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健身風潮興起 專家提醒:「7大錯誤」增受傷風險要注意!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隨著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多年長者走進健身房,透過重量訓練維持肌肉量、預防肌少症。專家提醒,重量訓練有助於強化骨質與肌力,但前提是要執行得當!若錯誤使用器材,容易造成傷害、引起反效果。專家也統整出許多銀髮族在開始訓練時常犯下七大錯誤,包括突然增加負荷、只追求次數或重量、忽略熱身和健身後的疼痛等,幫助大家更安全地享受運動的益處。
1. 起步就拿太重 容易受傷還會養成錯誤習慣!
Michael Betts健身教練表示,肌肉、骨骼與結締組織需要時間適應阻力訓練,如果一開始重量太重,可能容易受傷,還會養成錯誤的動作習慣,之後就更難矯正。他建議初學者應從利用自身體重的徒手訓練,或輕重量訓練開始,先確保能以正確姿勢完成12到15下,再逐步增加重量,讓神經系統循序漸進地學習正確的運動方式。
2. 還在只著重數字?正確的技巧才真正有助益
有些人追求次數或重量,忽略了動作的品質。Leo Mathew物理治療師提醒,比起這些更應優先考慮緩慢且可控制的動作,因為好的動作技巧能避免運動傷害,也能確保穩定進步。Betts教練也建議,剛開始可以諮詢具指導老年人經驗的專業教練,請對方協助評估動作品質、設計訓練計畫,在前期就掌握正確姿勢。
3. 忽略暖身和關節靈活度 訓練效果受限
許多年長者上健身房後就開始鍛煉,忽略了包括髖部、肩膀、腳踝等關節的靈活度,而這些原因可能是多年的久坐造成。Betts教練指出,如果力氣有了,但活動的幅度不足,整體動作還是會失衡,訓練效果也會受限。他建議,每次訓練前花10至15分鐘進行伸展或關節靈活度的練習,特別著重於髖關節、肩膀與胸椎,以預防代償動作,進而增加受傷風險,同時確保應該要加強的肌肉都有被鍛煉到。
4. 忍痛硬撐不可取!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
許多人以為運動一定要「痛才有效」,但傾聽身體的聲音很重要。Mathew物理治療師強調,開始一套新的運動時一定要謹慎、逐步加強,如果出現新的疼痛、暈眩或劇烈不適時應立即停止,切勿強忍,應諮詢專業人士。
5. 別忽略平衡力訓練 可助維持晚年生活功能
Betts教練指出,傳統的重量訓練多半使用器械輔助,對身體平衡系統的挑戰相對較小。平衡力是維持日常生活功能、預防跌倒的關鍵,但可能隨著衰老自然衰退。他建議在訓練中加入例如單腳站立、單腳硬舉、或閉眼站立等挑戰穩定性的練習。
6. 休息不是偷懶 這樣做讓身體獲得修復
不少人誤以為天天運動才會進步,但休息不是偷懶,而是讓身體有時間獲得修復,是訓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Mathew物理治療師提醒,每週應安排2至3天休息,並攝取充足的水分與均衡飲食,以支持身體的恢復、提升運動表現並維持生活品質。
7. 肌肉隨年齡自然流失 補充蛋白質助增肌、修復傷害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肌肉會自然流失。Sam Quinn健身教練表示,足夠的蛋白質和熱量攝取,對增強肌肉力量,以及修復身體傷害非常重要。他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1.1至2公克,可從雞肉、魚類、蛋、乳製品、豆類、豆腐、堅果與種子中攝取。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6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其他人也在看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干擾排卵! 想成功受孕先從減重開始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與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影響生育年齡女性,盛行率約為女性人口的6%至15%。國泰綜合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蔡亞倫指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徵之一為排卵異常或無排卵,導致受孕機會大幅降低。高胰島素血症與雄性激素過高會干擾卵泡發育與排卵機制,使月經週期不規律。此外,內分泌失衡也可能影響子宮內膜環境,進一步降低著床成功率。雖然PCOS增加不孕風險,但多數患者經由體重控制、藥物誘導排卵或輔助生殖技術後,仍可成功懷孕。
NOW健康 ・ 1 天前
新北銀髮活力全開 長青運動會匯聚2千長者動健康
「新北長青運動會」今(15)日於中和錦和運動公園熱鬧登場,來自全市29區、超過 2 千名長者聚集於場內。侯友宜市長也到場與長輩玩互動遊戲,從繞場進場、動健康暖身到趣味競賽,現場充滿歡笑與活力,展現新北長青族群的健康能量,宛如要向全場宣告:「活力,不分年齡」。活動中由各區代表隊繞場揭開序幕,隊伍旗幟高舉、步伐穩健,長者們精神奕奕,在掌聲與加油聲中展現「動健康」。一系列趣味競賽,許多阿公阿嬤身手敏捷、反應迅速,投入程度不輸年輕人,不論是接力、協力過關或技巧項目,都看得出平時在社區據點積極運動的成果。侯友宜、新北市老人福利聯盟理事長陳金鐘、立法委員林德福、張智倫及市議員張維倩等人也加入行列,與長者手牽手挑戰趣味「牽手同心人體呼拉圈」,象徵攜手同行、健康共進的精神。侯友宜表示,每次看到長輩們這麼有活力,就是最好的健康見證。他感謝新北市老人福利聯盟長期籌辦,使「長青運動會」成為長輩一年一度最期待的活動。並指新北市 65 歲以上長者已達 79 萬 9 千人,占全市人口 19.77%,市府持續推動多元長者據點與活動,包括動健康、老人共餐、銀髮俱樂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銀髮大學及銀髮先修班等,協助長者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擔心失智症上身? 中醫推更年期調理3大方向保健大腦
近年多篇大型研究指出,女性在更年期後的十年,是失智症風險明顯拉開的關鍵期。主要原因是雌激素在此階段快速下降,而雌激素本身對腦部神經訊號、情緒調節以及記憶區域「海馬迴」都有穩定與保護的作用。一旦荷爾蒙退得太急,部分女性就會出現記憶力減退、專注不佳、焦慮、睡眠變差等狀況,長期累積確實可能提高失智風險。
NOW健康 ・ 1 天前
同志代孕引爭議!網曝「各國價目、限制」 印度最便宜
近日台灣一對男同志伴侶赴墨西哥代孕生下四胞胎的消息引發熱議,部落客「馬卡人妻」隨即在社群平台分享全球各國代孕價格與法規限制,揭露同志伴侶在尋求代孕服務時選擇有限的現實。根據她的分析,墨西哥和喬治亞因法規寬鬆且價格相對便宜,成為同志伴侶代孕的熱門首選。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不喝酒卻肝硬化!醫揭「1關鍵」釀禍 腹肥胖風險增1.8倍
高血壓不只增加中風、心臟病的風險,也會加速肝臟變硬。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研究發現,有高血壓者的肝纖維化風險增2.4倍,而腹部肥胖者的肝纖維化風險多1.8倍。高血壓會讓肝臟血流變差、荷爾蒙亂、修復變弱,導致肝臟逐漸纖維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川普2.0首度批准對台軍售 王定宇曝意義:打臉中國、平息「疑美論」
美國政府於美東時間11月13日就空軍「非標準航材零附件」、總額3.3億美元(約新台幣102億元)的對台軍售案,進行「知會國會」程序,這也是美國總統川普在本屆任期首度對台軍售案。對此,民進立委王定宇認為川普在APEC見了習近平之後,隨後就發布了這項軍購案,一方面打臉中國對美國的要求,一方面也有助於平息「疑美論」、「疑川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9歲女反覆腹痛竟是「肝內結石」作祟!醫:合併3症狀千萬別再拖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慢性腹痛常被誤以為腸胃不適,但背後可能潛藏重大危機!一名59歲陳女士長期承受間歇性腹痛,九月間於外院住院治療仍無改善,出院後轉至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由肝膽腸胃科內科部部長賴學洲醫師安排腹部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左側肝內結石合併慢性肝內膽管炎及膽囊細沙併慢性膽囊炎,後經一般外科主任曹連誠醫師評估,安排3D立體內視鏡左肝切除加膽囊切除手術。患者術後恢復良好,成功擺脫惱人的腹痛與長年不適。 3D立體內視鏡微創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 肝臟及膽道手術過去大多以開腹方式進行,術後疼痛及恢復期長。此次採用的3D立體內視鏡技術可清晰呈現肝臟內細微結構,3D立體視角搭配螢光血流影像,即時辨識血管與膽管位置,提高手術安全性與精準度。15公分大的肝臟組織,僅透過約5公分傷口取出,可大幅降低術後疼痛與感染風險,縮短住院及復原時間,保留最多肝臟功能,同時避免肝內膽管癌長期風險。 腹痛合併發燒、黃疸、噁心應提高警覺 避免癌症風險 醫師提醒,腹痛若反覆發生、無法以一般胃腸藥物改善,應及早就醫檢查,特別是合併發燒、黃疸、噁心等症狀,更應提高警覺。膽囊結石與肝內結石可能導致反覆感
健康醫療網 ・ 16 小時前法國「思辨之夜」移師高雄 台法文化交流再深化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15日電)法國在台協會昨天攜手國立中山大學舉辦法國「思辨之夜」;高市行政暨國際處表示,活動邀集台法專家、市民、學生參與,500人的跨文化對話,展現台法多元包容精神。
中央社 ・ 1 天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5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瘦瘦筆爆紅/台灣胖子有多少? 真實數據嚇死人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危機。國健署統計顯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高達50.3%、約988萬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體重問題,形成日益嚴重的「糖胖症」。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每年醫療支出超過250億元,若加上減重用藥需求,在腸泌素類藥物崛起下,有關減重健康規模經濟將突破千億元。
鏡報 ・ 4 小時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每天多吃這一樣,失智風險竟降7成!60歲前記住這幾件事延緩失智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流行病學調查,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高達7.99%,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失智症意識提升 及早介
健康2.0 ・ 2 小時前
男性發生率女性2倍 胃癌「一症狀」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發現常常為時以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提醒,這是因為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導致延誤診斷,民眾一旦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因為胃癌喪命者共約2200人,位居十...
匯流新聞網 ・ 20 小時前
台灣陷糖胖症健康危機 「瘦瘦筆」腸泌素掀減肥風潮
台灣糖尿病人口突破250萬人、每年仍以2.5萬人的速率增加,成為台灣腎臟病與洗腎全球第一的元凶;更可怕的是,高達8成患者同時肥胖,形成致命「糖胖症」,死亡風險直接翻倍。由於此一疾病正快速年輕化、健保一年就要燒掉近千億,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崩壞危機。
鏡報 ・ 4 小時前日本流感暴衝!醫曝「落地後48小時最危險」:9成旅客早有徵兆
日本近期流感病例大增,讓不少準備赴日旅遊的民眾相當緊張。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在海外染上流感時,旅客往往因語言、醫療制度不熟悉而更難及時就醫,尤其是長者、幼童、孕婦及慢性病族群,更可能因延誤處置而提高重症風險。他強調,若抵達當地的前兩天就出現不適,切勿硬撐行程,應立刻就醫。
聯合新聞網 ・ 12 小時前
控糖不用戒碳水?營養師曝第1口是關鍵:「肉→菜→澱粉」3招穩血糖,南瓜、橘子都能吃
控制血糖不只是糖友的專利,其實對減重和白天想有好的精神狀態也會有幫助。穩定血糖的飲食要怎麼吃?除了食物總量控制外,要先了解對控糖有益的食材種類和用餐順序,來看婉萍營養師分享控糖飲食建議有3招!
幸福熟齡 ・ 5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