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阿含序
安僧肇述
阿含序
夫宗於,以之默,玄旨非言不,迦所以致教。是以如出世,大教有三,身口防之以禁律,明善之以契,演幽微辨之以法相,然三藏之作也,本於殊,之有宗,途同趣矣!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法相,阿毗藏也,四分五。契,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中阿含四分五;阿含四分十;此阿含四分四,合三十以一部。阿含秦言法,法者,是善之府,持之林苑。其典也博弘富,而;明宣福愚之迹,剖判真之原,古今成之,墟域二品物之,道不由法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故以法名。析修途所,故以目。典者迷,邪正辨如夜,冥味照若影,劫近朝夕,六合若目前,斯可朗大明於幽室,惠五日於,不牖,而智不周矣!
大秦天王除玄,高恬智交集,道世俱,每微言翳於殊俗。以右使者,司校尉公姚爽,直清柔玄心超,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十二年次,上章茂,三藏沙佛陀耶舍,出律藏一分四十五卷,十四年。十五年次,照赤若,出此阿含。州沙佛忘,秦道士道含受。集京夏名沙,於第校定恭承法言,敬受差,蠲崇朴存旨。余以嘉遇猥次,翼善之功,而承之末,故略事,以示焉。
佛阿含卷第一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
(一) 第一分初大本第一
如是我,一,佛在舍,花林窟,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於乞食後,集花林堂各共言:「比丘,唯上尊最奇特,神通威力弘大,乃知去佛,入於涅,使消。又知彼佛劫多少,名姓字所生族,其所食命短,所更苦。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云何,如善法性,知如是事?天乃知此事?」
世尊在,天耳清,比丘作如是,即座起花林堂,就座而坐。世尊知而故,比丘:「汝等集此何所?」比丘具以事答。世尊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所行凡有二,一曰法,二曰默然。汝等所正如是。如神通威力弘大,知去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天故知。」佛曰:
比丘集法堂,,如室,天耳知。
佛日光普照,分法界,亦知去事,三佛涅,
名姓族,受生分亦知,彼之所,眼皆之。
天大威力,容貌甚端。亦告我,三佛泥洹,
生名姓,哀音知,上天人尊,於去佛。
又告比丘:「汝等欲如宿命智,知於去佛因不?我之。」比丘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欲。善哉世尊,以奉行之。」佛告比丘:「,善思念之,吾汝分解。」比丘受教而。佛告比丘:「去九十一劫,世有佛,名婆尸如至真,出於世。次比丘,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如至真,出於世。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舍婆如,至真,出於世。次比丘,此劫中,有佛名拘,又名拘那含,又名迦;我今亦於劫中,成最正。」佛曰:
九十一劫,有婆尸佛,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
即於彼劫中,舍如出,今此劫中,那,
有四大仙人,愍生故出,拘那含,迦迦文。
「汝等知,婆尸佛,人八;尸佛,人七;舍婆如,人六。拘佛,人四;拘那含佛,人三;迦佛,人二。我今出世人百,少出多。」佛曰:
婆尸人,八四千,尸佛人,命七,
舍婆人,命六,拘人,命四,
拘那含人,命三,迦佛人,命二,
如我今人,命不百。
「婆尸佛,出利姓拘利若;尸佛,舍婆佛,姓亦。拘佛,出婆姓迦;拘那含佛,迦佛,姓亦。我今如至真,出利,姓名曰瞿。」佛曰:
婆尸如,尸舍婆,此三等正,出拘利若姓,
自三如,出于迦姓,我今上尊,御生,
天人中第一,勇猛姓瞿,前三等正,出於利,
其後三如,出於婆,我今上尊,勇猛出利。
「婆尸佛坐波波下,成最正;尸佛坐分陀利下,成最正;舍婆佛坐娑下,成最正;拘佛坐尸利沙下,成最正;拘那含佛,坐婆下,成最正;迦佛坐尼拘下,成最正。我今如至真,坐多下,成最正。」佛曰:
婆尸如,往波,即於彼所,得成最正、
尸分陀,成道有原,舍婆如,坐娑下,
解知,神足所。拘如,坐尸利沙,
一切智清,染所著。拘那含牟尼,坐下,
即於彼所,。迦如坐,尼拘下,
即於彼所,除有本。我今迦文,坐於多,
如十力尊,使,摧伏魔怨,在演大明,
七佛精力,放光冥,各各坐,於中成正。
「婆尸如三法,初弟子,有十六八千人;二弟子有十人,三弟子有八人。尸如亦三法,初弟子有十人,二弟子有八人,三弟子有七人。舍婆如二法,初弟子有七人,次弟子有六人。拘如一法,弟子四人。拘那含如一法,弟子三人。迦如一法,弟子二人。我今一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佛曰:
婆尸名,智慧不可量,遍所畏,三弟子。
尸光,能使,量大威德,能量者。
彼佛亦三,弟子普共集,舍婆,大仙人要集,
名於方,妙法大名,二弟子,普演深。
拘一,哀愍苦,化生,一弟子。
拘那含如,上亦如是,紫磨金色身,容貌悉具足,
一弟子,普演微妙法。迦一一毛,一心想,
一不重,一弟子。能仁意寂,沙上,
天中天最尊,我一弟子,彼我,演布清教,
心常喜,漏後有,婆尸三,舍婆佛二,
四佛各各一,仙人演。
「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荼,二名提舍,弟子中最第一。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浮,二名三婆婆,弟子中最第一。舍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扶,二名多摩,弟子中最第一。迦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婆,弟子中最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弟子中最第一。」佛曰:
荼提舍等,毗婆尸弟子,阿毗浮三婆,尸佛弟子,
扶多摩,弟子中第一,二俱降摩怨,毗舍婆弟子,
尼毗等,拘弟子,舒多,拘那含弟子,
提舍婆婆,迦佛弟子,舍利佛目,是我第一子。
「毗婆尸佛有事弟子,名曰。尸佛事弟子,名曰忍行。舍婆佛有事弟子,名曰寂。拘佛有事弟子,名曰善。拘那含佛有事弟子,名曰安和。迦佛有事弟子,名曰善友。我事弟子,名曰阿。」佛曰:
忍行,寂及善,安和善友等,阿第七,
此佛侍者,具足趣,夜放逸,自利亦利他,
此七弟子,侍七佛左右,喜而供,寂然度。
「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佛有子,名曰量;舍婆佛有子,名曰妙;拘佛有子,名曰上。拘那含佛有子,名曰。迦佛有子,名曰集。今我有子,名曰。」佛曰:
方膺量子,妙及上,集等,第七,
此豪子,佛,法好施惠,於法畏。
「毗婆尸佛父名,利王,母名婆提,王所治城,名曰婆提。」佛曰:
遍眼父,母婆提,婆提城,佛於中法。
「尸佛父名曰明利,利王,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佛曰:
尸父明相,母名曰光曜,於光相城中,威德降外。
「毗舍婆佛父名善,利王,母名戒,王所治城名曰喻。」佛曰:
毗舍婆佛父,善利,母名曰戒,城名曰喻。
「拘佛父名祀得,婆,母名善枝,王名安和,王名故城名安和。」佛曰:
祀得婆,母名曰善枝,王名曰安和,居在安和城。
「拘那含佛父名大德,婆,母名善,是王名清,王名故城名清。」佛曰:
大德婆,母名曰善,王名曰清,居在清城。
「迦佛父名曰梵德,婆,母名曰主,王名汲毗,王所治城名波奈。」佛曰:
梵德婆,母名曰主,王名汲毗,在波奈城。
「我父名,利王,母名大化,王所治城名迦毗。」佛曰:
父利,母名曰大化,土民,我彼而生。
「此是佛因名,族所出生,何有智者此因,而不喜起心。」世尊告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去佛事,汝欲不?」比丘曰:「今正是,欲。」佛告比丘:「,善思念良,吾汝分解。比丘,知佛常法,婆尸菩,兜率天降神母胎,右入正念不。於地震,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所不及,皆蒙大明,幽冥生各相,知其所趣。此光明照魔,天梵沙婆,及生普蒙大明,天光明自然不。」佛曰:
蜜聚空,光照天下,毗婆尸降胎,光明照亦然,
日月所不及,莫不蒙大明,胎,佛法皆然。
「比丘,知佛常法,毗婆尸菩在母胎,念不,有四天子,手戈矛侍其母,人非人不得侵,此是常法。」佛曰:
四方四天子,有名威德,天帝所遣,善守菩。
手常戈矛,不去,人非人不,此佛常法。
天神所,如天女天,眷喜,此佛常法。
又告比丘:「佛常法,毗婆尸菩,兜率天降神母胎,念不,母身安患,智慧增益。母自胎,菩身根具足,如紫磨金有瑕,如有目之士,琉璃,外清障翳,比丘,此是佛常法。」世尊而偈言:
如琉璃珠,其明如日月,仁尊母胎,其母患。
智慧增益,胎如金像,母妊安,此佛常法。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兜率天降神母胎,念不,母心清欲想,不火之所然,此是佛常法。」世尊而偈言:
菩住母胎,天天福成,其母心清,有欲想。
欲,不染不近,不欲火燃,佛母常。
佛告比丘:「佛常法,毗婆尸菩,兜率天降神母胎,念不,其母奉持五戒,梵行清信仁,善成就安量,身命生忉利天,此是常法。」世尊而偈言:
持人中尊身,精戒具足,後必受天身,此名佛母。
佛告比丘:「佛常法,毗婆尸菩其生,右出,地震光明普照,始入胎,冥之不蒙明,此是常法。」世尊而偈言:
太子生地,大光靡不照,此界及界,上下方,
放光施目,具足於天身,以喜音,菩名。
佛告比丘:「佛常法,毗婆尸菩其生,右出念不。菩母手攀枝,不坐不。四天子手捧香水,於母前立言:『唯然天母,今生子勿。』此是常法。」世尊而偈言:
佛母不坐,住戒修梵行,生尊不懈怠,天人所奉侍。
佛告比丘:「佛常法,毗婆尸菩,其生右出,念不其身清,不之所染,如有目之士,以明珠投白上,不相二俱故。菩出胎亦如是,此是常法。」世尊而偈言:
如明珠,投不染,菩出胎,清染。
佛告比丘:「佛常法,毗婆尸菩,其生右出,念不。右出,地行七步,人扶持,遍四方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尊,要度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世尊而偈言:
如子步,遍於四方,地行七步,人子亦然,
又如大行,遍於四方,地行七步,人亦然。
足尊生,安行於七步,四方,生死苦、
其初生,等等等,自生死本,此身最後。
佛告比丘:「佛常法,毗婆尸菩,其生右出,念不。二泉涌出一一冷,以供澡浴,此是常法。」世尊而偈言:
足尊生,二泉自出,以供菩用,遍眼浴清,
二泉自涌出,其水甚清,一一清冷,以浴一切智。
「太子初生,父王召集相,及道,令太子知其吉凶。相受命而,即前披衣有具相,占曰:『有此相者,趣二必然疑。若在家者,王,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以正法治有偏枉,恩及天下七自至,千子勇健能伏外,兵仗不用天下太平。若出家道,成正十具足。』相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趣二必然疑,在家王,若其出家成正,十具足。』佛曰:
百福太子生,相之所,如典所,趣二疑,
若其家者,王,七可,王自至。
真金千具,周匝金持,能遍行,故名天。
善七支住,高白如雪,能善空,名第二象。
行周天下,朝去暮食,朱髦孔雀咽,名第三。
清琉璃珠,光照一由旬,照夜明如,名第四。
色香味,有等者,女中第一,名第五。
王琉璃,珠玉及珍,喜而奉,名第六。
如王念,速去,捷疾如王意,名第七。
此名七,象白,居士珠女,典兵七。
此有,五欲自,如象拘,出家成正。
王有如是子,二足人中尊,世法,道成懈怠。
「是父王殷再三,重相:『汝等更太子三十二相,斯名何等?』相即披太子衣,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蹈地安。二者,足下相,千成就光光相照,三者,手足,如王,四者,手足柔,如天衣,五者,手足指,能及者,六者,足跟充,,七者,鹿,上下庸直,八者,骨,骨相如,九者,藏,十者,平立垂手膝,十一,一一毛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琉璃色,十二,毛生右旋色仰靡,十三,身金色,四十,皮不受,十五,肩亭,充好,十六,胸有字,十七,身倍人,十八,七平,十九,身等,如尼拘,二十,如子,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子,二十二,口四十,二十三,方整平,二十四,密,二十五,白明,二十六,咽喉清,所食味不,二十七,舌,左右舐耳,二十八,梵音清,二十九,眼青色,二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三十一,眉白毫柔,引一,放右旋螺如真珠,三十二,有肉髻,是三十二相。』」即曰:
善住柔足,不蹈地,千相,光色靡不具。
如尼拘,正平等,如未曾有,密藏。
金身,相互相,俗流行,土亦不。
天色柔,天自然覆,梵音身紫金,如始出池。
王以相,相敬王,菩相,身光明具。
手足支,中外摩不,食味具足,身正不斜。
足下相,其音如哀,庸陛形相具,宿之所成。
臂肘好,眉目甚端,人中子尊,威力最第一。
其方整,如子,方整四十,密中。
梵音未曾有,近到,平立不身,二手摩膝。
手整柔,人尊美相具,一孔一毛生,手足相。
肉髻目青,眼上下俱,肩充,三十二相具。
足跟高下,鹿膊庸,天中天此,如象拘。
解生苦,生老病死,以慈悲心故,四真,
演法句,令奉至尊。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生,天在上於空中,手白扇,以障寒暑雨土。」佛曰:
人中未曾有,生於二足尊,天敬,奉扇。
「父王四乳母,一者乳晡,二者澡浴,三者香,四者,喜育有懈怠。」於是曰:
乳母有慈,子生即育,一乳哺一浴,二香,
世最妙香,以人中尊。
「童子,士女足。」於是曰:
多人所敬重,如金像始成,男女共,之足。
「童子,士女共抱,如。」於是曰:
二足尊生,多人所敬,展共抱,如花香。
「菩生其目不,如忉利天,以不故名毗婆尸。」於是曰:
天中天不,如忉利天,色而正,故毗婆尸。
「菩生,其清柔和雅,如迦伽。」於是曰:
如雪山,汁而,其彼二足尊,清亦然。
「菩生,眼能一由旬。」於是曰:
清行,受天妙光明,菩目所,周遍一由旬。
「菩生年大,在大正堂以道化,恩及庶民名德。」於是曰:
童幼正堂,以道化天下,事,故毗婆尸,
清智博,甚深大海,可於群生,使智慧增。
「於是菩欲出,告御者,彼林巡行。御者即便已,白:『今正是。』太子即乘,彼。於其中路一老人,白落面身,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太子侍者:『此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何如老?』答曰:『夫老者生向,命故之老。』太子又:『吾亦,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有豪。』於是太子然不,即告侍者,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有。」佛於是曰:
老命,拄杖而羸步,菩自思惟,吾未免此。
「父王彼侍者:『太子出,不耶?』答曰:『不。』又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占相太子,言出家,今者不得乎?方便使深,五欲以其心,令不出家。』即便,女以之。」佛於是曰:
父王此言,方便,增益以五欲,欲使不出家。
「又於後,太子命御者出,於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人瞻,病甚苦毒口不能言。御者此何人?」答曰:『此是病人。』曰:『何如病?』 答曰:『病者,痛迫切,存亡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有病有。」於是太子然不,即告御者,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佛於是曰:
彼久病人,色衰,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
「父王御者:『太子出不耶?』答曰:『不。』不其故答曰:『道逢病人是以不 』於是父王默然思惟:『昔日相占相太子,言出家,今日不得乎?吾更方便,增伎以其心,使不出家。』即,女以之。」佛於是曰:
色香味,微妙可,菩福所致,故其中。strong>
「又於,太子御者出,於其中路逢一死人,色幡前後引,宗族里悲哭泣,送之出城。太子:『此何人?』答曰:『此是死人。』曰:『何如死?』答曰:『死者也。先火次根,存亡趣室家,故之死。』太子又御者:『吾亦,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死,有。』於是太子然不,即告御者,默思惟,念此死苦吾亦然。」佛曰:
始有人死,知其更生,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
「父王御者:『太子出,不耶?』答曰:『不。』又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於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占相太子,言出家,今日不得乎?吾更方便,增伎以其心,使不出家。』即,女以之。」佛於是曰:
童子有名,女,五欲以自,如彼天帝。
「又於,御者出,於其中路逢一沙,法服持地而行,即御者:『此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沙。』又:『何沙?』答曰:『沙者,恩出家修道,御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所害,逢苦不遇不欣,能忍如地故沙。』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累,微妙清唯是快。』即御者就之。太子沙曰:『剃除法服持,何所志求?』沙答曰:『夫出家者,欲伏心意永垢,慈育群生所侵,心寞唯道是。』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御者:『吾衣并及乘,白大王,我即於此剃除,服三法衣出家道,所以然者,欲伏心意垢,清自居以求道。』於是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及衣服父王,太子於後即剃除,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老病人,知世苦,又死人世情,及沙廓然大悟;下,步步中著,是真出家是真。彼人,太子剃除,法服持出家道,咸相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位,捐所重。』于中八四千人,往就太子求弟子,出家道。」佛曰:
深妙法,彼出家,於恩,有。
「于是太子即便受,之行在在教化,村至村至,所至之,不恭敬四事供。菩念言:『吾大行,人此非我宜,何得此群,之以求道真,志,於精修道?』作是念:『生可愍常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苦所集,死此生彼彼生此。此苦流,我何了苦,生老死?』作是念:『生死何?何而有?』即以智慧察所由,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生有起,有是生;有取起,取是有;取起,是取;受起,受是;受起,是受;六入起,六入是;六入名色起,名色是六入;名色起,正名色;行起,行是;行起,是行。是有行,行有,有名色,名色有六入,六入有,有受,受有,有取,取有有,有有生,生有老病死,悲苦。此苦盛生而有,是苦集。菩思惟苦集,生智生眼生生明,生通生慧生。
於是菩自思惟:『何等故老死?何等故老死?即以智慧察所由,生故老死,生故老死;有故生,有故生;取故有,取故有;故取,故取;受故,受故;故受,故受;六入故,六入故;名色故六入,名色故六入?故名色,故名色;行故,行故;故行,故行。是故行,行故,故名色,名色故六入,六入故,故受,受故,故取,取故有,有故生,生故老死悲苦。菩思惟苦,生智生眼生生明,生通生慧生。菩,逆十二因,如知如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佛曰:
此言中,汝等善,去菩,本所未法。
老死何?因何等而有?如是正已,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因何事而有?如是思惟已,知生有起。
取彼取彼已,展更增有,是故如,取是有因。
如聚,吹流演,如是取相因,因而普。
由於受生,起苦本,以染著因,苦共相。
受本由何?因何而有受?如是思惟已,知受由生。
本由何?因何而有?如是思惟已,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因何有六入?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因何有名色?如是思惟已,名色生。
本由何?因何而有?如是思惟已,知行生。
行本由何?因何而有行?如是思惟已,知行生。
如是因者,名因,智慧方便,能因根。
苦非造,亦非有,是故易苦,智者所除。
若明,是行,若有行者,亦有。
若永者,亦有名色,名色既已,即有入。
若入永,亦有,若永者,亦有受。
若受永者,亦有,若永者,亦有取。
若取永者,亦有有,若有永者,亦有生。
若生永者,老病苦,一切都永,智者之所。
十二甚深,知,唯佛能善,因是有是。
若能自察,有入,深因者,更不外求。
能於界入,欲染者,堪受一切施,施者恩。
若得四才,得定,能解,放逸。
色受想行,如朽故,能此法,成等正。
如空,西,菩,如靡衣。
毗婆尸,察於法,老死何有?何而得?
彼作是已,生清智慧,知老死由生,生老死。
「毗婆尸佛初成道,多修二,一曰安,二曰出。」佛於是曰:
如等等,多修於二,安及出,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除使,登山四方,故婆尸。
大智光除冥,如以自照,世除,生老死苦。
「毗婆尸佛,於作是念:『我今已得此上法,甚深微妙解,息清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生忍,受,依彼各所求,各所。是故於此甚深因,不能解了,然涅倍知,我若彼必不解,更生。』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法。梵天王,知毗婆尸如所念,即自思惟:『今此世便,甚可哀愍,毗婆尸佛,乃得如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譬如力士屈伸臂,梵天忽然下,立於佛前住一面。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唯世尊以法,今此生垢微薄,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化,畏怖後世救之罪,能法出生善道。』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於,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彼彼必不解,更生。』故我默然不欲法,我阿僧劫,勤苦不懈修上行,今始此得之法,若怒生者,必不承用徒自疲。此法微妙世相反,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如此,是以默然不欲法。』
梵天王重,殷至于再三:『世尊,若不法,今此世便,甚可哀愍,唯世尊以敷演,勿使生落趣。』世尊,三梵志殷勤,即以佛眼世界,生垢有厚薄,根有利教有易;易受教者畏後世罪,能法出生善道。譬如花,摩,勿,分陀利,或有始出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者,然皆不水所染著,易可敷,世界生亦如是。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演甘露法,是法深妙可解知,今信受者,不益者。』梵王知佛受,喜踊,佛三匝面足,忽然不。其去未久,是如默自思:『我今先法?』即自念言:『入城,先王子提舍,大臣子荼,甘露法。』於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譬,於道下忽然不,至城,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於是曰:
如子在林,自恣而行,彼佛亦如是,行。
「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王子提舍,大臣子荼:『欲知不?婆尸佛,今在鹿野宛中,欲卿等宜知是。』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已即至佛所,面足坐一面,佛法,示教利喜,施戒生天之,欲不上漏患,出,最微妙清第一。世尊,此二人心意柔,喜信堪受正法,於是即苦,敷演解,分布宣苦集,苦,苦出要。王子提舍,大臣荼即於座上,垢得法眼,若素易受染,是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於城鹿野苑中,上法,沙婆,天魔梵,及世人所不能。』如是展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臾之至梵天。』佛曰:
喜心踊,於如,婆尸成佛,上法。
初王起,往城,荼提舍,四法。
荼提舍,受佛教化已,於法中,梵行有上。
彼忉利天,及以天帝,喜相告,天不。
佛出於世,上法,增益天,阿。
仙名普,善智世,於法自在,智慧法。
察平等法,息心垢,以生死厄,智慧法。
苦,出欲得自在,於恩,智慧法。
正人中尊,二足尊御,一切得解,智慧法。
教化善,能降伏魔怨,彼於,智慧法。
漏力降魔,根定不懈,漏魔,智慧法。
若定法,知法我,此法中上,智慧法。
不以利故,亦不求名,愍彼生故,智慧法。
生苦厄,老病死逼迫,此三趣,智慧法。
恚,拔之根原,不而解,智慧法。
我已,已自降伏,已魔,智慧法。
此上法,唯佛乃能,天魔梵,有能者。
近法,益天人,此等天人,得度于彼岸。
「是王子舍,大臣子荼,法得果真欺,成就畏,即白婆尸佛言:『我等欲於如法中,修梵行。』佛言:『善比丘,吾法清自在,修行以苦。』二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如又以三事示,一曰神足,二曰他心,三曰教,即得漏心解,生死疑智。
,城多人民,二人出家道,法服持修梵行,皆相曰:『其道必真,乃使此等世位,所重。』城八四千人,往鹿野苑中,婆尸佛所,面足坐一面。佛法,示教利喜,施戒生天之,欲不上漏患,出最微妙,清第一。世尊此大,心意柔喜信,堪受正法,於是即苦,敷演解,分布宣苦集,苦,苦出要。八四千人,即於座上,垢得法眼,如素易受色,法得果真欺,成就畏,即白佛言:『我等欲於如法中,修梵行。』佛言:『善比丘,吾法清自在,修行以苦。』八四千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世尊以三事教化。一曰神足,二曰他心,三曰教,即得漏心解,生死疑智前。八四千人,佛於鹿野苑中,上法,沙婆,天魔梵及世人,所不能,即城,婆尸佛所,面足坐一面」佛曰:
如人救燃,速疾求度,彼人亦如是,速於如。
「佛法亦如是,城,有十六八千大比丘,提舍比丘,荼比丘,於大中上空,身出水火神,而大微妙法。如默自念言:『今此城乃有,十六八千大比丘,宜遣行,各二人俱在在,至於六年,城具足戒。』首陀天知如心,譬如力士屈伸臂,彼天忽然至此,於世尊前面足,住一面,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城比丘多,宜各分布行,至於六年乃此城,具足戒,我,令伺求得其便者。』如此天,默然可之。首陀天,佛默然可,即佛足忽然不,至天上。其去未久,佛告比丘:『今此城比丘多,宜各分布行教化,至六年已集戒。』」比丘受佛教已,持衣佛而去。佛曰:
佛悉,欲著,威如金翅,如空池。
「首陀天,於一年後告比丘:『汝等行已一年,有五年;汝等知,六年已城戒。』如是至於六年,天告言:『六年已戒。』比丘天已,持衣城,至鹿野苑婆尸佛所,面足坐一面。」佛曰:
如象善意所之,大如是教而。
「如於大前,上空跏趺坐,戒:『忍辱第一,佛涅最,不以除,害他沙。』首陀天去佛不,以偈曰:
如大智微妙尊,止具足成最正,愍群生故在世成道,以四真。
苦苦因苦之,八道到安,婆尸佛出于世,在大中如日光曜。
此偈已忽然不。」
世尊告比丘:「我自思念,昔一於城,耆崛山,生是念:『我所生所不遍,唯除首陀天,生彼天不此。』我比丘,生是念:『我欲至造天上。』我如士屈伸臂,於此於彼天。彼天我至彼,面作於一面立,而白我言:『我等皆是,婆尸佛如弟子,彼佛化故生此,具彼佛因本末。又尸佛,舍婆佛,拘佛,拘那含佛,迦佛,迦牟尼佛,皆是我,我受化故生此。』亦佛因本末,至生阿迦尼吒天,亦如是。」佛曰:
譬如力士屈伸臂,我以神足至造天,第七大仙降伏二魔,叉手敬。
如度,相好具足到善天,如水所不著,世尊染至大善。
如日初出翳,明若秋月一究竟,此五居生行,心故。
心而佛弟子,染取於取,法定婆尸子,心善大仙人。
尸佛子垢,以心有尊,舍婆子根具足,心我如日照空。
拘子欲,心我妙光焰盛,拘那含子垢,心我光如月。
迦弟子根具足,心我不大仙,神足第一以固心,佛弟子心而。佛弟子敬如,具人尊所生成道,名姓族知深法,成上道,
比丘于垢,精勤不懈有,此是佛本末因,迦如之所演。
佛此大因已,比丘佛所,喜奉行。
佛阿含卷第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