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大 原作
清.雍 正 摘
民.立中
卷四
【答章】
。唯一心法。云何教中立名字。答。如名。十方不同。般若一法。名。解亦。多名字。故大般若云。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於十方三世。所。所至去。亦所住。一切法中名。名中一切法。非合非散。但假施。所以者何。以一切法名。俱自性空。大方等大集云。佛告陀尼自在王菩。善男子。第一者。有法。若法。云何空。名字法。名字。如是名字。亦住。名下之法。亦如是。是以法心生。名因法立。能生之心。所生之法亦然。心境皆空。俱所。云。心能一切法作名。若心。一切名字。知世出世名字。皆心起。以心。物立。似金作器。器得名。一心不。而法成差。真金匪移。名而千器不等。若知法法全心作。器器金成。名相不能千。是非焉能惑。又如器方器。名字不同。若生金熟金。言有。推原究。法皆空。但有意言。名差。即八。凝一心。得旨忘。途寄。如大涅云。佛言。善男子。如所有一切善行。悉伏生故。譬如王。所有方。悉治一切病若。善男子。如世尊。土故。故。他故。生故。根故。於一法中。作二。於一名法。量名。於一中。量名。於量。量名。
云。如心佛。如佛生然。心佛生。是三差。只是一法。名理同。何者。此依住。待不思心不。入十信之初。不智佛。不此待真心。不守自性差。名法身流五道。曰生。但有迷悟之名。不一心之。更有何法而作凡名字差乎。如文殊般若云。佛言。佛法上耶。文殊答。有一法如微名上。又云。如世尊此法。有菩得是三昧陀尼。亦彼佛所言句。乃至不一文字句。人。人得解。人成佛。如此等法。是言者。於後末世。五百。此法。弘浮提。行流布。然不。是真。
:,既唯是一心之法,何教中又有各不同名字。
答,如含是一,名有不同的表示法,同是般若之含,亦有不同的表示法。同是解的含,亦有不同的表示法。大般若云,如一切法名,唯客所(一切法之名,依使用者而定)。法中本名,名中本法,皆是符,皆是定,本。是使用者而定,故一切法名,本性空。大方等大集云,善男子,第一者(第一真之),有法,……名字法(本有法,本有名字)。
本法,法,本名字,有名,但假施,本性空。因此可知,法心生,名由法立,名法,皆。又,能生之心,本所有(明妄想本所有),所生之法,亦本所有(心妄法亦妄,故本所有),所以,心境本皆空,了不可得。
由此可知,若了法法皆心作,名(名)由法而立(心法名三者悉皆是空),一心不,法皆空,境俱寂。一切法,但是意言,名(名字、言、意)之差。故,(心意作用展)即是八,凝一心(起是一心),若得其意,有障。
又,如所有一切善行(言、行),悉伏生故,如所有方,悉治一切病苦。又,如世尊,土故……生故,於一法中,作二(不同的法),於一名法,量名,於一中,量名(生根不同,不同法,立不同名)。
云(大意),心佛生是三差,只是一法(真心理是一)。此待不思心(真心)不,入十信之初,不智佛。不此待真心,法身流五道(法身而),曰生。但有迷悟(生佛)之名,不一心之(一心之不)。本凡名字差。
文殊般若云(大意),世尊此法,有菩得是三昧(真心本具三昧,故不得),亦彼佛所言句(佛本不法),乃至不一文字句……人成佛(本是佛)。如是等法,是言者,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