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猝死」三分之二有前兆!胸悶、氣喘、左肩酸麻…心臟權威李源德:危急時刻這樣自救,5件事善待心臟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死因前段班,被稱為「無聲殺手」。但世界級心臟權威、亞洲首例心臟移植成功主刀醫師──李源德教授指出,心肌梗塞並非完全無跡可循,三分之二猝死患者在倒下前都有警訊。只要及早察覺症狀、迅速就醫,就能保住生命、保住心臟功能。
心肌梗塞是怎麼發生的?
李源德解釋,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一種急性表現。
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習慣不佳或疾病控制不良,心臟血管內壁會逐漸增厚、鈣化並失去彈性,導致血液流通受阻。
若血管內的「斑塊」突然破裂,血小板會大量聚集,形成血栓,使血流中斷,造成心肌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
他指出:「心梗最危險的不只是血管阻塞,而是缺氧區域可能引發嚴重心律不整,導致猝死。」
冠狀動脈疾病主要分為3類:心肌梗塞、心絞痛與猝死,三者互相關聯,都是需高度警覺的心臟警訊。
血管痙攣與生活壓力——隱藏的殺手
此外,血管硬化外也會造成「血管痙攣」,成為進一步誘發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
李源德指出,情緒緊張、抽菸、焦慮等刺激,都可能使血管急劇收縮,暫時導致血流中斷。
他提醒:「同一個病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會有不一樣的收縮情形,不應該讓我們的血管有那種急劇的收縮。」
因此,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焦慮與戒菸,是日常最基本的預防措施。
「有些人越緊張越抽菸,結果反而誘發心絞痛。」李源德語重心長地提醒。
抽菸與高危險群:年輕化的心臟病
傳統上,冠心病多見於年長者,但近年歐美與台灣皆觀察到「年輕化」與「女性化」趨勢。
李源德分析,年輕族群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抽菸或肥胖等問題,導致血管硬化提前發生。
女性則在更年期後,少了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動脈硬化進展速度為男性的2倍。
「此外,現代女性面臨家庭與職場雙重壓力、以及肥胖問題,有些人會用抽菸來抑制食慾,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他提出案例示警,曾有病人因為焦慮一直抽菸,「一支接一支抽,結果抽到急性心肌梗塞就休克,短短幾個小時就走了!」顯見抽菸對健康造成的危害,而女性抽菸人口上升,更是值得警覺的公共衛生議題。
警訊:心臟在「提前示警」
「有人說『猝死』沒有徵兆,事實上猝死的病人,在事情發生前,三分之二是有徵兆的!」李源德說,常見警訊包括走路或爬樓梯時出現胸悶、氣喘、左肩或左臂痠麻,甚至疼痛放射至下巴或上腹部。
若胸悶時間短、能在幾分鐘內自行緩解,多半屬於「心絞痛」。
他建議,遇到胸悶時先嘗試「深呼吸、放慢動作」,藉由降低血壓與心跳,減少心臟負擔。
「但只要疼痛持續超過20分鐘,就要懷疑是否已轉為心肌梗塞,或是大動脈剝離、心包膜發炎或其他的心肌病。」
此外,若胸悶伴隨冒冷汗、臉色蒼白,或有家族心臟病史者,務必儘快就醫檢查。
「血親如爸爸媽媽、兄弟姊妹、甚至伯伯叔叔,假使有心臟病、猝死病史,或曾經做過支架、繞道手術,甚至是家族性的高脂血,都應該注意是否有先天性的血管異常。」
李源德建議,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特別是中年以後,更應定期做心電圖與冠狀動脈篩檢,來確認自己是否為高危險族群。
心梗第1時間「勿慌張」,黃金90分鐘搶救關鍵
至於當家人或身邊有人出現急性胸痛、冒汗、呼吸困難時,如何應變?
李源德明確指出:「第一件事,不要慌張。」慌亂會讓交感神經亢奮,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反而加重病情。
此時應讓患者平躺或坐下,保持鎮定與深呼吸,減少心臟負擔。若手邊有「亞硝酸甘油舌下片」,可讓患者含服一片,幫助血管擴張。
但最重要的是——立刻撥打119。
「不要自行開車送醫,因為救護車上有專業急救設備與人員。」
依照健保規定,病患抵達急診後10分鐘內需完成心電圖檢查,確認是否為心肌梗塞;若確診,醫療團隊會於90分鐘內完成導管擴張與支架置放手術,以恢復血流。
李源德強調:「血管堵塞越久,心肌損傷越多,恢復也越需要時間,所以越快越好。」
他補充,即使超過90分鐘,只要心臟功能尚未完全喪失,仍有機會透過導管手術挽救,「重點是不要拖延。」
他也提醒,有些人可能會用抗血小板藥物來應急,但藥效發揮至少要30分鐘至1小時,不如到醫院由專業醫護來處置更安全。
尤其坊間流傳心梗發作時「大力咳嗽、搥胸、拍打手臂內側」,或是在人中、鼻孔擦綠油精刺激打噴嚏,其實都無法有效改善,還不如讓病人自己做個深呼吸,讓心跳減慢、血壓降低,降低心肌所需的氧氣。
心臟病防線:從生活開始
「我的經驗是,病人急性心梗後那段時間最聽話,但過了1年、半年後就恢復他原有的生活習慣,所以病人一定要有自覺去改變。」
好比高血壓的病人要避免吃得太鹹,1克食鹽約1個拇指的量,一天勿超過6克。
而血脂異常則要積極控制,簡單說就是「好吃的東西少吃」。
冠心病的預防跟治療守則:
● 戒菸、控制三高與肥胖:這是防止動脈硬化的基本三守則。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有助提升血液循環。
● 管理壓力與情緒:保持心情平穩,避免暴怒與過度焦慮。
● 健康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少精緻澱粉,多新鮮蔬果,減少反式脂肪攝取。
● 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家族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應每年檢查血脂與心臟功能。
「我最擔心的,是病人自以為沒症狀就不吃藥!」李源德說心梗再度發作的機率很高,因此仍須服藥控制、建立良好生活形態、定期觀測血壓、心跳。
今年86歲的他以自己為例,每天約步行6000~8000步,假日爬郊山訓練肺部跟心臟,至今血壓(收縮壓)控制在110~120 mmHg,心跳則維持每分鐘50~60下。
「心臟是自己的東西,怎麼好好善待心臟,是你延年長壽很重要的因素。」
李源德表示,別給心臟太大不合理的負擔,這包括情緒的反應、生活的習慣、以及危險因子等,「你都應該把它消除減輕,減輕心臟本身的負擔。」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百大醫言堂》由慈月基金會及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聯合出品,目的是傳遞最正確、最實用、最先進的疾病相關資訊。每集將會邀請一位不同領域的權威醫師,親自到現場分享,為國人的健康把關。這不僅是一個節目,更是您了解健康、掌握未來的平台。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他50歲勞保一次領爽花光「還能工作有後路」…被資遣才驚覺4大國家補助全沒了:代價遠超過想像
繳完房貸終於自由了?別急著塗銷!詐騙集團專挑「乾淨房」下手,留著抵押權反成最聰明防詐保護罩
其他人也在看

即將變天!今東北風水氣增加 中南部空品恐亮橘燈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要變天了!今(16)天迎風面水氣增加,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大台北平地、花東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雨,外出請攜帶雨具備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
民視 ・ 1 天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4 小時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2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膽固醇太高別吃這種雞蛋!小心氧化膽固醇增加 血管發炎又變硬
膽固醇太高還可以每天吃雞蛋嗎?醫師表示,一天吃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但千萬不要用油煎或炸的方式,之前曾有研究發現,煎蛋裡面的「氧化膽固醇」會大幅上升,害血管發炎、變硬。 膽固醇太高可以吃雞蛋嗎?
健康2.0 ・ 2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咖啡+茶「2:3 黃金比例」曝光! 研究揭驚人保健效果:降低45%死亡風險
早上一杯咖啡提神、下午一杯茶放鬆,這樣的習慣可能比想像中更健康。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掌握咖啡與茶的「黃金比例」與飲用方式,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與更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姊妹淘 ・ 55 分鐘前
瘦瘦筆爆紅/台灣胖子有多少? 真實數據嚇死人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危機。國健署統計顯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高達50.3%、約988萬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體重問題,形成日益嚴重的「糖胖症」。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每年醫療支出超過250億元,若加上減重用藥需求,在腸泌素類藥物崛起下,有關減重健康規模經濟將突破千億元。
鏡報 ・ 3 小時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 天前
男性發生率女性2倍 胃癌「一症狀」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發現常常為時以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提醒,這是因為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導致延誤診斷,民眾一旦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因為胃癌喪命者共約2200人,位居十...
匯流新聞網 ・ 20 小時前
每天多吃這一樣,失智風險竟降7成!60歲前記住這幾件事延緩失智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流行病學調查,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高達7.99%,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失智症意識提升 及早介
健康2.0 ・ 2 小時前日本流感暴衝!醫曝「落地後48小時最危險」:9成旅客早有徵兆
日本近期流感病例大增,讓不少準備赴日旅遊的民眾相當緊張。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在海外染上流感時,旅客往往因語言、醫療制度不熟悉而更難及時就醫,尤其是長者、幼童、孕婦及慢性病族群,更可能因延誤處置而提高重症風險。他強調,若抵達當地的前兩天就出現不適,切勿硬撐行程,應立刻就醫。
聯合新聞網 ・ 12 小時前
不只防皮蛇!研究:打帶狀皰疹疫苗者「失智」風險較低
帶狀皰疹不只會造成神經痛後遺症,讓人痛苦不堪,甚至與失智有關!一項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的大規模研究顯示,接種帶狀皰疹疫苗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未接種者低了20%。醫師建議,50歲以上、免疫力較弱者應主
健康2.0 ・ 2 小時前
不是高血壓!「晚上1現象」害猝死:增2倍心梗、中風機率
一名女子睡前量血壓時,發現比白天低10~20毫米汞柱,擔心「血壓太低」有健康風險。醫師林軒任表示,這是好事,反而晚上血壓降幅小於10%的人,清晨發生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高出一般人2.2倍。另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就算白天血壓「完全正常」,光是「晚上血壓沒有降」,心血管死亡率的風險就暴增 2.35 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腳麻刺痛竟非椎間盤突出!OL長期「暴食」B群 醫:維生素變慢性神經毒
現代人追求健康,大量攝取保健食品已成為日常,然而,錯誤的劑量與迷思,可能將原本「神經營養」的好幫手,轉化成毒害身體的「健康殺手」。中醫師徐國峰近期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臨床案例:一名長期腳麻、刺痛的A小姐,遍尋骨科、復健科未果,最終發現元凶竟是她每天補充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導致罕見的功能性神經病變。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控糖不用戒碳水?營養師曝第1口是關鍵:「肉→菜→澱粉」3招穩血糖,南瓜、橘子都能吃
控制血糖不只是糖友的專利,其實對減重和白天想有好的精神狀態也會有幫助。穩定血糖的飲食要怎麼吃?除了食物總量控制外,要先了解對控糖有益的食材種類和用餐順序,來看婉萍營養師分享控糖飲食建議有3招!
幸福熟齡 ・ 35 分鐘前
東京流感爆發!醫示警「落地2天內最危險」:90%出發前就有症狀
又到了流感流行季節,日本東京都政府13日發布季節性流感疫情警報,稱「病毒已達到警戒級別」,讓許多哈日族人心惶惶。今(15)日,醫師黃軒表示,在海外得流感往往會比想像中更加嚴重,統計指出有90%國外住院的流感者,在出國之前都早已有症狀,所以千萬不要硬撐,尤其是剛落地前兩天一定要特別注意,很多人都是「第一天還好好的,第二天突然變重症」。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