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歲坣娜胰臟癌逝!常被當「腸胃病」,9成確診已晚期…誰是高危險族群?醫:罹糖尿病5年要留意
女星坣娜傳於本月16日病逝,享年59歲,據悉是不敵胰臟癌離世。胰臟癌素有「癌王」之稱,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即使出現不適,也常被誤認為腸胃病,等到明顯出現黃疸、體重驟減等警訊時,往往已是晚期、甚至喪失手術機會。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是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顯示罹患糖尿病超過5年,胰臟癌風險是無糖尿病者的2倍,因此控制血糖與三高至關重要。
早期幾無症狀,常被誤診是「腸胃病」
據衛福部最新統計,胰臟癌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第7名,2024年有2,970人死於胰臟癌,死亡人數雖不似肺癌這般駭人,但統計顯示,每年胰臟癌死亡個案數占新診斷個案數近9成,死亡率相當高。
胰臟癌奪走無數名人生命,名嘴劉駿耀、資深藝人巴戈、新北市議員唐慧琳、前立委楊文欣等人,發現罹患胰臟癌時都已是晚期;而體育主播傅達仁也是不堪胰臟癌之苦,選擇到瑞士進行安樂善終。為什麼胰臟癌這麼難纏?
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外科醫師張德銘指出,胰臟位於人體後腹腔深處,早期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腹部悶痛,常被誤認為腸胃不適。如果癌細胞持續擴大,則可能造成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拉肚子的症狀發生。
過去臨床案例就曾發生,有婦人2個月內暴瘦12公斤、出現黑便,起初被誤認為肝硬化導致胃靜脈曲張出血,經過2個月治療都沒改善,轉診到醫學中心才發現已是胰臟癌第4期,腫瘤已轉移至腹膜。
延伸閱讀:
她2個月狂瘦12公斤,就醫竟是「癌王」胰臟癌4期!醫師拼7個月搶命,實現逆轉2期奇蹟
早期發現是關鍵,5大高危險群出列
由於胰臟癌診斷不易,85%患者確診時多半已無法開刀,即使能手術者,也有高達8成會復發。整體預後不佳,使得「早期發現」成為關鍵目標。
根據臨床觀察,胰臟癌的5大高危險族群包括:
●有胰臟癌家族史
●慢性胰臟炎患者
●吸菸、酗酒者
●糖尿病患者
●肥胖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罹患糖尿病超過5年,胰臟癌風險是無糖尿病者的2倍。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院長、胰臟醫師林相宏也在粉專提醒,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診斷胰臟癌的唯一機會。
林相宏指出,胰臟癌會造成胰臟分泌胰島素下降,也會造成身體胰島素阻抗性,造成高血糖。由於「血糖」和「胰臟癌」互為因果,簡單來說,「血糖高可能引起胰臟癌,胰臟癌也會造成血糖高」!
林相宏引述研究表示,胰臟癌患者在被診斷出的3年前,就可能出現高血糖的徵兆;而50歲以後新診斷的糖尿病,若又合併體重下降,未來3年內要非常小心。「有1%風險會得到胰臟癌,而這個風險是一般人的8倍!」建議諮詢醫師做篩檢。
延伸閱讀:
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胰臟癌…都與遺傳有關!乳癌名醫揭「基因檢測」必知3關鍵:這5種人必做
留意身體8大警訊,早一步保命
胰臟癌常見8大症狀包括: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驟減、持續腹瀉或糞便灰白、皮膚發癢、發燒及畏寒。若腫瘤位於胰頭,可能壓迫膽管導致尿液變深、皮膚與眼白發黃,甚至併發膽管炎。
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每年接受一次健康檢查,若出現消化道症狀,或健檢腫瘤指數CA199異常升高等,都應盡早接受「內視鏡超音波(EUS)」檢查。EUS結合內視鏡與超音波技術,能近距離高解析度觀察胰臟,是目前早期診斷的重要利器。
養成防癌生活,從日常做起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提醒,雖然基因與體質難以改變,但健康生活習慣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
1. 蔬果彩虹579
蔬果中的植化素能幫助抗氧化與抑制癌細胞生成。每日應依「彩虹579」原則攝取足量蔬果——男性9份、女性7份、兒童5份,並選擇多種顏色食材。
2. 規律運動
研究顯示,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壽3年、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0%。建議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維持健康體態、穩定血糖與免疫力。
3. 控制體重
若體重超過理想值40%,男性罹癌風險增加33%,女性更高達55%。維持BMI在18.5至24之間、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是防癌的第一步。
4. 遠離菸酒
吸菸與癌症死亡約有3成相關,不僅吸菸者本身,連二手菸、三手菸都具高度危害。酒精則會造成胰臟氧化壓力,引發慢性發炎,是胰臟癌的重要誘因。
5. 均衡飲食與規律作息
平日應少糖、少油、少鹽、多高纖維食物,避免加工肉品,並維持規律睡眠,對預防胰臟癌與三高疾病都有幫助。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台大教授蔡璧名60歲病逝…42歲子宮頸癌被判存活率25%,靠打拳養生自在活:人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潘迎紫76歲誰相信?練出二頭肌、凍齡養生訣:運動不是為漂亮!醫認證做足這件事「真的不顯老」
其他人也在看

阿達涉閃兵!低調赴地檢署自首 經紀人回應了
[FTNN新聞網]記者黃鈺晴/綜合報導演藝圈閃兵風波持續延燒,藝人阿達(昌璟翔)今(5)日在律師陪同下也到新北地檢署自首,而經檢方複訊後,諭令30萬元交保候...
FTNN新聞網 ・ 3 小時前
6家「大到不能倒」銀行連莊全達標!台灣銀行是潛在名單第7大
台灣俗稱「大到不能倒銀行」的系統性銀行4日出爐!6家銀行名單跟去年一樣「連莊」,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台北富邦商業銀行、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兆豐國際商業銀行以及第一商業銀行等6家銀行,全數都已達到最終2025年資本要求標準。銀行局副局長王允中說,第七家不能倒銀行「潛在名單」是台灣銀行。
Yahoo奇摩股市 ・ 1 天前


「鳳凰」颱風會直撲台灣嗎?專家分析2條可能路徑!這三天影響最劇烈
天氣風險分析師歐宗學指出,今日天氣仍受東北季風影響,與昨日稍有不同的是不再有華南雲系供應水氣,因此北部地區降雨範圍會縮小至迎風面地區,累積雨量也會減少。其他地區則大致是多雲到晴天氣,桃園及花東地區,還有午後山區附近仍會有些零星降雨發生。
天氣多一典 ・ 9 小時前羅馬古塔崩塌壓死人 義不滿俄羅斯嘲諷召大使抗議
(中央社記者黃雅詩羅馬4日專電)羅馬古蹟區一座孔蒂塔樓昨天部分坍塌,一名受困超過11小時的工人今晨送醫後不治。俄羅斯發言人昨天引述消息時嘲諷,義大利若繼續支持烏克蘭也會如此垮掉;義大利外交部憤怒召見俄羅斯駐義大使抗議。
中央社 ・ 1 天前
乳房外科女醫35歲罹三陰性乳癌!她點名「這習慣」是最大元凶
鄭伃書身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卻在35歲正值事業高峰時,在一次例行檢查中,意外發現自己罹患有「最惡乳癌」之稱的三陰性乳癌。抗癌成功後,她深刻反思每天熬夜趕報告、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就是
健康2.0 ・ 1 天前
醫院說是小手術!12歲男童撞肚動手術 醒來6器官竟全沒了
中國山東傳出駭人醫療事故,一名12歲男童兩年前因腹部撞傷就醫,本以為只是小手術,卻在手術後被切除了包括十二指腸、胰腺、大部分胃與小腸等6個器官,導致他終身無法進食,必須靠注射營養液維持生命。事件曝光後引起輿論譁然,家屬痛批醫院毫無交代,網友也怒問「這是救人還是害人?」。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41歲日本女星藤原宏美在八年前因左胸突發劇痛,被診斷出罹患0期乳癌。儘管選擇了乳房全摘手術以降低復發風險,她仍在術後一年面臨復發,但經過七年的抗癌歷程,如今已能健康生活並重返演藝圈。
中天新聞網 ・ 7 小時前
「最帥展昭」驚傳猝逝!醫揭運動後心臟不適奪命2大元兇,冒冷汗是警訊
曾在《碧血青天楊家將》中飾演「展昭」一角、被封為「最帥展昭」的59歲前亞視小生甄志強,驚傳於上海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悉,他是在打球後突感心臟不適後離世。醫師警告,運動後出現的胸悶、冒冷汗,絕非只是
健康2.0 ・ 12 小時前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地瓜葉含有豐富的多酚、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具有穩定血糖和抗癌潛力,但中醫師提醒,由於其屬性偏涼,不適合涼拌或生食。此外,地瓜葉含有維生素K和高鉀,特定族群應謹慎食用。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
不用萬步!最新研究:日行「這步數」就能延緩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是長者失智的主因之一。一篇新發表在知名期刊的文章指出,對於大腦已經開始出現該疾病分子跡象但尚未出現任何認知症狀的老年人來說,每天走3千~5千步,就能幫助延緩認知能力下降,認知退化延後約3年,而每天走5000–7500步的人,延後幅度可達7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資深法官周盈文腦出血搶救中!「1常見病」釀禍:500萬人小心
65歲的資深法官周盈文,昨(3日)下午被發現倒臥於辦公室內,疑似因腦部出血昏迷,緊急送往台大醫院搶救中,初步懷疑是因高血壓引發腦溢血。醫師表示,腦出血就是腦中風,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高血壓。因此,高血壓病患者務必控制日常的血壓值。預估計,台灣約有500萬名高血壓患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跌倒是我國年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防跌首要維持肌力與平衡,除了運動之外,也應攝取足夠熱量與蛋白質。不過國人雖然普遍知道蛋白質的重要性,飲食習慣中卻潛藏引發肌少症的風險——早餐蛋白赤字。營養師建議,早餐至少應攝取2份蛋白質,譬如200毫升豆漿就是1份蛋白質,搭配雞蛋、豆製品等,補足早餐蛋白質所需。
幸福熟齡 ・ 1 天前
中醫師看診突見病患「耳垂一道溝」 驚喊:小心心血管疾病!
看耳垂就能知道心臟好不好?醫界近年常提到「冠心溝」現象,引發不少網友好奇。中醫師就在社群上分享親身趣事,提醒若耳垂出現一道摺痕,或許要多留意心血管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手術前一刻被喊卡?只因「沒停藥」 醫:可能危及生命
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長王瓊玉指出,術前未依醫囑停藥是導致手術臨時取消或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李姓女性病患經過長時間等待準備接受手術,卻在手術前一刻被告知必須取消或延期,原因是她忘記依醫囑停用特定藥物。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瘦瘦針讓他大減32公斤! 停藥恐復胖?醫師曝「逐漸減量」是關鍵
花蓮一名42歲王姓男主廚,體重曾高達125公斤,今年初因燙傷住院時意外發現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嚴重脂肪肝,住院期間每日需施打4針約120單位胰島素控制血糖。透過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即時數據結合每周一劑瘦瘦針,8個月後成功減至93公斤,甩肉32公斤並改善糖尿病狀況。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身體正在「慢性燃燒」?名醫:必做5件事預防癌症
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會加速老化,還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慢性發炎就像星星之火,會逐漸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不僅加速老化,還會增加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他建議從「吃、補、睡、動、心」五個面向著手改善,這也是長壽的關鍵之道。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只是血糖、血壓高一點,怎麼就要洗腎?66歲退休公務員不甩5警訊:才1年「腎臟喪失排毒功能」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是造成腎損害的主要原因。根據研究,中老年高血壓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2倍。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應每3至6個月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延緩惡化,避免走上洗腎之路。
幸福熟齡 ・ 9 小時前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肺癌連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被譽為「隱形殺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宏叡指出,肺癌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導致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然而,若能在第一期就發現,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因此「早期篩檢」成為戰勝肺癌的關鍵。 政府補助每2年免費1次肺癌篩檢 2大族群應把握 為協助民眾及早偵測,國民健康署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服務,符合資格者可每兩年接受一次檢查。這項檢查快速、安全、輻射劑量低,是目前唯一經國際實證能有效偵測早期肺癌的工具。 柯宏叡醫師表示,目前政府補助的肺癌篩檢對象鎖定兩大高風險族群: 1. 具肺癌家族史者: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若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即符合資格。 2. 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民眾,吸菸史達20包-年(每日1包持續20年)以上,且目前仍吸菸或戒菸未滿15年者。 根據規定,不論以哪種資格接受篩檢,若目前仍有吸菸行為,皆須同意同步參與戒菸服務,讓篩檢與預防能夠並行,真正降低疾病風險。 定期篩檢+戒菸最關鍵 九成以上結節屬良性 柯宏叡醫師也指出,若篩檢結
健康醫療網 ・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