體裡都有一顆健康電池,年輕時電量充足,怎麼熬夜、怎麼飲食不規律都撐得住,但隨著年紀增加、電池慢慢老化,等到70歲時可能只剩下不到7成的電力,最可怕的是,這顆電池不會提醒你「快沒電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長輩看起來健健康康的,但一遇到感染、壓力或手術等,電池電量就會瞬間歸零。
要是感覺到明顯體力變差、恢復速度變慢,或是消化越來越不好,就很可能是你的健康電池在發出低電量警訊,廖繼鼎醫師建議,這時候只要維持營養均衡、規律運動,甚至是多笑一下、和朋友聊聊天維持社交,就能降低壓力荷爾蒙,幫自己的健康電池充電!
健康透支警訊5:衰弱症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各項功能也會跟著退化,有些長輩會出現嚴重的肌力下降、體重異常減輕,或總覺得提不起勁,而這些狀況又統稱為「衰弱症」。
台灣2010年的統計顯示,有衰弱症問題的長輩,罹患心血管疾病、肺病、腎臟病、糖尿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和癌症的機率會比較高,如果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衰弱症,彰化基督教醫院的文章建議從5個指標來看:
非刻意的明顯體重減輕:過去一年內沒有特別減重,但體重下降超過5公斤。
自述疲憊感:一週有超過3天以上覺得疲倦或提不起勁。
肌力下降:握力測試落在研究族群最低的20%、男性<26公斤、女性<18公斤。
行走速度變慢:研究族群最低的20%、<每秒0.8公尺。
低身體活動量:研究族群最低的20%、男性<每週383卡、女性<每週270卡。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n
更多早安健康報導
工作壓力大,過敏又爆發?醫師:補充益生菌調整體質才是抗敏根本! 地瓜蒸好別直接吃!多1步熱量減半降血脂,最佳食用時機好瘦又順暢
其他人也在看
竹市府揭控糖五原則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每年十一月十四日為「世界糖尿病日」,為強化市民預防與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新竹市衛生局推出「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健康管理」、「定期健檢」及「妥善監控」控糖五原則,呼籲市民朋友將控糖五原則融入日常生活中,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全民共同守護健康,遠離糖尿病。新竹代理市長邱臣遠昨(十四)日表示,新竹市府團隊落實市長高虹安「健康安心」的施政理念,相當重視市民的健康,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二○一九至二○二三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統計,二十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百分之十二點八,有持續攀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十四日世界糖尿病日,呼籲市民朋友用行動愛自己,遵守控糖五原則,從飲食、運動、健檢到養成良好日常生活習慣,培養正確健康概念,可有效防範慢性病,守護自身健康。新竹市衛生局指出,根據衛生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瑞芳火車站攻擊事件!男拒下車「坐地咆哮」又踹人 副站長、站務員受傷
15日凌晨,台鐵列車1280次區間車到達瑞芳站時,一名年約20多歲的男子卻拒絕下車,經站務員通報後,列車長及站務員要求男子下車時,卻遭男子大聲咆哮,並激烈掙扎抵抗,甚至用腳踹傷站務員臉部及身體,警方獲報後趕抵,由於男子情緒激動,隨即將他強制送醫,站務員也到醫院驗傷,全案將依違反鐵路法及刑法傷害罪,分別移請鐵道局及基隆地檢署裁處、偵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本旅遊品質降級?日網紅喊「台灣大勝」 掀兩派論戰
「日本人的歐吉桑」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不管是在臉書或其他社群平台,近期常常看到台灣人在日本旅遊時,抱怨「飯店品質不好、餐廳服務不好、環境很髒、店員態度有問題」等等,甚至有時候還會看到發起抵制的呼籲。他進一步表示,但自己很少看到日本人來台灣時會抱怨,只有看...
CTWANT ・ 1 天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22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6 小時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甲狀腺亢進恐引發致命風暴!專家:高碘食物和咖啡應避免
甲狀腺亢進症嚴重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等急重症狀況,這個腺體負責調節全身能量代謝與體溫,一旦分泌過多賀爾蒙,身體代謝速度過快,就會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多汗、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等症狀。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腳麻刺痛竟非椎間盤突出!OL長期「暴食」B群 醫:維生素變慢性神經毒
現代人追求健康,大量攝取保健食品已成為日常,然而,錯誤的劑量與迷思,可能將原本「神經營養」的好幫手,轉化成毒害身體的「健康殺手」。中醫師徐國峰近期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臨床案例:一名長期腳麻、刺痛的A小姐,遍尋骨科、復健科未果,最終發現元凶竟是她每天補充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導致罕見的功能性神經病變。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 天前
不只是油!營養師曝膽固醇飆高元凶 不挨餓2週有效降低
連假過後不少人面對健檢報告上的膽固醇數字感到憂心,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假期後兩週內是黃金降膽固醇期,透過正確飲食調整,能有效幫助代謝,避免脂肪定居體內。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下班經濟學】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名醫曝:吃一物快速緩解!
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高血壓、睡不好、疲倦、焦慮、失眠、胃痛,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一次告訴你!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包括失眠、心悸、頭暈、胸悶、容易緊張等症狀......
風傳媒 ・ 1 天前
「愛吃烤香腸」18歲男學生罹大腸癌 譚敦慈:吃芭樂助解毒
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國內每年新增逾萬名患者。無毒教母譚敦慈指出,飲食不當會增加罹癌風險,曾有一名18歲男學生因長期食用烤香腸,後來不適就醫確診大腸癌,病情快速惡化不治。她強調,燒烤食物在高溫過程中會產生多種致癌物質,建議民眾每月最多食用1至2次,且需搭配高維生素C水果幫助排毒。
中天新聞網 ・ 22 小時前
50歲男意識混亂是失智?醫揭缺1維生素!禍首是這習慣
意識混亂、記憶力下降、躁動不安、步態不穩,是失智嗎?南投一名男子被送醫檢查,竟是嚴重缺乏維生素B1引發的腦部病變!醫師提醒,酗酒和營養不良者是高危險群,應及早發現並補充高單位維生素B1,才能讓病情逐漸
健康2.0 ・ 1 天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