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拉肚子、睡不好...可能都是自律神經失調!能不吃藥改善?醫師曝4件事比吃藥更重要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
胃不舒服先找腸胃科、胸悶去心臟科、胸腔內科,做了一輪檢查都「還好」,醫師說吃點藥、休息就好,你卻還是頭暈、心悸、拉肚子、睡不好…最後被貼上一句:「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到底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和焦慮、憂鬱有什麼關係?需要吃藥嗎?又能不能靠生活調整慢慢恢復?本篇整理自雙和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醫師陳龍的訪談,從神經科醫師的角度,帶大家認識自律神經失調的真相,以及可以實際做到的改善方向。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
從神經科的角度,要先搞清楚「自律神經」是什麼,自律神經主要分成兩種:交感神經(油門)與副交感神經(煞車)。
當交感神經啟動時,就像踩油門:心跳變快、腸胃蠕動加速、流口水、流汗、緊張感上升。副交感則像踩煞車:心跳變慢、整個人很虛、沒力、想休息。而自律神經失調,就是這兩者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一會兒油門太強、一會兒煞車太強,身體就會「亂作一團」。
便祕、拉肚子...恐是自律神經失調警訊
自律神經問題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種功能失衡。像是巴金森氏症後期患者,常會有便祕等自律神經症狀,但「不是便祕就等於巴金森,」孕婦、大眾都可能出現。另一族群是糖尿病患者,因自律神經變弱,常出現頭暈、昏厥、手腳麻等狀況。
「迷走神經性昏厥」也很常見,這類昏厥常會在:久站、緊張、身體不舒服、快要中暑時發生。正常情況下,腳部血管應該收縮,把血打回心臟,再送到腦部。但自律神經反應不過來時,血回不上去、腦部暫時缺血,人就會「突然倒下」。昏厥多半1分鐘內就恢復,不過因為常伴隨摔傷、頭部撞擊,病人往往會先跑急診,再轉介到神經科或心臟科。
陳醫師分享自己也曾經因感冒、流汗太多、上廁所時突然昏倒:「醒來發現自己躺在馬桶旁邊,這就是標準的昏厥。」
腸躁症、流汗、視力調節…也和自律神經有關
自律神經分布在全身,控制的不只有心跳、血壓,還包括:
腸胃蠕動:緊張時拉肚子、腸躁症,就是一種自律神經反應。
汗腺:有人一緊張就猛流汗。
瞳孔:眼睛能不能看清楚,需要交感、副交感一起調節。
也因此,很多人會覺得「全身都有問題」,到處看醫師、做檢查卻找不到器官的明顯病變,最後才被告知:「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出了狀況。」
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教你這樣分辨
許多人會問:「我明明沒有生病,為什麼症狀跟焦慮症好像?」臨床上確實常見到「壓力、睡不好、藥物濫用」等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衡。
陳龍醫師舉例,「過度換氣」就是典型的自律神經反應不過來:嘴麻、心跳加速、喘、手腳麻、接著昏倒。醫師會透過問診去判斷,例如:什麼時候發作?假日會不會比較好?是否在工作場合一走進公司就心悸?下班後是否完全沒事?他提到一位病人,只要早上踏進公司就覺得喘、想逃跑,週末卻完全正常,這就是典型「壓力誘發的自律神經失調」。
門診如何診斷?手錶就能測自律神經狀況?
HRV(心率變異度)是最常用的工具,只需要在醫院以小型儀器量測脈搏跳動間距,報告會呈現像「太極圖」般的交感、副交感比例。部分智慧手錶也標榜有類似功能,但臨床檢查多半是醫用設備,重點在於結果怎麼解讀、怎麼和你的症狀連在一起。
若是反覆昏厥,則會安排更完整的「傾斜床檢查」,從平躺到直立,觀察血壓、心跳、血液回流,時間約1小時。
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副作用、停藥時機一次看
當症狀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合併焦慮、憂鬱時,醫師還是會搭配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
抗焦慮藥物:門診最常使用的第一線藥物,用來讓「一直踩油門」的交感神經稍微降速,緩解心悸、喘不過氣、整天緊繃的感覺。
抗憂鬱藥物:若評估有明顯憂鬱情緒、意興闌珊、負面思考多,會考慮加上抗憂鬱藥物幫助情緒穩定。
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對於心悸、心跳過快的病人,有時會搭配少量心臟科常用的β阻斷劑,減少心臟「亂衝」的不適。
針對症狀的藥物:如果主要表現在腸胃(拉肚子、腸躁)、頭暈等,也會酌量搭配整腸藥、暈眩藥。
不少人擔心副作用或「吃了會不會上癮」,就自己忽吃忽停。陳龍醫師坦言,臨床上最常見的停藥方式,其實不是照醫囑,而是:效果好了就自己停、覺得害怕也停、覺得沒效也停,但這樣反而容易讓症狀反覆,心裡更不安。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和醫師溝通你的擔心,了解藥物的目的與可能副作用。症狀穩定一段時間、生活壓力也比較能掌控時,再由醫師安排逐步減量、停藥。
不過醫師強調,只要能調整生活、降低壓力,很多人其實不需要長期用藥。
自律神經可以不吃藥改善?4件事比吃藥更重要
大多數自律神經失調,不是只靠藥物就能治好,而是需要全面調整生活方式。
規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是恢復自律神經最基本的方法。
有氧運動:研究證實運動能提升自律神經穩定度,包括慢跑、走路、太極拳。
避免刺激物:若交感神經本來就偏亢奮,建議少攝取咖啡、酒,這些物品都會讓交感神經更緊繃。
壓力管理:最關鍵,平常可搭配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方式,讓大腦有機會「踩煞車」。若明知最主要壓力來源就是某份工作、人際關係,有時真正的解方反而是「學會放下」,而不是一味加藥。
自律神經失調之所以讓人困擾,是因為症狀看起來很「全身性」,跑遍各科又查不出器官重大問題,很多人因此懷疑自己是不是「想太多」、或被貼上「玻璃心」標籤。從神經科的角度來看,自律神經失調既不是假病,也不是一輩子好不了的病。真正重要的是先排除重大身體疾病、認真看見壓力、情緒、生活節奏對身體的影響,從睡眠、運動、紓壓著手,必要時搭配短期藥物。當你願意調整生活,自律神經也有機會慢慢「重新校正」。
延伸閱讀
自律神經失調10症狀:心悸、耳鳴...要看哪科?多久會好?原因、治療方法
明明很累卻睡不著?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了!睡眠專科醫教你超簡單5方法助好眠
喝太多●●,小心加重自律神經失調!教你從「飲食、運動、穴道」改善:4多吃、4少碰助緩解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更多良醫文章
為什麼有人「更年期」很明顯,有些人卻無感?婦產科醫師:關鍵差別在這兩件事
日本風月場所小姐的秘密:一個手法,讓男人在床上更有「活力」
其他人也在看

「暈碳助眠」真有用?營養師:秒睡≠睡得好!教你這樣聰明吃真正好眠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近期在Threads不時可見網友分享「暈碳助眠法」,認為晚餐吃多一點碳水、讓自己犯睏,就能「秒睡」。究竟「暈碳助眠」是否真的有用?林雨薇營養師表示,「暈碳」確實可能加快入睡時間,但不等於睡得深且穩,長期下來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脂肪肝風險,不是對抗失眠的長久之計。她也推薦民眾可留意牛番茄、奇異果、發酵乳品等助眠飲食,並以攝取均衡營養為首要原則。 為何會「暈碳」?3大機制與血糖、大腦血流、色胺酸都有關! 林雨薇營養師指出,「暈碳」實際並非醫學名詞,指的是餐後嗜睡的現象,與以下3大生理反應有關: 血糖劇烈震盪:麵條、麵包、珍奶等精緻碳水讓血糖快速飆升,胰島素大量分泌又一下將血糖降得過低,就像「雲霄飛車」。高血糖令人昏沉,低血糖時則會感到疲倦不適。 大腦血流降低: 吃得過飽時,身體會優先加速處理食物消化,大量血液流向腸胃道,導致腦部血流和氧氣降低,使人感到遲鈍、專注力下降。 更多色胺酸進入大腦:胰島素同時促進身體的合成反應,其中大量支鏈氨基酸(BCAA)進入肌肉用於合成。而色胺酸與BCAA進入大腦的通道相同,BCAA減少等於色胺酸更易進入大腦,再轉變成褪黑激素、
健康醫療網 ・ 6 小時前
年輕女性子宮滿佈肌腺瘤 微波消融告別每月經痛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婦產部長陳國瑚醫師/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35歲的李小姐近三年總會因為生理期而腹痛難耐,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影響,擔心身體狀況的她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
好醫師新聞網 ・ 5 小時前
年輕人也失眠!醫曝「慢性睡不飽」風險 恐釀慢性病、失智
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安眠藥處方數量持續攀升,已有數百萬人次倚賴藥物入眠。令人關注的是,用藥族群已不再侷限於中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族群因為工作壓力、長時間使用3C產品與生活作息紊亂,成為失眠的主要患者。許多人從「偶爾吃」變成「天天吃」,卻不知道長期依賴傳統安眠藥物,可能導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下降,甚至提高跌倒、記憶力衰退與失智風險。
中天新聞網 ・ 4 小時前
屏東青創基地培育計畫 推出「溫泉老夥伴」展覽 (圖)
屏東青年旅創基地透過「114年旅遊創新人才培育計畫」,推出49場課程、超過600人次參與,帶著青年一起探索旅遊產業,並打造「溫泉老夥伴」展覽,民眾可感受青年創意與地方文化的完美結合。
中央社 ・ 23 小時前
心肌梗塞5成無症狀 胸悶痛10分鐘「打119才能保命」
氣溫將自今晚起下降,26日甚至僅剩14度,醫師提醒高血壓等高危險族群需特別留意心肌梗塞風險。根據國外資料顯示,心肌梗塞患者僅約五成在發病前有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徐千彝指出,若出現胸悶或疼痛往肩背放射等症狀超過10分鐘未改善,應立即撥打119,而非自行就醫,以把握黃金救命時間。
中天新聞網 ・ 23 小時前
買了卻不開心、得到了卻空虛?科學揭「渴望與喜歡」不同之處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我們常常渴望更優秀的事物,例如功能更好的智慧型手機、更出眾的伴侶、更寬敞的房子等等。看到這些東西時,我們會產生想要擁有它們的想法,並且認為只要擁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能感到幸福。 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幸福並非來自於「想要的東西」,而是來自於「喜歡的東西」。所謂「想要的」(wanting)與「喜歡的」(liking)可能有所重疊,但並不完全相同。簡單來說,我們渴望的是尚未擁有的東西,而喜歡的東西則可能已經擁有,也可能尚未擁有。 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想要的東西」與「喜歡的東西」呢? 得到後卻秒失落?你可能搞錯「想要」與「喜歡」 無論是人或物品,總是在滿足自己「想要」的人,會不斷地追尋渴望的對象。但這是在自我欺騙,因為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東西本身,而是「擁有它的我」。這樣的人會不斷地比較「未來擁有它的我」和「現在沒有它的我」,並且不斷想逃離「無法擁有它的我」的狀態。他們相信,如果實現或擁有了想要的東西,一定會比現在更快樂、更完整。然而,一旦真的得到或達成了,幸福感和滿足感瞬間就消失了,注意力旋即轉向其他新事物。 與此相對地,如果一個人真正喜歡某樣東西,就會
健康醫療網 ・ 20 小時前
危險的迷思!服藥後喝酒「隔2小時也沒用」 藥師示警:嚴重恐引發休克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呂洪瑋/綜合報導不少民眾都有吃藥要避免飲酒的觀念,但部分人會誤以為服藥與飲酒只要「相隔2小時」就沒問題,但藥師提醒,此觀念是危險...
FTNN新聞網 ・ 19 小時前
建大第四季營運可望擺脫谷底反彈
輪胎大廠建大(2106),歷經美國對等關稅與新台幣匯率升值的雙重影響,今年第二、三季營收和獲利,均不如預期,但展望第四季,建大董事長楊啟仁表示,現在匯率穩定,且消費者對於因為關稅而增加的物價,也比較能適應,所以,營運各方面都逐漸稍微回溫,公司第四季營運表現,可望谷底反彈。
中時財經即時 ・ 6 小時前天冷就手腳冰冷?其實是身體在求救!中醫師教你分辨虛實體質差異,5招自救改善手腳冰冷
許多人一到冬天就被「手腳冰冷」纏身,手像冰棒、腳像冰塊,晚上得在被窩「預熱」半天才勉強睡得著。事實上,手腳冰冷不一定是單純的天氣低溫所致。亞灣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藍涵鐘指出,在中醫觀點中,手腳冰冷不單是外在環境造成,而是體內陰陽氣血失衡的表現。造成常常腳冰冷的狀況有兩種。第一,陽氣不足,不管衣服怎麼穿......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7 小時前痛風不是只痛腳!他腰痛一年才知「痛風石」長進脊椎,醫:愛吃●●要特別小心
49歲居住於臺東的張先生,過去一年多飽受腰痛與右腳麻痛困擾,尤其夜晚常痛到睡不著,隨著疼痛逐漸加劇,就診檢查發現第五節腰椎椎弓骨折合併脊椎解離的問題,在進行脊椎微創手術治療過程中,發現張先生的脊椎關節內竟布滿「痛風石」,這正是造成異常劇痛的原因。張先生回憶,一年多前開始出現腰痛與腳麻情形,「有時痛、......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7 小時前
婚姻不該是「室友關係」!從傾聽、擁抱到接吻⋯6方法燃起甜蜜火花
為什麼曾經熱烈相愛,卻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婚後進入柴米油鹽醬醋的生活,隨著孩子出生、就學與學費張羅、房貸壓力等,婚姻日常充斥忙碌,夫妻相處時間久漸漸就變成室友,內心也更孤獨。《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夫妻相處「6大秘訣」,讓關係不再相敬如「冰」。
優活健康網 ・ 23 小時前
罹罕病靠「輸液續命」嚴重骨鬆 25歲女申請安樂死:讓我走吧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荷蘭自童年起便反覆進出醫院,長期受慢性疼痛、噁心及持續嘔吐困擾。醫師多年來無法確診,使她的病情在青少年時期急速惡化。她最終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交感神經節病變」,這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控制呼吸、心跳、腸胃等...
CTWANT ・ 1 天前
老翁全身爆癢擦藥膏也沒用!一刮竟驗出上千隻蟲 2招除疥蟲
一名70歲老翁過去3個月來全身搔癢,夜間更嚴重,使用市售濕疹藥膏也沒用,連家人也出現類似紅疹與搔癢,就醫才發現,竟是「結痂型疥瘡感染」,而且刮下皮屑檢驗,疥蟲竟達上千隻!所幸經過治療1個多月,老翁已不
健康2.0 ・ 1 天前
母胎中長腫瘤10週長四倍 女嬰竟帶著16公分「大球」出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女嬰出生臀部長了尾骶骨畸胎瘤,經手術後已恢復正常/澄清醫院提供 女嬰出生時,臀部宛如帶著一個直徑16公分「大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1個月沒大便!41歲男腹痛慘死…驗屍驚見「9公斤巨糞」撐破腸道奪命
美國俄亥俄州發生離奇死亡案件,一名患有身心障礙的41歲男子詹姆斯(James Stewart)在護理機構中,因長達1個月沒有排便,導致腹中累積超過20磅(約9公斤)糞便,最終因嚴重腸梗塞死亡。詹姆斯家屬指控護理機構明知詹姆斯因服藥出現便秘問題,卻放任情況惡化,未即時送醫或通知家屬,導致憾事發生,目前已委任律師提告求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0歲男吃火鍋蔬菜血壓暴衝 醫:蔬菜先過水再吃
隨著天氣轉涼,火鍋季節來臨,一名50歲高血壓男子案例,因直接食用火鍋中燙煮的蔬菜而導致血壓從原本穩定的120毫米汞柱飆升至150毫米汞柱,原因是蔬菜吸附了高鈉湯汁。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
不是咖啡就健康!這款恐害失明 研究:增7倍黃斑部病變風險
很多研究證實,咖啡可防糖尿病、脂肪肝,可護腎、心血管、大腦等,但一篇2025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即溶咖啡與乾性黃斑部病變存在相關性。習慣飲用即溶咖啡的人,發生乾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提高了將近7倍。而此病是銀髮族失明的主因之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記憶力變強又抗老化!抗腦霧神食材每天吃「這一色」 醫師也在吃
你是否常在工作一整天後覺得腦袋卡卡、記憶力變差,甚至有時像「當機」一樣無法思考?這種狀況,不只是疲勞使然,背後可能與大腦慢性發炎、氧化壓力有關。醫師建議,多補充「1顏色」天然食材,讓腦袋清醒不卡關!
健康2.0 ・ 1 天前
清爽早餐仍害血糖狂飆!營養師揭「5大地雷」 恐越吃越餓、容易累
有些早餐看似健康,實則暗藏血糖炸彈,甚至影響一整天的精神。營養師薛曉晶列出5種「早餐地雷」,分別是燕麥奶、份量失控、主食搭配含糖飲料、過多碳水化合物、加工低醣產品,長期大量攝取恐讓血糖失控,容易感到飢餓,反而越吃越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