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越晚越好?要吃保健食品嗎?更年期 7 大迷思一次看
女性青春期、懷孕生產、更年期荷爾蒙劇烈變化,引發一連串生、心理反應,其中更年期更關乎餘生健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任黃建霈表示,及早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包括聰明飲食、規律運動、心靈支持、親朋陪伴,有助女性在更年期前、中、後維持身心平衡,延緩老化、降低疾病風險。本篇整理黃建霈分享與國健署搜集之常見更年期迷思,為大家一一解答。
Q1:越晚更年期,代表卵巢機能較好?老得比別人慢?
A:當荷爾蒙分泌不足,月經週期開始不規則,若月經不來長達 1 年以上即為停經。黃建霈表示,更年期臨床診斷的方式是觀察荷爾蒙變化,通常發生於 45 至 52 歲之間,與初經發生早晚、卵巢機能、卵子數量、身體狀況、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工作壓力有關;天生卵巢卵泡較多者,停經時間可能較晚,不代表卵巢機能較好。
但更年期太慢或太早可能需要多加注意,黃建霈表示,約 1-2%民眾於 40 歲前提早進入更年期,可能是卵巢早衰、卵巢切除、放療導致;年紀較長還有月經,也許是身體狀況異常,因此仍建議有相關異常狀況的民眾儘早就醫。
此外,黃建霈補充,女性更年期平均長達約 1-5 年,依個人身體狀況不同,但時間長短與健康無絕對關係,最重要的還是維持更年期前、中、後的身心平衡。
Q2:月經規則,但出現更年期症狀,算是進入更年期嗎?
A:荷爾蒙分泌減少,可能出現更年期典型症狀,如發熱、熱潮紅、盜汗、頭痛、頻尿、尿失禁、陰道乾澀等。而有時雖荷爾蒙分泌減少,仍能維持月經週期,但當症狀影響生活時,仍須諮詢專業醫師。
Q3:媽媽或姊姊停經時間都較早,自己應該也會早停經?
A:國健署資料顯示,停經與體質確實有很大關係,若媽媽或姊姊早停經,表示自己可能有類似體質,但依舊因人而異,且停經早晚也與生活、飲食習慣、乳癌或多囊性卵巢等疾病有關。
Q4:更年期女性喝太多豆漿,可能罹患乳癌?
A:豆漿等豆製品是優良蛋白質還原,而乳癌主要與個人體質、遺傳因素有關,若有家族病史,國健署建議諮詢專科醫師。
Q5:荷爾蒙補充會有副作用,甚至致癌,最好能免則免?
A:荷爾蒙補充不一定會增加致癌風險,國健署建議參考荷爾蒙「一不三多」原則,包括荷爾蒙不是唯一、多溝通、多諮詢、多了解,醫師會依個人情況,專業評估婦女是否需要荷爾蒙補充。黃建霈則表示,過去將荷爾蒙補充視作補品,只要停經就須使用,但現在醫界認為,沒有症狀就不必用藥,即使評估好處超過壞處,也會以短期使用為主,所以民眾不需過度反應,將荷爾蒙補充當作毒藥。
Q6:是否需要補充保健食品?天然的最好嗎?
A:黃建霈表示,許多保健食品所費不貲,卻未做長期追蹤,若民眾使用 3 個月後沒有出現預期的效果,可先暫停使用,或諮詢醫師專業評估。
Q7:更年期後又出血,是正常的嗎?
A:當月經連續 12 個月沒來,就是停經。國健署資料指出,停經後又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萎縮、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情況所致,雖有些為良性病灶,但仍須謹慎,有異樣時盡快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任黃建霈
其他人也在看
女性跑者激增 醫揭更年期「穩跑三法」
馬拉松賽道上的女性跑者越來越多,然而正值更年期前後的女性跑者,面臨肌肉量流失、骨密度下降與荷爾蒙劇烈變化等挑戰。專家提醒,中年女性能跑得久、跑得穩,關鍵在於「荷爾蒙平衡、營養補給、肌肉維護」三管齊下。今天(18日)是「世界更年期日」,根據國健署統計,45至55歲正值更年期的女性約兩成罹患代謝症候群,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更年期常見四大症狀 中醫師揭示身體變化與調養重點
更年期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身體轉化過程,可以持續10至20年。中醫師吳宛容說明,更年期因為體內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部分婦女會產生生理及情緒變化,以及身心不適的症狀。 更年期通常分為停經前期及停經後期,停經前期,因卵巢分泌雌激素及黃體素加速減少,排卵及月經變得不規則,容易出現不適症狀,通常持續4~5年或更久;停經後期,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及黃體素的保護作用減少,慢性健康問題開始出現,例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等。 1.月經異常月經異常是進入更年期的重要指標,經期變得很不規則,月經量變成很多或很少,最後停經。 有的人可能是月經周期延長或經期天數縮短,月經量少而慢慢停經;也有的人月經周期變得不規則,經期天數延長或經量變多,甚至大出血;還有的人可能會突然停經。 2.情緒不穩定更年期婦女容易出現情緒困擾,例如:心情低落、沮喪、焦慮、煩躁、恐慌等情緒變化,甚至伴隨失眠、記憶力衰退等現象。根據研究顯示,更年期婦女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高出未停經女性的2.5倍之多。 3.神經血管控制失調更年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熱潮紅,因為卵巢製造的女性荷爾蒙逐漸消失,大腦下視丘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變得不穩定,使血管擴張失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預防失智 仁慈醫院辦「2025全民憶起來 智動健康新生活」活動
現代很多人聞「失智」色變。為此,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仁慈醫院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今(18)天早上舉辦「2025全民憶起來 智動健康新生活」活動,邀請數10名湖口鄉親齊聚在湖口衛生所2樓,把失智症預防宣導跟體驗AI智能輔具融合在活動中,提升民眾對科技輔具的認識與應用,並介紹他們日照中心專為失智長者量
自由時報 ・ 1 天前
「臺灣更年力,國際更年日」登場 齊聲倡議打造更年期友善職場支持體系
響應10月18日「國際更年日」,由社團法人女性齡活共創共善協會主辦的「更年更能,智慧綻放」記者會今(18)日下午於台北市社會創新實驗中心盛大舉行。活動現場聚集超過40餘位45歲以上的女性代表與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倡議以「慶賀、理解、支持」的態度看待更年期,推動建構更年期友善職場與正向社會環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0歲後「這樣跑」增免疫力、穩自律神經! 專家:效果更好又不傷身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對於20歲、30歲的年輕人而言,很多事都是初次體驗。雖然可能經歷失敗,但也較容易獲得成就感。 相反的,到了50歲、60歲時,接觸全新領域或挑戰新目標的機會逐漸減少。然而,不分年齡,任何初次體驗並獲得成果的事,都能提高自信心。 慢跑是最佳有氧運動 促進血液循環、抗疲勞又抗老 不同於高爾夫球,需要上課學習技術,慢慢看見成果、培養手感。慢跑的指標,比如距離與速度清楚易懂,成果具體可見,是一種容易感覺進步的運動。此外,慢跑又是有氧運動的模範生,只要簡單操作,效果就能明顯反映在體重上。 瘦身順利能提升自信,感覺「我還能做到」;感覺體力衰退仍能打破自己的距離與時間紀錄,進而獲得自信,相信自己的身體還有進步空間。 事實上,慢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造成疲勞的物質不易累積,也就較不容易感到疲倦。體力變好,自然也更有行動力,整體更顯年輕。 有一說,運動過度會產生活性氧(自由基),有害身體健康,還會加速老化,但只要依照WHO定義的適度運動:「每週150分鐘到300分鐘、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來慢跑,根本無須擔心慢跑傷身。 長時間待在室內 自律神經變鈍、身體抗壓力下降 慢跑時,來自手機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告別數羊惡夢!醫教打造「涼爽安靜」臥室 建立睡前儀式感助安眠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進入更年期後,不少女性會面臨失眠的問題。白天雖然感到疲累,晚上卻難以入睡,經常翻來覆去,甚至數羊、看時鐘仍等不到睡意。婦產科醫師嚴絢上表示,這種身心俱疲的狀態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進一步造成情緒低落與專注力下降。理解更年期失眠的原因與調整方式,對於維持健康至關重要。 更年期荷爾蒙變化 情緒與心理皆受影響 女性大約在45至55歲之間,會逐漸經歷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與黃體素分泌量下降。嚴絢上醫師指出,這些荷爾蒙原本能幫助放鬆入睡,當濃度減少時,睡眠週期容易受到干擾。再加上夜間盜汗、熱潮紅及心悸等身體不適,常導致淺眠或頻繁中斷,讓夜晚休息品質大幅下降。 除了生理變化外,更年期女性常同時面臨工作壓力、家庭責任與身分角色轉換。對健康衰退的焦慮與對未來的不安,可能進一步加劇失眠。嚴絢上醫師提到,焦慮與抑鬱症狀在更年期女性中發生率明顯升高,這些心理因素與荷爾蒙變化相互作用,使失眠問題更為複雜。 打造涼爽安靜環境 建立睡前儀式感 為了改善入睡困難,建議養成規律的睡前習慣。嚴絢上醫師建議,睡前一小時盡量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改以泡溫水澡、聆聽輕音樂或進行伸展運動,協助大腦與
健康醫療網 ・ 4 小時前

女性更容易失智!阿茲海默症風險激增 研究:大腦發炎基因是男性2倍
台灣失智症人口持續攀升,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約7.99%,其中阿茲海默症佔比高達56.88%,是最常見的失智類型。隨著人口老化,預估2030年台灣65歲以上的失智人口將接近68萬人。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明顯高於男性,最新研究揭示,這並非僅因壽命較長,而是源於生物學上的基因差異。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冷凍肉千萬別放室溫解凍!專家授「3安全解凍法」不怕拉肚子 這1招最快速
現代人為了方便保存食材,常將肉品冷凍儲存。然而,冷凍與解凍肉品若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微生物生長。許多人以為冷凍保存即可完全避免細菌生長的風險,但事實上,冷凍只能暫時抑制細菌活性,並不能將其殺死。一旦肉品解凍,溫度回升至適合細菌繁殖的7℃-60℃危險溫度帶,細菌便可能迅速孳生。特別是像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等常見致病菌,更容易在解凍過程中孳生,若肉品反覆冷凍與解凍,甚至可能造成肉質變化與污染風險累積,增加食品中毒的可能。 安全解凍這樣做 避免細菌孳生的3種方法 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劉修銘助理教授表示,解凍肉品應採取安全、衛生的方式。最推薦的方法是將冷凍肉品放置於冰箱冷藏室,讓其在低溫環境下緩慢解凍,這樣可有效控制細菌增長速度,確保肉品解凍後仍保有較佳的衛生狀態。當需要快速解凍時,可將密封包裝之肉品浸泡於冷水中,並每30分鐘更換一次水,或採用緩慢流動之冷水解凍。此作法可避免肉品暴露於高溫環境,同時提升熱交換效率,並藉由縮短其處於危險溫度帶的時間,降低細菌孳生的風險。 使用微波爐解凍雖然快速,但因加熱不均,部分區域可能過熱或仍未完全解凍,建議使用後立即烹調,不應再冷藏或長時間放置。最不建議將肉
常春月刊 ・ 15 小時前
以為很健康!38歲女愛吃「這類食物」確診乳癌 醫曝風險恐增6成
乳癌持續是國內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衛福部數據,我國婦女乳癌發生高峰落在45至69歲,每十萬名婦女約有188至194人確診。依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乳癌標準化發生率為69.1、死亡率為12.0(每十萬人口),換算下來,平均每天有31名婦女確診乳癌、6人因乳癌失去性命,藝人朱俐靜、李玟也都因乳癌病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快檢查!家中這2用品恐暗藏重金屬 長期用恐傷腎還致癌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家庭重視健康飲食,卻可能無意間從日常家居用品中攝入重金屬,造成身體的危害,外媒就點名兩種家中常見的用品,看似光亮、方便,但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隱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是每種魚都降血脂!醫點名「這4種」才有效:防糖尿病、脂肪肝
魚肉有益健康,眾所週知。醫師魏士航表示,眾多研究顯示,魚油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週吃3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性魚,例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就能達到理想攝取量,但若吃鱈魚、鯛魚、養殖魚等Omega-3含量低的魚,上述保健效果就恐大打折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橄欖油不能拿來炒菜?醫揭橄欖油「2大錯誤用法」 不注意效果都沒了
從炒菜到拌沙拉,油脂天天吃,卻鮮少人真正懂得如何挑對、用對。你以為只要用橄欖油就等於吃得健康嗎?事實上,吃錯方式不但沒幫助,還可能讓腸道發炎、好菌流失! 油吃對能顧腸又降膽固醇!醫點名「橄欖油」
健康2.0 ・ 1 天前
「平民人蔘」白蘿蔔減肥、防癌又解毒!營養師揭7大功效 2種人別吃多
白蘿蔔不僅是減肥聖品,更是冬季養生的代表蔬菜。營養師指出,白蘿蔔能幫助肝臟解毒、降低血脂血糖,甚至具有抗發炎、防癌潛力,被譽為「平民人蔘」。但別以為人人都適合吃,若是脾胃虛弱或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吃多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吃完血糖就失控!營養師點名「麻醬麵、羹麵」是碳水炸彈
糖尿病患者外食時常感困擾,尤其在中式麵店點餐更擔心血糖失控。營養師李婉萍建議,糖尿病友到麵店用餐時應優先選擇湯麵,因為油脂較少且份量容易控制;而乾麵、麻醬麵和羹麵則被她列為「碳水炸彈」。
中天新聞網 ・ 8 小時前
隱形殺手!沒腹痛、排便異常 「這症狀持續」恐已患大腸癌
口臭不僅是口腔問題!研究發現「S. moorei細菌」不只藏在嘴裡,還可能進入腸道並促進大腸癌生成。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提醒,若口臭久治不癒、伴隨腸胃不適或體重減輕,務必盡快檢查腸胃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營養師狂推的櫛瓜料理!抗氧化、調解血壓、修復細胞 跟著吃健康又美味
台灣市場越來越常見到櫛瓜的蹤影,除了營養價值逐漸受到重視,更是輕食族的首選,也是一種兼具美味與健康的蔬菜。營養師廖欣儀認為,櫛瓜不只好吃,更富含多種營養素,是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選擇。 櫛瓜屬
健康2.0 ・ 17 小時前
486先生「1習慣」害頸椎險斷掉!醫驚喊:現代人的通病
「486先生」陳延昶表示,他之前因長期低頭工作,導致頸椎第3、4節嚴重變形,醫師告訴他,一旦跌倒,恐致頸椎斷掉,讓他驚覺長期低頭看電腦螢幕、滑手機的危險。神經外科醫師徐至貝表示,現代人常每天低頭滑手機好幾個小時,長期會造成頸椎過度負擔,「當頭前傾斜45度時,頸椎承受的重量達頭重量的5倍,導致頸椎非常容易受損及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早餐只吃水果? 營養師示警「這6種水果」空腹吃易胃痛、血糖飆
有些人早餐只吃水果,不論是為了減重或是單純食量小,營養師蔡濰安在粉絲團《濰濰營養師 認真生活》提醒,只吃水果當早餐也沒有不行,只是要注意某些水果比較不適合空腹吃。 1、鳳梨:鳳梨裡面的鳳梨酵素可以分解蛋白質。然而,若空腹吃鳳梨對胃黏膜產生刺激,有些人會引發胃不適或胃灼熱感。2、荔枝:空腹吃荔枝容易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刺激胰島素分泌過多出現低血糖的症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3、柿子:柿子也是含醣較高容易導致血糖快速升高的水果,因此不建議空腹吃,另一方面若是未成熟的柿子更是不能。未成熟的柿子有較多的單寧酸容易與胃液融合出現胃脹、胃痛。相信大家應該遇過水果切下去或是咬下去的時候才發現還沒有熟的情況,建議大家某些水果沒熟還是先不吃了。4、木瓜:與鳳梨一樣的道理,木瓜也有木瓜酵素適合飯後吃,尤其是正餐吃較多肉類的,飯後可以來點鳳梨、木瓜幫助消化。5、甘蔗:17世紀的荷蘭統治時期台灣就已經開始種植甘蔗作為蔗糖的主要原料,再強調一次:「甘蔗是蔗糖的主要原料」可見甘蔗也是糖分高的水果。空腹吃容易血糖飆升。也會促進胃酸分泌。6、檸檬:說到檸檬應該不會有人直接啃檸檬,但是會做成檸檬水每天早上來一杯,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胃脹氣、打嗝竟是癌症找上門!35歲女罹胃癌擴散全腹腔
一名35歲女性因胃脹氣、打嗝等症狀拖延就醫,最終確診為胃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整個腹腔。醫師提醒,約15%的胃癌發生在年輕族群,特別是分化不良型胃癌更易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4大高風險族群應提早進行胃癌篩檢。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