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人就有1人睡不好 對抗「失眠」有撇步
國內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可能會經歷夜間頻繁醒來、過早醒來,或醒後難以再次入睡的情況。「生物醫學」雜誌綜整多項研究後,列出記錄睡眠日誌、改善睡眠習慣、採用放鬆策略以及補充退黑激素和鎂等多種改善失眠的方法。
「生物醫學」報導,一份在202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法國巴黎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從 50 歲開始,每晚睡眠7到8小時似乎比較健康。睡太多與睡太少則可能產生風險較高的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冠心病、中風、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病、肝病、憂鬱、失智、帕金森病和關節炎。與睡眠時間為7-8小時的受試者相比,睡眠時間≤5小時、6 小時、和≥9小時的受試者發生多種疾病的風險更高。2015 年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建議,不同年齡層所需要的每日睡眠時數:新生兒 (0-3個月):14-17小時;嬰兒(4-11 個月):12-15小時;幼兒(1-2 歲):11-14小時;學齡前兒童(3-5 歲):10-13小時;學齡兒童(6-13 歲):9-11小時;青少年 (14-17 歲):8-10 小時;成人(18-64 歲):7-9小時;老年人 (65 歲以上):7-8 小時。雖然對不同年齡層有一般性的睡眠指南,但並非同齡的人都需要相同的睡眠時間。個人的睡眠需求可能因基因、生活方式、整體健康狀況和壓力水平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基因變異性:即使在同一年齡組內,有些人天生就需要更多或更少的睡眠。例如,「短睡眠者 (short sleepers)」可能在較少的睡眠時間內也能正常運作,而「長睡眠者 (long sleepers)」則需要更多休息才能感到精神煥發。
健康狀態:患有某些健康問題的人,如慢性疾病、心理健康問題,或在康復期間,可能需要比同齡人更多的睡眠。相反,一些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可能在較少的睡眠時間內也能感到精力充沛。
生活方式和壓力:睡眠需求也可能受到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如體力活動、工作要求和壓力水平。高度的精神或身體壓力可能會增加睡眠需求,而當壓力得到良好管理時,有些人可能需要較少的睡眠。儘管對不同年齡組存在一般性的睡眠建議,但同一年齡組內的個人睡眠需求可能會有顯著差異。所以失眠不是僅由睡眠時間長短來定義,它更多地是由睡眠質量、入睡或維持睡眠的困難程度,以及這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日間功能和幸福感來特徵化的。考慮的關鍵點,包括:入睡或維持睡眠困難,或過早醒來且無法再次入睡。睡眠無法恢復精力:即使某人獲得足夠的睡眠時間,醒來時仍可能感到疲倦或精神不振。
日間功能受損:失眠常導致疲勞、易怒、難以集中注意力或日間生產力降低。換句話說,失眠的特徵是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或過早醒來且無法再次入睡,儘管有機會休息。這可能導致睡眠質量差或無法恢復精力,進而引起白天疲勞、易怒、難以集中注意力和功能受損。簡單地說,如果每週至少有三個晚上出現睡眠困難,並且這些問題已持續超過一個月,那麼就可能患有失眠症了。如果不加以治療,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的醫療影響。
為什麼會失眠?失眠可能是急性的 (短期的),通常由壓力、生活變化或情緒困擾引起,也可能變成慢性的 (持續三個月或更長時間),這是由於潛在的健康問題、藥物或長期壓力造成的。失眠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心理、生理和生活方式相關的問題。識別並解決這些原因對於有效治療很重要。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失眠的主要因素:心理和精神因素包括:壓力:對工作、財務、人際關係或生活事件的擔憂可能使人難以放鬆和入睡。焦慮症:長期焦慮或過度思考可能導致失眠,因為它會使大腦保持興奮狀態,難以開始或維持睡眠。憂鬱:失眠常與憂鬱有關,患者可能難以入睡或過度睡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其他精神健康問題也可能導致睡眠障礙。健康狀況方面包括:慢性疼痛:如關節炎、背痛或纖維肌痛等疾病可能使人難以舒適入睡。呼吸問題:哮喘、過敏或睡眠呼吸暫停等問題可能干擾睡眠時的呼吸。胃食道逆流病:躺下時,胃灼熱和胃酸逆流可能加劇,干擾睡眠。不寧腿綜合症:一種無法控制的移動腿部衝動,尤其在夜間,可能干擾睡眠。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也可能導致睡眠障礙。咖啡因、尼古丁、酒精、和藥物。咖啡因 (在咖啡、茶、汽水中) 和尼古丁 (在香煙中) 是興奮劑,可能干擾睡眠,尤其是在一天晚些時候攝入時。酒精雖然最初可能引起困倦,但會干擾睡眠週期,導致睡眠片段化和質量下降。某些藥物,如治療哮喘、高血壓、抑鬱症的藥物,或感冒和過敏藥,可能會引起睡眠問題作為副作用。
不良睡眠習慣也會造成失眠,不規律的睡眠時間:每晚在不同時間入睡可能干擾身體的內部時鐘。睡前刺激性活動:睡前使用電子設備、看電視或工作可能使人更難放鬆。不舒適的睡眠環境:噪音、光線、不舒適的床上用品或室溫可能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生活環境的變化,例如輪班工作:夜班或輪班工作可能干擾自然的睡眠-醒來週期。時差:跨時區旅行可能暫時擾亂你的晝夜節律,導致失眠。女性 (尤其是懷孕或更年期)、年齡較大、有家族失眠史或精神障礙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失眠症。難以入睡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無論原因為何,睡眠困擾都可能造成壓力。有時會感覺像是一個惡性循環,擔心無法入睡反而使得到了就寢時間更難以入睡。
如何克服失眠?如果有睡眠問題,可以嘗試記錄睡眠日誌。包括服用的藥物、何時上床、入睡需要多長時間、午睡時間表、運動量,以及飲用的任何酒精或含咖啡因飲料等資訊。專門研究睡眠問題的醫療專業人員可以根據這些資料給予協助。健康的睡眠習慣可以改善睡眠品質。例如,每晚在同一時間上床睡覺,每天早上在同一時間起床,包括週末;放鬆地閱讀一本書或洗個舒適的澡;確保臥室的安靜、黑暗、放鬆,並保持舒適的溫度;從臥室中移除電子設備,如電視、電腦和手機;避免在睡前進食大餐、攝入咖啡因和酒精,特別是在睡前4-8小時;白天進行體育活動可以幫助您在晚上更容易入睡,但不要在睡前三小時內運動;將白天小睡限制在 30 分鐘內,避免在下午晚些時候小睡;考慮將任何時鐘移出床的視線範圍;如果無法入睡,請起床離開臥室,直到感到困倦再回來。
採用放鬆策略,不要在睡前談論恐懼和擔憂的事;嘗試泡溫水澡或喝洋甘菊茶來幫助放鬆;嘗試溫和的瑜伽;採用平靜的呼吸方法,例如深呼吸 (通過鼻子緩慢深深地吸氣,然後通過鼻子或嘴巴緩慢呼氣) 和調息 (通過鼻子吸氣4秒,通過嘴巴呼氣 8 秒,然後屏息數秒)。冥想練習通常涉及練習某種視覺想像。例如,身體掃描是一種可以幫助放鬆的技巧。這是指在心裡掃描您的身體,並專注於每個部位的感覺。從專注於腳趾開始,一直重複到身體的上部,每個身體部位花 20-30 秒專注。在這個過程中,繼續進行長而深的呼吸。雖然放鬆技巧可能幫助您入睡,但這不應該是目標。我們越專注於試圖入睡,往往就越難入睡。相反地,嘗試練習這些技巧時,目的是達到一種放鬆的狀態,無論是否睡著,這種狀態都能讓我們度過整個晚上。幫助我們在早上恢復更多精力。孩子或青少年無法入睡,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起床,嘗試安靜的活動,如閱讀,然後再嘗試上床睡覺。也可以嘗試將臥室門打開,或插上小夜燈。溫和的放鬆或想像也有幫助,比如回憶喜歡的地方,或創造幻想故事,如超級英雄的故事。還可與他們談談可能導致睡眠問題的任何壓力、焦慮或恐懼。請確保在白天早些時候談論這些事情,而不是在睡前。前面提到的許多建議既適用於成人也適用於兒童。當外宿 (旅館或醫院) 時可以考慮從家裡帶一些物品使住宿更舒適,例如枕頭、毯子或喜歡的襪子。還可以考慮帶耳塞或戴睡眠眼罩。
退黑激素和鎂補充劑的使用:如果醫師推薦任何治療失眠的藥物,這些藥物應該只在短期內服用。睡眠藥物可能會形成習慣,應謹慎使用。它們並不能消除失眠的原因。 在使用安眠藥之前可以嘗試使用褪黑激素或鎂補充劑。褪黑激素與鎂補充劑的效果因人而異。褪黑激素是一種在調節睡眠-覺醒週期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荷爾蒙。它由大腦中的松果體自然產生,幫助向身體發出該睡覺的信號。褪黑激素通常在晚上上升,在夜間達到峰值,並在早晨下降,有助於促進睡眠和清醒,與身體的晝夜節律保持一致。褪黑激素補充劑對於那些難以入睡的人,如失眠或時差症患者,可能會有幫助。對於患有晝夜節律睡眠障礙的人也可能有益,例如延遲睡眠相位障礙 (delayed sleep phase disorder)。褪黑激素也可以幫助適應新時區,對於經歷時差的旅行者很有用。在開始服用褪黑激素之前,尤其是對於兒童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的人,務必諮詢醫師。建議在睡前約 30 分鐘服用 1 到 5 毫克的褪黑激素。雖然褪黑激素通常被認為短期使用是安全的,但有些人可能會經歷諸如頭暈、頭痛或日間嗜睡等副作用。鎂補充劑可以改善憂鬱症狀並減少焦慮,這指出鎂可能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鎂在調節神經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鎂與 γ-氨基丁酸 (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 受體結合並激活它們,增加大腦中 GABA 的水平,有助於減緩大腦活動並促進放鬆。鎂通過鎮靜神經系統和放鬆肌肉來促進有利於睡眠的放鬆。此外,對三項小型研究的回顧發現,鎂補充可以提高天然褪黑激素的產生,並可能幫助老年人更快入睡、夜間醒來次數減少,以及睡眠時間延長。不寧腿綜合症 (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 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特徵是腿部出現不適感和無法抑制的莽動。患有 RLS 的人常因腿部不適感而難以入睡和保持睡眠。研究指出,鎂補充可能有助於緩解 RLS 症狀,因為它可以幫助放鬆肌肉,從而緩解睡眠期間腿部的不適感和莽動。建議的鎂補充劑劑量因品牌而異,通常建議劑量每天 200-350 毫克。甘氨酸鎂 (magnesium glycinate) 是鎂與甘氨酸結合而成的。易被人體吸收,甘氨酸鎂以其鎮靜特性而聞名,可能促進放鬆和睡眠。研究指出,甘氨酸鎂有助於放鬆身心,可能減少干擾睡眠的壓力和焦慮。L-蘇糖酸鎂 (magnesium L-threonate) 可改善認知功能,解決老年人的年齡相關失眠問題,並有助於更寧靜的睡眠。
失眠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壓力、焦慮、醫療狀況、藥物和生活習慣。雖然偶爾失眠是正常的,但慢性失眠可能會顯著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並可能需要醫療關注。窗外的月光,透過紗簾,灑落在地板上,形成斑駁的光影。它像是來自遠方的召喚,卻又遙不可及。房間裡靜悄悄的,只有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音,像是催眠曲,卻又更像是一曲輓歌。失眠的夜,是一場孤獨的旅行。旅人帶著滿身的疲憊,卻找不到歸宿,徘徊在現實與夢想的邊緣,渴望著安眠,卻又害怕沉淪。
以上文章轉載自生物醫學雜誌 https://www.biomedicine.com.tw/
其他人也在看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16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23 小時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3 小時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6 小時前
喝咖啡害心律不整?最新研究曝「驚人發現」:風險降39%
心律不整的人不要喝咖啡?醫師蔡明劼在臉書粉專「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中發布貼文,表示很多心律不整(AF,心房顫動)的患者都被提醒說要少喝咖啡,但最新刊登的研究竟發現,喝咖啡會降低復發心律不整的機率。
鏡報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23 小時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做大腸鏡前一定要看!「低渣飲食清單」1圖看懂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碰
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做大腸鏡,但很多人一聽到要檢查就緊張到不行!其實,只要前幾天執行低渣飲食,整個過程不但順利,還能讓醫師檢查更清楚。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簡單來說就是少纖維、少殘渣、好消化的飲食,幫助腸道在檢查前徹底清乾淨! ▲全穀雜糧類腸鏡前幾天建議改吃「精緻澱粉」讓腸胃更輕鬆.可以吃:白飯、白麵條、白土司.避免吃:糙米、玉米、燕麥、地瓜等含纖維穀類 ▲豆魚蛋肉類選擇軟嫩、易消化的蛋白質最合適.可以吃:魚肉、瘦肉、水煮蛋、豆腐.避免吃:煎的、炸的、不熟或太韌的肉類▲飲品類檢查前飲品也要注意顏色與成分.可以喝:運動飲料、蜂蜜水、椰子汁等,無渣無色飲品.避免喝:牛奶、優酪乳、乳酪等乳製品 ▲蔬菜類蔬菜不代表都能吃,要選「嫩葉菜」族群.可以吃:菠菜、小黃瓜、香菇.避免吃:竹筍、菜梗、芹菜等粗纖維蔬菜▲水果類果肉軟、水分多的水果比較適合.可以吃:木瓜、哈密瓜、荔枝、西瓜.避免吃:黑棗、芭樂、百香果、柿子等高纖水果▲烹調方式.建議:水煮、汆燙、蒸煮、清炒.避免:煎、烤、炸 高敏敏提醒,放進嘴裡需要「咬很多下」的食物,通常都不適合!記得「少渣、軟質、清淡」是原則,吃平常的五到七分飽即可。此外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
許多人一聽到「抗氧化」就想到保健食品,但醫師提醒,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抗氧化」
健康2.0 ・ 1 天前
醫師沒標小數點!佛州2歲童遭注射「10倍磷酸鉀」心臟驟停 搶救15天無效身亡
綜合外媒報導,根據男童德馬庫斯‧佩奇(De'Markus Page)的母親多明尼克‧佩奇 (Dominique Page)透過律師提交的訴訟文件指出,德馬庫斯在2024年3月因為被懷疑患有自閉症及厭食症,在佛羅里達州奧卡拉復臨健康醫療中心(AdventHealth Ocala)救治。但由於被檢查出感染了病毒...
CTWANT ・ 6 小時前
瘦瘦針暗藏陷阱「啟動身體飢荒模式」 名醫:2條底線要守住
近期各式各樣的「瘦瘦針」在台灣非常流行,不管是醫院、一般診所、醫美,甚至於路邊的藥局,都能買到瘦瘦針,讓許多人趨之若鶩。有民眾就問醫生,只要打瘦瘦針就能減肥成功,為什麼還要做飲食控制?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瘦瘦針的陷阱是「啟動了身體的饑荒模式」,最後反而壓不住食慾,而且有2條底線一定要守住,否則的話,施打瘦瘦針只會產生「溜溜球效應」而已。
鏡報 ・ 8 小時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3 天前
【下班經濟學】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名醫曝:吃一物快速緩解!
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高血壓、睡不好、疲倦、焦慮、失眠、胃痛,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一次告訴你!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包括失眠、心悸、頭暈、胸悶、容易緊張等症狀......
風傳媒 ・ 1 天前
覺得自己每天都有喝水?營養師揭「4警訊」:身體缺水了
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每天都應攝取足夠的飲水量,營養師羅晞蕾提到,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有喝水,但實際上都沒補夠,當水分不足時,身體會出現很多小警訊,呼籲民眾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喝水,雖然咖啡、茶、湯都能算一部分水分,但絕對無法取代白開水。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 1 天前
「愛吃烤香腸」18歲男學生罹大腸癌 譚敦慈:吃芭樂助解毒
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國內每年新增逾萬名患者。無毒教母譚敦慈指出,飲食不當會增加罹癌風險,曾有一名18歲男學生因長期食用烤香腸,後來不適就醫確診大腸癌,病情快速惡化不治。她強調,燒烤食物在高溫過程中會產生多種致癌物質,建議民眾每月最多食用1至2次,且需搭配高維生素C水果幫助排毒。
中天新聞網 ・ 8 小時前
女導遊「喘到走不動」竟心衰竭,憂46歲洗腎人生變黑白…腹膜透析重拾自由:「睡得更香」出國也OK
台灣末期腎病與洗腎率雙雙位居世界第1,且情況隨人口老化更顯嚴峻。目前國內洗腎患者多採「血液透析」,通常每週須到醫院3次,每次持續4小時,民眾往往抗拒。醫師建議,若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喜歡攝取蔬果、希望水分限制較少、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害怕打針、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幸福熟齡 ・ 1 天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