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增4本土登革熱 疾管署:研判為群聚 社區恐有隱藏感染源
疾管署今天(11日)公布上週新增4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分別為新北市汐止區、高雄市鳳山區各1例及屏東縣萬丹鄉2例;其中,高雄與屏東3例有共同活動史,研判很可能為一起群聚感染;高雄個案則與先前一名境外個案的病毒基因定序高度相似,因此,推測社區中恐有隱藏感染源。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新北市個案為60多歲女性,感染登革病毒第一型,經基因定序結果與今年台北市內湖區1例越南境外移入個案相似,相似度高達99.8%,但2案間住家距離較遠,且越南境外移入個案於可傳染期間未有與新北個案相同的活動史,因此,推估社區中可能有隱藏性感染源;此案預計監測至11月29日。
曾淑慧表示,高雄市個案為30多歲男性,屏東縣個案則為50多歲及20多歲女性;其中,高雄及屏東50多歲個案均感染登革病毒第二型,另一例檢驗中。衛生單位疫調發現3名個案潛伏期均有萬丹鄉元泰街市場及市場周邊活動史,具地緣相關性,但3案關聯性仍待進一步釐清。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高雄與屏東這3名個案的發病時間相當接近,分別為11月3日、6日、7日,僅相隔1至3天,由於病媒蚊叮咬登革熱個案後,其登革病毒在蚊子體內繁殖須經8至12天,蚊子才具登革病毒傳染力,且個案遭叮咬後,病毒也會在人體內潛伏3至14天才發病,因此推測這3名個案並非依序感染,而是遭病媒蚊叮咬所感染,加上3人均有萬丹鄉元泰街市場活動史,基於時空的密接性,研判很可能是一起群聚感染,但疾管署仍會進行病毒基因定序比對,以進一步確認。
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11月10日累計29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包括高雄14例、桃園7例、台南3例、屏東2例、宜蘭、台北與新北各1例,無重症及死亡病例。另外,今年至今累計223例境外移入病例,為近6年同期第三高,多自東南亞國家移入,以印尼61例為多。
曾淑慧提醒,雖然目前時序已入冬,但白天溫度仍在攝氏20度以上,適合蚊子活動及生長,加上受鳳凰颱風影響,各地降雨增加,利於病媒蚊孳生及傳播,她呼籲民眾做好防颱措施,風雨過後主動巡視家戶內、外環境,清除孳生源,落實「巡、倒、清、刷」,以降低病媒蚊密度。
其他人也在看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7 小時前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 天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11 小時前

全球首例!男子吃漢堡4小時後猝死 蜱蟲引發過敏「無藥可解」
根據美國《福斯新聞網》報導,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健康中心(UVAHealth)證實,一名紐澤西州47歲男子在食用漢堡後4小時內死亡,成為全球首例因蜱蟲叮咬引發「α-半乳糖症候群」(AGS)致死案例。這種罕見的紅肉過敏症是由「孤星蜱」叮咬所引起,使患者在食用紅肉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最終可能導致致命後果。
中天新聞網 ・ 2 小時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1 天前
奮力抗病魔/獨家!甲狀腺引發眼疾 高慧君動3次手術恐失明
高慧君2年多前因甲狀腺問題引發罕見的單眼斜視,手術後並未完全痊癒,眼睛只恢復8、9成,近日她連動3次手術,因為凸眼而做眼窩減壓手術,甚至全身麻醉、削骨,她也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如果無法修復,大不了回山上養雞種菜。
鏡週刊Mirror Media ・ 6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2 天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13歲就胖到85kg!可藍自創「柳丁減肥法」狂減35kg 醫警告:種下易復胖因子
藝人可藍以模特兒身分出道,曾出書分享自己從85公斤成功瘦身的經歷,近日上節目《新聞挖挖哇》再度分享細節。她透露,當時使用的是自創的「柳丁減肥法」,花費4年順利地瘦下35公斤,看似相當有效,卻也被醫師指出「容易復胖」。
姊妹淘 ・ 15 小時前
吃飯皇帝大!腸胃權威吳明賢拒絕「邊吃便當邊開會」:靠三好一心養生,曝最推薦早餐水果
臺灣成年人當中,約有15%會得到潰瘍。早年醫界普遍認為胃潰瘍與壓力、飲食或體質有關,直至1980年代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透過篩檢與治療,大幅降低國人胃潰瘍與胃癌發生率。國際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身為腸胃科醫師,他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
幸福熟齡 ・ 20 小時前
少吃多動也沒用?她半年胖6公斤好冤枉!醫揭「圍更年期」真相:10招穩胰島素、甩脂不復胖
台灣女性平均約在50至53歲左右進入更年期,但往往步入40歲、尚未停經之前,就會因為荷爾蒙變化,導致身心疲憊、變胖加速,甚至「少吃多動」的減重鐵律都不適用,堪稱是女性特別辛苦的時期。減重醫師鄧雯心指出,這段時間被稱為「圍更年期」(Perimenopause),是女性由生育年齡過渡到停經的自然階段,涵蓋未完全停經、但已有熱潮紅、情緒起伏、失眠與掉髮等更年期症狀,或是剛停經1~2年的女性。處在這個階段的女性或許會覺得「呼吸也會胖」,但其實重點不是「少吃」,而是「吃對」。面對失控的體重、體脂肪與腰圍,她建議10要點管控飲食,包括餐與餐之間空腹、每天至少喝2000c.c.純水、咖啡盡量控制在1~2杯、避免奶製品等。持之以恆,就能健康瘦下來。
幸福熟齡 ・ 1 天前
8週逆齡2歲!最強抗老飲食曝光 還能抗發炎、穩定荷爾蒙
飲食可能改變基因老化速度!家醫科醫師鄧雯心表示,研究發現,只要執行8週的飲食生活方案,就可以讓生物年齡逆轉2歲。包括多吃深色菜葉、十字花科蔬菜,每週至少運動5天、每次30分鐘等,都能幫助身體抗發炎、變年輕。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血液如檸檬汁!他自行停用胰島素 血糖飆至850險喪命
一名54歲男子因工作忙碌壓力大,自行停用胰島素一週,結果昏倒在家中,送醫檢查發現血糖飆升至850 mg/dL,為正常值的8.5倍,確診為糖尿病酮酸中毒合併高滲高血糖狀態。
中天新聞網 ・ 19 小時前
「3超級食物」助消化、降發炎!營養師揭密:味噌滾5分鐘=好菌死光
發酵食物護腸道、抗發炎,但若烹調方式不當,好菌恐在高溫下全軍覆沒。營養師陳珮淳表示,泡菜、味噌、納豆都是常見發酵食物,不過市售泡菜多已加熱滅菌,好菌含量有限,而味噌中的乳酸菌在85°C以上幾乎無法存活,若經大火滾煮5分鐘,喝到的只是味噌風味鹽湯,建議起鍋前最後1分鐘再放味噌,有助於留住好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咖啡+茶「2:3 黃金比例」曝光! 研究揭驚人保健效果:降低45%死亡風險
早上一杯咖啡提神、下午一杯茶放鬆,這樣的習慣可能比想像中更健康。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掌握咖啡與茶的「黃金比例」與飲用方式,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與更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姊妹淘 ・ 1 天前「腎絲球腎炎」不痛不癢 尿液變色別輕忽
小張是一名上班族,平時身體健康,某天卻驚覺尿液偏紅,原本以為是吃火龍果造成的,沒想到幾天後泡泡尿不散,顏色更為深沉。就醫檢查發現有蛋白尿和血尿,確診為「腎絲球腎炎」。由於腎絲球腎炎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少人往往拖到腎功能受損,甚至演變成慢性腎臟病(CKD)才被發現。
聯合新聞網 ・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