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良著作集>菩提品>佛心述
◎山寺
⊕潘文良 撰
在山中一寺宇,人唯我悠!
凡般欲,俗事我何?
走入佛家法海,悟得真理於中;
踏菩提清,到界在前。
【民七十三年二月一日 星期三】 1984.02.01.三
天,是「癸亥年」的除夕日。早晨,阿文走上了「南港.三清」。(道教寺,其中也有供奉西方三阿陀佛、世音菩、大至菩。)
忘了自己,何走上山去(其在半山腰),反正阿文常到那去,想是也什特原因,而在除夕去吧?
也忘了,是在怎的情下、怎的心境下,下首偈。
如今,也只能在簿上,看到那天,所下的一段
我不再沉默(沉)於茫茫苦海!
如今,
我要登上孤崖……
俯芸芸世——
天上天下,唯我尊……
生皆醉,唯我醒……
千思想,也不起怎下段?
的阿文,於佛教,其未深入的,用心去看——就像近眼,戴眼一般,看了,也是一片朦……竟然想出一首偈、下一段,在,叫自己看了,真得可惜呢!何,能早去近佛法呢?既然有所感悟,不能而去做,白白的浪了,多年的光。
想大概的自己,然想得出首,自己的,半都不了解,(就好像小,叫、叫爸爸,然叫,可是於「、爸爸」,是什意思、是什西,是一都不知道。)否怎佛教,生起信心呢? 直到二十五(),才真的走入佛家法海……
如今,再此,方有一番,醒悟
山上的寺,是那的「清」,每自己心意躁,是跑到山上去、去「冷」一下,在那「偷得浮生半日」,消除疲躁,而自己「清安祥」之心。
彼,阿文有那大的作用,而自己,能常常去,一不如意,就跑去?
何不它,搬心中呢?如此一,地,不就都可以「享受」,山的清了?
先德有偈曰
「佛在山莫求,山只在汝心。人人有山塔,好向山塔下修。」
古德之偈,不是明明白白的告人心中自有座山,山上,有一宇寺?既然如此,若要「」的,也就不必,每次都「千里迢迢」的,到山上去了——只要走上心山,自得清悠。
《佛八大人》中
第二知多欲苦,生死疲,欲起。少欲,身心自在。
第三知心足,惟得多求,增罪。
菩不!常念知足,安守道,唯慧是。
第七悟五欲患!俗人,不染世;常念三衣、瓦法器;
自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慈悲一切。
欲望,是一切苦之根、罪之因、生死之源,想要身心自在、怡然自得,就得凡般欲。
佛在《教》中,也告我
「汝等比丘!知
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亦多。
少欲之人,求欲,此患。
直少欲,尚宜修,何少欲,能生功德?
少欲之人,曲,以求人意,亦不,根所。
行少欲者,心坦然,所畏,事有,常不足。
有少欲者,有涅。是名少欲。」
人欲所害,不得安自在;欲望,如怨、如猛火,何有不喜?
佛陀更指示我
「身食,清自活,不得世事,通致使命。
咒仙、好人、厚慢,皆不作。」
世事是「天下本事,人自之」之事;「事找事」之事、「生非惹是」之事……益於身心修持之事啊!舌的,在蜚流短,不要去旁插嘴;博的,「三缺一」找,不要去「四」;生火、,不要去「看」;街「暴」,不要去其中的一分子…… 如是自尊、自重、自,不要去作之事,否有、害上身,哪能得清安呢?
再一步要深入佛法大海,用心研。
佛法,是真理所在,近佛法,能增智慧——
智慧,乃是解苦除障、了生死,到彼岸之根基。
了解佛法,更重要的是照著佛法去修行,否光知道佛法,一是——
知若不行,何知?
《佛教》,佛修行,常心,四思惟
「一者、若我不作,不得果。二者、若我不自作,不他。
三者、若我不作,他替不得。四者、若我作者,不退失。」
知佛家所「各人吃各人、各人穿衣各人暖。」
佛,想成佛,一切,是得靠自己努力精啊!
到,才阿文的偈中,已具「信、解、行、」,四次第法。
信走入佛家法海;
解悟得真理於中;
行踏菩提清;
到界在前。
呵……想,真叫自己得想哭啊!何以初自己能想得到、作得出此偈,不能悟呢?
大家在在,比阿文「幸」呢!
阿文是在自己之中,找到了佛法,也人,跑跟阿文「推」「佛教好啊!你快信佛!」
以至於在之中,浪的光。
(佛教法,是「佛渡有人」,你必自己去「找」;
而「基督教」不同,他常「主推」——
而到公、到火站前……去向陌生人「福音」。)
大家阿文,如此苦口婆心、舌地,人信佛,又作何感想呢?
阿文深知其有很多人,同阿文以前一那的著——
每到「行天、山寺」,看到那多人,在「善架」上,,
阿文就知道。
就算阿文是「人」吧!
所以在此就做路旁的「指示牌」
要除悲苦、欲得平安喜、了生死者!
依此「佛道」而行!
============================================================
※文整修首「新台。潘文良著作集」。2022.12.20.二 00:00:38
◎潘文良《佛心述。山寺》。
avun01/post/1381305354
※FB:告於。
■:#山中 #人 #凡 #俗事 #佛家 #菩提 #法海 #清 #安祥 #慈悲 #安 #自在 #幸 #感想 #佛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