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退休找開心,反變憂鬱?專家警告:孤寂恐讓腦退化、加速失智
台灣人在55歲後的勞動參與率明顯下滑,平均較65歲提前10年離開職場,但研究顯示,提早退休反而造成心理健康急遽惡化,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與慢性發炎,失智和死亡風險雙雙竄升。
76歲阿美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出門倒垃圾,那是她唯一能和鄰居打招呼的時刻。由於孩子離家,退休後她的活動愈來愈少,夜裡失眠、白天懶得出門,大部分時間都盯著電視發呆。這樣的寂靜正在全台蔓延。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觀察,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心理健康問題日漸凸顯。孤寂、角色流失、健康焦慮與身體退化,讓「愈老愈孤單」成為這個世代的共同課題,尤其許多人「提早退休」,讓孤寂危機提早敲響警鐘。
研究揭:愈早退老得愈快,男性、低收族影響最大
退休原應是生活新階段,卻常成為孤寂的開端。台灣55歲後勞動參與率明顯下滑,社交與日常結構被打斷,使心理健康急遽惡化。研究指出,提早退休與死亡率、憂鬱、失智風險上升有關,尤其當被迫退休或準備不足時,影響更劇。
國衛院副研究員、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吳其炘及其團隊研究發現,提早退休恐讓身體「未老先衰」。他們分析近178萬名45~64歲早退者資料顯示,愈早退休,衰弱速度愈快;55歲前離職者身體功能下滑最明顯。男性與低收入族群的影響尤為突出,主要因活動量與社交減少、生活壓力增加。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教授戎瑾如提醒,精神健康與身體老化密切相關,慢性病與長期壓力會引發慢性發炎,進一步影響腦部功能與情緒穩定,「慢性發炎正是身心惡化的連接點。」
孤寂風險=吸菸、肥胖!一點一滴掏空從外到內的健康
「孤寂與社會孤立對健康的風險,相當於吸菸或肥胖的等級,」吳其炘指出,孤寂不只是心理層面的孤單感,還會引發發炎反應、免疫力下降與睡眠障礙的「慢性疾病」。
孤寂會在「行為、心理、生物」3層面形成惡性循環:
1. 行為層面:運動減少、醫療追蹤意願下降。
2. 心理層面:睡眠品質降低、焦慮憂鬱增加、社交退縮。
3. 生物層面:長期壓力導致免疫與心血管失衡、慢性發炎。
台灣高齡族群中,身心疾病共存者比率高達6成。吳其炘提醒,慢性病與情緒低落常互為因果:病痛讓人更孤僻,孤僻又讓疾病惡化,陷入「病得愈多、愈不想求助」的惡性循環。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若再合併慢性病,風險更高。
孤寂與憂鬱的關聯被嚴重低估。台灣憂鬱症患者就醫率僅約27%,遠低於高收入國家(47%或更高),許多長者以「失眠」「疲倦」等身體症狀呈現,而隱藏情緒問題。
在高齡自殺風險中,吳其炘指出,精神疾病佔38.4%、身體疾病佔36.6%,影響幾乎相當。其中以睡眠障礙最顯著,若能改善睡眠,可望降低18%自殺風險。
即使排除所有疾病,仍有近4成風險源於退休、喪偶、孤寂等社會心理壓力。
孤寂不只讓人鬱卒,恐讓認知加速退化、失智找上身
孤寂不只侵蝕情緒,也會慢慢改變大腦。根據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24年報告,失智的可修正危險因子中,「缺乏社交」佔比達5%,與教育不足、高血脂、缺乏運動並列。
研究顯示,死亡風險獨居者上升32%、孤寂者增加26%、社會孤立者增加29%。 這並非心理脆弱,而是生理變化的結果。孤寂會影響大腦前額葉與杏仁核活動,長期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與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認知退化。
吳其炘提醒,孤寂與失智的關係不是命中注定,是可修正的,只要社會互動被重新啟動,大腦就有機會恢復可塑性。尤其是想提早離開職場者,應事先規劃日常節奏與社交參與,才能避免「退得早、老得快」。
孤寂有解!心理支持+行動參與不可少
孤寂有解嗎?關鍵在於重建社會互動的信心。吳其炘建議,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BT)辨識「沒人想跟我說話」這類自動化思考,並在社區中進行低強度的行為活化,逐步累積正向互動經驗,而助聽器、行動輔具等「功能性改善」不能忽視。聽不清、走不遠,都是社交退縮的主因。
如今,有不少人利用科技來改善孤寂問題,像是視訊通話、線上社群與AI聊天夥伴能在疫情後扮演一定角色,但吳其炘提醒,目前實證資料仍有限,這些科技若未與實體社群活動結合,可能讓人更依賴虛擬互動,減少真實連結,因此科技陪伴的重點在於輔助,仍要有線下實際互動更關鍵。
孤寂的根源不只是心理問題,也要考量行動與參與的阻礙。戎瑾如建議,長照據點、日照中心與家庭照顧者支持方案,應把心理健康與社會參與列入核心,像是共餐、運動、手作課等活動,不只是體能訓練,更能維繫人際。此外,交通接送是社會處方的起點,行動不便就會使社交節拍斷裂,政策設計應將交通視為健康基礎設施。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則表示,政府已將心理健康提升為公共衛生核心議題。未來將結合心理健康中心、長照與巷弄站,建立「心理健康關懷連結員」制度,主動關懷孤寂長者。
孤寂是一場慢性的健康風暴,但它可以被預防、被逆轉。當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成為長照的標配,讓每個長者都能被看見,也更有機會健康地老去,不再孤單。
延伸閱讀:
瘦瘦針雙雄對決!猛健樂vs週纖達,誰才是減重王牌?差異、效果、副作用一次看
其他人也在看
胸悶、心悸,心臟卻沒問題? 小心「胃心症候群」作怪,4指標分辨是胃痛還是心痛
你是否曾胸悶、心悸,心臟卻查不出原因?你可能罹患的是「胃心症候群」,什麼是胃心症候群?腸胃道生病為何會影響胸腔和心臟? 50多歲楊先生是一名業務主管,白天喝咖啡,晚上時常要加班應酬,平時會服用降血壓及血脂藥物控制。身材微胖的他,血糖也偏高,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卻未多加理會。 但最近1個月來,楊先生常感到胸悶不適,尤其吃完宵夜,半夜更是胸口痛得厲害,到心臟科檢查卻沒問題,反而醫生開了胃藥後,症狀稍有緩解。直到他進一步到腸胃科詳細問診、檢查,才確認是嚴重胃食道逆流引起的胸悶不適,是典型的「胃心症候群」,除給予強效胃藥,也請他減重、改變飲食習慣,症狀逐漸獲得改善。 什麼是胃心症候群? 「胃心症候群」指的是因腸胃功能異常,而引起的心臟不適。有研究指出,約5~10%心悸胸悶患者,實際上來自胃部問題。 成美診所院長、腸胃肝膽科醫師陳炳諴解釋,胸腔和腹腔之間遍布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當腸胃不適、附近神經受到刺激,心臟容易連帶受到影響,引起胸悶、胸痛、心悸等。 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胃發炎、胃潰瘍等,都有可能造成胃心症候群,又以胃食道逆流最常見,發作時會刺激食道黏膜和附近分布的神經,可能引起胸口灼熱、心
康健雜誌 ・ 6 小時前
陷在焦慮裡?先不要努力想變好 「什麼都不做」也是一種方式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長時間受焦慮與恐慌所苦時,我們往往會失去一樣東西:信任。我們不再信任自己的身體、不再信任自己的大腦、不再信任生命,連自己都不再信任。 許多患者曾告訴我,在焦慮症與恐慌症找上他們之前,生活有多輕鬆自在。以前的他們能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開心期待明天的到來、從容自在地度過每一天,並能自由感受一切事物。 當然,他們仍會有點小煩惱,或是不時冒出來的擔憂,但大致上來說,他們覺得生活是「可以面對」的,也是「可以處理」的。然而在嚴重的焦慮發生後,這種感覺完全消失了。他們常常覺得不知所措、失去控制—包括身體、思考、生活,甚至是對自己整個人。 當大腦不停製造恐懼 唯一能做的是「不和它對抗」 至於身體,很顯然的,不再聽從自己的意志,不斷產生各種症狀或身體訊號;大腦也有如一部二十四小時運轉的機器似的,持續製造憂慮、恐懼和任何會讓人害怕的想法。我們被困在其中,就像在波濤洶湧中的大海中掙扎,隨時可能滅頂,在萬分驚恐中,無所不用其極地試圖讓自己的頭浮在水面上、手腳亂踢亂划、口中不斷吐出死鹹的海水,卻又因此吞進更多。我們奮力對抗暗流,且看不到任何像是陸地的東西。除了瘋狂揮動雙手雙腳,似乎無計
健康醫療網 ・ 11 小時前醫師化身鋼鐵人!台大醫院打造元宇宙平台,讓新人每一刀都像資深老手一樣精準
想像一下,病人靜靜躺在手術台上,執刀醫師戴上延展實境(XR)眼鏡,眼前的世界瞬間「透視」開來;皮膚、肌肉、骨骼層層消失,體內的器官、神經與血管分布一覽無遺。隨著視角移動,醫師還能即時切換不同角度,預先規劃切口與路徑。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台大醫院外科手術室裡真實上演的場景。 AI技術正在改寫手術室的醫療樣貌。台大醫院外科部運用手術模擬平台「OpVerse」,讓外科醫師在正式開刀前,能先進入「虛擬人體」無限次練習。透過事前模擬、重複操作,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大幅提升,也讓病人有更好的預後。 執行超過兩萬例肺部手術的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說:「每位外科醫師都有他的第1例手術,沒有人願意成為那位醫師的第1個病人。」他希望透過科技輔助,讓年輕醫師在第1次執刀時,也能像資深醫師一樣穩健而安全。 像開車一樣有「導航」的手術 陳晉興以「開車」比喻外科操作,有經驗的司機能安全抵達目的地,新手則可能在陌生路段迷路,如果手術能像開車一樣具備導航系統,事前看到路線、預測危險,遇到血管等高風險區域時能即時警示,就能大幅降低風險。 OpVerse結合AI與延展實境(XR)技術,讓外科醫師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手術規劃
康健雜誌 ・ 6 小時前
高元接棒超人醫師 推動合作續照亮南迴醫療 (圖)
畢生為台東南迴醫療奔走的「超人醫師」徐超斌病逝,南迴基金會9日舉辦追思會,南迴診所新任院長高元(圖)出席表示,希望一步一步實現徐超斌的夢想,盼積極爭取與當地大小醫療院所合作,讓光照到更多地方。
中央社 ・ 9 小時前
誰是楊文科接班人? 竹縣百里侯提名藍軍聞到煙硝味
一直被視為藍軍大本營的新竹縣,明年底縣長楊文科兩屆任期已滿,誰是楊文科的接班人,也引發各界揣測。目前外界點名立委徐欣瑩、林思銘和副縣長陳見賢是最有可能人選,儘管提名辦法尚未出爐,但隱約可嗅到藍營內部已
中廣新聞網 ・ 1 小時前

女疑遭詐團利用 母急報中和警埋伏逮詐團車手
新北市中和區1名母親發現女兒陳女(28歲)疑遭詐騙集團利用,仍堅持前往擔任車手,心急如焚向警方求助,中和警分局即時介入並埋伏監控,成功在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一帶查獲車手陳女及監控手陳男(20歲),2人當場依詐欺現行犯逮捕,全案依刑法詐欺罪、洗錢防制法移送偵辦。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8 小時前

苗栗|星巴克 獨棟穀倉隱身稻田中,隨風搖曳稻香佐咖啡是日常
星巴克真的很會找點(全世界都知道),但沒想到竟然會有這麼一個星巴克置身於稻田中-星巴克 starbuckst -Yuanli 苑裡稻香門市,大片落地窗前面有一片稻田隨風搖動有如波浪,稻穗起起伏伏,稻米已垂墜狀態即將豐收!
Yahoo奇摩旅遊網友投稿 ・ 16 小時前
札幌圓山動物園疑現棕熊腳印!日本熊患頻傳
[NOWnews今日新聞]日本近期熊患頻傳,多地都發生野熊現蹤甚至傷人的事件,引發居民、遊客擔憂。札幌市的圓山動物園更傳出發現多個疑似棕熊的腳印,臨時緊急閉園,防熊噴霧等商品熱賣,日本3大超商也推出防...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小時前
爆「郭董母百歲高齡過世仍慶生」!曾馨瑩PO婆媳合照 發聲還原真相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母親郭初永真6日辭世,享嵩壽100歲,郭台銘悲痛萬分。據了解,本月11日為曾馨瑩51歲生日,遭爆出曾馨瑩與好友們慶生,並開心與賈永婕、關穎合照。對此,曾馨瑩發文澄清,與好友聚會在本月4日,且她事前不曉得朋友會替她慶生,而她最敬愛的婆婆離世,她沉重寫下,「絕不可能在她離世的隔天仍去慶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記憶體價漲 東莞廠商全年獲利拚翻倍
全球記憶體價格飆漲,廣東記憶體晶片產業鏈全面受惠。東莞模組廠商誠邦股份指出,今年初預估全年淨利僅約人民幣(下同)1,600萬至1,800萬元,隨著近兩個月價格累漲逾7成,全年獲利可望達3,000萬元,等於翻倍成長。
工商時報 ・ 3 小時前沖繩時報批高市 勿輕言參戰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就「台灣有事」的發言,引發日媒與政壇高度關注。《沖繩時報》9日刊出社論嚴詞批評,高市以「存亡危機事態」形容台海衝突,形同為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鋪路,恐使日本國安風險升級、外交關係更為脆弱。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亦公開質疑,高市政府正在「挑起危機」。
中時新聞網 ・ 3 小時前
風雨一波波!越晚越明顯 氣象專家示警「這些地區下最大」
氣象專家林得恩今(10日)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提醒,受東北季風及颱風外圍環流水氣移入影響,今起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大台北、東半部及恆春半島降雨機率明顯升高。預估降雨強度可達大雨至豪雨等級,晚間雨勢將更明顯。
鏡週刊Mirror Media ・ 44 分鐘前
彰化爆「芬普尼蛋」 醫示警:長期攝入恐傷肝腎中樞神經
經追查,問題雞蛋來自同一牧場,其他批號亦被驗出超標,約15萬顆蛋流入桃園、新竹、台中、雲林、南投、嘉義、台南與高雄等9縣市,主要通路為全聯與楓康超市。目前相關縣市衛生局已全面回收停售,共9項產品受影響。食藥署提醒民眾停止食用上述雞蛋,通路商須提供退貨回收。依...
CTWANT ・ 9 小時前
假日輕急症中心第二周就診增2成6 全台209人就醫 這家醫院還是最多人
假日及國定假日輕急症中心(UCC)本周為新制上路第二周,依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今天上午8時至下午4時的日診看診人數為209...
聯合新聞網 ・ 10 小時前
省一輩子也沒用!退休前驚現「存款剩42萬」 妻悄追求1事讓他瞬間崩潰
許多人仍抱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認為只要年輕時努力工作、省吃儉用,就能確保老年生活無虞。然而,日本一名63歲的A先生卻親身體驗到,過度信任與缺乏溝通的家庭理財,可能毀掉一輩子的努力。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學生打工會拖垮升學?她親身經驗勸別硬撐 網共鳴:非常認同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吳嘉汯/綜合報導許多人在學生時期會一邊打工,希望能多賺一點零用錢,不過一名女網友發文直言,不建議學生時期投入打工,認為時間與精...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