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不只胃癌前兆,「這種」腫瘤你可能沒聽過!醫曝易錯過
肚子痛、腹脹可能不是小病,也別看成是老毛病而不處理,醫師提醒,小心一種較少聽過的「胃腸道基質瘤」作怪,一定要接住身體發出的警訊!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楊卿堯指出,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發生在消化系統的癌症,可能出現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胃腸道基質瘤也可能發生在網膜、腸繫膜和後腹膜等處。這種腫瘤雖然是癌症,但與胃癌不同,治療方式也有所區別。
胃基質瘤是由基因突變形成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千睿表示,基因的突變會導致黏膜下的間葉細胞增生失控,進而形成腫瘤。大多數病人是因為意外發現,腫瘤不大時幾乎不會有明顯症狀。但當腫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患者可能會出現腹部不適、疼痛,甚至慢性胃腸道出血,如持續性黑便或貧血等較嚴重的情況。
看更多:本土劇男神潘逸安12指腸腫瘤術後近況曝 醫師:12指腸腫瘤良性或惡性都不好處理
胃基質瘤1公分以下可先追蹤
楊卿堯表示,有時發現的腫瘤只有1公分左右大小。如果胃基質瘤小於1公分,可以考慮定期追蹤,不一定要立即手術切除。但若腫瘤大於1公分,在完整檢查後,應慎重考慮以微創手術方式處理。
胃基質瘤與胃癌有何不同?
高醫岡山醫院一般及消化外科主任吳柏宣指出,胃基質瘤是長在胃壁肌肉層裡的腫瘤,與常見的胃癌(腺癌)不同。胃基質瘤是因基因突變而起,可能有不同的生長型態,例如長在胃壁內或是往外突出。有些胃壁內的腫瘤會出血,導致腸胃道出血而被意外發現。
看更多:才28歲!陪同事健檢竟揪出癌前「高風險息肉」 全因1致命習慣
定期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
秀傳癌症醫院副院長林忠葦提到,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常見的腫瘤,源自胃或腸子的平滑肌層。早期通常沒有症狀,因此鼓勵民眾定期接受內視鏡檢查,透過胃鏡才能及早發現這類腫瘤。
胃基質瘤典型症狀:出血、腹痛
胃腸道基質瘤的典型症狀包括出血、肚子痛和腹脹。其中出血問題可大可小,嚴重時會造成休克,慢性出血則會長期呈現貧血。由於早期腫瘤位於肌肉層而無症狀,常在健康檢查或胃鏡時意外被診斷出來。
胃基質瘤大於10公分 屬高風險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消化外科醫師黃漢斌指出,胃腸道基質瘤介於良性與惡性之間。判斷標準主要看腫瘤大小和細胞分化指數,若腫瘤大於10公分或細胞分化指數過高,都是高風險的指標之一。
看更多:體內有這東西快治療!已列「第一級致癌因子」,他拖2年未治療竟變胃癌第二期
胃基質瘤變大 應考慮手術切除
東元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鄧堯州表示,1公分以下的腫瘤,建議每半年做一次胃鏡或內視鏡超音波追蹤;1~2公分之間且靠近食道的胃基質瘤,因手術風險較高,也建議定期追蹤。但如果基質瘤有變大的情形,就要考慮手術切除了。
鄧堯州提醒,病人經手術切除後可痊癒,只要穩定追蹤即可。即使有轉移的情況,透過目前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也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TVBS
更多健康2.0報導
她常脹氣、打嗝一查竟是嚴重胃癌!醫嘆:癌細胞擴散到整個腹腔
鼻塞、耳鳴竟是「癌症警訊」!醫提醒出現4徵兆好不了快就醫
懷孕驚見15公分惡瘤!馬偕「神之手」幫孕婦切除卵巢癌 母女均安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攝護腺癌居「台男發生率第3名」 別輕忽頻尿、夜尿警訊!
台灣血腫權威醫師、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陳耀昌今(17)日傳出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據了解,陳耀昌曾在64歲時罹患攝護腺癌,外界猜測可能是癌症復發而病逝。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顯示,攝護腺癌已成為台灣男性發生率第3高的癌症,民國111年發生人數高達9062人,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1.6人。專家提醒,若出現排尿異常、夜尿頻繁或不明骨骼疼痛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
「使用瘦瘦針」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減半 BMI高者效果更顯著
被醫界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不僅有助減重,還與大腸癌死亡率下降有關聯。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使用瘦瘦針的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僅約15.5%,而未使用者則高達37.1%,差距超過一倍,此發現引發醫學界高度關注。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 天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18 小時前
頭痛要小心了!4部位「出現症狀不能拖」:恐是腦中風、癌症前兆
身體出現疼痛時,很多人習慣忍一忍就過了,但要小心這些「看似小毛病」的痛,其實可能是癌症、腦中風等嚴重疾病的警訊!越南健康媒體《SOHA》就指出,如果你常在以下4個位置出現持續的疼痛,務必要提高警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吃飯皇帝大!腸胃權威吳明賢拒絕「邊吃便當邊開會」:靠三好一心養生,曝最推薦早餐水果
臺灣成年人當中,約有15%會得到潰瘍。早年醫界普遍認為胃潰瘍與壓力、飲食或體質有關,直至1980年代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透過篩檢與治療,大幅降低國人胃潰瘍與胃癌發生率。國際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身為腸胃科醫師,他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
幸福熟齡 ・ 11 小時前
男性發生率女性2倍 胃癌「一症狀」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發現常常為時以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提醒,這是因為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導致延誤診斷,民眾一旦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因為胃癌喪命者共約2200人,位居十...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13歲就胖到85kg!可藍自創「柳丁減肥法」狂減35kg 醫警告:種下易復胖因子
藝人可藍以模特兒身分出道,曾出書分享自己從85公斤成功瘦身的經歷,近日上節目《新聞挖挖哇》再度分享細節。她透露,當時使用的是自創的「柳丁減肥法」,花費4年順利地瘦下35公斤,看似相當有效,卻也被醫師指出「容易復胖」。
姊妹淘 ・ 6 小時前
蕁麻疹不是過敏,是自體免疫病!癢到崩潰睡不著,抓到「指甲都是血」…醫:規律治療,不能只靠擦藥膏
每年十月一日是世界蕁麻疹日,國際間醫學機構與病友團體皆會發起活動,呼籲社會提高對蕁麻疹的認識。雖然活動已落幕,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的困擾並不會因時間而消失。這種疾病往往帶來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反覆發作,偷走患者的睡眠、影響工作與課業,甚至壓垮心理健康。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提醒:「別再把蕁麻疹當成單純過敏或皮膚病,正確就醫並接受標準治療,才是走出反覆惡性循環的關鍵。」
幸福熟齡 ・ 16 小時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2 小時前
少吃多動也沒用?她半年胖6公斤好冤枉!醫揭「圍更年期」真相:10招穩胰島素、甩脂不復胖
台灣女性平均約在50至53歲左右進入更年期,但往往步入40歲、尚未停經之前,就會因為荷爾蒙變化,導致身心疲憊、變胖加速,甚至「少吃多動」的減重鐵律都不適用,堪稱是女性特別辛苦的時期。減重醫師鄧雯心指出,這段時間被稱為「圍更年期」(Perimenopause),是女性由生育年齡過渡到停經的自然階段,涵蓋未完全停經、但已有熱潮紅、情緒起伏、失眠與掉髮等更年期症狀,或是剛停經1~2年的女性。處在這個階段的女性或許會覺得「呼吸也會胖」,但其實重點不是「少吃」,而是「吃對」。面對失控的體重、體脂肪與腰圍,她建議10要點管控飲食,包括餐與餐之間空腹、每天至少喝2000c.c.純水、咖啡盡量控制在1~2杯、避免奶製品等。持之以恆,就能健康瘦下來。
幸福熟齡 ・ 1 天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
血液如檸檬汁!他自行停用胰島素 血糖飆至850險喪命
一名54歲男子因工作忙碌壓力大,自行停用胰島素一週,結果昏倒在家中,送醫檢查發現血糖飆升至850 mg/dL,為正常值的8.5倍,確診為糖尿病酮酸中毒合併高滲高血糖狀態。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8週逆齡2歲!最強抗老飲食曝光 還能抗發炎、穩定荷爾蒙
飲食可能改變基因老化速度!家醫科醫師鄧雯心表示,研究發現,只要執行8週的飲食生活方案,就可以讓生物年齡逆轉2歲。包括多吃深色菜葉、十字花科蔬菜,每週至少運動5天、每次30分鐘等,都能幫助身體抗發炎、變年輕。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咖啡+茶「2:3 黃金比例」曝光! 研究揭驚人保健效果:降低45%死亡風險
早上一杯咖啡提神、下午一杯茶放鬆,這樣的習慣可能比想像中更健康。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掌握咖啡與茶的「黃金比例」與飲用方式,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與更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姊妹淘 ・ 17 小時前
罹癌這樣做壽命不輸正常人!研究揭癌後求生指南 3關鍵行為遠離癌復發
研究表明,癌症得到治癒的患者,其預期壽命可以與普通人群相當;然而,即使癌症治癒,患者依然面臨復發的風險,甚至可能出現新的原發性癌症。癌症生存者的復發風險不僅與個人的易感性有關,還與不良的生活習慣密切相
健康2.0 ・ 18 小時前
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病逝享壽76歲 醫界與文化界深感惋惜
被譽為「台灣骨髓移植教父」、血液腫瘤醫學權威的陳耀昌醫師,今(17)日傳出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消息一出,不少醫師及衛福部長石崇良紛紛悼念,直呼令人萬分不捨。「骨髓移植教父」陳耀昌病逝 醫界不捨
台視新聞網 ・ 1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