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宣布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十六日出席台大醫院健康台灣深耕論壇時指出,衛生福利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提供兒童醫療、身心發展與政策決策的整體支持,讓兒童權益能得到更完善的保障,而作為專責兒童照護的行政機構,要接住每一名國家未來主人翁的身心發展照顧。
賴清德指出,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截至今年九月,已經有超過二千五百位醫師、近一千二家院所參與,照護超過廿六萬八千餘名三歲以下幼童,照護涵蓋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五,讓更多孩子獲得連續而穩定的健康照顧,明年起健保將匡列二四九億元保障0到六歲兒童就醫。
賴清德表示,健保從去年起共挹注八點五七億元,調整兒童或兒科專科醫師的健保支付,包括兒童重症住院給付及「低度∕中度∕高度生物等效劑量質子放射治療」等,預估每年將有約一百名兒童癌症患者受惠。在兒童心理健康部分,政府補也助約一億三千萬元推動「布建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團隊及心智病房計畫」。
賴清德指出,優化兒童醫療照護第二期計畫,在二0二八年前投入一三五點六億元,提升照護量能並促進人才留任。中央政府今年編列二七億元用於建立三層級兒童醫療體系,由八家核心醫院專責重症兒童照護,整合周產期及急重症資源,提供從產前、急診到加護病房的連續性醫療服務。
台大醫院長余忠仁表示,作為國家醫學重鎮,台大醫院積極響應政府政策,除推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外,更以「提升醫療韌性、守護國人健康」為核心願景。
台大兒童醫院長李旺祚指出,兒童醫院肩負「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使命,以「智慧醫療網守護兒童健康」為主軸,結合人工智慧與臨床決策系統,建構兒童健康資料庫,推動疾病預防、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
其他人也在看

賴總統宣布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圖)
台大醫院16日下午舉行「健康台灣深耕」論壇,總統賴清德(圖)出席致詞時宣布衛生福利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作為專責兒童照護的行政機構。
中央社 ・ 7 小時前
馬英九嗆高市早苗!王興煥:把盟友當敵人 視中國為家人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發表有關「台灣有事」的發言,我國前總統馬英九、國民前主席洪秀柱卻發文批評高市早苗。台灣基進主席王興煥今表示,高市早苗的宣示提醒了全世界,台灣安全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印太秩序的核心;馬、洪等人的反應則提醒了台灣,最大的危險,不只來自中國的武力威脅,也來自島內那些與境外敵對勢力勾結的政治
自由時報 ・ 4 小時前
賴清德宣布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隸屬衛福部專責兒童健康
總統賴清德今(16)日出席台大醫院舉辦的「健康台灣深耕論壇」,宣布為了照顧兒童醫療,衛生福利部將進行組織調整,成立專責單位「兒童及家庭署」,照顧兒童身心健康。
中天新聞網 ・ 7 小時前
照顧未來主人翁 賴總統: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為了照顧未來主人翁,總統賴清德今天(16日)宣布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作為專責兒童照護的行政機構。 台大醫院今天下午舉行「健康台灣深耕」論壇,賴總統致詞時宣布,未來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
中廣新聞網 ・ 6 小時前
館長遭毀滅式爆料 白委:外人不太適合多做評論
網紅「館長」陳之漢14日遭3名元老級員工「大師兄」李慶元、特助「小偉」、「總監」吳明鑒「毀滅式」爆料,稱館長有性騷等問題,還抹黑威脅店家、涉及收陸方資金等指控,而館長15日深夜否認指控,更心疼老婆無故被牽連。對此,與館長一向友好的民眾主席黃國昌16日出席活動時回應,他覺得館長多年前的私事,因生意上產生糾紛拉到檯面上,「我們外人真的不太適合多做評論」,強調以館長的說明為主,不多做回應。
中時新聞網 ・ 11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 天前美駐日大使再發文 強調美日同盟堅定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中央社東京16日綜合外電報導)隨著日本與中國的關係趨於緊張,美國駐日大使葛拉斯(George Glass)今天以英文及日文在社群平台X發文,強調美日同盟堅定維護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決心。
中央社 ・ 1 小時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4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6 小時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 天前
「40歲以下暴增25%」!糖尿病年輕化 營養師曝「4類人」最該警覺
年輕族群小心「糖化」加劇!「世界糖尿病日」剛過,現代人隨著工作繁忙、生活型態改變、外食比例攀升,血糖失衡成為現代人日常中潛藏的健康警訊;營養師表示,有效的血糖控制並非一味節食,而是建立在科學均衡的飲食策略上,若能做好均衡飲食、規律用餐、監測觀察等三雃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波動,更提升個人整體健康,遠離糖尿病威脅。(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4 小時前日本流感暴衝!醫曝「落地後48小時最危險」:9成旅客早有徵兆
日本近期流感病例大增,讓不少準備赴日旅遊的民眾相當緊張。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在海外染上流感時,旅客往往因語言、醫療制度不熟悉而更難及時就醫,尤其是長者、幼童、孕婦及慢性病族群,更可能因延誤處置而提高重症風險。他強調,若抵達當地的前兩天就出現不適,切勿硬撐行程,應立刻就醫。
聯合新聞網 ・ 1 小時前
腳麻刺痛竟非椎間盤突出!OL長期「暴食」B群 醫:維生素變慢性神經毒
現代人追求健康,大量攝取保健食品已成為日常,然而,錯誤的劑量與迷思,可能將原本「神經營養」的好幫手,轉化成毒害身體的「健康殺手」。中醫師徐國峰近期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臨床案例:一名長期腳麻、刺痛的A小姐,遍尋骨科、復健科未果,最終發現元凶竟是她每天補充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導致罕見的功能性神經病變。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