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開發AI模型辨傷口咬痕 助選抗蛇毒血清治療
2023年9月,屏東明揚國際公司工廠發生大火,造成4名消防員不幸殉職,有100多人輕重傷。有鑑於國內工安意外中,常伴隨不明氣體或化學物質外洩,導致人員中毒,為了緊急救護傷患,台北榮總研究團隊近期開發出1套AI人工智慧模型,救護人員只要將傷患病徵用語音輸入系統,AI就能迅速在國內外文獻資料中,找到傷患的毒物來源,有助於醫師做精準治療。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醫師何揚對此說明,「這些傷者他們這個咳嗽不止,或者是說這些看到他們很快的吸入氣體產生意識不清,那AI它可以透過這些片面的症狀,列舉出各個可能類似的相對應症狀的物質。」
此外,根據疾管署統計,國內每年平均有近千人被毒蛇咬傷,但並非人人都能辨識蛇的種類,因此研究團隊針對會危及生命的6種重要毒蛇特徵輸入AI,系統就可從患者傷口咬痕、抽血數據等,辨別要使用哪一種抗蛇毒血清,爭取黃金治療時機。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解釋道,「鎖鏈蛇因為牠有地域性,所以基本上大概就是在高雄、屏東、台東、花蓮南部的山區,它的症狀跟百步蛇有點像,但是它還會有急性腎衰竭,那如果雨傘節就單純就是呼吸衰竭。」
研究團隊強調,這套系統準確率達80%以上,被毒蛇咬傷後越早施打抗蛇毒血清,存活率越高,但有些醫院急診醫護人員不見得都有經驗處理,因此希望建立台灣特有的AI中毒模型,供其他醫院參考,以降低中毒事件造成的死傷。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國內「路怒症」盛行率逾3% 若嚴重需就醫治療
北醫研究:血清紐蛋白高度磷酸化 易激發動脈硬化
【更新】矯治精障罪犯 法務部擬不限次延長監護年限
其他人也在看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干擾排卵! 想成功受孕先從減重開始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與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影響生育年齡女性,盛行率約為女性人口的6%至15%。國泰綜合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蔡亞倫指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徵之一為排卵異常或無排卵,導致受孕機會大幅降低。高胰島素血症與雄性激素過高會干擾卵泡發育與排卵機制,使月經週期不規律。此外,內分泌失衡也可能影響子宮內膜環境,進一步降低著床成功率。雖然PCOS增加不孕風險,但多數患者經由體重控制、藥物誘導排卵或輔助生殖技術後,仍可成功懷孕。
NOW健康 ・ 1 天前
銀髮族健身風潮興起 專家提醒:「7大錯誤」增受傷風險要注意!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隨著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多年長者走進健身房,透過重量訓練維持肌肉量、預防肌少症。專家提醒,重量訓練有助於強化骨質與肌力,但前提是要執行得當!若錯誤使用器材,容易造成傷害、引起反效果。專家也統整出許多銀髮族在開始訓練時常犯下七大錯誤,包括突然增加負荷、只追求次數或重量、忽略熱身和健身後的疼痛等,幫助大家更安全地享受運動的益處。 1. 起步就拿太重 容易受傷還會養成錯誤習慣! Michael Betts健身教練表示,肌肉、骨骼與結締組織需要時間適應阻力訓練,如果一開始重量太重,可能容易受傷,還會養成錯誤的動作習慣,之後就更難矯正。他建議初學者應從利用自身體重的徒手訓練,或輕重量訓練開始,先確保能以正確姿勢完成12到15下,再逐步增加重量,讓神經系統循序漸進地學習正確的運動方式。 2. 還在只著重數字?正確的技巧才真正有助益 有些人追求次數或重量,忽略了動作的品質。Leo Mathew物理治療師提醒,比起這些更應優先考慮緩慢且可控制的動作,因為好的動作技巧能避免運動傷害,也能確保穩定進步。Betts教練也建議,剛開始可以諮詢具指導老年人經驗的專業教練,請對方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擔心失智症上身? 中醫推更年期調理3大方向保健大腦
近年多篇大型研究指出,女性在更年期後的十年,是失智症風險明顯拉開的關鍵期。主要原因是雌激素在此階段快速下降,而雌激素本身對腦部神經訊號、情緒調節以及記憶區域「海馬迴」都有穩定與保護的作用。一旦荷爾蒙退得太急,部分女性就會出現記憶力減退、專注不佳、焦慮、睡眠變差等狀況,長期累積確實可能提高失智風險。
NOW健康 ・ 1 天前
同志代孕引爭議!網曝「各國價目、限制」 印度最便宜
近日台灣一對男同志伴侶赴墨西哥代孕生下四胞胎的消息引發熱議,部落客「馬卡人妻」隨即在社群平台分享全球各國代孕價格與法規限制,揭露同志伴侶在尋求代孕服務時選擇有限的現實。根據她的分析,墨西哥和喬治亞因法規寬鬆且價格相對便宜,成為同志伴侶代孕的熱門首選。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有影片)/痛半年無法好眠 微導管栓塞術助男子終於「不再痛醒」
(觀傳媒彰化新聞)【記者陳雅芳/彰化報導】肩痛半年痛到夜不成眠,46歲林姓男子因車禍摔傷右肩後,吃藥、復健都不 […]
觀傳媒 ・ 1 天前
北榮發表首個兒童癌症長期追蹤成果 (圖)
衛福部與國衛院15日舉行「2025年癌症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暨國際研討會」,台北榮總兒童癌症長期追蹤團隊會中發表台灣首個針對兒童癌症長期追蹤成果,由北榮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顏秀如(右)簡報說明。
中央社 ・ 17 小時前北榮:14%台灣兒癌痊癒者 慢性健康問題需醫療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5日電)兒童癌症治癒率高,卻難維持追蹤習慣,慢性健康問題不容輕忽,台北榮總兒童癌症團隊首創全國兒癌長期追蹤系統,發現約14%需醫療介入,又以第二次腫瘤最棘手,籲定期追蹤。
中央社 ・ 17 小時前
【下班經濟學】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名醫曝:吃一物快速緩解!
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高血壓、睡不好、疲倦、焦慮、失眠、胃痛,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一次告訴你!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包括失眠、心悸、頭暈、胸悶、容易緊張等症狀......
風傳媒 ・ 1 天前

愛吃米其林也中招?營養師點名3族群容易膽固醇破表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攝取,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膽固醇過高的問題。營養師李婉萍指出,假期後兩週剛好是「黃金降膽固醇期」,如果日常吃太多炸物、甜點、小吃,加上平常又少運動,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就很容易往上飆,最後堆成脂肪黏在身上。李婉萍點名「3大高風險族群」,提醒很多人以為是油害的,其實精緻澱粉吸收快、又不運動時,也會默默轉成脂肪。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23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7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40歲以下暴增25%」!糖尿病年輕化 營養師曝「4類人」最該警覺
年輕族群小心「糖化」加劇!「世界糖尿病日」剛過,現代人隨著工作繁忙、生活型態改變、外食比例攀升,血糖失衡成為現代人日常中潛藏的健康警訊;營養師表示,有效的血糖控制並非一味節食,而是建立在科學均衡的飲食策略上,若能做好均衡飲食、規律用餐、監測觀察等三雃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波動,更提升個人整體健康,遠離糖尿病威脅。(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