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乳房」會降低偵測腫瘤敏感度!乳房影像專科醫:乳房檢查要分齡
10 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根據國健署統計,乳癌多年來持續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光是 111 年就有超過 1 萬 7 千多名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如何提高警覺,光知道篩檢可能不夠,女性們還必須了解乳房檢查分齡的重要性。
這是因為,台灣女性的「乳房密度」普遍偏高,約 8 成屬於「高密度乳房」,在 X 光影像中呈現白色實質組織,很容易與腫瘤影像重疊,影響判斷精準度,因此乳房檢查要分齡,不同技術搭配互補。
什麼是「高密度乳房」?為何需要提高警覺?
乳房的密度是根據乳腺組織與脂肪的比例决定。依據乳房密度差異可分為四類:完全是脂肪、腺體密度鬆散、緻密但是不均勻性、整個乳房非常緻密。換句話說,高密度乳房的特徵是腺體和結締組織比例高於脂肪組織。
高密度乳房有 2 個潛在的問題,一是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乳腺的緻密度和乳癌的發生率是正相關的;二是高密度乳房若用乳房攝影做為篩檢工具會有影響診斷正確性的問題。
台北美兆診所乳房影像專科醫師陳墨繁進一步指出,在檢查難度的部分,乳房 X 光攝影中,高密度乳房組織和腫瘤都呈現白色,這可能互相掩蓋,降低了偵測腫瘤的敏感度。
乳房要能「提高偵測腫瘤敏感度」,做哪些檢查比較好?
一般而言,乳房 X 光攝影是使用低劑量 X 光照射乳房,可偵測微鈣化點或腫瘤等早期病灶。乳房超音波的部份,是利用聲波成像,不受組織密度影響,特別適合年輕女性或乳房組織緻密的族。乳房磁振造影(MRI)則是利用強大的磁場和無線電波,對乳房組織進行成像,敏感度高,特別適合用於高風險族群的篩檢。
而智慧醫療逐漸普及,AI 全自動乳房超音波(ABUS)逐漸成為乳房篩檢的重要輔助工具,這適合 40 歲以下或乳腺密度較高的女性族群;它能提供更均勻與全面的影像覆蓋;
而如果是 50 歲以上女性,會建議以乳房攝影作為主軸,並可依醫師評估搭配超音波或 ABUS 加強偵測。
陳墨繁表示,在臨床上每種影像檢查都有其定位與目的,並非互相取代,也就是說,乳房影像學沒有「哪一項最好」,而是「哪一項最合適」。不同影像技術各有優勢與限制,唯有依年齡、乳腺特性與個人風險搭配選擇,才能讓影像結果最精準,真正達到早期偵測與預防目的。
乳房檢查分齡建議為何?
陳墨繁強調,乳癌的早期階段幾乎無痛無感,只有定期檢查、建立個人影像基準線,才能早一步掌握變化,早一步安心。
.20-30 歲(高風險族群):每年一次手持乳房超音波或 ABUS,高風險族群建議每 6 個月追蹤一次,可與醫師討論加做其他檢查,例如:基因檢測。
.30-35 歲:每年一次手持乳房超音波或 ABUS,每年一次,可與醫師討論加做 ABUS。
.35 歲以上:乳房攝影+手持乳房超音波或 ABUS,每半年~一年一次,頻率會根據前一次檢查結果調整。
政府目前有提供哪些免費資源?
國健署從今年起,已經將乳房 X 光攝影檢查補助對象,擴大為 40 歲至 74 歲婦女,提供每 2 年 1 次免費篩檢,透過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早期乳癌。
且今年截至 9 月中旬,乳癌篩檢人數已達 104 萬人。其中,今年新增擴大的 40 歲至 44 歲及 70 歲至 74 歲族群約為 26.2 萬人(占 25.15%)。
陳墨繁呼籲,乳癌可怕的不是確診,而是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時機,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癒率非常高。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其他人也在看

乳房外科女醫35歲罹三陰性乳癌!她點名「這習慣」是最大元凶
鄭伃書身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卻在35歲正值事業高峰時,在一次例行檢查中,意外發現自己罹患有「最惡乳癌」之稱的三陰性乳癌。抗癌成功後,她深刻反思每天熬夜趕報告、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就是
健康2.0 ・ 1 天前
46歲運將突發高燒不退!就醫驚覺「肝功能受損」 竟是養鸚鵡釀禍
綜合陸媒報導,林男半月前飼養了一隻鸚鵡,因駕車工作無法照料,便將鸚鵡放入口袋隨身攜帶。不料數日後,他突發高燒至38.7℃,伴隨畏寒、乾咳與全身乏力,自行服用感冒藥後仍反覆發熱,並出現頭暈、反應遲鈍與精神萎靡等症狀。家人發現林男情況不對,趕緊將他送醫。檢查結果顯...
CTWANT ・ 10 小時前
醫院說是小手術!12歲男童撞肚動手術 醒來6器官竟全沒了
中國山東傳出駭人醫療事故,一名12歲男童兩年前因腹部撞傷就醫,本以為只是小手術,卻在手術後被切除了包括十二指腸、胰腺、大部分胃與小腸等6個器官,導致他終身無法進食,必須靠注射營養液維持生命。事件曝光後引起輿論譁然,家屬痛批醫院毫無交代,網友也怒問「這是救人還是害人?」。
鏡週刊Mirror Media ・ 23 小時前
「最帥展昭」驚傳猝逝!醫揭運動後心臟不適奪命2大元兇,冒冷汗是警訊
曾在《碧血青天楊家將》中飾演「展昭」一角、被封為「最帥展昭」的59歲前亞視小生甄志強,驚傳於上海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悉,他是在打球後突感心臟不適後離世。醫師警告,運動後出現的胸悶、冒冷汗,絕非只是
健康2.0 ・ 1 小時前
謝侑芯猝逝、黃明志驗毒呈陽性!名醫揪「疑點」示警:複合用藥恐致猝死
台灣網紅、被封為「護理系女神」的謝侑芯,10月3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驚傳猝逝,享年31歲,由於謝侑芯平時身體健康,死因引發外界質疑。事發後,馬來西亞籍歌手黃明志被爆人也在現場,且對4項毒品呈陽性反應,引發關注。台灣醫師蘇一峰對此表示,「謝女這年紀沒有特殊病史,自然死亡機會很低,應檢驗她對毒品的反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山東10歲男童腹痛就醫 6器官無故遭切除!母崩潰:兒無法正常進食
綜合陸媒報導,2023年10月26日就讀山東菏澤一間小學五年級的10歲男童小燁,與同學玩耍時撞到腹部,放學回家後持續腹痛,他的母親岳女立刻帶他前往當地醫院檢查。檢查初步判斷為腹部血塊,醫師建議住院觀察;沒想到進一步做CT後,發現小燁的胃與胰腺間有「佔位性病變」,必須...
CTWANT ・ 1 天前
不用萬步!最新研究:日行「這步數」就能延緩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是長者失智的主因之一。一篇新發表在知名期刊的文章指出,對於大腦已經開始出現該疾病分子跡象但尚未出現任何認知症狀的老年人來說,每天走3千~5千步,就能幫助延緩認知能力下降,認知退化延後約3年,而每天走5000–7500步的人,延後幅度可達7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資深法官周盈文腦出血搶救中!「1常見病」釀禍:500萬人小心
65歲的資深法官周盈文,昨(3日)下午被發現倒臥於辦公室內,疑似因腦部出血昏迷,緊急送往台大醫院搶救中,初步懷疑是因高血壓引發腦溢血。醫師表示,腦出血就是腦中風,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高血壓。因此,高血壓病患者務必控制日常的血壓值。預估計,台灣約有500萬名高血壓患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喝咖啡別碰12種藥物!藥師示警:恐引發災難性副作用
咖啡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尤其早晨一杯咖啡能夠提神醒腦,幫助開啟一天的工作。然而,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藥劑師警告,咖啡若與某些特定藥物一同服用,可能會產生危險的交互作用,甚至引發「災難性副作用」,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52歲女咳嗽、大笑就尿失禁!醫曝原因喊很常見 3族群高風險
更年期到了,不少過去沒有的症狀都會跑出來,有時候還會發生令人尷尬的事。泌尿外科醫師曲元正就分享一起個案,有位52歲的林小姐只要咳嗽或大笑,就會不受控制地尿失禁,令她感到尷尬又煩躁,不敢參加聚會或外出運動。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她身上還發生許多更年期的症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麵包中恐有2A級致癌物 「這零食」含量比它多1000倍
研究指出,麵包烘烤會產生WHO列2A級可能致癌物丙烯醯胺,但正常攝取不會顯著提高癌症風險,需長期大量暴露才有疑慮。張適恆醫師提醒,台式麵包糖油鹽較高更需注意,建議選擇添加少的麵包、避免烤焦,並減少油炸食品攝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9歲坣娜胰臟癌逝!常被當「腸胃病」,9成確診已晚期…誰是高危險族群?醫:罹糖尿病5年要留意
女星坣娜傳於本月16日病逝,享年59歲,據悉是不敵胰臟癌離世。胰臟癌素有「癌王」之稱,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即使出現不適,也常被誤認為腸胃病,等到明顯出現黃疸、體重驟減等警訊時,往往已是晚期、甚至喪失手術機會。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是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顯示罹患糖尿病超過5年,胰臟癌風險是無糖尿病者的2倍,因此控制血糖與三高至關重要。
幸福熟齡 ・ 18 小時前
手術前一刻被喊卡?只因「沒停藥」 醫:可能危及生命
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長王瓊玉指出,術前未依醫囑停藥是導致手術臨時取消或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李姓女性病患經過長時間等待準備接受手術,卻在手術前一刻被告知必須取消或延期,原因是她忘記依醫囑停用特定藥物。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
男星罹鼻咽癌如「數千螞蟻爬臉」!名醫籲1飲食要節制
男星陳振華回顧與鼻咽癌搏鬥1年的歷程,形容神經痛有如「數千隻螞蟻在臉部爬」,苦不堪言,還好第3次化療後面部神經痛感全消。國內頭頸癌權威醫師指出,鼻咽癌的成因研究顯示與基因遺傳、飲食習慣及1種病毒關係密
健康2.0 ・ 1 小時前
防心肌梗塞、腦中風!營養師推「3飲品」:可延緩血管老化
維持血管健康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但隨著年齡增長與作息失衡,血管逐漸失去彈性、愈來愈硬,導致「血管年齡上升」,也提高高血壓、心肌梗塞與腦中風風險。對此,營養師點名「3飲品」每天喝1杯,可有助於維持血管健康,並延緩血管老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這時間」吃早餐最健康!研究:延後1小時增11%死亡率
許多人為了遵循168斷食法,會延後或不吃早餐,但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新研究發現,早餐早一點吃比較好,早餐太晚吃者,較容易早死。專家也建議,依照現有資料顯示,起床後一小時內進食是好的。若早餐時間從7:30延後1小時,則在這34年間的研究期間死亡率將增加8%至11%。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身體正在「慢性燃燒」?名醫:必做5件事預防癌症
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會加速老化,還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慢性發炎就像星星之火,會逐漸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不僅加速老化,還會增加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他建議從「吃、補、睡、動、心」五個面向著手改善,這也是長壽的關鍵之道。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
防肺癌不只戒菸!新研究:多吃「3類食物」 罹癌率降35%
預防肺癌除了戒菸、遠離空污,飲食也能降低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食物品質」是防癌關鍵,例如多攝取全穀、高纖蔬果等,少碰精緻糖、白麵包、甜飲料,選擇好油如橄欖油、魚油、堅果油,蛋白質以白肉為主,有助於降低罹肺癌的機率35%,肺癌死亡率少29%。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周五「立冬」 冬天正式來了 馬偕醫院長張文瀚憂「這件事」引爆急診
本周五就是「立冬」,代表冬季正式來臨,醫院急診也恐慢慢會感受患者增加的壓力。馬偕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表示,目前氣溫尚未降低,...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早期大腸癌總無聲無息?醫:腸鏡檢查時,沒問「這3句話」成漏網之魚
大腸癌免費篩檢推行超過20年,為什麼死亡率仍未明顯下降?除了部分民眾仍對大腸鏡心存畏懼、篩檢率不足,更大的問題在於,太多人以為「做完檢查就沒事」。醫師提醒,少問這3句話,等於白做。究竟是哪3句話,可能決定你的生命安危? 大腸癌是國人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2022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診斷為大腸癌的個案達17,643人,位居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比前一年增加1,405人,標準化發生率也上升2.7。 雖然大腸癌已退居第二,但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在全球仍屬前段班,在亞洲更是名列前茅。更令人憂心的是,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45~49歲族群的發生率持續上升。為此,國健署今年起將糞便潛血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希望能更早揪出癌前病灶與早期癌,進一步降低死亡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柯道維指出,大腸癌多數不是突然發生,而是從小瘜肉一點一點長大、變壞。根據統計,超過9成的大腸癌都與瘜肉有關。瘜肉主要分為「腺瘤性」與「增生性」2大類,其中以腺瘤性瘜肉最具癌變風險,若未及時處理,約在5~10年內可能演變成癌症。 公費篩檢20年,死亡率卻降不下來? 有鑑於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國健署自2004年起,
康健雜誌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