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大 原作
清.雍 正 摘
民.立中
卷三
【答章】
。所度之量。能度之法。立五行(行。梵行。行。病行。天行)。八教。(。。秘密。不定。藏。通。。)。何乃以心宗。能治一切。答。方便有多。遐八教之。源性二。乃高峙一心之宗。如千方共治一病。俱一心。令不徇文。失真法之味。所冀研心究理。得正之原。
此一心法。通。恒沙之。故持。能法之宗。遂上。若但事行。失佛本宗。
云。持戒皮。定血。智慧骨。微妙善心髓。是以能此法者。是佛真心施於已髓矣。乃能治之妙。何病而不痊。巧度之。何而不。洗除心垢。拔出疑根。言言契本心。一一皆含真性。法法是金之句。具秘密之。如入法界性云。文殊言。法性不。是故名金句。
天王般若云。菩摩。一切境界。有一法不通者。修行如是智波密。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察。初心。至入涅。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即是一法。何以故。如如一故。不我能修及所修法。二。自性故。是名菩摩。行般若波密。通智般若波密。思益云。明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座起者。汝作方便。引其心。入此法。令得信解。邪。梵天言。善男子。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譬如人。畏於空。空而走。在所至。不空。此比丘。亦如是。去。不出空相。不出相相。不出作相。又如一人求索空。西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空。此比丘。亦如是。欲求涅。行涅中。而不得涅。所以者何。涅者。但有名字。如空但名字。不可得取。涅亦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是知一切不信生。邪外道。徒生。枉自妄求。究竟一心位中。未曾出。故密偈云。如一粒熟。粒即可知。法亦如是。知一即知彼。譬如酪者。之以指端。如是法性。可以一察。楞伽偈云。譬如中像。而非有。於妄想中。愚夫有二。
:,八四千法,法法平等,由於所度生根不同,所用之法,有所不同,何立一心宗,而能普治一切。
答,方便有多,因而立有八教(、、秘密、不定、藏、通、、)。源性二(目是一),故立一心宗。
此一心法,恒沙之,故之持,又之上。
引云,持戒皮,定血,智慧骨。
故,能此法者,是佛真心,言言契本心,一一皆含真性,法法是金之句,具秘密之,是以何病而不痊,何而不度。
天王般若云,菩摩……能以一法(一心法),知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即是一法(一心法),何以故,如如一故(唯是一心)……二,是名菩摩,行般若波密,通智波密。
又引思益云,善男子,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又如一人,求索空(找空),西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我要找空)……於空中行,而不空(於空中行走,而不空)。此比丘,亦如是,欲求涅,行涅中,而不得涅。所以者何,涅者,但有名字,如空,但名字,不可得取,……是知一切不信生……枉自妄求,究竟一心位中(一心法),未曾出。
(不知本具真心理,而到妄求,其真心未曾失。有如在空中,找空,其本身就在空中,未曾)。
又引密偈云,法亦如是,知一(一心法)即知彼(一切法)……如是法性,可以一(一心法)察。故,立一心法而具足一切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