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是「無聲殺手」!醫師提醒:50歲後每3人就有1人陷骨折高風險
「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但往往一個小跌倒就造成骨折,尤其是脊椎、髖關節、橈骨與肱骨最常見,嚴重甚至會導致行動不便、長期臥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昱彰提醒,10月2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國際骨質疏鬆日」,希望喚起民眾對這項「沉默卻危險」的疾病重視。
陳昱彰指出,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常見的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50歲以上族群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屬於高風險群,尤其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流失速度加快,更應提高警覺。
如何診斷骨質疏鬆?
「我們的骨頭就像存摺,有進有出。」他比喻說,骨頭會不斷經歷「骨質重塑」過程,年紀越大,骨質流失越多。如果平時沒有好好“存骨本”,等到發現骨折時,往往為時已晚。
臨床上可透過脊椎X光攝影、超音波骨密儀(QUS)及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其中DXA是最精準的骨質測量方式。
👉T值小於 -2.5 為「骨質疏鬆」,介於 -1.0 至 -2.5 則屬於「骨質缺乏」。
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高6成
陳昱彰提醒,無論是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都比一般人高約六成,其中以「髖關節骨折」最常見。這是因為糖尿病會影響骨質生成與骨骼代謝,使骨頭結構更脆弱。
預防重於治療,從年輕開始存骨本
想要遠離骨質疏鬆,關鍵在於「早預防、早檢查」。
醫師建議:
*攝取足夠鈣質(每日1000~1200 mg)與維生素D3(800~1000 IU)
*鈣質食物:奶類、乳酪、芝麻、堅果、深綠色蔬菜
*維生素D3來源:動物肝臟、蛋黃、多油脂魚類
*若已骨鬆或骨折,可將維生素D3攝取量提高至2000 IU
*規律運動:跑步、跳繩、重量訓練都有助於增加骨密度
*定期骨密檢測:高風險族群應每1至2年檢查一次
藥物治療新方向
目前骨鬆治療主要分為兩大類:
1.抑制骨質流失:雙磷酸鹽類藥物、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RANKL單株抗體(Denosumab)
2.促進骨質生成:副甲狀腺素衍生物(Teriparatide,每日施打)
3.新型雙向調節療法:抑制sclerostin單株抗體(Romosozumab),每月施打一回、療程約一年,臨床上可顯著改善骨密度。
醫師呼籲:健康要提早投資
陳昱彰強調:「骨質疏鬆症不會痛、不會癢,卻可能在跌倒一瞬間奪走生活品質。」
他呼籲民眾從日常飲食、運動與定期檢測做起,把骨骼健康視為長期投資,「預防勝於治療,唯有提早行動,才能遠離骨折與臥床風險。」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吃起司補鈣? 醫示警「3種吃法」反變骨鬆幫兇:還很傷腎
·每天1杯咖啡和茶,反而顧骨本、防骨鬆! 專家:但超過O杯效果會減弱
其他人也在看

吃了非洲豬瘟會怎麼樣?營養師解答4大疑問
[NOWnews今日新聞]今(22)日傳出台中市出現非洲豬瘟案例,農業部上午在農業部一樓大廳舉辦「疑似法定動物傳染病說明記者會」,部分民眾擔心會吃到瘟豬肉,對此,營養師宋明樺在臉書發文指出,非洲豬瘟對...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小時前
日本人三餐吃白飯!「為何不會得糖尿病?」 醫曝2大關鍵解答了
糖尿病是以持續性高血糖為特點的代謝性疾病,也是台灣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就有網友好奇,為何日本人三餐都吃白飯,卻不會得糖尿病?對此,醫師蒼藍鴿(吳其穎)列出2大關鍵,表示其實日本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糖尿病盛行率漸增,只不過放眼全世界依然是「中等偏低」的程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台東7連霸議員驟逝!疑大腸鏡切息肉 醫揭大腸鏡「2種息肉」千萬別亂切!
寫下台東政壇7次參選、7次全勝傳奇的前台東縣議員黃瑞華,驚傳於已於10/11病逝,享壽73歲。 這位才剛在3年前告別28年政壇生涯、期許要當個「快樂老人」的政壇長青樹驟然離世,據傳,他是因為進行
健康2.0 ・ 4 小時前
減肥都失敗胖到102公斤 醫教5招50歲男45天狂瘦10公斤,血壓也變正常
50歲的李先生變胖以後,20年來試遍各種減重方法不但沒成功,中年後更是難減重,近年體重更達102.5公斤。日前因為到診所量血壓時,順便看了「減肥門診」,使用瘦瘦針等5種方法,一個半月就甩肉10公斤,血
健康2.0 ・ 1 天前
連吃「這水果」4天差點爆肝!醫聽完吃法直呼太可怕
水果常被視為健康食品,但吃法若不當,同樣可能讓身體亮紅燈。日本一名肝臟專科醫師就分享臨床案例,指出一名患者因連續多天吃下一大串麝香葡萄,結果肝功能數值突然惡化,所幸在停止食用後才逐漸恢復。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人吃到非洲豬瘟的豬肉會怎麼樣?農業部解答!
國內疑爆發非洲豬瘟,農業部今(22)日表示,21日接獲台中市動保處送來的一處養豬場死亡豬隻檢體,經檢驗,檢體對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呈陽性反應。針對非洲豬瘟會否對人體造成影響,農業部表示,人體胃酸的酸度已超過非洲豬瘟病毒的耐受酸鹼值範圍,因此非洲豬瘟不會感染給人類,且人吃入含有該病毒的食物,病毒不會經消化道粘膜進入人體內繁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他吃蛋黃酥後急性胰臟炎!醫曝「1原因」害的 尤其這3種人最危險
一名50多歲男性,可能因食用過多中秋節禮盒的蛋黃酥,導致其三酸甘油脂濃度飆升至800 mg/dL,伴隨劇烈腹痛及嘔吐,經診斷為急性胰臟炎,須立即住院治療。 三酸甘油脂升高恐致命 與這些因素息息相關 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顏廷旭指出,三酸甘油脂的升高通常與飲食不當、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相關,危險性不容忽視。一旦濃度超過500 mg/dL時,罹患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便大幅增加,容易出現劇烈腹痛、噁心和嘔吐,嚴重者需立即住院治療;若未及時處理,急性胰臟炎甚至可能導致多器官衰竭,進而增加死亡風險。此外,長期未受控制的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還可能引發心臟病、中風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治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 常見3種治療藥物 目前治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的常見藥物包括:纖維酸類藥物、菸鹼酸及Omega-3脂肪酸補充劑。顏廷旭醫師說明,常用的纖維酸類藥物能夠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但偶爾會產生副作用如肌肉疼痛及影響肝功能;菸鹼酸能降低血脂,卻可能伴隨皮膚潮紅、胃部不適及血糖波動。若無法耐受上述健保藥物,則建議考慮Omega-3脂肪酸補充劑,也就是常見的魚油產品。顏廷旭醫師補充,臨床研究顯示,高濃度Omega-3脂肪
常春月刊 ・ 20 小時前
不插管不氣切!80歲獨居阿姨做好善終準備 每天1杯蔬果汁手腳靈活
年過八旬的慧心阿姨,身手俐落、氣色紅潤,一點也看不出她已高齡80歲。4年前丈夫過世後,她開始獨居生活,不僅沒有被孤單擊倒,反而過得更加充實規律。靠著健康飲食與持續運動,她以實際行動證明,老年生活也能活
健康2.0 ・ 1 天前
刀下有未成年…減重名醫「縮胃害腦病變」抽乾剩37kg!衛生局:停業4月
高雄網紅減重名醫王銘嶼7月執行「縮胃擴腸」手術,造成10天內2名患者接連身亡,事件還餘波盪漾;未料,另一名減重名醫宋天洲也跌落神壇。家屬指控,31歲女子體重僅54公斤、BMI僅24,縮胃手術後誘發腦病變,整個人不斷抽乾剩37公斤,「連一顆布丁都吃不完」。對此,衛生局調查發現,宋天洲替多位不符合條件病患進行縮胃手術,其中還驚見未成年,違反醫療規範,衛生局依法移送懲戒,於10月27日起,處宋天洲停業4個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高雄減重名醫又出事!女花24萬換失智、躁鬱 遭控過度醫療被停業4月
高雄博田醫院減重名醫宋姓醫師替一名BMI僅24、體重54公斤女子施作縮胃手術,術後患者出現嚴重併發症,暴瘦至37公斤,還罹患韋尼克氏腦病變,恐致早發性失智。家屬控訴術後未獲積極追蹤,宋醫師僅稱「一切正常」;高市府衛生局調查認定宋涉過度醫療,處停業4個月。
太報 ・ 19 小時前
流感季必看!正妹營養師教你「對症補營養」 快恢復不拖病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流感季來臨,許多人都有「一人中標、全家遭殃」的慘痛經驗。正妹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提醒,喉嚨痛、發燒、全身痠痛等症狀,其實是免疫系統在努力對抗病毒的訊號。除了多休息,最重要的是針對不同症狀補對營養,才能幫身體恢復體力、提升抵抗力。
壹蘋新聞網 ・ 19 小時前
57歲伊能靜胖5公斤靠這招減肥!醫加碼4招穩血糖、防胰島素阻抗
57歲女星伊能靜近日在社群上分享近況,坦言最近胖了5公斤,讓她非常震驚,希望能靠著12小時輕斷食減肥回到52公斤。醫師表示,大餐後利用輕斷食確實能幫助身體恢復代謝平衡,但斷食後的食物選擇也很重要,以免
健康2.0 ・ 1 天前
運動後「無糖+低碳飲食」最好?營養師破解錯誤觀念:想長肌肉不能只靠雞胸肉,「吃錯」全白費
許多人揮汗運動,但體重卻不降反升,絕大多數人都是「吃錯」食物,拖累整體代謝效率。營養師指出,很多人運動後產生補償心態,覺得應該犒賞自己多吃一點;而運動刺激人體想攝取高油脂、重口味食物,都使人不小心越動吃越多。其實運動後不是不能吃,反而建議補充高GI碳水與蛋白質,讓肌肉修復與成長。
幸福熟齡 ・ 2 小時前
醫警告「這10大徵兆」代表你已糖上癮! 一包餅乾秒嗑光、吃甜食有愧疚感都中
許多人認為,只要有規律運動習慣,喝點含糖飲料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小兒內分泌暨減重專科醫師王律婷提醒,含糖飲料的健康風險遠比想像中嚴重,即便有運動習慣,也無法完全抵銷含糖飲品對身體代謝的影響,最新的美國大型研究也狠狠打破這項迷思! 每週攝取兩杯以上含糖飲 有運動仍有罹糖尿病風險 根據發表於《 Diabetologia 》的前瞻性觀察性世代研究結果顯示,即使運動量達到建議標準,長期每週飲用兩份以上含糖飲料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相對風險,仍比同樣運動量但每月飲用少於一份含糖飲料的人高 22% 。王律婷指出,所謂含糖飲料,除了街頭常見的手搖飲,也包括運動飲料、碳酸飲料(如可樂、沙士)、果汁飲料,甚至標榜 100% 的純果汁。然而,即使改喝熱量較低、糖分減少的代糖飲料或是零卡飲料,研究也顯示,若每週攝取兩杯以上,長期下來,即使運動量達建議標準,相較不喝的人,仍會增加7%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飲品糖分吸收速度快 當心糖癮危機 不僅如此,一篇發表於《 Advances in Nutrition 》,納入 29 項前瞻性世代研究的統合分析研究指出,每多喝一份含糖飲料(約 39 克糖),罹患糖尿病的相對風
常春月刊 ・ 3 小時前
醫療寒冬要來了?醫師喊話未來5年不要生病
[NOWnews今日新聞]新陳代謝科醫師許哲綸近日在臉書上發文示警「未來五年,請不要生病!」,並提到早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醫療崩壞,但疫情後,向下的速度來到新高,年輕醫護不再加入,使資深人員不堪負荷,資...
今日新聞NOWNEWS ・ 21 小時前
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醫師警告:這年齡前孩子別碰巧克力
萬聖節快到了,小朋友最期待的「不給糖就搗蛋」,糖果和巧克力自然成了主角。不過,很多爸媽常疑惑,孩子到底幾歲才可以吃巧克力呢?小兒科醫師巫漢盟提醒,2歲前最好不要吃。
鏡報 ・ 1 天前
冷凍蔬菜就不優?正妹營養師曝「1神奇關鍵」:被低估的營養超人!
不少民眾因為沒有時間到傳統市場買菜,會到超市選購冷凍蔬菜,不過卻擔心不夠新鮮,會讓家人吃不安心。營養師陳珮淳表示,冷凍蔬菜才是「被低估的營養超人」!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5217502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長期住院只為「每天打一次點滴」?健保新制上路,9感染症可「門診點滴」治療:打完還能回公司上班
為紓解全台病床不足與偏鄉醫療資源不均問題,衛福部健保署自8月起推動「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納入健保給付新制,開放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骨髓炎、脊椎感染、敗血性關節炎、心內膜炎、術後及醫療器材相關感染等9大感染症適用。只要患者病情穩定、能自理生活,就能透過「門診點滴」完成療程,不必長期住院,為高齡者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
幸福熟齡 ・ 1 天前
「麻古茶坊」自中國進口吸管出包
[NOWnews今日新聞]食藥署今(21)日公布最新邊境查驗結果,共17項不符規定。其中由「麻古茶坊股份有限公司」自中國進口的吸管被檢出溶出試驗不符規定,共450公斤依規定需退運或銷毀。另外,有3家業...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流感還有二波高峰「時間點」曝光! 40歲年輕男發病住院五天速亡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十月第一波流感高峰挺過了,但接下來還有二波高峰!疾管署今(21)日公布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連續二週下降,代表十月高峰已過,不過,疾管署最新數理模式推估,接下來流感還有二波高峰,分別會在12月初以及農曆過年前後達到顛峰,民眾不能掉以輕心。而上週國內新增10流感死亡個案,最年輕僅40多歲,本身有糖尿病屬高危險群,但沒...
匯流新聞網 ・ 2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