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別得流感! 出國、看演唱會「計畫恐全泡湯」, 青壯年快打疫苗守住假期
潮健康/編輯部
年末派對、聖誕跨年、演唱會場場爆滿,已經搶好機票準備出國大玩特玩的民眾,當心一次流感讓所有規劃「整組泡湯」!不僅如此,鄰近亞洲國家的流感疫情也正快速升溫,日本厚生省日前宣布流感病毒進入全國流行期,連氣溫較高的東南亞國家也陸續新增許多流感案例,顯示即便健康踏出國門,旅客也可能因染疫而導致行程受阻。
流感病毒「不挑族群感染」! 青壯年常出入4場域更危險
根據疾管署2025年第43週(10/19-10/25)流感速訊指出,國內流感疫情正處於流行期 ,社區流感病毒以A型流感-H3N2為主 。自2025年10月1日起,本流感季已累計157例流感併發重症,其中12例死亡 。疾管署統計顯示,在本流感季的157例重症病例中,65歲以上長者佔101例 ,12例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則佔10例,顯示長者為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高風險族群。
不過,流感病毒並不會「只挑特定族群感染」,正值青壯年階段的20-50歲族群,倘若在年末出入演唱會、飛機機艙、夜店以及KTV等室內場所, 仍有極高的感染風險。尤其年末正值旅遊旺季,若尚未施打流感疫苗、或非公費疫苗對象,一旦在國外染疫,不僅影響行程還有就醫困難、醫療費用高昂等問題,甚至面臨流感併發重症的健康威脅 。
流感除了讓假期泡湯、工作停擺,自己更可能淪為「隱形傳染源」!青壯年族群往往是家中經濟支柱或主要照顧者。一旦不幸感染,除了得承受1-2週的高燒、肌肉痠痛等病痛,導致期待已久的假期泡湯,工作和學習安排也將全面停擺。
更嚴重的是,青壯年活動力強、社交圈廣,染疫後症狀可能不如長者嚴重,卻容易在返家後,將病毒帶給家中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長者或慢性病患者,無意間成為家中的「隱形傳染源」。
有出國規劃? 倒數14天是關鍵!
不想讓流感病毒毀掉完美假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最有效的方法。由於接種後約14天才會有保護力,因此有出國規劃的民眾,務必要及早完成施打,才能確保身體有足夠的免疫力以降低感染與併發重症風險。根據美國CDC於2024-2025流感季的統計,不分廠牌的流感疫苗針對急性呼吸道感染門診及住院的保護力,18歲以下約為32-78%,18歲以上則為36-55% 。
目前國內流感疫苗有新式的「細胞型」、「鼻噴型」、「免疫加強型」及傳統「雞蛋型」流感疫苗可供民眾施打。一般而言,以製程來說,傳統雞蛋疫苗是採雞胚胎培養製程,是最早的生產方式且技術成熟安全,但由於不是與人類物種接近的細胞系統,使病毒在培養過程中可能產生變異,進而影響保護力;細胞疫苗則利用哺乳類細胞進行培養,因為接近人類細胞環境也不受雞蛋供應量或過敏等問題影響,因此對應病毒株生成的抗體可更為精準;而噴鼻式疫苗使用的是「減毒的活病毒」,透過鼻噴誘發黏膜免疫反應,較適合害怕打針的幼兒族群,但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或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及氣喘的兒童。
流感疫苗有哪些種類? 傳統疫苗、新世代疫苗、免疫加強型疫苗差在哪?
【傳統流感疫苗】
.傳統雞蛋疫苗:採用雞胚胎培養,屬於不活化疫苗。這是最早期、使用最廣泛的疫苗,自1940年代至今已有80年使用經驗 。今年度公費由國光、GSK、賽諾菲、高端等廠商提供。
【新世代流感疫苗】
.細胞疫苗:同樣為一種不活化疫苗,但改用「哺乳類動物細胞」進行培養。資料顯示,細胞疫苗的優點在於採用新技術,使用哺乳類細胞培養,具有高一致性,能提供精準的保護力。另外,細胞疫苗的製程不含卵蛋白質、抗生素或防腐劑。
.鼻噴式疫苗:為一種「活性減毒疫苗」,透過鼻腔噴灑誘發黏膜免疫反應。其最大優點是免打針、無痛,可大幅降低兒童對接種的恐懼感。在台灣,核准用於2歲至未滿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不過需注意,此疫苗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嚴重氣喘或長期服用阿斯匹靈者。
【免疫加強型疫苗】
.佐劑疫苗:添加MF59佐劑,由於流感疫苗對長者保護效果較差,因此特別針對長者族群,添加佐劑主要功能為協助誘發、延長或增強對目標抗原產生免疫反應。該疫苗抗體效價最長達到一年、略高於一般疫苗的6個月左右,推薦65歲以上長者接種,目前公費尚未提供。
.高劑量疫苗:高劑量流感疫苗之每株病毒抗原含量為一般型流感疫苗的4倍,主要功能為誘發更強的免疫反應。國外已有高劑量流感疫苗上市,國內已於今年底取得藥品的許可證,但今年公費不含高劑量劑型。
流感疫苗的「Pro Max」版本? 什麼是免疫加強型疫苗?
而免疫加強型疫苗適用於65歲以上成人,銀髮長輩因為自然老化而有「免疫老化」問題,導致即使接種疫苗,其保護力也不如年輕族群。所以先進國家改採取「分齡施打」觀念,建議長輩優先接種「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
目前國際上已有「佐劑」、「高劑量」、「基因重組」等三種不同技術的「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皆是透過新技術增加長者接種後的抗體濃度,以解決人體免疫老化問題。醫師提醒應依照不同年齡、身體條件狀況與醫師討論後,挑選合適疫苗才能有效降低風險,提升保護力。
今年度(2025-2026)專為65歲以上長者設計的疫苗,包括東洋的「佐劑疫苗」以及賽諾菲的「高劑量疫苗」;需注意的是,採肌肉注射的不活化流感疫苗,各廠牌常見不良反應類似,包括疲勞、頭痛、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壓痛等,如有出現不良反應應多休息,大多在3天內可以緩解。
總結而言,流感威脅不分年齡,特別是在年末活動頻繁、人潮聚集的時刻。公衛專家提醒,民眾應考量自身需求及身體條件,與醫師詳細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疫苗;別讓流感病毒將精心策劃的行程毀於一旦。
延伸閱讀:
只打流感疫苗不夠!同時中流感、新冠「並非不可能」 專家:重症死亡率恐倍增
更多每日健康報導
「橘子皮」超高CP值9大用法,從頭頂到腸胃全都要得到它!吃甜食竟能讓牙齒變白!這「4種零食」越吃牙齒越好,再也不用擔心牙齒黃黃的了!千萬要小心「這種蟲」!看似普通,下一秒卻會奪走你的命,快傳給家人朋友知道!
其他人也在看

日本流感疫情狂飆! 東京時隔16年首次11月發「流行警報」
根據日媒《日本新聞網》報導,東京都政府當局統計,截至11月9日的一週內,各醫療機構平均通報季節性流感病例為29.03例,約為前一週的1.2倍。由於狀態已超過政府設置的警報門檻,因此正式發布了「流行警報」。今年疫情擴散異常快速,這也是東京都自2009年以來,首度在11月發出...
CTWANT ・ 1 天前
出國搭機怕中鏢? 醫籲「流感疫苗+機上防疫」增雙重防護力
隨著年末將近,許多民眾開始計畫聖誕節、新年與春節假期旅遊。然而,全球流感疫情正逐漸升溫,特別是在長程飛行、密閉機艙中,病毒傳播風險也讓不少旅客擔憂。聯新國際醫院機場醫療中心王懷蔚醫師強調「預先接種疫苗、全程佩戴口罩」是保護自己與他人的不二法門。隨著科技進步,現代飛機的客艙配備了高效能的空氣循環和過濾系統,能夠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但病毒仍可能透過近距離飛沫或接觸物體表面進行傳播。王懷蔚建議旅客於飛行中避免以手觸摸眼、口、鼻,並隨身攜帶小於100毫升的酒精乾洗手或消毒濕紙巾,擦拭扶手、餐桌、螢幕及安全帶扣環等高接觸表面。此外,機艙乾燥環境會削弱呼吸道防禦能力,可少量多次補充水分,有助維持呼吸道黏膜健康。根據疾管署資料,近期香港、中國、日本與南韓等地流感疫情已開始呈現上升趨勢,以A型H3N2為主流株;歐洲與北美則為A型H1N1與A型H3N2共同流行。王懷蔚提醒出國旅遊意味著暴露於不同病毒環境中,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改採三價,即包含A型H1N1、H3N2及B型Victoria病毒株,提醒規劃旅遊的民眾,出國前務必提前兩週接種流感疫苗,讓身體有足夠時間產生保護力。為何流感疫苗無法「一針免疫」?王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東京流感病例暴增!日本16年首度11月發「流行警報」
計畫前往日本要注意了,東京流感病例激增,16年來首度在11月發布「流行警報」。根據外媒報導,截至9日為止,東京都每家醫療機構在一週內平均通報29.03名流感患者,較前一週暴增約1.2倍,也突破正式警報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
日本流感警報!Threads勸世文:台人在日中鏢送急診,這波很嚴重
台人赴日旅遊盛行,據《中央社》報導,日本東京都流行性感冒病患人數已超過指定參考標準,都政府13日發布流感流行警報,為2009年以來首度於11月發布。報導中引述日本放送協會(NHK),指稱11月3日至9日當週,東京都流感病例來到平均每家醫療機構29.03人,較前一週增加5.34人。
太報 ・ 1 天前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10 小時前
陳文茜停止免疫療法 攤地喊「我自行宣告康復!」友痛哭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年底確診罹患黑色素腫瘤,歷經多月治療後,她今(13)日在臉書發表《自行宣告康復》一文,以幽默卻堅定的筆調,寫下自己面對疾病的心境轉折。她表示,兩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並笑說「自行宣告和癌細胞說再見」。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他「做2事」治好脂肪肝、高血糖!還甩肉6公斤、降體脂肪
胰臟癌向來被稱為「癌王」,死亡率極高。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並規律運動,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體脂肪減少8%,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好了。男子更直呼,「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7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7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2 小時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0 小時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1 天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3 天前
【下班經濟學】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名醫曝:吃一物快速緩解!
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高血壓、睡不好、疲倦、焦慮、失眠、胃痛,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一次告訴你!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包括失眠、心悸、頭暈、胸悶、容易緊張等症狀......
風傳媒 ・ 22 小時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40歲以下暴增25%」!糖尿病年輕化 營養師曝「4類人」最該警覺
年輕族群小心「糖化」加劇!「世界糖尿病日」剛過,現代人隨著工作繁忙、生活型態改變、外食比例攀升,血糖失衡成為現代人日常中潛藏的健康警訊;營養師表示,有效的血糖控制並非一味節食,而是建立在科學均衡的飲食策略上,若能做好均衡飲食、規律用餐、監測觀察等三雃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波動,更提升個人整體健康,遠離糖尿病威脅。(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覺得自己每天都有喝水?營養師揭「4警訊」:身體缺水了
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每天都應攝取足夠的飲水量,營養師羅晞蕾提到,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有喝水,但實際上都沒補夠,當水分不足時,身體會出現很多小警訊,呼籲民眾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喝水,雖然咖啡、茶、湯都能算一部分水分,但絕對無法取代白開水。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 1 天前
健保補充保費「這樣收」多4800億 石崇良眼睛一亮:好睡了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突然拋出要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劍指存股族、定存族及房東,引發社會強烈反彈,行政院緊急喊卡。石崇良事後表示,面臨明年健保財務缺口將高達千億元「讓我睡不著」。國民立委賴士葆今(1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
關節退化≠老化!研究揭「它」才是兇手:用護膝、鈣片沒用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會開始感覺上下樓梯越來越吃力、蹲下去膝蓋就痠痛等困擾,醫師張家銘表示,這種情況未必是「年紀到了」,很可能是肌肉在流失。一篇國際研究指出,1/4的膝關節退化患者也有肌少症。因此,不只膝蓋單方面在退化,而是肌肉沒了、力量撐不住,才讓膝蓋越來越辛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