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羊批太魯閣封園挨轟!周軒:「這些事」做不出來
生活中心/李明融報導
受到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影響,光復鄉遭到泥流淹沒重創,至今家園尚未回到災情之前,近日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17日因山壁崩落,大量土石堵塞立霧溪也形成堰塞湖,壩頂蓄水量達270萬噸,水位一度淹至道路邊,隨時面臨潰決風險,不免讓人擔心是否又會出現馬太鞍堰塞湖的悲劇,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了安全起見,緊急封閉整個園區,不料卻遭登山部落客「雪羊」批評為了海拔300公尺的堰塞湖、封閉3000公尺的高山是小題大做,「連都幹不出這種骯髒事!」,言論一出立刻遭到炎上,他隨即也發文道歉。對此,政治工作者周軒分享了台灣政府官員和中國不一樣的地方,直言「絕對做不出來」。
「雪羊」針對太魯閣封園一事,扯「連都幹不出這種骯髒事!」。(圖/翻攝自太魯閣國家公園臉書)
周軒今天(20日)在臉書發文評論「雪羊」遭炎上的事件,他先是說道「『連都做不出來的事情,你居然做了』,這句話最近很紅」,但他也說事實上這一句話,應該不能確定到底能做出什麼,又或者不能做什麼,馬太鞍溪堰塞湖造成光復的災情到現在,相關單位的公務員全部都在救災,偏偏花蓮這個地方,本來資源就不是特別豐富,「加上一個很不幫忙又常常架拐子的花蓮縣政府,中央只能多調人力資源下去救,如果不是眾多鏟子超人還有各地方義勇軍的加入,復原進度恐怕還要更慢」。
針對太魯閣堰塞湖問題,太管處立刻組立霧溪堰塞湖緊急應變小組。(圖/翻攝自太魯閣國家公園臉書)
太魯閣地質狀況本就不是很穩定,一但有個風吹草動就容易改變現有地貌,這次又形成了堰塞湖,且隨時可能會溢流,政府有關單位才在第一線忙馬太鞍的災情,現在又要搶救太魯閣,目前工作人員還在積極搶通便道,讓機具可以到立霧溪堰塞湖的壩頂工作,挖開渠道,讓水可以導流,降低溢流潰壩的危險,周軒直言太魯閣國家公園整個封起來造成許多人的不便這件事是真的,但人民可以抱怨,可以用自己角度說出一套政府的決策哪裡不周延,這就是民主社會可以持續不斷進步的機制,「這種可以公開討論政策,批評你看不順眼的官員,要求每一個決策過程你都要知情,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的。而這些,絕對是也做不出來的」。
原文出處:登山網紅批太魯閣封園「不如」挨轟!周軒:「這些事」絕對做不出來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轟太魯閣為堰塞湖封園:都幹不出的髒事!登山網紅道歉了
新颱風在家門口生成?專家揭擾動「97W」動向
6縣市達停班停課標準!專家示警:等同颱風警報
其他人也在看

網友買藥8顆170元氣炸發文!藥師崩潰:只賺10元…
生活中心/張予柔報導一名網友近日在社群平台上抱怨,自己在鄉下藥局購買兩盒伏冒加強錠時,發現價格貴得離譜,一盒8顆要價170元,回家後查價才發現大型連鎖藥局24顆裝的只賣330元,等於「一顆差價快一倍」,讓他氣得直呼「真的不要在鄉下小藥局買成藥」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藥師則無奈回應「賺10元還要被罵,人生真的好難」。
民視 ・ 13 小時前
降挖燕子口堰塞湖壩頂 怪手超人拿命搶時間!他曝:絕對做不出來的
太魯閣國家公園因燕子口出現堰塞湖而緊急封園,山林作家雪羊質疑此事並批「連都幹不出這種骯髒事」,引發討論,但此時,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進行作業道推進與刷坡工作,採機具開上壩頂降挖引流等減災工程,政治工作者周軒就說,這些絕對是也做不出來的,願搶救堰塞湖的英雄們平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燕子口堰塞湖距壩頂4.8米 施工人員估明可抵壩體正上方
太魯閣燕子口形成的立霧溪堰塞湖,距離壩頂溢流約4.8公尺,居民憂心安全問題,目前工程單位持續向壩頂靠近,公視記者則詢問到第一線的施工人員,得知最快明(21)日就能抵達壩體正上方,但沿路落石不斷,也加大挺進難度與風險,中央則是預估最快3到4天,降壩引流會有初步成效。其實在這次以前,太魯閣已被記錄過3度形成堰塞湖,這次災害目前除了封園與中橫部分路段管制,公路局也不排除必要時封閉台9線的太魯閣大橋。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
壩頂將降挖10公尺!燕子口堰塞湖工程明日開標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17日形成後,湖水持續從一旁公路溢流、壩底滲流,因昨晚山區降雨,目前總水量為195萬噸,水位距壩頂2.94公尺。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今天上午前往視察,他說,壩體穩定,未來將以降挖方式讓水溢流,不過何時開挖及完工,待明天開標讓廠商評估才會明朗。
中時新聞網 ・ 10 小時前
立霧溪堰塞湖便道開挖多日 僅剩10米落石不斷難度增
太魯閣燕子口形成的立霧溪堰塞湖距離壩頂溢流約4.5公尺,目前相關工程單位已經開挖便道,距離壩頂路程雖只剩10公尺,但是沿路的落石不斷加大挺進難度,中央預估最快3到4天、慢則一星期,相關降挖引流會有初步成效。這次的災變位置根據歷史紀錄,曾經2度形成堰塞湖,只是在這次的災害後連知名地標酋長岩都被淹沒。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

燕子口堰塞湖危機 鐵公路備戰
在太魯閣立霧溪中的燕子口堰塞湖,雖然目前沒有造成任何災害,卻對於上下游的居民帶來生活和生計上的麻煩。有些地方因為在警戒範圍被撤離,而有些以觀光財為收入來源的居民正在煩惱生計。依據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
大愛電視 ・ 1 天前
豪雨襲北台!北北基桃正常上班上課 4市長臉書遭「咕嚕」灌爆:要不要一起通勤?
東北季風及「風神」颱風外圍環流影響,中央氣象署啟動大規模或較劇烈豪雨事件加強作業,北台灣各地從昨天開始間歇性風雨不斷,雨量預測也相當驚人。不過,明天(10/21)北台灣只有宜蘭縣公布停班停課,北北基桃都是正常上班上課,僅少數山區學校宣布停班課。不少北部地區民眾,前往各縣市首長臉書留言灌爆,「要不要跟大家一起通勤看看?」
太報 ・ 1 天前
燕子口堰塞湖位置在哪?現況如何?太魯閣封園、合歡山封山惹議又是發生什麼事?【Yahoo議點通】
花蓮縣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地區,因立霧溪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事發後,太管處、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公路總局等單位迅速啟動緊急應變,進行封路與預防性撤離,引發各界關注。究竟燕子口堰塞湖發生什麼事?【Yahoo議點通】帶你快速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各方觀點。
Yahoo奇摩新聞編輯室 ・ 1 天前
太魯閣因堰塞湖全面封園挨批 張景森:「地圖炮式」的封閉略嫌過度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在燕子口附近形成堰塞湖,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下令封園,但知名的登山攝影師雪羊批評,封園決策太過蠻橫愚蠢,沒有顧及比例原則,引發網友論戰。對此,行政院前政務委員張景森認為,全面封園確實過當,內政部不要再硬拗。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不是不讓你去 太魯閣封山被罵翻 專家提避險考量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邊坡17日發生坍塌,導致燕子口附近形成堰塞湖,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不僅宣布封園,也一併停發南湖大山、合歡山入園許可,一度引發山友不滿,認為下游地區的燕子口有狀況,為何一併管制上游?高山醫學專家王士豪認為,封山不是因為山區有危險,而是「出了事沒人可以救你」。
中時新聞網 ・ 13 小時前
太魯閣燕子口3度形成堰塞湖 太管處:學會尊重山的脾氣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邊坡17日大規模崩塌,立霧溪被堵住形成1座「天然壩」,不過這並非該處首次出現堰塞湖,據東華大學團隊研究發現,燕子口1951年地震及1998年芭比絲颱風過後也曾出現堰塞湖,太管處也透過分享讓社會大眾認識太魯閣的持續變動的演變過程,除認識大自然的力量,也尊重山的脾氣及管制措施。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同位置已有2前例 燕子口堰塞湖"18秒震動形成"
生活中心/陳佳侖 曾宸洛 趙永博 花蓮報導花蓮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今天(20日)上午公路局人員在下游處的錦文橋,監測水位高度,目前距離橋面約13公尺。太魯閣國家公園臉書發文,這次堰塞湖僅短短18秒震動,導致數萬立方公尺的岩石瞬間堵住立霧溪形成堰塞湖,過去同樣的位置也曾發生兩次相同情形,1951年1花蓮大地震,形成73公尺的天然壩,甚至撐了半年才潰堤。
民視 ・ 1 天前
雪羊道歉仍難止罵聲 她給建議:拍影片並表達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立場
雪羊對此表示,從沒想過會被台派炎上到這個程度,不過用詞過當確實也是問題,該道歉就道歉,謝謝大家的批評指教,他都收到了。 至於他的政治立場與國家態度,就不用多說了,「我一直以來的言行與我未來的言行會自證一切,我會繼續站在環境山林的角度說話的」。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全運會柔道》 升量級摔得好累!「柔道女王」連珍羚重出江湖照樣達成9連霸
退休的「柔道女王」連珍羚在114年全國運動會代表新北市重出江湖,也從57公斤升級改戰63公斤,最終靠著三角絞擊敗台中市李宛庭,完成另類9連霸。連珍羚在去年巴黎奧運後就宣布退休,這次在全運會復出實力依舊,一路過關斬將奪金,她笑說,其實一開始還有點累,但也是把每一場比賽都當最後一場比賽在摔。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中國前外長被消失兩年突現身 網傳秦剛出席「青鳥活動」現況曝
「被消失」兩年的中國前外交部長秦剛,被發現出席「青鳥計畫」!根據港媒《星島日報》19日報導,2022年底接任外交部長的秦剛在就任不到一年,就突然消失在公眾視野,2023年7月便被免職,從此下落不明。想不到近期中國北京國際音樂節上一張照片,竟然看見秦剛的身影,且背板上明確標示日期為2025年10月17日的「溯洄浪漫 直抵今音-青鳥計畫」,照片一出很快就引起熱烈討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自維聯合政權成立 高市早苗篤定成日本首位女首相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東京20日專電)日本自民與日本維新會今天簽署聯合執政協議書,宣告「自維聯合政權」正式成立。維新將在明天臨時國會的首相指名選舉中支持自民總裁高市早苗,日本幾乎篤定誕生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中央社 ・ 1 天前
美軍火商:打造台成超多刺豪豬
美國軍工新創公司Anduril創辦人拉奇(Palmer Luckey)透露,自家有一項「中國27」指導政策,所有的武器研發與製造都以「中國可能在2027年入侵台灣」為想定。他反對美國介入戰爭,不必為他國捐軀,而是把台灣打造為「超多刺的豪豬」。
中時新聞網 ・ 1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