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大 原作
清.雍 正 摘
民.立中
【答章】
。以心宗。如何是宗通之相。答。自心第一理。住自地。入智。以此相。名宗通相。此是行。非是解。因解成行。行成解。言道。心行。如楞伽云。佛告大慧。宗通者。自得相。言文字妄想。趣漏界自地自相。一切妄想。降伏一切外道魔。自趣光明。是名宗通相。所以悟心成祖。先相。故摩大云。明佛心宗。了差。行解相。名之日祖。。悟道明宗。如人水。冷暖自知。云何其行相。答。前已云佛方便。不今。只因疑故。因故答。此是本於楞伽上。十方大菩。求法者。此二通。一宗通。二通。宗通菩。通童蒙。祖佛俯初童蒙。少垂示。此通。只他法。生解。恐方便真。迷於宗通。是以分二通之。具眼人前。若更示。不得知。名大法。月人。不指。到家者。自息程。唯相。不俟言。不指月。亦不指月。如大涅云。善男子。如彼盲。不象。亦非不。若是相。悉非象者。是之外。更象。善男子。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如色者。常不故。是色名佛性。譬如真金。。色常不。或作作。然其色初改易。生佛性。亦如是。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色佛性。乃至受想行等佛性。又有言。有我。我是佛性。如彼盲人。各各象。不得。非不象。佛性者。亦如是。非即六法。不六法。善男子。是故我生佛性。非色不色。乃至非我不我。善男子。有外道。有我。而我。生我者。即是五。之外。更我。善男子。譬如。合。是之外。更。又佛言。善男子。是外道。如小。慧方便。不能了。常常。苦。不。我我。命非命。生非生。非。有非有。於佛法中。取少分。妄有常我。而不知常我。如生盲人。不知乳色。
:,以心宗,如何是明心性之相。
答,住本境界,悟第一理,以此相,名宗通相。此境界是行境界,非是信解境界,所因解而有行,行成解亦。所文字言,所言道,心行。故悟心成祖,行解相,知行合一,名之祖,名之宗通。
,明心性,如人水,冷暖自知,何又其相。
答,佛法,不方便。因疑有,因而答。迦佛在楞伽上,到法有,一是宗通(以心心,非言文字),此是菩法。一是通(言文字),此初佛者法。文字言是方便,切不可文字,生解,因方便而失大意。同又不方便。所不指月,同又不指月。故,不方便,不方便。
又引大涅云,盲摸象例。盲所摸固然皆非全象,但亦不能,是象之外,更有象。
另,又金例,金可以作成、手等,而其金本不(一心本不,染而有菩生)。佛菩生,亦如是,其本(真心)皆同,因明妄想而有三界六道。在三界六道,其真心理佛菩相同,如金手之(形相有,本皆同)。所以,佛性者,非是六法(色、、香、味、、法),不六法。生之佛性,非是色,不色,非是我,不我。
又引云,佛言,善男子,是外道……不能了,常常,苦,不,我我……有非有,於佛法中,取少分,妄有常我。
故,不即不,下即是佛性,下即是常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