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大 原作
清.雍 正 摘
民.立中
卷六
【答章】
思惟梵天所云。普菩舍利弗。汝入定能法耶。
答言。善男子。入定。有二行而能法也。大德舍利弗。汝信法。皆是自性否。答言如是。法皆是自性之相。我信是。普曰。若如是者。舍利弗。常一切不能法。何以故。以一切法。常是自性相。是以法本空。但是起。似有。散似。有唯是因。法本生。如真金工匠而器成。即金不。似谷任因而。法性。如有云。如人掘路土。私人造像。愚人像生。智者言路土。後官欲行。像填路。像本生。路亦非新故。是知但是一土。生唯是因。例如一心法。更前後。何者。掘路成像。土亦不。像填路。土亦不增。以不失本土故。如成佛心亦不增。凡心亦不。以心。不失自性故。又像生但是生。像唯。像自故。如成佛但是生。凡亦是染起。凡本生故。是知法。皆自性。本未曾生。今亦。如文殊利幻云。此善事。本未曾。一切法亦然。悉等於前。所以正作作。以作者故。不。以自性故。任法。常等未生之。假使群生出。不性之宗。
菩提心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修菩提心。是心外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心。何所得耶。如云。知一切法。相是相。相是相。分是分。分是分。非有是有。有是非有。作是作。作是作。非是。是非。不可思。知心菩提等。知菩提心等。心及菩提生等。又云。未。佛。不求此妙法。不成菩提。故知心法妙故。即是。若向外求。失真道。所以善巡友。不出娑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一念生性海。
:,普菩舍利弗(思惟梵天所),汝入定,能法耶。
答:(定是指六心心所,而不使起之定)。
舍利弗答言,我入定,能所(有二行),而能法。
普菩言,舍利弗,汝信法,皆是自性否(一切法,究竟生)。
舍利弗答言,如是,我信是。普曰,若如是者,舍利弗,常一切不能法。何以故,以一切法常是自性相,是以法本空,但是起。
接下的述,都在明,一切法,本是空(自性,性生,究竟生),但是起。
所法本空,但是起,生是生,是,生唯是因。也就是,一切法本不生,因此而,舍利弗,常一切不能法(法本不生)。
例如,以金作器,器各有不同,而金本(真心理)不。
而,如成佛心亦不增,凡心亦不,以心,不失自性故。
又,凡本生,,染凡,但是生,本不。故,法,本不生,本不。本未曾生,今亦。
接著引文殊利幻云。此善事(佛中善事),本未曾(是),一切法亦然(一切法生亦然),悉等於前(生是生,是。前指本不生不,未改),……任法(法生生),常等未生之(本不生不),假使群生出,不性之宗(一切法生生,其本不生不)。
接著引用菩提心文,明菩提心之含。
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於文字(真心本具有,非文字所能及)。心佛生三者本平等,若能如是解,是名菩修菩提心。
末了引一段文,明一心之含。
知一切法,相是相,相是相,分是分,分是分,……非是,是,不可思。非有非,不一不。
又云,未,佛刹,不求此妙法,不成菩提。
又,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一念生性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