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AI大數據與免疫療法!生華科結盟精拓生技 開啟癌症治療新篇章
財經中心/余國棟報導
生華生物科技(6492)宣布正式與擁有全球獨家癌症藥物檢測平台的精拓生技展開策略合作。雙方將透過精拓生技研發的「E.V.A. Select 腫瘤分身抗癌藥物檢測平台」,精準篩選對生華科CX-5461及CX-4945兩款新藥具最佳反應的患者族群,以大幅提升臨床試驗成功率、加快新藥開發進程,並強化全球市場競爭力。
「E.V.A. Select」平台是由臺北醫學大學技術移轉開發,具備顛覆性的創新突破。該技術僅需抽取20 cc血液,即可從患者循環腫瘤細胞(CTC)中分離並培養出「腫瘤分身」,再進行多藥同時檢測,協助醫師快速找出最合適的治療策略。這項創新技術目前能培養出100種以上癌症模型,已有超過1,500名病患進行測試,其中胰臟癌臨床前檢測準確度接近八成,技術成果獲醫療與產業界高度肯定。
平台技術發明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昇強調:「腫瘤分身」概念是將患者疾病特徵轉化為體外晶片化檢測系統,為醫師提供科學數據依據,快速量身制訂更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真正實現癌症精準醫療。
生華科醫務長黃品諺醫師指出,此次合作的重點在「精準選藥」、「強化聯合療法與實體腫瘤應用」,以及「建構大數據與AI預測模型」等三大面向。首先,藉由腫瘤分身技術,「E.V.A. Select」平台能精準圈選對CX-5461及CX-4945具療效反應的患者群體,降低臨床試驗失敗風險,並提升新藥開發成功率與擴大適應症布局。其次,CX-5461已與PD-1抑制劑於美國NCI-NExT計畫展開臨床試驗,研究顯示CX-5461可改變腫瘤免疫微環境,促進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與殺手T細胞浸潤腫瘤,建立長期免疫記憶,使腫瘤消失且避免復發,突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療效瓶頸。
更重要的是,研究未發現CX-5461具骨髓毒性,因此能安全結合免疫療法以提升免疫反應率,若再透過腫瘤分身平台篩選敏感患者群體,將有望進一步提升臨床成功率與患者存活率。最後,雙方合作亦將累積龐大的臨床與藥物反應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演算法,建構個人化精準醫療預測模型,打造商業化價值鏈,開啟醫藥研發與精準醫療數據經濟的嶄新格局。
生華科長期專注於創新癌症新藥的全球開發,CX-5461 與 CX-4945 分別獲得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美國對抗兒癌聯盟(BCCRC)等國際機構支持,並進入多中心臨床試驗。這次合作不僅是加速臨床的推進器,更讓公司在國際授權談判、投資人溝通以及跨國合作上,具備差異化的數據優勢。未來,生華科也將結合更多優秀的科學團隊,一起邁向全球市場、提升藥物價值鏈。
此次合作不僅是藥物與技術的結合,更代表精準醫療與創新治療有效互補的策略整合。後續,雙方將加速推動癌症治療的臨床應用與市場化進程,為全球晚期癌症或對標準療法反應不佳的患者開創一條「精準提供最佳治療藥物」的治療新途徑。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盤後籌碼/外資再倒 66 億!台股跌 43 點 這檔傳產竟買到漲停
海外受益人衝破158萬 這11檔不得了受益人創高!
Life8通路調整奏效!米斯特Q3營收創同期高 年底旺季再添動能
金融添柴火AI題材撐腰 這檔五週即完成填息!
其他人也在看

AI巨頭撐起股市動能 穩中求勝它掌握報酬機會!
受惠AI科技產業持續暢旺影響,10月美主要指數屢創新高,卻引發市場出現部分雜音,擔憂AI產業過度樂觀,投資人情緒過熱導致AI估值偏高,主要指數在4日短暫拉回整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18檔外資心頭好 攻堅先鋒
台幣貶破31元大關,熱錢退潮跡象湧現,被視為熱錢指標的外資,近期賣超、匯出動作不斷,讓台股頓失護持。然在外資連11賣風聲鶴唳之際,仍有由富喬(1815)帶頭的18檔外資心頭好股浮出檯面,有望靠著今年前三季跑贏去年全年的利多,朝28,000點的階段目標前進。
工商時報 ・ 1 天前


14檔有基股 資金避風港
AI股泡沫疑慮加大,台股14日重挫506點,月線失守,整理期恐加長。法人建議,此時選股宜「趨吉避兇」,首重基本面,第三季及累計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雙增、外資本周買盤力挺,有機會成盤震盪時的資金避風港,計有日月光投控、晟銘電、創見等14檔。
工商時報 ・ 1 天前

沃爾瑪CEO明年2月退休 交棒同從基層做起的美國區總裁
沃爾瑪 (WMT-US) 周五 (14 日) 宣布,執行長 Doug McMillon 將於明年初退休,由沃爾瑪美國區執行長 John Furner 接任,這是美國零售業近期一連串領導層變動的最新案例。
鉅亨網 ・ 1 天前
安世半導體風暴炸裂!中國怒批荷蘭部長「挑釁」 稱別再製造新問題
根據《路透》報導,中國商務部周五 (14 日) 批評荷蘭經濟部長卡雷曼斯 (Vincent Karremans) 日前為接管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辯護的言論,正值荷蘭高層官員即將赴北京討論爭端之際,使雙方緊張情勢升溫。
鉅亨網 ・ 1 天前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1 天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 天前
「40歲以下暴增25%」!糖尿病年輕化 營養師曝「4類人」最該警覺
年輕族群小心「糖化」加劇!「世界糖尿病日」剛過,現代人隨著工作繁忙、生活型態改變、外食比例攀升,血糖失衡成為現代人日常中潛藏的健康警訊;營養師表示,有效的血糖控制並非一味節食,而是建立在科學均衡的飲食策略上,若能做好均衡飲食、規律用餐、監測觀察等三雃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波動,更提升個人整體健康,遠離糖尿病威脅。(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