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人變老不是病,10大NG行為可能比疾病更傷牠
老貓的健康,其實藏在日常小細節裡:飲食、飲水、運動、關心。但有10大NG行為,很多飼主每天都在犯。別等牠生病才後悔,現在就掌握正確照護法,讓老貓的晚年健康又幸福。牠陪你走過每一個日子,你也要陪牠走好晚年。
英國蘭開斯特一個春日午後,光線柔和得像沉睡中的羽毛,一隻名為Lenny的老貓,靜靜趴在收容所籠子的角落,毛髮斑駁、神色疲憊,卻在弱光中閃著微弱藍灰色的光澤。
那是志工凱舍特(Yehudit Keshet)第一次見到牠,Lenny被判定「病歷太複雜、領養風險太高」。但凱舍特看到的卻是一雙求生的雙眼,於是堅持要領養,並重新命名為Felix。就這樣,這隻被標記為「不可領養的老貓」,走進一個屬於牠的家之後,得到了醫療、空間、耐心與愛護。
凱舍特將照護高齡貓的經歷,投書英國《衛報》,他描述:「Felix自此過著幸福而慵懶的生活,就像一位年邁的『第一女主角』。」
高齡貓確實需要更細緻的照顧。法國皇家(Royal Canin)台灣香港總經理張堇琪,從小便收養流浪貓,與許多貓咪相伴一起走過彼此的青春。她發現,每一次老貓輕輕的呼嚕、每一次牠艱難地跳上一張低矮沙發,都像一首聲音很輕的詩,提醒著飼主:即使歲月漸老,牠仍渴望被聽見、渴望被理解。
根據獸醫觀察,超過7歲的貓咪已邁入熟齡,11歲則屬真正的老齡化階段。此時,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行為與照顧方式,其實正在默默傷害牠的健康。以下是張堇琪與法國皇家團隊總結出的「高齡貓10大NG行為」,也是多數飼主很容易忽略的日常陷阱,很多人不自覺就犯了。請耐心瀏覽以下描述,讓牠的晚年幸福又安心。
NG行為1:忽視定期健康檢查
許多飼主誤以為「貓看起來還好就不用看醫生」,但高齡貓的健康變化往往潛伏在表面之下。腎臟、牙齒、甲狀腺、血壓等問題,若未提早發現,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急遽惡化。
專家建議:7歲以上貓每年應健檢1~2次,11歲後至少每半年一次,包含血液、尿液、牙齒、腎功能與心肺聽診,全面追蹤健康狀況,及早發現潛在疾病。提早掌握健康數據,是延長壽命的關鍵。
NG行為2:餵食不符年齡需求的飼料
仍在餵家裡的高齡貓吃「成貓飼料」嗎?那就大錯特錯。高齡貓的新陳代謝變慢、肌肉流失加劇、消化吸收能力也下降,對營養的需求與年輕時完全不同。
專家建議: 7歲以上貓咪應改為「熟齡專用配方」,優選含抗氧化物與Omega─3脂肪酸(EPA、DHA)等營養成分的飼料;11歲以上由於老化加劇,同時胃口也可能逐漸變差,則需「老齡配方」,提供更容易吸收的營養組合,維持肌肉與免疫力。
NG行為3:直接更換飼料、未逐步轉糧
有些貓主人為了喵星人「換個新口味」,或是認為引入新食物能改善健康,就忽然更換飼料,結果卻導致貓咪腸胃不適拉肚子,甚至是拒食。
專家建議: 轉糧至少需7天。前兩天,新飼料比例25%,舊糧占75%;第三至第四天,新糧50%,舊糧50%;第五至第六天,新糧75%,舊糧25%,第七天再完全更換。緩慢過渡,是讓老貓的腸胃「有時間適應」的唯一方式,以減輕牠們的消化系統負擔。
NG行為4:忽略水分攝取
「牠都有喝水啊」——這句話是許多腎病貓飼主後悔時的共同台詞。高齡貓的腎臟能力逐年退化,一旦水分不足,代謝廢物就難以排出。
專家建議: 儘量餵濕食,搭配流動飲水機與多個水碗。每天換新鮮的水,並觀察飲水量是否減少。讓喝水變得方便又有趣,是守護腎臟的第一步。
NG行為5:認為活動量變少就不用控制體重
高齡貓雖然愛睡覺,但若吃得和年輕時一樣多,很容易變胖。肥胖不僅增加關節負擔,也會誘發糖尿病與心臟疾病。
專家建議: 每月定期量體重,或是在獸醫指導下調整飲食計畫;安排短時間的互動遊戲,例如逗貓棒、滾動小球或嗅覺遊戲。適度運動不僅控制體態,也能刺激腦部活動。
NG行為6:缺乏適當運動或過度玩耍
對老貓來說,太少活動會讓關節僵硬;太劇烈又容易造成扭傷或疲勞,兩個極端都不對。
專家建議: 每天2~3次、每次5分鐘左右的輕度活動,對老貓最理想。羽毛棒、紙球、小障礙路線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記得「適量」比「激烈」更重要,讓老貓保持靈活而不吃力。
NG行為7:忽視口腔健康
高齡貓常因牙齦發炎或牙根吸收症而痛到不敢吃飯,導致體重驟降,甚至引發全身性疾病。
專家建議: 飼主每週至少觀察一次愛貓的口腔,若出現口臭、流口水、偏食等現象,應立即就醫。敏感牙齦的疼痛,可能讓老貓難以攝取足夠的營養。可選擇質地柔軟、適口性高的濕糧,並在家輕柔擦拭牙齒、搭配專用潔牙零食,維護口腔健康。
NG行為8:飼料過於單一、忽略營養均衡
有的飼主過度頻繁換糧,導致貓咪腸胃混亂;但也有人長期餵單一乾糧,忽略了水分與多樣營養。
專家建議: 選擇營養完整、符合高齡配方的主食糧,並採乾濕混合餵食。乾糧能維持牙齒健康,濕糧補充水分。切記控制總熱量,老貓的新陳代謝已不如從前。
NG行為9:忽視行為變化
高齡貓的「行為退化」常是疾病前兆。若牠開始夜間亂叫、走失方向、活動量驟減,別以為只是老了。
專家建議: 立即進行全身檢查,包括腎臟、關節、甲狀腺與視力。貓咪的「異常行為」往往比體檢數據更早透露健康警訊。
NG行為10:以為「只是老了不愛動」,忽視關節護理
這是最常被忽略也最致命的NG行為。事實上,貓的關節退化比人想像中早。當牠開始不上沙發、不跳窗台、不伸懶腰時,可能已患有退化性關節炎。
專家建議: 生活環境上應降低家具高度、使用柔軟床墊,並將食盆、水盆與貓砂盆放在易達位置,讓牠活動無壓力。飼料中可選擇含軟骨素、EPA、DHA等成分,輔助關節健康。
總結來說,高齡貓不是變麻煩,而是需要你換個方式去愛。牠們仍想玩、仍想撒嬌,只是身體跟不上心。從飲食、環境到互動,關鍵不在「多做什麼」,而是少犯錯、少忽略、少假設,照顧高齡貓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細心。
「每一個你以為的小改變,對牠來說,都是晚年幸福的延長線。」張堇琪微笑說。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顛覆養貓三觀!獸醫揭貓圈10大謊言,貓打呼嚕≠開心?
喵喵也有MBTI?獸醫解鎖貓咪10大沮喪特徵,別再以為牠高冷
貓咪「心機」大公開:7信號透露牠正哭求關愛
其他人也在看

進口菜農藥超標!民眾慶幸沒買 菜販曝:其實天天都在吃
衛福部食藥署近日公布,一批農藥殘留超標的進口蔬菜名單,不少消費者看完後慶幸只買台灣青菜,不過菜販廖炯程卻提醒,這類進口蔬菜往往並非直接上桌,而是以加工型態進入日常飲食,民眾以為沒吃,其實每天都可能吃到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
日本醫急勸:1健康飲品會毒害肝臟、傷害如「導彈」!這些食物最好少碰
喝酒對肝臟不好這件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不過日本肝臟專科醫師指出,除了酒精之外,還有1類飲品是「隱形殺手」,會在不知不覺間形成脂肪肝,卻常被誤以為是健康之選。 近年,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開
健康2.0 ・ 1 天前
不是每種魚都降血脂!醫點名「這4種」才有效:防糖尿病、脂肪肝
魚肉有益健康,眾所週知。醫師魏士航表示,眾多研究顯示,魚油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週吃3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性魚,例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就能達到理想攝取量,但若吃鱈魚、鯛魚、養殖魚等Omega-3含量低的魚,上述保健效果就恐大打折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每天多吃1食物,可降低罹患乳癌、大腸癌、胃癌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
幸福熟齡 ・ 9 小時前
橄欖油不能拿來炒菜?醫揭橄欖油「2大錯誤用法」 不注意效果都沒了
從炒菜到拌沙拉,油脂天天吃,卻鮮少人真正懂得如何挑對、用對。你以為只要用橄欖油就等於吃得健康嗎?事實上,吃錯方式不但沒幫助,還可能讓腸道發炎、好菌流失! 油吃對能顧腸又降膽固醇!醫點名「橄欖油」
健康2.0 ・ 1 天前
入秋養生這樣吃!中醫揭「4種水果」潤肺護喉又顧腸胃
近期天氣逐漸明顯轉涼,入夜後更是明顯,不少人紛紛出現喉嚨乾、便秘等症狀,中醫師推薦4種秋天水果,不僅能止咳化痰、改善便秘,還能提升免疫力,邀請民眾一起顧好健康、迎接舒心的秋天。
鏡報 ・ 1 天前
你也中招?這5種飲食「最傷腎」 醫師警告:腎臟病初期「完全沒感覺」!
腎臟病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多種病因引起的結果。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性腎病變就是長期血壓過高導致腎血管受損、腎小球硬化,另外則是慢性腎絲球腎炎、藥物與中草藥傷腎,及泌尿道阻塞或結石。醫師指出過鹹的食物,意味著鈉含量太多,會導致高血壓 及血管硬化,造成腎功能損害。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平民人蔘」白蘿蔔減肥、防癌又解毒!營養師揭7大功效 2種人別吃多
白蘿蔔不僅是減肥聖品,更是冬季養生的代表蔬菜。營養師指出,白蘿蔔能幫助肝臟解毒、降低血脂血糖,甚至具有抗發炎、防癌潛力,被譽為「平民人蔘」。但別以為人人都適合吃,若是脾胃虛弱或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吃多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這種糖有助對抗膀胱癌!4水果含甘露糖 讓癌細胞自我毀滅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近日一項刊登在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發現,天然甘露糖竟能讓膀胱癌細胞走向崩潰、自我毀滅。這項研究首度完整揭開甘露
健康2.0 ・ 12 小時前
秋天吃南瓜!營養師:抗癌營養多在「皮、籽」 蒸熟煮湯都美味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秋天一到,市場上各式南瓜陸續上市,不只顏色亮眼,更是營養滿分的食材。南瓜不僅口感甜美,還富含多種抗氧化營養素,是秋冬養生與抗癌的好選擇。 南瓜營養滿分,連皮帶籽吃效果更佳 南瓜含有79.8%水分,還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果糖,以及鈉、鉀、鈣、鎂、鐵、鋅、磷、銅、硒等礦物質,維生素A、β-胡蘿蔔素、B群、C、E,以及多種胺基酸如天門冬胺酸、麩胺酸和白胺酸等。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徐桂婷表示,南瓜中的維生素C與E具強抗氧化力,可抑制癌細胞生長;硒則能防止癌症發生及惡化。 抗癌營養多集中於皮與籽 此外,南瓜含多種植化素,包括β-胡蘿蔔素、黃體素酚、葫蘆素、木酚素及甘露醇,其中β-胡蘿蔔素含量為瓜類之冠。研究顯示,南瓜有助預防乳癌、食道癌、胃癌、肺癌、大腸癌、子宮體癌及皮膚癌。 徐桂婷建議,南瓜的抗癌營養多集中於皮與籽,因此最好連皮帶籽食用。食用方式可將南瓜刷洗乾淨後切塊蒸熟,打成南瓜濃湯;南瓜籽則可蒸熟或煮湯後剝開食用,既方便又營養滿分。 (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延伸閱讀】一到秋冬就關節痛?中醫教你日常保養秘訣入秋後口乾舌燥、皮膚乾癢 樂生醫院營養師教你靠「食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隱形殺手!沒腹痛、排便異常 「這症狀持續」恐已患大腸癌
口臭不僅是口腔問題!研究發現「S. moorei細菌」不只藏在嘴裡,還可能進入腸道並促進大腸癌生成。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提醒,若口臭久治不癒、伴隨腸胃不適或體重減輕,務必盡快檢查腸胃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營養師狂推的櫛瓜料理!抗氧化、調解血壓、修復細胞 跟著吃健康又美味
台灣市場越來越常見到櫛瓜的蹤影,除了營養價值逐漸受到重視,更是輕食族的首選,也是一種兼具美味與健康的蔬菜。營養師廖欣儀認為,櫛瓜不只好吃,更富含多種營養素,是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選擇。 櫛瓜屬
健康2.0 ・ 12 小時前
早餐只吃水果? 營養師示警「這6種水果」空腹吃易胃痛、血糖飆
有些人早餐只吃水果,不論是為了減重或是單純食量小,營養師蔡濰安在粉絲團《濰濰營養師 認真生活》提醒,只吃水果當早餐也沒有不行,只是要注意某些水果比較不適合空腹吃。 1、鳳梨:鳳梨裡面的鳳梨酵素可以分解蛋白質。然而,若空腹吃鳳梨對胃黏膜產生刺激,有些人會引發胃不適或胃灼熱感。2、荔枝:空腹吃荔枝容易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刺激胰島素分泌過多出現低血糖的症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3、柿子:柿子也是含醣較高容易導致血糖快速升高的水果,因此不建議空腹吃,另一方面若是未成熟的柿子更是不能。未成熟的柿子有較多的單寧酸容易與胃液融合出現胃脹、胃痛。相信大家應該遇過水果切下去或是咬下去的時候才發現還沒有熟的情況,建議大家某些水果沒熟還是先不吃了。4、木瓜:與鳳梨一樣的道理,木瓜也有木瓜酵素適合飯後吃,尤其是正餐吃較多肉類的,飯後可以來點鳳梨、木瓜幫助消化。5、甘蔗:17世紀的荷蘭統治時期台灣就已經開始種植甘蔗作為蔗糖的主要原料,再強調一次:「甘蔗是蔗糖的主要原料」可見甘蔗也是糖分高的水果。空腹吃容易血糖飆升。也會促進胃酸分泌。6、檸檬:說到檸檬應該不會有人直接啃檸檬,但是會做成檸檬水每天早上來一杯,
常春月刊 ・ 1 天前

486先生「1習慣」害頸椎險斷掉!醫驚喊:現代人的通病
「486先生」陳延昶表示,他之前因長期低頭工作,導致頸椎第3、4節嚴重變形,醫師告訴他,一旦跌倒,恐致頸椎斷掉,讓他驚覺長期低頭看電腦螢幕、滑手機的危險。神經外科醫師徐至貝表示,現代人常每天低頭滑手機好幾個小時,長期會造成頸椎過度負擔,「當頭前傾斜45度時,頸椎承受的重量達頭重量的5倍,導致頸椎非常容易受損及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震驚!澳洲官方示警「維生素B6」吃過量恐害神經病變
今年澳洲藥物管理局示警,越來越多人因長期攝取過量維生素B6導致周邊神經病變,出現四肢刺痛、麻木及肌肉無力等症狀。藝人于美人先前也疑似因長期攝取過量維生素C造成腎臟結石,泌尿科醫師為其取出108顆腎結石。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放屁頻繁別輕忽!27歲北京女確診大腸癌 醫示警:2種氣味要當心
放屁是再自然不過的生理現象,但若次數明顯增加、氣味異常,就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大陸一名27歲女子近日發現自己一天放屁超過20次,還出現腹痛與腹瀉等症狀,原以為只是腸胃功能差,直到家人勸她就醫,才發現自己竟罹患大腸癌第三期。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
日本人靠「這豆」長壽!醫讚:降血脂、護腸道、不生病
日本以長壽聞名,納豆是其長壽飲食的一部份。醫師劉博仁表示,納豆是以黃豆為原料,經過納豆菌發酵而成,經冷藏熟成,豆子會黏稠化並產生黏液,能平衡腸道菌相、促進排便、提升免疫力,且能保護血管健康、幫助鈣質回到骨骼中,降低骨折發生率。部分研究指出,它也能降低膽固醇、血脂。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血糖忽高忽低?「這5種食物」有助穩定 粥也上榜
糖尿病會帶來重大的健康風險,包括心臟病、腎臟病、神經系統疾病和視力問題等併發症。在美國有超過3400萬人患有糖尿病,占總人口的10.5%,其中大多數是罹患第2型糖尿病。然而,不管是第1型糖尿病,還是第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調整生活方式和使用藥物治療,最重要的是,患者也應改變飲食方式,少吃白麵包或其他高升糖指數的食物,轉而食用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來控制病情。以下為5種可有效控制血糖的食物: 1.粥:由於1碗粥的升糖指數(GI)較低,因此用粥來代替油膩的早餐,可以說是個不錯的主意,不過,建議可食用燕麥製成的粥,因為燕麥片的纖維含量高,有助於調節血糖,並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燕麥屬於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並且富含纖維質,營養師莉亞·約翰斯頓指出,燕麥中的β-葡聚醣纖維對於降低血糖和胰島素反應,具有顯著的效果,含有纖維的碳水化合物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和代謝,簡而言之,這就表示吃了粥之後,血糖就不會上升得那麼快,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2.藍莓:建議糖尿病患者食用新鮮水果,尤其是低GI值的水果,不妨在飲食中加入藍莓、葡萄和蘋果等低GI的水果。2013年美國的1項研究發現,這些水果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