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文204 2048行-20512行
由是因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① 示入大乘唯是心;② 如何生此心道理;
③ 既心已行道理。
今初。
癸一、示入大乘唯是心分三:
① 宣入大乘及子等 ② 若此精具大
③
子一、宣入大乘及子等分三:
① 以教理安立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
② 具解《》教而
③ 大乘人以菩提心教授中心而修
丑一、以教理安立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
如是若趣入大乘,能入之又云何?此中佛二大乘,波蜜多大乘密咒大乘,除此更所大乘。於此二乘趣何,然能入惟菩提心。
若要趣入大乘,首先必了知什是能入大乘之。佛宣了二大乘,即波蜜多大乘和密咒大乘,此外再有其他大乘。二大乘,不趣向哪一,其入唯一都是菩提心。
以下以教理明。
若於相何生此,未生德,亦得安立大乘人;何此,有通空性等德,然亦在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是正反方面判定,一切大乘之入依菩提心。
正面:相中何起了菩提心,即使有生其他功德,也能安立是大乘特伽。
反面:何了菩提心,即使具有通空性等功德,也只是在等地而退失大乘。
此,大乘教典多有宣,而且以正理也善能成立。
故於最初入大乘 ,亦以惟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惟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逐有此心而退。
所以,最初入大乘,也唯一是以起菩提心而定,後退出大乘,也唯一是以退失菩提心而安立。因此,大乘完全是有菩提心而定退的。
以下引教的明,能入波蜜多大乘之是菩提心。
如《入行》云:“菩提心那後,囚生死,然善逝子。”
《入行》:起菩提心一那之後,心者立即生了名上的。然他只是被在生死牢中的囚徒,但他佛陀之子。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佛子。”此心,即佛子。
中又:今天生在佛陀的家族中,今天已是佛家族中的弟子。
以下《勒解》的教,分比喻和意段解。
《勒解》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石,然能映蔽 一切妙金具,亦不金名,亦能遣除一切。”
佛:善男子,譬如,破碎的金石不完整,但其性能映蔽一切妙的金等具,而且不失金的名,以其昂的值也能遣除一切。
下文以譬喻所表的意。
“善男子,如是起一切智心金石,修,然能映蔽、一切功德金具,亦不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
善男子,同,只要起了如金石般的菩提心,然未修六度等菩行,也能映蔽、一切如金具般的功德,而且不失去菩的名,能遣除一切生死中的。
破碎的金相似,即使只有菩提心而不具其他修行,也不菩名、能遣生死、能伏之功德。
此未行,然有此心,便名菩。
也到:只要具有菩提心,即使未修殊菩行,也叫菩。
以上所引文,都是明最初入大乘唯一是以心安立。
猛菩云:“自此世,欲上,其本菩提心,固如山王。”
猛菩在《》中:“自己世一切有情,若想得上菩提,其根本的菩提心如山王般固。”其中到菩提心是成就大菩提之根本。
以下引密明,能入密咒大乘之是菩提心。
《金手灌》云:“大菩,此大、此最甚深、可量、秘密之中最秘密陀尼咒大曼陀,不示有情。金手,汝此最稀有,昔未此,此何有情宣?”
《金手灌》中,文殊菩提:大菩,其大、最甚深、以衡量、秘密之中最秘密的陀尼咒大曼陀,不劣有情示。金手,您最稀有、前所未的密法哪有情宣?
“金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此菩行菩行、行密咒行,令入此大智灌、陀尼咒、大曼陀。”
金手菩回答:文殊菩!若有真正修菩提心,如果他成就了菩提心。文殊菩,那些菩行持菩行、行持密咒行,他入大智慧灌、陀尼咒、大城。
“若菩提心未者,此不入,亦不使彼曼陀,亦不於彼示印咒。”
若菩提心尚未,此人不入密乘,也不他到城,也不他示手印和明咒。
金手的答是:未生起菩提心之前,不能趣入密乘;菩提心,才能入密乘。
以上引、密明入密大乘之,唯一是菩提心。
故法是大乘之法,不足,最要是彼特伽入大乘。
因此,法是大乘之法,但以“法是大乘”不足以安立“人是大乘”,最重要是修法者必真正入大乘的行列。
所以,是否是大乘人,非以所或所修法定,唯一是以心定。言之,心中有起菩提心,即使念的是大乘、修的是大乘法,也不算是大乘人。
以下版
消文204 2048行-20512行
由是因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① 示入大乘唯是心;② 如何生此心道理;
③ 既心已行道理。
今初。
癸一、示入大乘唯是心分三:
① 宣入大乘及子等 ② 若此精具大
③
子一、宣入大乘及子等分三:
① 以教理安立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
② 具解《》教而
③ 大乘人以菩提心教授中心而修
丑一、以教理安立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
如是若趣入大乘,能入之又云何?此中佛二大乘,波蜜多大乘密咒大乘,除此更所大乘。於此二乘趣何,然能入惟菩提心。
若要趣入大乘,首先必了知什是能入大乘之。佛宣了二大乘,即波蜜多大乘和密咒大乘,此外再有其他大乘。二大乘,不趣向哪一,其入唯一都是菩提心。
以下以教理明。
若於相何生此,未生德,亦得安立大乘人;何此,有通空性等德,然亦在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是正反方面判定,一切大乘之入依菩提心。
正面:相中何起了菩提心,即使有生其他功德,也能安立是大乘特伽。
反面:何了菩提心,即使具有通空性等功德,也只是在等地而退失大乘。
此,大乘教典多有宣,而且以正理也善能成立。
故於最初入大乘 ,亦以惟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惟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逐有此心而退。
所以,最初入大乘,也唯一是以起菩提心而定,後退出大乘,也唯一是以退失菩提心而安立。因此,大乘完全是有菩提心而定退的。
以下引教的明,能入波蜜多大乘之是菩提心。
如《入行》云:“菩提心那後,囚生死,然善逝子。”
《入行》:起菩提心一那之後,心者立即生了名上的。然他只是被在生死牢中的囚徒,但他佛陀之子。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佛子。”此心,即佛子。
中又:今天生在佛陀的家族中,今天已是佛家族中的弟子。
以下《勒解》的教,分比喻和意段解。
《勒解》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石,然能映蔽 一切妙金具,亦不金名,亦能遣除一切。”
佛:善男子,譬如,破碎的金石不完整,但其性能映蔽一切妙的金等具,而且不失金的名,以其昂的值也能遣除一切。
在所有物中,金石是最固的物,其品可以保持年不,因此即使破碎了,也不失去金石之名。其他物品一旦破碎了,就失去值,譬如瓷瓶摔碎了,便一文不值;然而,石破碎了,依然值昂,超其他金等具。
所以,破碎的金具有不名、遣除、映蔽他物等三功德相。
再看比喻所表的意。
“善男子,如是起一切智心金石,修,然能映蔽、一切功德金具,亦不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
善男子,同,只要起了如金般的菩提心,然未修六度等菩行,也能映蔽、一切如金具般的功德,而且不失去菩的名,能遣除一切生死中的。
破碎的金相似,即使只有菩提心而不具其他修行,也不菩名、能遣生死、能伏之功德。
此未行,然有此心,便名菩。
也到:只要具有菩提心,即使未修殊菩行,也叫菩。
以上所引文,都是明最初入大乘唯一是以心安立。
猛菩云:“自此世,欲上,其本菩提心,固如山王。”
猛菩在《》中:“自己世一切有情,若想得上菩提,其根本的菩提心如山王般固。”其中到菩提心是成就大菩提之根本。
以下引密明,能入密咒大乘之是菩提心。
《金手灌》云:“大菩,此大、此最甚深、可量、秘密之中最秘密陀尼咒大曼陀,不示有情。金手,汝此最稀有,昔未此,此何有情宣?”
《金手灌》中,文殊菩提:大菩,其大、最甚深、以衡量、秘密之中最秘密的陀尼咒大曼陀,不劣有情示。金手,您最稀有、前所未的密法哪有情宣?
“金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此菩行菩行、行密咒行,令入此大智灌、陀尼咒、大曼陀。”
金手回答:曼殊室利!若有真正修菩提心,如果他成就了菩提心。曼殊室利,那些菩行持菩行、行持密咒行,他入大智慧灌、陀尼咒、大城。
“若菩提心未者,此不入,亦不使彼曼陀,亦不於彼示印咒。”
若菩提心尚未,此人不入密乘,也不他到城,也不他示手印和明咒。
金手的答是:未生起菩提心之前,不能趣入密乘;菩提心,才能入密乘。
以上引、密明入密大乘之,唯一是菩提心。
故法是大乘之法,不足,最要是彼特伽入大乘。
因此,法是大乘之法,但以“法是大乘”不足以安立“人是大乘”,最重要是修法者必真正入大乘的行列。
所以,是否是大乘人,非以所或所修法定,唯一是以心定。言之,心中有起菩提心,即使念的是大乘、修的是大乘法,也不算是大乘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