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失眠!醫曝「慢性睡不飽」風險 恐釀慢性病、失智
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安眠藥處方數量持續攀升,已有數百萬人次倚賴藥物入眠。令人關注的是,用藥族群已不再侷限於中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族群因為工作壓力、長時間使用3C產品與生活作息紊亂,成為失眠的主要患者。許多人從「偶爾吃」變成「天天吃」,卻不知道長期依賴傳統安眠藥物,可能導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下降,甚至提高跌倒、記憶力衰退與失智風險。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田育指出,每年約有5-10%的人有慢性失眠的困擾,並根據國健署2019年的報告,台灣成年人失眠盛行率高達23.5%,相當於每4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有失眠困擾,而且仍持續上升中。「現代人失眠的原因相當多元,從長時間使用3C產品、晚睡、壓力大到焦慮情緒,都可能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中斷。這些因素交互影響,使原本偶發性的睡不好,逐漸演變成慢性失眠。」
陳田育醫師指出,失眠不只是精神上的問題,更像是大腦的功能失調,進而引發全身性健康的警訊。長期睡眠不足會使身體進入慢性發炎狀態,導致代謝與荷爾蒙調節失衡,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 。「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黃金時段,長期缺乏高品質睡眠,不僅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引發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在2023年澳洲研究指出,每天睡眠4-5小時的人,隔天醒來後的反應力相當於酒駕,血液中酒精濃度(BAC)達到0.05% 2 。當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注意力、記憶力與反應速度都會顯著下降,不僅影響工作表現,甚至提高職場意外風險。「很多人以為失眠只是晚上睡不好,但事實上,白天的表現、健康與人際關係都會受到牽連。」
慢性失眠常見的原因包括醒覺度過高、晝夜節律失調等。除了中高齡者外,科技業、金融業、醫護人員與輪班族,都是醫師門診中最常見的高風險群。其中,「報復性熬夜/睡眠拖延」(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是現代年輕族群常見的現象。白天被工作、責任與壓力佔滿,晚上便以犧牲睡眠來換取短暫的自由時光。然而,這樣的補償行為反而讓大腦持續處於亢奮狀態,越想放鬆反而越難入睡,長期下來演變成慢性失眠。
在臨床觀察中,陳田育醫師指出,約有三至四成的失眠患者屬於長期用藥者,「這些人通常一開始只是偶爾吃,後來變成每天都要靠藥入睡。即便如此,他們的睡眠品質往往仍不穩定,早上還可能感到昏沉、注意力不集中,這些都是藥物副作用的表現。」
他提醒,傳統安眠藥如苯二氮平類(BZD)或非苯二氮平類(Z-drug),主要透過抑制中樞神經誘導眠,因此容易產生嗜睡、記憶混亂與成癮風險,這類得藥物屬於受管制的 3 ,需經由醫師評估後開立。近年有較新的藥物如食慾素受體拮抗劑(DORA),則是透過阻斷腦內維持清醒的訊號,幫助大腦自然關機,入睡過程更接近生理節奏,不影響隔天清醒與認知功能。
陳田育醫師指出,理想的睡眠時間並非「越多越好」,而是呈現U型關係,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都與健康風險上升有關。研究發現,每晚睡眠少於6小時或超過9小時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認知退化的風險明顯增加。對於年長者而言,過長的睡眠時間往往不是「休息夠了」,而是身體代謝與神經調控功能出現異常的警訊。許多長輩因長期服用各種藥物,或白天活動量減少,導致「睡太久但越睡越疲倦」的現象。這種情況不僅會降低日間警覺力,還可能影響血液循環、肌肉張力與腦部清醒度,增加跌倒與失智的風險。
面對安眠藥的迷思,陳田育醫師表示:「民眾最常誤以為一吃就會成癮,不吃就睡不著、越吃越重。」,但若經由醫師評估、短期使用,是安全且有效的。「醫師會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藥物,並定期追蹤找出失眠核心問題,搭配睡眠衛教與生活調整,許多人可以逐步減藥、甚至停藥。」
陳田育醫師提醒,改善失眠不應只靠藥物,許多慢性失眠的民眾,還需從生活習慣著手透過固定作息、避免在床上滑手機、避免睡前喝酒或吃宵夜、睡前放鬆與深呼吸,都是有效的助眠策略。「每日建議睡眠時間為 6–8 小時,不可過短也不宜過長。失眠不是小問題,也不只是晚上睡不著的事。它是一個會牽動整體健康、情緒與生活品質的警訊。早期發現、正確治療、調整生活習慣,才是讓身體重新學會睡覺的關鍵。」
延伸閱讀
Google發警訊!駭客瘋竊帳號 台灣人慣用「簡訊驗證」成破口
太多同理心恐傷害人際關係!專家:感性理性需取得平衡
大馬黃志明泰國嚴重車禍離世!享年56歲 圈內好友悲痛哀悼
其他人也在看

安眠藥成癮 將推升失智風險
台灣每年安眠藥處方數量持續攀升,且用藥族群已不再侷限於中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族群成為失眠患者。許多人從「偶爾吃」變成「天天吃」,卻不知道長期依賴傳統安眠藥物,可能導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下降,甚至提高跌倒、記憶力衰退與失智風險。
中時新聞網 ・ 23 小時前
「暈碳助眠」真有用?營養師:秒睡≠睡得好!教你這樣聰明吃真正好眠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近期在Threads不時可見網友分享「暈碳助眠法」,認為晚餐吃多一點碳水、讓自己犯睏,就能「秒睡」。究竟「暈碳助眠」是否真的有用?林雨薇營養師表示,「暈碳」確實可能加快入睡時間,但不等於睡得深且穩,長期下來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脂肪肝風險,不是對抗失眠的長久之計。她也推薦民眾可留意牛番茄、奇異果、發酵乳品等助眠飲食,並以攝取均衡營養為首要原則。 為何會「暈碳」?3大機制與血糖、大腦血流、色胺酸都有關! 林雨薇營養師指出,「暈碳」實際並非醫學名詞,指的是餐後嗜睡的現象,與以下3大生理反應有關: 血糖劇烈震盪:麵條、麵包、珍奶等精緻碳水讓血糖快速飆升,胰島素大量分泌又一下將血糖降得過低,就像「雲霄飛車」。高血糖令人昏沉,低血糖時則會感到疲倦不適。 大腦血流降低: 吃得過飽時,身體會優先加速處理食物消化,大量血液流向腸胃道,導致腦部血流和氧氣降低,使人感到遲鈍、專注力下降。 更多色胺酸進入大腦:胰島素同時促進身體的合成反應,其中大量支鏈氨基酸(BCAA)進入肌肉用於合成。而色胺酸與BCAA進入大腦的通道相同,BCAA減少等於色胺酸更易進入大腦,再轉變成褪黑激素、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鬧經痛3年一次比一次慘… 35歲女一查「子宮內布滿肌腺瘤」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35歲的李小姐,近三年來每一次生理期來,總會腹痛難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忍到受不了,擔心身體狀況的她,就醫一檢查,沒想到竟發現子宮內布滿子宮肌腺瘤,所幸透過腹腔鏡與婦科超音波導引進行「逐顆擊破」治療,症狀才大幅改善。醫師提醒,若有劇烈腹痛、經血過多以及頻尿等症狀要小心,否則長期下來恐影響受孕。 收治病人的台北慈濟醫院...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頭暈、拉肚子、睡不好...可能都是自律神經失調!能不吃藥改善?醫師曝4件事比吃藥更重要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胃不舒服先找腸胃科、胸悶去心臟科、胸腔內科,做了一輪檢查都「還好」,醫師說吃點藥、休息就好,你卻還是頭暈、心悸、拉肚子、睡不好…最後被貼上一句:「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到底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和焦慮、憂鬱有什麼關係?需要吃......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男子頸部腫大竟是肺外結核!「盜汗、體重下降」是警訊
南投一名37歲外籍移工阿力(化名),近日發現右側頸部出現一處無痛性腫塊,且持續超過四週仍未消退,就醫經耳鼻喉科團隊詳細檢查後,確診為「頸部淋巴結核」,屬「肺外結核」的一種,目前患者已接受手術切除治療。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從年輕到銀髮都中鏢!醫:失眠恐害腦、傷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健保署最新統計指出,台灣安眠藥使用量逐年攀升,已有數百萬民眾需仰賴藥物入睡。令人憂心的是,失眠不再是中高齡者的專利,越來越多年輕人因長時間使用3C、生活作息混亂與工作壓力,成為新一波失眠族群。許多人從偶爾服用安眠藥,逐漸變成每天靠藥才能入睡,卻未真正改善睡眠問題,反而造成白天疲倦、注意力下降,甚至提高跌倒、記憶退化與失智風險。 年輕世代失眠暴增 1/4成人人有睡不好困擾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田育表示,台灣成年人的失眠盛行率約為25%,等於每四名成人中就有一人受失眠所苦,而且有持續上升趨勢。「3C藍光刺激、報復性熬夜、工作壓力、焦慮情緒等因素交錯,使得原本只是偶爾睡不好,最後變成慢性失眠。」陳醫師指出,失眠早已成為現代人的普遍健康危機。 長期睡不好不只是「累」 慢性疾病風險全面升高 陳田育醫師解釋,失眠不僅是精神上的不適,更象徵大腦調節功能異常。人體若長期缺乏高品質睡眠,容易陷入慢性發炎狀態,進而影響代謝、荷爾蒙與免疫系統,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 研究亦指出,每日僅睡4至5小時的人在駕駛時的風險與酒後駕駛相當;若睡眠不足6小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肚子越大腦袋越老? 研究揭「內臟脂肪」加速大腦老化
想要大腦保持年輕靈光?除了動腦,你可能更需要「動身體」。根據科技新聞網站《SciTechDaily》報導,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影響大腦衰老速度的關鍵線索,竟然藏在我們的肚子裡。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團隊透過先進的全身核磁共振(MRI) 與人工智慧(AI)技術分析證實,體內「內臟脂肪」越多、肌肉量越少的人
自由時報 ・ 1 天前諾和諾德阿茲海默症新藥試驗失敗,週一股價大跌5.58%
【財訊快報/陳孟朔】外電報導,丹麥製藥龍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美股代碼NVO)在美掛牌股價週一一度急瀉9.6%,終場跌幅小縮,但仍大跌5.58%至44.97美元,主因旗下備受關注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新藥試驗宣告失敗,未能達到主要臨床目標,重挫市場對其在神經退化領域長線佈局的期待。公司表示,諾和泰(Ozempic)口服版本在兩項大型臨床試驗中,未能證實具有減緩阿茲海默症病程進展的效果,未達預設主要終點。這項計畫原本被視為在減重與糖尿病之外,將明星產品機轉延伸至中樞神經系統、打開全新高價值適應症市場的長期押注,如今結果不如預期,迫使管理層決定終止原定為期一年的研究延長計劃。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一種認知障礙症,據估計約60%至70%的失智個案與阿茲海默症相關,全球潛在患者數以千萬計。也正因為患者基數龐大、治療手段極度匱乏,任何能延緩病程或改善功能的新藥,一旦證實有效,往往被視為具「改變遊戲規則」潛力的重磅產品。本次試驗失利,等同宣告諾和泰在該適應症上的延伸想像暫告破局。市場人士指出,諾和諾德近年股價主要受惠於GLP-1類藥物在糖尿病與肥胖治療
財訊快報 ・ 1 天前
含碘食物TOP清單:海帶、海藻、魚貝類、穀類全解析
國人逾半數碘營養不足!由於市售食鹽並非全部為碘鹽,國民健康署推測民眾可能因為長期未食用加碘的鹽,加上又少吃含碘食物,而有碘缺乏情形發生。 碘是維持甲狀腺功能的必須營養素,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可以促進身體代謝及組織生長。若碘攝取不足,容易令人覺得疲倦、怕冷、甲狀腺腫大(即俗稱的大脖子),嬰幼兒易造成發育不良或心智功能障礙(即呆小症),也會因為代謝變慢而讓人容易變胖。 吃含碘的鹽,是最快補充體內碘營養不足的方法之一。除了選用碘鹽,最好也能搭配攝取含碘豐富的天然食物,尤其外食者因為無法確定餐廳業者是否選用加碘鹽,建議平常要攝取含碘食物。不過,長期缺碘的人如果突然攝取大量的碘,可能會有誘發甲狀腺腫的副作用,最好是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慢慢補充。 含碘多的食物如海帶、海帶芽、紫菜、海苔等海藻類,每100公克海帶含碘200微克,適合素食者選用,其他海產魚貝類如蛤蜊、蚵等,則每100公克也含碘50~80微克,葷食者若擔心膽固醇過高,宜適量攝取。一般食物也含有少量的碘,如穀類、糙米、燕麥等每100公克含5~6微克,蛋每100克(2顆)含8~9微克的碘。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食用碘鹽補碘,要與減鹽的健康生活習慣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高雄女子涉毒駕、車停路中央 警依2罪送辦
(中央社記者洪學廣高雄25日電)高雄鳳山警方昨天晚間在南光街發現自小客車怠速停路中央,員警叫醒溫姓女駕駛,並在車內查獲安毒跟依托咪酯喪屍煙彈,溫女快篩呈陽性,當場依毒品、公共危險等罪送辦。
中央社 ・ 1 天前宜蘭擬提高生育津貼到2萬元、產檢交通費3000元
(中央社記者王朝鈺宜蘭25日電)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今天說,2026年起婦女生育津貼自原本新台幣1.8萬元提高到2萬元,產檢交通費自2000元提升到3000元,所需經費已納入預算案,須送議會審議,希望獲支持。
中央社 ・ 1 天前冷空氣今晚至明晨最強 全台低溫都剩1字頭
受東北季風影響,今天迎風面雲量偏多,北部、東半部地區有零星降雨,氣象粉專「氣象報馬仔」表示,這波冷空氣今天入夜後開始發威,至明天(26日)清晨為止是降溫最明顯的時間,強度雖然不到大陸冷氣團等級,但感受會很明顯,北部低溫下探15度,高雄也只剩17度。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週休3日連署提案2年前也過關!遭否決原因曝
[NOWnews今日新聞]有網友近期在公共政策平台上,提案周休三日,目前已通過覆議人數門檻,根據規定主管機關勞動部需在60天內回應,也就是12月7日前。不過事實上,這項提案在2023年就已有民眾提案過...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刺激國旅 卓揆:平日、生日旅遊享補助明年三月上路
臺日友好挺日本,立委指出,國策顧問說賴清德總統希望國人可以多去日本玩,對國旅恐有影響,今天(25日)在立法院接受備詢的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回應,總統的原意是希望想要出國的國人可多到日本,想在國內旅遊的人,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1 天前
月經痛到無法正常生活!35歲女竟是「子宮肌腺瘤」惹禍
35歲的李小姐近三年因生理期腹痛難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經診斷發現是子宮肌腺瘤所致。透過腹腔鏡與婦科超音波導引的微波消融治療後,李小姐症狀獲得大幅改善。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手機滑到睡著傷身 醫:亮光入睡糖尿病風險增67%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5日電)天氣轉涼,不少人喜歡洗完澡就鑽進被窩滑手機、看電視,亮著燈不小心睡著。醫師示警,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67%。
中央社 ・ 1 天前
《戰火下的毛孩》何去何從? 日導深入烏克蘭記錄搶救生命的無名英雄
長期關注動物福祉的日本導演山田茜,深入烏克蘭戰場記錄狗狗的命運。耗時3年,多次重返烏克蘭訪問相關單位和志工團體,親眼見證渺小毛孩們在極端環境下掙扎求生的意志,也認識許多來自世界各地、不顧自身危險救援毛孩的無名英雄,完成紀錄片《戰火下的毛孩》。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早餐店「1類食材」易致癌!被世衛列一級致癌物等同菸草,卻有一堆人愛吃
加工肉品對健康的影響近年來備受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危險程度與菸草相當,像民眾在超商或早餐店購買的培根、火腿、香腸等常見食品,實際上都含有可能致癌的添加物。根據專家研究指出,長期攝
食尚玩家 ・ 19 小時前
Joeman減重30kg!每天168斷食仍反彈復胖 揪出1關鍵問題:自己都沒意識到
YouTuber Joeman近年減肥有成,從原先超過100公斤,瘦到現在健康的71公斤,付出不少努力。他日前拍影片分享心得,坦言減重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一度復胖,後來才發現除了運動、飲食之外,原來「壓力」對體重的影響也很大,若想減肥成功,也不能忽視心理上的健康!
姊妹淘 ・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