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過敏原仍受苦?醫師曝5招改善「IgE自體過敏」
明明沒有過敏原,卻天天像在過敏?對此,基因醫師張家銘解釋,此種症狀可能源自「IgE自體過敏」,也就是免疫系統誤把自身蛋白當成威脅而自我攻擊,常見於多種慢性發炎疾病。他也強調規律作息、修復皮膚、飲食減法與放鬆練習,能將免疫從備戰狀態恢復平衡,協助身體重回正軌。
張家銘醫師今(15日)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他經常遇到患者抱怨自己「明明沒有過敏原,卻天天像在過敏」。這些人沒有吃到海鮮、沒有接觸塵蟎,連皮膚測試也是陰性,但皮膚照樣發癢,鼻子依然堵塞,氣管會緊繃,腸胃不時翻攪,甚至連睡眠與情緒都因此受到牽動。許多人因此擔心自己是否罹患某種奇怪疾病,但張家銘指出,這可能不是身體出問題,而是免疫系統自己「搞錯方向」。
他引用2025年刊登於《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綜論,指出這些症狀可能源自「IgE自體過敏」(Immunoglobulin E-mediated autoallergy)。研究顯示,這些患者並非對環境中的物質過敏,而是免疫系統把「自身蛋白」視為威脅,進而引發類似過敏的反應。
他解釋,過去醫學曾把疾病大致分成「自體免疫疾病」與「過敏疾病」2大類;然而,現在科學發現許多人介於兩者之間。他們體內的免疫系統如同遭遇外敵般釋放組織胺與發炎物質,但真正的觸發卻不是外部刺激,而是免疫系統誤把自己當成敵人,啟動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球的反應。
因此,讓患者不適的不是花粉、不是海鮮,也不是塵蟎,而是身體對自身訊號的誤判。這種「自己攻擊自己」的狀況,常見於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蕁麻疹、天疱瘡、紅斑性狼瘡等疾病中,也能解釋為何部分患者檢查結果正常,但症狀卻逐漸惡化。
張家銘形容,這就像身體誤以為外界危險重重,因此比任何人都先發制人地攻擊,但其實外部環境根本風平浪靜。
他也指出,日常生活其實早已透露免疫系統誤判的訊號,只是大多數人沒有將其視為免疫反應。例如,晚睡隔天皮膚就變紅或發癢、壓力大時氣喘或蕁麻疹惡化、天氣變化時容易鼻塞或喉嚨緊縮、腸胃時常脹氣或疼痛、皮膚擦傷或醫美後出現誇張的發炎反應,或感冒後自體免疫疾病突然加重。張家銘強調,這些都不是體質虛弱,也不是「玻璃心」,而是免疫系統過度保護的結果。
至於改善方式,他建議與其壓制免疫系統,不如「讓它安心」,把免疫從「備戰模式」帶回「和平模式」。他在臨床觀察到,規律的作息是最有效的調整方式;睡眠不穩定會使免疫誤判的可能性大增。他也提醒要保護皮膚屏障,避免抓癢與破皮,因為受損的皮膚會釋放更多訊號,讓免疫反應更加混亂。飲食上,他建議採用「減法」,但不是盲目禁食,包括3週不吃糖、不碰加工食品、不喝酒,以降低腸道與免疫系統的發炎訊號。
此外,張家銘認為,每天給神經系統一段「放鬆時間」極為重要,無論是散步、泡澡、呼吸練習、靜坐或音樂,都能傳遞「安全」的訊號,讓免疫不再亂開火。他也鼓勵患者養成「身體日記」的習慣,記錄哪些情境會引發發炎,以理解身體特性;有時,這比多次抽血檢查都更有價值。
展望未來,他認為醫療的方向不只是壓制免疫,而是「重新教育免疫系統」,讓它分清楚敵我。例如抗IgE療法(omalizumab)與抗IL-4/IL-13療法(dupilumab)並非關閉免疫,而是讓免疫系統明白「你誤會了」。但在這些療法之外,人們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都能逐步引導免疫放下武裝。
張家銘也提醒,如果一個人常感到「自己沒有過敏原,卻一直在過敏」,這並不代表身體出故障,反而可能是身體過度用力,試圖保護主人,只是方式走偏了。此時,比起催促身體戰鬥,更重要的是協助它恢復平衡。當免疫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身體便會以逐步好轉作為回應。
看更多 CTWANT 文章
82歲母住五星好評養老院!3天哭求兒帶她回家 現實原因曝光
是它惹禍1/保戶聽醫生花近4萬半月板軟骨癒合粉劑 薰衣草實支實付拒賠
66歲老翁中樂透1.2億「裝窮騙妻子」 半年後生活崩塌後悔了
其他人也在看


沒吃海鮮、沒碰塵螨卻天天抓癢鼻塞? 醫揭:免疫系統在跟自己作戰
不少人明明沒有接觸海鮮、花粉或塵螨,過敏檢查都是陰性,卻仍經常皮膚發癢、鼻塞,甚至腸胃不適。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很可能是「IgE自體過敏」。原因是免疫系統把身體自己的蛋白誤認為威脅,像對外界過敏一樣釋放組織胺與發炎物質,導致全身出現類似過敏的症狀。
鏡報 ・ 15 小時前
沒過敏原卻一直過敏? 醫曝真相:根本是「這原因」自己打自己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近來不少人抱怨「明明沒有過敏原,身體卻天天像在過敏」,皮膚癢、鼻塞、氣喘、腸胃翻攪,甚至連睡眠跟情緒都受影響。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分享指出,最新2025年《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綜論發現,這可能不是傳統的食物或環境過敏,而是免疫系統「搞錯對象」,把自己的蛋白質當成敵人,啟動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球,造成所謂「IgE自體過敏」。
壹蘋新聞網 ・ 1 天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
「使用瘦瘦針」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減半 BMI高者效果更顯著
被醫界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不僅有助減重,還與大腸癌死亡率下降有關聯。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使用瘦瘦針的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僅約15.5%,而未使用者則高達37.1%,差距超過一倍,此發現引發醫學界高度關注。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 天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18 小時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吃飯皇帝大!腸胃權威吳明賢拒絕「邊吃便當邊開會」:靠三好一心養生,曝最推薦早餐水果
臺灣成年人當中,約有15%會得到潰瘍。早年醫界普遍認為胃潰瘍與壓力、飲食或體質有關,直至1980年代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透過篩檢與治療,大幅降低國人胃潰瘍與胃癌發生率。國際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身為腸胃科醫師,他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
幸福熟齡 ・ 10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2 天前
13歲就胖到85kg!可藍自創「柳丁減肥法」狂減35kg 醫警告:種下易復胖因子
藝人可藍以模特兒身分出道,曾出書分享自己從85公斤成功瘦身的經歷,近日上節目《新聞挖挖哇》再度分享細節。她透露,當時使用的是自創的「柳丁減肥法」,花費4年順利地瘦下35公斤,看似相當有效,卻也被醫師指出「容易復胖」。
姊妹淘 ・ 6 小時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2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
血液如檸檬汁!他自行停用胰島素 血糖飆至850險喪命
一名54歲男子因工作忙碌壓力大,自行停用胰島素一週,結果昏倒在家中,送醫檢查發現血糖飆升至850 mg/dL,為正常值的8.5倍,確診為糖尿病酮酸中毒合併高滲高血糖狀態。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咖啡+茶「2:3 黃金比例」曝光! 研究揭驚人保健效果:降低45%死亡風險
早上一杯咖啡提神、下午一杯茶放鬆,這樣的習慣可能比想像中更健康。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掌握咖啡與茶的「黃金比例」與飲用方式,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與更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姊妹淘 ・ 17 小時前
天然抗癌大軍!綠花椰菜「菜梗與葉」抗氧化力是花球10倍
在營養醫學的世界裡,「十字花科蔬菜」幾乎可以說是天然界的抗癌大軍,而在這類抗癌選手當中,綠花椰菜無疑是抗癌力最強的代表之一,因為它含有一種研究最多、效果最明確的蘿蔔硫素。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病逝享壽76歲 醫界與文化界深感惋惜
被譽為「台灣骨髓移植教父」、血液腫瘤醫學權威的陳耀昌醫師,今(17)日傳出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消息一出,不少醫師及衛福部長石崇良紛紛悼念,直呼令人萬分不捨。「骨髓移植教父」陳耀昌病逝 醫界不捨
台視新聞網 ・ 11 小時前
腳麻刺痛如踩碎玻璃!她誤以為椎間盤突出竟是B6中毒
一位女子長期腳麻、刺痛,誤以為罹患椎間盤突出,多次就醫治療卻無效,經中醫師徐國峰檢查後發現,她其實是因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B群,導致罕見的B6中毒性功能性神經病變。
中天新聞網 ・ 16 小時前
「3超級食物」助消化、降發炎!營養師揭密:味噌滾5分鐘=好菌死光
發酵食物護腸道、抗發炎,但若烹調方式不當,好菌恐在高溫下全軍覆沒。營養師陳珮淳表示,泡菜、味噌、納豆都是常見發酵食物,不過市售泡菜多已加熱滅菌,好菌含量有限,而味噌中的乳酸菌在85°C以上幾乎無法存活,若經大火滾煮5分鐘,喝到的只是味噌風味鹽湯,建議起鍋前最後1分鐘再放味噌,有助於留住好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