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攝護腺癌奪走尊嚴 早期合併治療延緩病程、活得更自在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攝護腺癌近年在台灣快速攀升!根據111年癌登統計,攝護腺癌已成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位。且113年度死因統計,攝護腺癌位居男性癌症死因第六名,十年內死亡人數增加超過四成。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長庚醫院王弘仁醫師指出,這樣的趨勢顯示攝護腺癌不再只是老年男性的疾病,而是攸關國人健康與醫療資源的重要議題。
觀察近十年台灣每年新增病例,從五千多例成長到九千例以上,王弘仁醫師指出,除了國人壽命延長、人口老化,也與飲食西化、肥胖比例上升、男性荷爾蒙增加有關。此外,隨著民眾健康意識提高,有排尿問題時會主動就醫、接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測,使確診率明顯上升。
三分之一患者確診即晚期 死亡率仍持續上升
儘管民眾健康意識提升,越來越多男性就醫進行PSA檢測,使攝護腺癌確診人數明顯增加,但台灣攝護腺癌的死亡率仍呈上升趨勢。王弘仁醫師指出,「許多病人確診時已屬晚期或第四期轉移性攝護腺癌,約有三分之一患者在初診時就出現轉移,遠高於美國僅約8%的比例。」
他分析,這與台灣缺乏系統性篩檢與民眾對症狀警覺性不足有關。早期的攝護腺癌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與良性攝護腺肥大混淆。許多病患直到出現骨頭疼痛、解尿困難或血尿才就醫,導致確診時往往已屬中晚期,若未及時治療,病情可能迅速進展至轉移階段,後續治療將更具挑戰。
新一代荷爾蒙藥物延緩病程 合併治療助提升存活期
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過去標準治療以雄性素阻斷療法(ADT)為主,透過抑制男性荷爾蒙減緩腫瘤生長。然而,多數患者在兩到三年內會產生抗藥性,進入「去勢抗性攝護腺癌」階段(mCRPC),使後續治療更加困難。
為了突破治療瓶頸,臨床上近年導入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物,帶來明顯進展。王弘仁醫師說明,在荷爾蒙敏感期(CSPC)即合併ADT與新型荷爾蒙藥物治療,據研究觀察,可有效延後進入抗性階段的時間,並有機會延長存活期,部分病人甚至可穩定控制五年以上。研究顯示,及早採用合併治療不僅能延長壽命,也能降低骨轉移造成的疼痛與其他併發症風險。
不過,這項治療進展能否讓更多病人受惠,仍取決於健保給付政策。台灣目前在給付上仍有限制。健保近來雖已將給付年限從兩年延長至三年,但相較於日本、韓國無年限限制,仍顯不足。此外,台灣患者需同時符合三項條件中至少兩項:即葛里森分數8分以上、骨轉移量多、內臟轉移,才可申請給付。但根據國際治療指引,不論轉移量高低皆建議合併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物,若能放寬條件,將有更多病人受惠。王弘仁醫師提到臨床上面對給付議題的挑戰:「很多病人治療穩定後因制度停藥,會焦慮地問『我現在很好,停藥後是不是又會惡化?』」這不僅影響病患信心,也增加醫師溝通壓力。「放寬給付,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病人心理安全感的維護。」
高齡也該積極治療 控制病情讓癌症不再奪走生活尊嚴
攝護腺癌患者多為高齡男性,不少人認為「年紀大了,這樣就好,治療也是折騰」,因此治療態度上較為保守。對此王弘仁醫師表示,診間確實遇到部分長者治療態度較消極,但若病情惡化,一旦出現骨骼、內臟轉移,生活品質會急遽下降。
骨轉移是攝護腺癌常見的轉移模式之一,常引發劇烈骨痛,甚至可能需強效止痛或骨放療、手術介入,導致患者臥床或行動受限。王弘仁醫師指出,許多長者在病情惡化才就醫,常需要依賴他人照護。「治療的意義不只是延命,而是讓病人能繼續過自己的生活,不被病痛綁住,保有尊嚴」他強調,若能及早積極治療,可望降低轉移或嚴重併發症的發生,進而有助於維持活動力,能減少照護負擔,也能讓家人更安心。
他分享一名近70歲患者的案例,初診時PSA指數高達400、全身已多處骨轉移。但在進入抗性階段前即採用新一代荷爾蒙藥物,病情獲得很好的控制,目前已穩定存活七年。這名患者原本仍在工作,如今仍保持良好生活品質。「這讓我們看到希望,即使是轉移期患者,只要積極治療,攝護腺癌也有機會能穩定長期控制。」
「攝護腺癌不只是疾病,更關乎生活與尊嚴。」王弘仁醫師強調,醫療進步讓病人有機會與疾病共存,但前提是「及早診斷、積極治療」。他呼籲5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檢查PSA指數,一旦異常應盡速就醫。只要及時介入治療,也能守護生活品質與家庭幸福。
【延伸閱讀】
攝護腺癌治療達文西微創手術日漸普及!怎麼選擇醫師?可掌握三大點
攝護腺癌治療邁向精準化 國際專家交流海福刀「局部治療」應用經驗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76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其他人也在看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4 小時前
聽「股利新招」健保可收480億 石崇良眼都亮了:晚上好睡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要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大刀砍向存股族、定存族以及房東們,引發480萬人反彈,政策緊急喊卡,但面臨明年健保財務缺口將高達千億元,仍吐心聲「讓我睡不著」。國民立委賴士葆今(13)日質詢時建議,只需拿掉現行補充保費1000萬的課徵上限,得罪有錢人,就有480億入袋,追問石崇良敢不敢?石崇良...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他「做2事」治好脂肪肝、高血糖!還甩肉6公斤、降體脂肪
胰臟癌向來被稱為「癌王」,死亡率極高。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並規律運動,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體脂肪減少8%,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好了。男子更直呼,「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20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1 小時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4 小時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1 小時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1 天前
做大腸鏡前一定要看!「低渣飲食清單」1圖看懂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碰
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做大腸鏡,但很多人一聽到要檢查就緊張到不行!其實,只要前幾天執行低渣飲食,整個過程不但順利,還能讓醫師檢查更清楚。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簡單來說就是少纖維、少殘渣、好消化的飲食,幫助腸道在檢查前徹底清乾淨! ▲全穀雜糧類腸鏡前幾天建議改吃「精緻澱粉」讓腸胃更輕鬆.可以吃:白飯、白麵條、白土司.避免吃:糙米、玉米、燕麥、地瓜等含纖維穀類 ▲豆魚蛋肉類選擇軟嫩、易消化的蛋白質最合適.可以吃:魚肉、瘦肉、水煮蛋、豆腐.避免吃:煎的、炸的、不熟或太韌的肉類▲飲品類檢查前飲品也要注意顏色與成分.可以喝:運動飲料、蜂蜜水、椰子汁等,無渣無色飲品.避免喝:牛奶、優酪乳、乳酪等乳製品 ▲蔬菜類蔬菜不代表都能吃,要選「嫩葉菜」族群.可以吃:菠菜、小黃瓜、香菇.避免吃:竹筍、菜梗、芹菜等粗纖維蔬菜▲水果類果肉軟、水分多的水果比較適合.可以吃:木瓜、哈密瓜、荔枝、西瓜.避免吃:黑棗、芭樂、百香果、柿子等高纖水果▲烹調方式.建議:水煮、汆燙、蒸煮、清炒.避免:煎、烤、炸 高敏敏提醒,放進嘴裡需要「咬很多下」的食物,通常都不適合!記得「少渣、軟質、清淡」是原則,吃平常的五到七分飽即可。此外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
許多人一聽到「抗氧化」就想到保健食品,但醫師提醒,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抗氧化」
健康2.0 ・ 1 天前
【下班經濟學】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名醫曝:吃一物快速緩解!
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高血壓、睡不好、疲倦、焦慮、失眠、胃痛,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一次告訴你!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包括失眠、心悸、頭暈、胸悶、容易緊張等症狀......
風傳媒 ・ 16 小時前
營養不輸花椰菜!一顆「蔬菜之皇」竟能幫肝解毒、降膽固醇、抗發炎
天氣愈來愈熱,你的肝也該好好照顧一下了!春天靠十字花科蔬菜為肝臟解毒提供支持,進入初夏,就換成專門養肝的食材上場。有「蔬菜之皇」美名的洋薊就是最佳選擇之一,不只幫助肝臟解毒,還能在炎熱的夏季裡給身體多
健康2.0 ・ 1 週前
覺得自己每天都有喝水?營養師揭「4警訊」:身體缺水了
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每天都應攝取足夠的飲水量,營養師羅晞蕾提到,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有喝水,但實際上都沒補夠,當水分不足時,身體會出現很多小警訊,呼籲民眾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喝水,雖然咖啡、茶、湯都能算一部分水分,但絕對無法取代白開水。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 1 天前
健保補充保費「這樣收」多4800億 石崇良眼睛一亮:好睡了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突然拋出要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劍指存股族、定存族及房東,引發社會強烈反彈,行政院緊急喊卡。石崇良事後表示,面臨明年健保財務缺口將高達千億元「讓我睡不著」。國民立委賴士葆今(1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
關節退化≠老化!研究揭「它」才是兇手:用護膝、鈣片沒用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會開始感覺上下樓梯越來越吃力、蹲下去膝蓋就痠痛等困擾,醫師張家銘表示,這種情況未必是「年紀到了」,很可能是肌肉在流失。一篇國際研究指出,1/4的膝關節退化患者也有肌少症。因此,不只膝蓋單方面在退化,而是肌肉沒了、力量撐不住,才讓膝蓋越來越辛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女導遊「喘到走不動」竟心衰竭,憂46歲洗腎人生變黑白…腹膜透析重拾自由:「睡得更香」出國也OK
台灣末期腎病與洗腎率雙雙位居世界第1,且情況隨人口老化更顯嚴峻。目前國內洗腎患者多採「血液透析」,通常每週須到醫院3次,每次持續4小時,民眾往往抗拒。醫師建議,若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喜歡攝取蔬果、希望水分限制較少、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害怕打針、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幸福熟齡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