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曝兒童殺手「腸病毒71型」隨時可能大流行...如何降重症死亡風險?專家這樣建議
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醫師提出預防方法。(圖為示意,圖片來源/freepik)
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簡稱EV71)是一種常見於嬰幼兒的病毒,主要引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峽炎。然而,腸病毒71型感染有時可能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併發症,如腦炎、腦幹腦炎,甚至致命的心肺衰竭,因此被稱為「兒童殺手」。
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疾管署指出,比較特別的是,雖然世界各地的報告大多發現,感染腸病毒71型後,發生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但是嚴重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只出現腦膜炎、輕微腦炎、肢體麻痺等非致命性的併發症,有的則像1998年台灣的流行一樣出現死亡病例,包括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日本都有過類似的情形
過去,腸病毒好發於每年春夏,到冬天就會結束,但今年疫情持續到年初才降溫。「腸病毒隨時可能大流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提醒,新冠疫後免疫負債尚未還清,造成腸病毒悶燒,去年秋冬疫情持續蔓延,預估今年腸病毒案例恐再創高峰,更擔心多年未流行的腸病毒71型捲土重來,呼籲家長在流行季前帶孩子施打疫苗。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從去年4月中旬開始流行,直到今年1月中旬才低於流行閾值,正式脫離流行期。
腸病毒71型高重症死亡率,6歲以下兒童成重災區
黃高彬表示,「去年腸病毒疫情比較特殊,一般來說,腸病毒好發於每年4至6月及9至10月,春夏疫情規模通常較大,進入冬天就會結束。但這次秋冬疫情延續至今年初才逐漸減少,可能與免疫負債有關。」
黃高彬提醒,免疫負債問題恐怕會持續到今年底,「今年腸病毒案例多於去年是可以預期的,腸病毒共有超過百型的病毒,根據實驗室監測顯示,去年秋冬腸病毒社區主要流行克沙奇病毒,不排除今年春天由其他病毒型主導,尤其擔心近年較少見的腸病毒71型可能會突然來襲。」
台灣於1998年爆發首波腸病毒嚴重疫情,當年造成405例重症兒童,奪走78名孩童性命。黃高彬回憶起那段腸病毒71型給全台灣感染科醫師的「震撼教育」,至今仍歷歷在目,此後腸病毒71型疫情大約以每3至4年為爆發流行週期,大多數病例都是6歲以下兒童。他分析,「疫情週期與學齡前幼童世代有關,當沒有抗體的孩子累積到一定程度,腸病毒71型便會在社區引發大流行。」
黃高彬表示,原本預期2019年至2020年會再度爆發腸病毒71型疫情,但受到新冠疫情防疫措施影響,戴口罩、社交距離等改變了台灣腸病毒疫情的流行趨勢。隨著口罩令解除,社區2023年開始出現零星病例,2024年疫情比2023年更加嚴重。到了2025年,隨著孩子的人際互動增加,戶外教學等活動恢復,加上免疫負債問題,疫情仍在持續攀升。
安特羅腸病毒71型疫苗完整三期臨床大公開:保護力達99.21%
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當時擔任衛生署長,在接手國光後,全力推動國衛院技轉的腸病毒71型疫苗,終於在2023年推動腸病毒疫苗上市,也在最近公布完整三期臨床試驗。
根據安特羅腸病毒71型疫苗最新公開的完整三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疫苗保護力達99.21%,且可降低因腸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住院機率。至於家長擔心的副作用問題,安特羅表示,因為此疫苗抗原含量和佐劑含量較市面上其他疫苗產品來得低,副作用相對少、安全性高,連發燒比例都較低。
報告指出,這份台灣、越南共3993名兒童參與的試驗,其中接種疫苗後僅在越南收集到1例感染病例 ,經統計計算保護力高達99.21%。黃高彬表示,「沒有任何疫苗能百分之百預防感染,台灣有2款腸病毒71型疫苗,製作方法相同,均獲得食藥署核准,其中委託國光生技生產的安特羅腸病毒71型疫苗僅需接種2劑、間隔28天,對兒童抗體產生效果好,因只需接種2劑,使用上的方便性成為家長考量因素,也可避免忘記接種時程。」
黃高彬表示,近年腸病毒71型盛行率較低,許多家長逐漸忽視威脅,但腸病毒71型重症率和死亡率仍相當高,疫情往往悄然發生,即使社區內僅有零星病例,一旦感染引發重症風險恐難以承擔。
黃高彬也分享中國附醫的腸病毒71型疫苗臨床使用情況,他提到,市售2款疫苗皆在中國附醫提供施打服務,因保護力與每劑費用相近,他發現大多數家長傾向選擇方便接種、花費較少的2劑型腸病毒疫苗。現階段腸病毒71型疫苗皆屬於自費疫苗,理想情況下,未來可視需求成為公費疫苗,以利提升民眾對此疫苗重要性的認識,讓疫苗接種更為普及。
疾管署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高危險群
目前腸病毒71型疫苗可經醫師評估自費接種,疾管署也已請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將腸病毒71型疫苗納入114年度新興醫療科技與衛生福利政策效益評估研究計畫項目之一,將針對該疫苗進行更完整的效益評估研究。
疾管署指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一般於出生後1至14天發病,感染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症,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請準媽媽懷孕期間應注意手部及呼吸道衛生,產前14天至分娩後如有發燒、咳嗽、喉嚨痛、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家中成人或幼兒等接觸者應落實以肥皂勤洗手,如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疾管署再次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更多信傳媒報導
9成8企業有意願聘用應屆畢業生 專家曝:2025新鮮人起薪有兩大利多
知名隱形牙套爭議延燒》自救會揭進口漏洞...專家分析隱形牙套商業模式的潛在危機
高盛看衰美股 6波修正剛開始 摩根大通也轉為看跌後市
其他人也在看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他耳朵「1處冒焦黑斑點」!檢查竟罹大腸癌 醫嘆:第三期了
耳朵異狀也可能透露大腸健康!中醫師吳宏乾分享,他曾在義診時遇到一名患者,因長期失眠前來求診,發現對方耳廓附近出現「焦黑色斑點」,且有腹瀉、排便帶血等狀況,推斷可能是大腸出問題,患者趕緊到醫院做檢查,發現患「第三期大腸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天天喝珍珠奶茶!32歲男司機「精蟲變成碎片」 悲涼下場曝光
珍珠奶茶香甜好喝,不過切記別「當成水喝」!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分享一起案例,這名年僅32歲的貨車司機,每天都來杯珍奶,結果結婚兩年他的妻子都沒有懷孕。他到醫院診斷後發現,空腹血糖竟然高達近680 mg/dL,幾乎無法分泌胰島素,甚至「精蟲都變成碎片」,相當駭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日本流感大爆發!醫揭「海外感染真相」:90%重症因硬要玩 教6招自保
流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人在國外,醫療不熟、語言不通、身體又虛,那才是真正的重症風險。重症醫師黃軒分享,只要做到以下6招,你不只能避免海外被流感「電爆」,甚至能讓你的旅行更輕鬆、更安全、更自在! 如何避免在海外得流感重症? 1、出國前至少2週打一劑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所有出國族客的最強護身符。研究顯示:可降低 40–60% 感染風險;病程較短、重症與住院率大幅下降。2、長途飛行記得「保濕鼻腔」很關鍵飛機上的濕度常低於 20%,比沙漠(25%左右)還乾。乾燥鼻腔會讓黏膜防禦力下降,讓病毒更容易黏上你。飛機上的「鼻腔保命三步驟」:.生理食鹽水噴鼻:每2–3小時補一次水分,讓黏膜保持「濕潤+活著」。.多喝水:不是口渴才喝,是持續補.不要喝酒:酒精會讓黏膜更乾,更脆弱。而且在飛機上代謝酒精會更慢,頭會更痛。3、隨身攜帶「抗流感的急救包」.口罩:密閉人群=病毒高速公路。戴著就對了。.乾洗手:每次摸過門把、桌面、電梯按鈕→手不是手,是病毒停機坪。兩滴酒精,比你想的更管用。.生理食鹽水鼻噴劑:讓鼻腔一直處於「濕潤防守模式」。保持濕潤→纖毛活動正常→病毒難黏上。乾燥=病毒穿牆模式ON。.加碼妙招:在
常春月刊 ・ 14 小時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1 天前
嘴巴長皰疹不只是免疫差!醫揭「大腦未來風險」 曝5建議:讓身體語言變保護行動
嘴角的小水泡,與大腦退化暗藏祕密連結?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表示,在門診裡,他常聽到這樣的話,「張醫師,我嘴巴最近又長皰疹了,是不是太累了?」大家對唇皰疹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壓力太大、熬夜太多、免疫差等表層原因,但其實小小的皰疹,背後可能是在提醒「大腦未來的風險」。
鏡報 ・ 11 小時前
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只剩12萬劑 「三類人」再不打恐落空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正式轉冷,疾管署預估最快12月上旬就會再有一波流感疫情上升,打疫苗手腳可得快!台北市衛生局今(18)日公布,截至11月17日止,台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僅剩餘約12.3萬劑,呼籲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者等符合公費疫苗接種資格者應儘速接種。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統計10月1日至11月16日,台北市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總計有30例...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李多慧長年維持48公斤!早餐吃「蘋果沾花生醬」 自製菜單公開:好吃又能減肥
南韓啦啦隊女神李多慧來台超過3年,在球場上跳舞時充滿爆發力,但私下形象又相當親切可愛。外界常好奇她如何在保持良好體力的同時,又長年把體重控制在48公斤,她近日在 YouTube 上傳新影片,難得公開日常飲食控制方法,立刻吸引大量粉絲點閱討論!
姊妹淘 ・ 1 天前
糖尿病悄悄「偷視力」 三分之一患者不知已視網膜病變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糖尿病多年高居十大死因之ㄧ,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糖尿病友超過200多萬,但多數人易忽略的是,糖尿病不僅影響血糖,更可能「偷視力」。亞東醫院眼科部主任王嘉康警告,臨床統計發現,近三分之一糖尿病患可能已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卻毫無自覺,而糖尿病患失明的風險高達一般人的25倍。 亞東醫院即日起至21日舉辦「守護甜蜜視界~...
匯流新聞網 ・ 8 小時前
自律神經失調的真正原因!學會2技巧讓身心快速回穩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實測曝光!瘦瘦針停打1年「體重回彈14%」 醫:不可能一勞永逸
瘦瘦針減重藥物「猛健樂」雖然效果顯著,但許多人關心停藥後體重是否會快速反彈。根據一項刊登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JAMA》的大型臨床試驗,停藥一年後體重平均反彈14%,雖然未完全回到治療前狀態,但也證實減重如同馬拉松,沒有任何減重方法能「一勞永逸」。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真有魔力?她多年「被自己鼾聲雷動吵醒」 一躺「神奇沙發」卻爽睡5小時!醫揭原因
被自己的打呼聲吵醒,是什麼樣的痛苦?一名年輕女子多年來夜夜受折磨,直到在「神奇沙發」上意外睡著5小時,完全沒有被自己的鼾聲吵醒!她以為沙發會魔法,沒想到檢查結果揭露真正原因——竟然是「姿勢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鏡週刊Mirror Media ・ 9 小時前

冬天「喝1飲品」醫大推!助暖身、促進代謝 還能穩定血糖
天氣逐漸轉冷,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情形,除了添衣保暖外,也可適量飲用薑茶。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提到,最新研究發現,薑不只有助於抗發炎、抗氧化,還能擴張末梢微血管、增加循環,達到暖身的作用,而冬天泡薑茶優先選老薑,若怕辣可用嫩薑,但保暖效果較溫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女星驚見甲狀腺結節!3營養素護甲狀腺 2飲食法助防癌
51歲台語歌手楊慧絜半年前做全身健康檢查時,赫然發現有3顆甲狀腺結節,讓她擔心影響嗓音。哪些飲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營養師黃淑惠提醒,甲狀腺亢進患者要控制碘的攝取,而維生素D、硒、鋅是保護甲狀腺的重要元
健康2.0 ・ 17 小時前
奮力抗病魔/獨家!甲狀腺引發眼疾 高慧君動3次手術恐失明
高慧君2年多前因甲狀腺問題引發罕見的單眼斜視,手術後並未完全痊癒,眼睛只恢復8、9成,近日她連動3次手術,因為凸眼而做眼窩減壓手術,甚至全身麻醉、削骨,她也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如果無法修復,大不了回山上養雞種菜。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晚期存活率僅5%!他長年菸檳酒突出現吞嚥不順 一檢查竟罹「2癌症」
48歲的張先生長年抽菸、喝酒、嚼檳榔,今年初出現喉嚨異物感與吞嚥不順,本以為只是發炎,至耳鼻喉科檢查卻發現下咽部有腫瘤。進一步胃鏡檢查又在食道中、下段發現癌變,經切片確診為「鱗狀細胞癌」,並已合併淋巴轉移,為第三期食道癌合併第四期下咽癌。(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50歲後怎麼吃?逆齡飲食大公開 喝這杯輕鬆入睡
進入50歲後,女性身體開始發生巨大變化,更年期的困擾成為生活中的一大挑戰。如何輕鬆應對更年期?怎麼做能延緩衰老呢? 延緩衰老有方法 這食物要多吃 整形外科醫師林蓁指出,女性進入50歲後,女性荷
健康2.0 ・ 1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