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同觀點》健保永續不能只靠一位部長失眠:透過公民會議為健保改革儲備底氣
[Newtalk新聞] 近期,衛福部長石崇良多次公開為全民健保的財務永續提出示警。前有補充保費改革構想,雖遭行政院暫緩;後有明年健保破兆若無足夠預算補貼,健保恐出現上千億缺口「讓我睡不著」的直白憂慮。在台灣政治文化裡,政務官願意直球對決核心問題並不常見,石部長的用心良苦與不怕面對政治風暴的勇氣值得大家的肯定。
但更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這個滿意度近九成、全民受惠、被視為台灣最成功公共政策的制度,面臨永續危機時,卻只有部長睡不著?
難道不該是全體國民—真正的利害關係人—共同焦慮、共同承擔?
民主國家民選總統、政務官、民意代表可以替換,但健保制度的未來卻與我們父母、孩子、甚至未來的自己息息相關。若全民依然以旁觀者心態看待,健保改革將不斷延宕,直到制度崩解的臨界點到來。
健保支出上升是必然,不是任何人做錯事
健保財務惡化不單純是浪費或管理不善,而是兩個不可逆的大趨勢:老化速度全球罕見、醫療科技快速進步。
(1)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急速膨脹
1995 年健保開辦時,根據國發會資料台灣國民年齡中位數是 29.83歲,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僅佔 7.64 %。30 年後的今天,年齡中位數已達 45.66 歲,65 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 20.02 %,符合超高齡社會的定義。
根據健保資料統計顯示:
* 30 歲的國民每年健保人均支出約 1.5 萬元
* 45 歲的國民每年健保人均支出約 2.5 萬元
* 65 歲以上的國民用掉約40%的健保資源
台灣老化速度是全球最快之一,健保財務壓力自然急速攀升。
(2)醫療科技爆炸性進步:救命,但昂貴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中心資料顯示,全癌症別五年存活率 20 年來有大幅的提升:
* 男性:35.1% → 48.6%
* 女性:53.2% → 65.5%
存活率的提高背後是癌症藥物、新設備新科技及新醫療技術的發展。科技的演進不會自然發生,而是多少研究人員的努力與研究經費累積出來的成果。 醫療費用的提升是必然。 生命無價,每個人都會希望使用新藥新科技,但是:這些成本要如何公平分擔?
既然費用必然上升,為何費率卻難以調整?政治成本太高
依全民健康保險法第25條的精神,政府至少每五年精算財務一次,並依此調整費率,但制定及調漲費率在民主政治中極具政治風險。過去三十年,多位衛生首長曾因調費引發民怨而去職。 除了當年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制度帶給健保整體增加了約10%的財源,其他時期的調整幾乎難以推動。 健保三十年費率調整過五次,三次調升,兩次還因政治因素而調降。
其實真正的瓶頸不是技術或財務,而是:民意從未真正理解健保,也尚未準備好支持改革。沒有民意支持,任何派的政治人物都不敢承擔大幅改革的風險!
人民高度滿意健保,卻抗拒多付一點? 因為我們習慣享受紅利,卻迴避成本
台灣民眾高度滿意健保,但只要談到「多付一點」,反對聲往往第一時間湧現。
這反映了一個不太光彩卻真實的現象:
我們享受世界級、低負擔的醫療紅利,卻長期迴避正視背後的成本。
原因在於——大多數民眾其實不了解健保制度:
* 健保費怎麼計算、給付制度是否符合真正合理的需求
* 升級醫療科技是否都該由健保買單
* 補充保費制度的漏洞與不公平
* 政府補貼多少、我們實際負擔多少
在資訊嚴重不對稱下,複雜議題被簡化成一句直覺反應:「要我多付?不要。」
真正的危機不是財務缺口,而是:社會長期依賴「看似便宜、其實超載」的制度,卻否認自己是制度永續的共同責任者。健保不是沒解方,而是全民尚未做好承擔責任的準備。
把健保改革交給公民會議,不是第一次,這次應規模更大、更完整
許多人以為台灣沒有公民審議經驗,但事實不然:2002 年起台灣曾舉辦國是會議、公民共識會議,健保議題也做過較小規模的公民會議由當年的中央健保局委託台灣大學社會系的林國明教授主持。結果證明:台灣公民不分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城鄉差距在充分資訊支持下,完全能進行理性討論。
然而,當年的規模太小、未制度化,最終無法影響政策。今天的健保永續議題比當年的議題更迫切、更攸關全民,更應啟動正式化的大型公民會議。
台灣需要的是:「全國性、具代表性、半年至一年期」的健保改革公民會議
* 200~300 名隨機抽樣、具代表性的國民
* 包含不同年齡、性別、地區、職業類別等
* 專家提供完整資訊
* 多階段深度審議
* 最終建議書須由政府正式回應
讓健保改革不再是政務官的孤軍作戰,而是全民共同討論做出的選擇。
國際經驗證明:公民會議可處理比健保更棘手的議題
公民會議不是理論,而是許多成熟民主國家用來突破僵局的制度:
◆ 愛爾蘭:從墮胎法到稅制改革的國家共識引擎
以公民會議成功處理:
* 墮胎法
* 同性婚姻
* 氣候變遷
* 財政與稅制
* 人口與老化政策
其結論進入立法與公投,成功化解長期社會對立。
◆ 英國:108 位公民制定 2050 淨零路線
英格蘭氣候公民會議提出能源、交通、住宅、課稅改革方案,成為後續政策基礎。
◆ 法國:總統委任的氣候公民會議
150 位公民討論碳稅、農業、能源與住宅政策,其建議直接進入政策程序。
◆ 加拿大:史上最大規模公民會議討論選制
英屬哥倫比亞省在2001的省議會選舉,在單一選區一席次的選制下,自由取得58%的得票率卻贏得總共79席次中的77席。 許多公民認為選舉制度無法充分表達民意。在經過約1年半的公民會議後提出了具體改革方案並於2005年付諸公民投票。 雖然最後得到58%的選民贊成但並沒有通過需要60%改革選舉制度的遊戲規則門檻。但這整個公民會議的過程已經成為國際典範。
◆ OECD在(2020)發表的報告書Innovative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New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Catching the Deliberative Wave
明確指出公民審議最適合處理醫療財務、老化與長期政策。
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健保永續正是公民會議最適合、也最需要發揮作用的議題。
結語:健保永續,需要的不是一位部長失眠,而是全民覺醒與共同決定
全民健保讓我們在身體最脆弱的時刻得到保障,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在世界上也備受肯定。但沒有制度是完美的,只有不斷地精進。 制度永續不能只靠部長的焦慮,也不能永遠被政治成本綁架。
台灣曾在 2002 年嘗試公民會議來談健保改革,如今社會更成熟人民使用健保的經驗更豐富應以更大規模、更完整的方式重啟全民健保公民會議,讓全民共同決定健保的未來。
理解之後,才能決定;共識之後,改革方能前進。
全民健保已守護台灣國人健康三十年,現在,是我們全體國民一起守護全民健保的時候了。
作者:陳柏同 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執行長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不該跟小股民計較2萬元」 郭國文籲「跟這群人收」:10人即可多收6.4億
專論 》翁曉玲三級機關草案思考不周 恐帶來混亂
其他人也在看

颱風受災戶健保卡遺失、慢病藥泡水怎辦?健保署開放「例外就醫、免費換發新卡」
颱風鳳凰過境,造成部分區域災情,若民眾因此慢性病藥品泡水,健保署提供「例外就醫」服務,民眾可向醫師表明,重新開立慢箋領藥...
Heho健康網 ・ 1 天前
微創動脈栓塞止痛 局部栓塞減少發炎
一位50歲男性,20年前腳踝骨折,近年來疼痛加劇,影響生活,四處求醫無法改善。大林慈濟醫院疼痛科王思讚醫師,為他進行「微創動脈栓塞手術」,從鼠蹊部導管進入,阻斷異常血管,減少發炎,術後疼痛大幅下降...
大愛電視 ・ 1 天前
助力信託推廣 世新大學法律系2025信託研討會成果豐碩
2025年的信託領域可說是熱鬧滾滾。今(14)日在台北登場的「2025 年度信託實務與理論的對話研討會」吸引近四百位專家與業界人士到場,從資產管理、家族傳承到高齡社會照護,全都成為焦點。本次活動由台灣信託協會、世新大學與政治大學共同舉辦,內容從制度創新談到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未來布局,可說是理論與實務一次看個夠。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高鐵彰化站與鄉親一起熱血相挺 波麗士鐵漢愛心回饋社會
時序邁入歲末寒冬,高鐵彰化站為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特別於各大醫療院所寒冬血荒情況較為嚴重之際,在14日舉辦「寒冬送暖 捐血傳愛」公益活動。除號召高鐵員工熱情挽袖捐血外,更邀請旅客及熱心民眾一同加入快樂捐血人的行列。今天一早開始不斷地有來自田中、社頭及田尾鄉的在地民眾,在十一月的艷陽天裡,開著轎車、貨車或騎腳踏車前來捐血,每位愛心捐血人都散發出滿滿愛的熱力,讓今天的高鐵彰化站充滿愛與溫暖。搶到頭香的是來自田中社大的花藝班許老師,她說因平日就有捐血習慣,日前在網路上看到高鐵站辧理捐血活動,於是就近來捐血,既可助人又有高鐵精美禮品可珍藏。來自田中的釋自嚴師父說,由朋友處得知高鐵站今日有捐血活動,特地前來排隊捐血,她說高齡的母親生前臥病時曾在醫院接受輸血治療,得到大眾的幫助,現在自己有能力捐血理當回饋社會。任職安親班的蕭小姐趕在上班前來取號排隊捐血,蕭小姐說看到新聞得知冬季鬧血荒,特別利用空檔到站響應捐血,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人。任職於田中分局的蕭先生得知今日的活動,特別利用休假前來捐血,波麗士大人平日除了為地方治安把關,連放假也不忘為同胞獻出熱血,特別令人感受到鐵漢外表下暖暖的愛心。為感謝捐血人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喝茶抗癌又降血糖!這種茶更有益健康 還能補充維生素C、B群
喝茶好處多!你知道喝茶也能補充維生素C、B群嗎?尤其綠茶好處遠超過紅茶,抗癌喝綠茶就對了。 茶葉含豐富礦物質 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指出,人體中含有86種
健康2.0 ・ 1 天前
山下智久難忘台灣機場「好吃味」 超愛小籠包連待倫敦都要吃
日本超人氣男星山下智久於今(11月14日)午後抵達松山機場,隨即接受台灣媒體訪問,他表示每次來台,「就算是過了這麼久,大家依舊投注很多的愛給我」,更談到每個機場都有各自的味道,笑說到台灣機場時,「會有感覺很好吃的味道」。
中天新聞網 ・ 2 天前

蘋果新機陸賣千萬台 蘋概股吃補
陸媒消息指出,蘋果iPhone 17在中國大陸銷售暢旺,一甩去年陰霾,預估iPhone 17近期在雙11促銷結束後,將達到新機開機量超過1,000萬台的新里程碑,目前累計825萬台。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看好蘋果和蘋概股前景,理由包括蘋果財報含財測都表現優異,且基期相對較低,台灣蘋概股如台積電(2330)、鴻海(2317)、大立光(3008)等,也有布局機會。
工商時報 ・ 1 天前金融時報:白宮控阿里巴巴協助中國軍方鎖定美國目標
(中央社華盛頓14日綜合外電報導)「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今天引用白宮國家安全備忘錄報導,華府指控電商公司阿里巴巴在針對美國目標的「行動」中向中國軍方提供技術支援。
中央社 ・ 1 天前美與千里達及托巴哥再度聯合軍演 委內瑞拉不滿升溫
(中央社西班牙港14日綜合外電報導)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Trinidad and Tobago)今天宣布,將與美國展開新一輪聯合軍事演習。
中央社 ・ 1 天前
瑞典1雙層巴士撞公車站 6人傷亡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當地時間14日發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輛雙層公車高速衝撞公車站,造成多人死亡與受傷。但事件應與恐怖攻擊無關。
民視 ・ 1 天前40歲以上警消危勞職務公務員 每年健檢有補助
(中央社記者賴于榛台北15日電)為強化公務員身心健康,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配合修正公務人員一般健康檢查補助基準表,鼓勵逾40歲的警、消、海巡、空中勤務總隊等危勞職務公務員每年健康檢查,並補助新台幣4500元。
中央社 ・ 1 天前
八旬母悶死癱瘓兒!律師「不建議特赦」分析1理由:請她繼續上訴
蘇家宏指出,該名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曾賣掉房產、用盡積蓄,長年承受巨大身心壓力,最終做出結束兒子生命的選擇。儘管這一切源於母愛與長期的辛勞,仍不能否定殺人的事實。因此,一審法官雖判處2年6個月有期徒刑,但也罕見地在判決書上建請總統依《赦免法》予以特赦,以反映...
CTWANT ・ 1 天前
蔡學良槍擊死亡案疑點重重 監察委員蔡崇義申請自動調查
空軍中士蔡學良在2008年在靶場遭槍擊死亡案,經國防部委請台大法醫學研究所進行實彈鑑測,原由前軍事檢察官認定死因係當事人以「T65K2步槍自裁」的事實基礎,改為槍枝走火的新事證。為重新審視全案事實並保障當事人及家屬應有權益等情,監察院今天(15日)發布監察委員蔡崇義申請自動調查。
鏡報 ・ 1 天前
比川普更霸氣卻更沒底氣的政府
川普應該是世界最狂的行政首長,一上任就猛發總統行政命令,從全球對等關稅、限縮出生公民權、護照與其他公文書的性別欄回歸生理男女、用戰爭程序驅逐移民、動用國民兵在國內維護治安……且在各方批評其欠缺法律依據之時,還貼文發出「拯救國家者必不違法」的狂言。行政單方行動的專擅風格展露無遺,同時也引起此起彼落的訴訟。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4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