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餐盤不是只分比例!專家教你吃出健康與飽足感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台灣的肥胖問題正持續惡化中,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已突破50%,成為國內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根據國健署2022年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台灣18歲以上成人的過重與肥胖率已達50.3%,相較於1993年的32.7%,30年間的增幅高達55.8%,這意味著每兩位成年人當中,就有一人體重超標。
長期肥胖會增加多達200種疾病的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癌症、痛風、不孕症、退化性關節炎、憂鬱症等,甚至還可能縮短壽命,因此,維持健康且標準的體位,已成為現代人不可忽視的健康課題。
飲食與生活習慣的影響
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改變,外食與加工食品的攝取增加,再加上缺乏運動,導致肥胖率持續上升,家庭醫學科醫師李唐越指出,現代人變胖的四大元兇包括:
1.飲食失衡:攝取過多高熱量食物且多是精緻澱粉、糖,導致營養不均。
2.加工食品攝取增加:加工食品含有高糖、高鹽、高脂肪,易引發肥胖。
3.缺乏運動:現代人工作繁忙,運動時間不足,導致熱量消耗減少。
4.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影響新陳代謝,增加肥胖風險。
改善肥胖問題4面向
李唐越建議,為了改善肥胖問題,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1.調整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高糖、高油、高加工食物的攝取,增加全穀類、蔬果等原型食物的比例。
2.增加運動量: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
3.保持良好睡眠:每天睡眠7-8小時,避免熬夜。
4.定期健康檢查:定期測量體重、腰圍、體脂肪等指標,及早發現健康問題。
肥胖問題已成為台灣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需要全體國民共同關注與努力,透過改善飲食與生活習慣,積極預防與控制肥胖,才能提升國民的健康。
「211餐盤」是什麼?
近來有不少人依循「211餐盤」原則飲食,卻發現有人輕鬆瘦下來,有人努力多時卻成效有限。家醫科醫師李唐越指出,問題往往不在餐盤比例,而在於食物的加工程度。
「211餐盤」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均衡飲食法則:
2份蔬菜:餐盤的一半以蔬菜為主。
1份蛋白質:餐盤的四分之一以蛋白質食物為主。
1份全穀雜糧:餐盤的四分之一以全穀類為主,避免精緻澱粉。
這個原則不僅方便操作,也能協助控制熱量、穩定血糖,並能促進飽足感,是目前國內外推崇的健康飲食指南之一。
加工不同,減重成果差一倍
但是,有不少人依循「211餐盤」原則飲食,卻發現有人輕鬆瘦下來,有人努力多時卻成效有限。李唐越指出,問題往往不在餐盤比例,而在於食物的加工程度。他引用刊登於《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指出,即使飲食內容完全符合國家健康飲食指南,同樣的營養比例下,採用最低程度加工(MPF)飲食者減重效果幾乎是超加工食品(UPF)組的兩倍。
該研究納入 55 名 BMI 介於 25 至 40 的成年人,屬於過重或肥胖族群,且日常飲食中超過一半熱量來自超加工食品。實驗採交叉隨機對照設計,每位參與者分別接受八週「最低加工飲食」(MPF)與八週「超加工飲食」(UPF),中間間隔四週恢復原本飲食,以排除基因與代謝差異。
結果顯示,兩組皆有體重下降,但 MPF 組平均減重 2.06%,UPF 組僅 1.05%,差距接近兩倍。更值得注意的是,MPF 組減掉的主要是體脂肪與內臟脂肪,食慾控制也更佳;相對地,UPF 組雖有體重下降,卻幾乎未改善脂肪比例。
李唐越指出,換句話說,即使吃得『看起來很健康』,如果食物加工太多,效果仍大打折扣,因此可以說,食物的加工程度往往是減重成效的關鍵變因。
三大原則讓「211餐盤」更有效
李唐越表示,雖然這項研究並非專門針對 211 餐盤設計,但其核心概念「挑對食材、減少加工」正與 211 原則相符,因此建議,若想讓 211 餐盤發揮最大效果,應掌握以下三點:
1.蔬菜(餐盤的一半)
蔬菜富含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能增加飽足感並照顧腸道健康。建議選擇新鮮、顏色多樣的蔬菜,少油少鹽、簡單烹調最健康,外食時可避開油湯或多餘醬汁,必要時可過水減油。
2.蛋白質(餐盤的四分之一)
蛋白質能促進飽足感、維持肌肉量,是減重過程的關鍵營養素。以原型食材為優先,如魚、雞胸肉、豆腐、蛋等,避免火腿、香腸等加工肉品,像是便當中選滷蛋或豆干,就比香腸更符合原則。
3.全穀雜糧(餐盤的四分之一)
精緻澱粉容易導致血糖波動、增加食慾。可改選五穀飯、糙米、地瓜、燕麥等全穀類,能延長飽足感並穩定血糖,例如早餐把白吐司換成地瓜,就是簡單又有效的做法。
特殊族群仍需專業評估
李唐越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特別是中重度或末期,因為對蛋白質與鉀離子攝取需求不同,不宜直接照搬 211 餐盤。若已有肥胖、三高、血糖波動或代謝症候群等問題,僅靠自行飲食控制效果有限,應尋求專業醫師與營養團隊協助,透過完整評估與個人化規劃,才能安全又有效地達到控糖與減重目標。
他也強調,「吃得天然、少加工」仍是最核心的健康準則。只要回歸原型食物、控制烹調油鹽、搭配均衡比例,「211餐盤」不僅能幫助減重,更能讓身體回到自然的代謝節奏,長久維持輕盈與健康。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168斷食不但沒瘦,還變胖? 營養師認證「做到這5點」更有效:澱粉不用戒
·168斷食法」6年實驗結果揭曉!結果出乎意外 美心臟協會曝:減重效果不如「1事」
其他人也在看
勞部出手 拍定航空業病假4決議
勞工病假權益為當前各界關注的焦點,勞動部17日邀集交通部民航局及六家國籍航空業者,就航空業勞工健康權及強化企業友善員工請假制度,進行討論並達成四項決議:同意員工傷病可依法請假,不再鼓勵「帶病上班」;病假、生理假不得列勤惰考核,修訂須與工會協商;承諾建立友善請假制度,病假不影響全勤獎金;落實疲勞風險管理,調整工時須與工會協商。
工商時報 ・ 1 天前
已經吃得很健康卻瘦不了?醫師曝3大重點「關鍵在食材」 吃對211餐盤不怕胖
為什麼一樣是照著「211 餐盤」飲食,有些人能輕鬆瘦下來,有些人卻努力許久仍看不到明顯成果?關鍵往往不在餐盤比例,而在於食物的加工程度。
姊妹淘 ・ 1 天前台灣地位未定論 學者:聲量大小緊扣地緣政治
(中央社記者李雅雯台北18日電)長風基金會今天在台大召開「台灣地位未定論」講座。學者張登及表示,台灣地位未定論有時銷聲匿跡、有時聲量高漲,這與國際秩序底下的權力結構與地緣政治變化相關。
中央社 ・ 1 天前
長風基金會「台灣地位未定論」講座 (圖)
長風基金會18日下午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召開「台灣光復的歷史事實與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爭議」講座。長風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左)擔任主持人,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劉維開(中)、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右)擔任主講嘉賓。
中央社 ・ 1 天前前自行車國手彭竣志高雄遭「擊落」 警逮酒駕男送辦
前自行車國手彭竣志為了挑戰「TBA620公里超級長距離自行車賽」積極備戰,他騎車南下高雄自主訓練時出車禍,造成全身多處擦傷、腦震盪,自行車也被撞毀,同行的劉姓女騎士也受傷,警方當場逮捕酒駕的李姓汽車駕駛,訊後依公共危險等罪送辦。警方指出,16日傍晚5點56分接獲報案,茄萣區濱海路二段傳出自小客車與自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板橋府中週末「新北好市節」 匯聚經濟部星級評核名攤
新北市經濟發展局於板橋區府中廣場舉行「新北好市節」,今(18)、明(19)2日活動登場。新北市長侯友宜說,今年好市節活動以「電玩」為主題,現場邀請包含經濟部星級評核名攤在內的40攤,並規劃樂團演出、街頭藝人秀等演出;此外,活動與新北行動支付APP合作,民眾完成活動問卷至大會服務台掃描專屬QRCode
自由時報 ・ 1 天前
前總工程師揭祕雄三飛彈發射車 張誠:設計要求3穩
近日海軍海鋒大隊的士兵涉及共諜案,洩漏雄風二型飛彈車機密,我國自製的雄風反艦飛彈再度引發關注。前中科院雄三型飛彈總工程師張誠,16日也揭露雄風飛彈車的設計要求,強調要3穩。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胸痛才是心臟病發作? 小心延誤就醫!醫教心臟病發作正確4因應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突然捂著胸口、倒地不起?如果你以為心臟病發作都像這樣,小心會錯失真正的警訊。醫師提醒,實際上,心肌梗塞在真實生活中的表現可能非常多樣,且常被忽略,有些人甚至完全沒有胸痛,延誤就醫時間。而一旦心臟病發作時,務必牢記有4個步驟可以因應,以避免心臟病發作大多不是「發現太晚」就是「處理太慢」造成的悲劇。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
匯流新聞網 ・ 11 小時前坊間營養評估多 三原則避陷阱
國人健康意識抬頭,近年民眾報讀短期課程,領了證書,卻為他人做營養評估、開菜單等。專家提醒民眾,營養師除國考,還要進入醫院受訓、定期教育訓練,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缺乏專業把關恐有危險。要辨識健康訊息,須掌握「認專業、查來源、看目的」三原則,避免落入陷阱。
中時新聞網 ・ 21 小時前
健康吃卻難瘦 加工食品是關鍵
為什麼一樣是照著「211餐盤」飲食,有人能輕鬆瘦下,有人卻看不到成果?其實關鍵在食物的加工程度。國外研究顯示,在健康飲食的大框架下,標榜健康的超加工食品,效果仍遠不及低程度加工食品。專家解釋,加工食品為了好吃,會額外添加糖、油等,容易導致血糖快速上升。食物選擇,應以原型食物為第一優先,其次是低程度加工食品,而超加工食品則應避免。
中時新聞網 ・ 21 小時前
以為很健康!38歲女愛吃「這類食物」確診乳癌 醫曝風險恐增6成
乳癌持續是國內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衛福部數據,我國婦女乳癌發生高峰落在45至69歲,每十萬名婦女約有188至194人確診。依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乳癌標準化發生率為69.1、死亡率為12.0(每十萬人口),換算下來,平均每天有31名婦女確診乳癌、6人因乳癌失去性命,藝人朱俐靜、李玟也都因乳癌病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快檢查!家中這2用品恐暗藏重金屬 長期用恐傷腎還致癌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家庭重視健康飲食,卻可能無意間從日常家居用品中攝入重金屬,造成身體的危害,外媒就點名兩種家中常見的用品,看似光亮、方便,但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隱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是每種魚都降血脂!醫點名「這4種」才有效:防糖尿病、脂肪肝
魚肉有益健康,眾所週知。醫師魏士航表示,眾多研究顯示,魚油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週吃3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性魚,例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就能達到理想攝取量,但若吃鱈魚、鯛魚、養殖魚等Omega-3含量低的魚,上述保健效果就恐大打折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每天多吃1食物,可降低罹患乳癌、大腸癌、胃癌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
幸福熟齡 ・ 14 小時前
橄欖油不能拿來炒菜?醫揭橄欖油「2大錯誤用法」 不注意效果都沒了
從炒菜到拌沙拉,油脂天天吃,卻鮮少人真正懂得如何挑對、用對。你以為只要用橄欖油就等於吃得健康嗎?事實上,吃錯方式不但沒幫助,還可能讓腸道發炎、好菌流失! 油吃對能顧腸又降膽固醇!醫點名「橄欖油」
健康2.0 ・ 1 天前
入秋養生這樣吃!中醫揭「4種水果」潤肺護喉又顧腸胃
近期天氣逐漸明顯轉涼,入夜後更是明顯,不少人紛紛出現喉嚨乾、便秘等症狀,中醫師推薦4種秋天水果,不僅能止咳化痰、改善便秘,還能提升免疫力,邀請民眾一起顧好健康、迎接舒心的秋天。
鏡報 ・ 1 天前
這種糖有助對抗膀胱癌!4水果含甘露糖 讓癌細胞自我毀滅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近日一項刊登在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發現,天然甘露糖竟能讓膀胱癌細胞走向崩潰、自我毀滅。這項研究首度完整揭開甘露
健康2.0 ・ 17 小時前
「平民人蔘」白蘿蔔減肥、防癌又解毒!營養師揭7大功效 2種人別吃多
白蘿蔔不僅是減肥聖品,更是冬季養生的代表蔬菜。營養師指出,白蘿蔔能幫助肝臟解毒、降低血脂血糖,甚至具有抗發炎、防癌潛力,被譽為「平民人蔘」。但別以為人人都適合吃,若是脾胃虛弱或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吃多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隱形殺手!沒腹痛、排便異常 「這症狀持續」恐已患大腸癌
口臭不僅是口腔問題!研究發現「S. moorei細菌」不只藏在嘴裡,還可能進入腸道並促進大腸癌生成。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提醒,若口臭久治不癒、伴隨腸胃不適或體重減輕,務必盡快檢查腸胃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