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纏身10年 高頻熱凝療法減痛重獲行動力
【NOW健康 林郁敏/新北報導】一名85歲黃姓老翁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超過10年,關節嚴重變形、疼痛難耐,長年來嘗試過多種非手術治療,效果皆有限,甚至需服用高劑量止痛藥控制疼痛,後來只能依靠輪椅代步。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李宜軒評估黃姓老翁的狀況已符合換人工關節的條件,但考量年紀及手術風險,最終以「高頻熱凝療法」緩解黃姓老翁的疼痛,治療一周後,患者的疼痛減輕七至八成,也順利恢復行走能力。
▲高頻熱凝療法以X光定位將電極導針導引至膝蓋的三個主要感覺神經叢,藉由熱能與電效應,麻痺痛覺神經。(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退化性關節炎盛行 60歲以上國人約半數受其苦
根據台灣統計,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影響,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且有年輕化趨勢。李宜軒醫師指出,現今50歲出頭就出現膝關節骨刺或關節磨損的患者數量提升,多與不正確的運動姿勢、劇烈運動造成的過度磨損,或完全缺乏運動、肌肉萎縮有關,初期症狀多以關節出現「喀拉喀拉」的摩擦聲響、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痠軟為主,中期會出現活動時疼痛、關節活動度下降,進入中後期,疼痛甚至在休息時也持續存在。
到了疾病晚期,患者由於膝關節軟骨已完全磨損,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即可能面臨膝關節提早退化,最終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李宜軒醫師說明,診斷上,退化性關節炎可透過X光查看軟骨縫隙、有無骨刺等,結合身體檢查觀察關節的穩定度、疼痛情況以及是否積水,藉此評估退化程度。原則上,中度以前多能藉由藥物、復健、肌力訓練、生活調整與體重控制改善,中晚期的患者則可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但針對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手術的患者,則可採用「高頻熱凝療法」止痛。
高頻熱凝療法降低關節退化疼痛 成效維持一、二年
李宜軒醫師表示,高頻熱凝療法過往多用於椎間盤突出、滑脫等脊椎神經壓迫造成的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的止痛治療,近來也運用至膝關節退化。執行方式是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以X光定位將電極導針導引至膝蓋的三個主要感覺神經叢,確認施行目標後,接上電源線輸出高頻電波,藉由熱能與電效應,使引起疼痛的神經失去傳導疼痛的能力,降低疼痛。
為確保施行過程中未傷及運動神經,治療前會進行不同電量測試,並請病患活動膝蓋,在確定不影響日後活動的情況下進行治療。一般而言,效果會在術後當下至一周內顯現,普遍可維持半年至一到兩年,因人而異。但若有急性感染、心律調節器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即不適用此治療,需由醫師進行評估。
膝蓋要使用一輩子,李宜軒醫師呼籲,民眾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若膝關節出現不適應盡早就醫,切勿拖延至晚期或自行尋求未經驗證的民俗療法,以免錯過治療良機,甚至二度傷害。現今醫學發達,有多種止痛選項,害怕開刀的患者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 首圖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你吃「乾淨飯」了嗎?孫儷減脂法登熱搜 營養師揭關鍵
▸台灣逾4成長者自評健康狀況差 憂鬱比例隨著年齡增加
其他人也在看

快檢查!家中這2用品恐暗藏重金屬 長期用恐傷腎還致癌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家庭重視健康飲食,卻可能無意間從日常家居用品中攝入重金屬,造成身體的危害,外媒就點名兩種家中常見的用品,看似光亮、方便,但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隱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連吃「這水果」4天差點爆肝!醫聽完吃法直呼太可怕
水果常被視為健康食品,但吃法若不當,同樣可能讓身體亮紅燈。日本一名肝臟專科醫師就分享臨床案例,指出一名患者因連續多天吃下一大串麝香葡萄,結果肝功能數值突然惡化,所幸在停止食用後才逐漸恢復。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醫師認證!「6大晨間習慣」護腦又防失智 早餐吃這個效果翻倍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佔了失智症成因的六至七成。對此,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小習慣可以在預防阿茲海默症上發揮極大的作用,只要在早晨養成6種習慣,就可以大大降低罹患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大腸癌疫苗來了!台大研究:預防、治療皆可「腫瘤縮小近8成」
大腸癌威脅國人健康問題有望獲得新解方。台灣大學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團隊利用「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技術,成功開發大腸癌「預防+治療」雙效疫苗,動物實驗顯示能使轉移至肝臟的腫瘤體積及數量減少約8成。
中天新聞網 ・ 21 小時前
運動降膽固醇「早上vs晚上」哪時最好?專家解答 差別出乎意料
當你拿到健檢報告,發現膽固醇比預期高時,可能會感到緊張不安。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提醒,該是時候調整生活習慣,例如重新把運動排進日程,幫助降低數值。研究顯示,運動能幫助改善膽固醇,降低「壞的」LDL 膽固醇,並提升「好的」HDL 膽固醇。不過,如果想讓努力更有效,你或許會好奇:有沒有特定時間運動更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對此,eatingwell網站訪問了心臟科醫師、運動營養師與健身教練。 運動有最佳時間嗎? 目前沒有一致的結論,是否早晨、下午或晚上運動對降膽固醇最好。心臟科醫師 Aaron Feingold 表示,依個人狀況而定,但有研究顯示,早晨運動在膽固醇管理上可能略佔優勢。他解釋,人體的晝夜節律會影響脂肪代謝,膽固醇生成在夜晚達到高峰;早晨運動能打斷這個循環,並在白天提升 HDL 水準。例如,一項針對年長者的研究發現,早晨運動者的 LDL 膽固醇明顯低於下午運動者。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早晨運動與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中風風險有關,而膽固醇在這兩種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過,下午或晚間運動也有其優勢。運動營養師 Marie Spano 指出,研究顯示,晚間運動可能比早晨運動更能降低血中膽固醇。因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小學時最高,長大卻沒再長」醫曝1原因惹禍! 常吃番茄醬、水餃注意
你有沒有這樣的印象:小學2、3年級時,班上總有1位個子很高的女同學,臉上長粉刺、痘痘,還泛著油光,看起來比同學們成熟許多,但10、20年之後,她還是維持和當初一樣的身高。其實,這很可能就是性早熟的表現。 中樞性早熟大多無病因 遺傳、腦部創傷皆有可能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牛道明部長表示,性早熟的定義是指女生8歲以前、男生9歲以前開始出現第2性徵,女孩的乳房漸漸長大,這時乳房有小硬塊,摸起來會感到疼痛,男生則是睪丸漸漸長大,以醫院門診測量儀器來看,體積大於4c.c.以上的程度代表發育了。一般性早熟分成周邊型及中樞型2種,牛道明部長說明,周邊型一般較為少見,約佔性早熟的10%可能的病因子包括患有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腎上腺腫瘤等疾病,或是孩子擦了含女性賀爾蒙的化妝品、誤吃到避孕藥而造成。而中樞型性主要是下視丘、腦下垂體慢慢的發育所引起的性早熟,有些人可能是家族遺傳,也可能是小時候有過頭部創傷,但絕大多數患者是沒有原因的。 臨床觀察發現:男生性早熟患者的人數有增加趨勢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楊佳鳳發現,這3至5年來,男生性早熟患者的人數增加了,尤其是10至12歲這個年齡層,雖然還沒發現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每天偷偷幫脂肪加班!醫揭變胖10生活陷阱:無糖飲料、熬夜滑手機全都中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沒吃很多」,但體重計卻無情地往上爬?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揭露讓你「悄悄變胖」的生活陷阱,他說,不是你吃太多啦!胖,不一定是嘴巴的錯。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每天多吃1食物,可降低罹患乳癌、大腸癌、胃癌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
幸福熟齡 ・ 1 天前
長期住院只為「每天打一次點滴」?健保新制上路,9感染症可「門診點滴」治療:打完還能回公司上班
為紓解全台病床不足與偏鄉醫療資源不均問題,衛福部健保署自8月起推動「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納入健保給付新制,開放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骨髓炎、脊椎感染、敗血性關節炎、心內膜炎、術後及醫療器材相關感染等9大感染症適用。只要患者病情穩定、能自理生活,就能透過「門診點滴」完成療程,不必長期住院,為高齡者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
幸福熟齡 ・ 18 小時前
不是每種魚都降血脂!醫點名「這4種」才有效:防糖尿病、脂肪肝
魚肉有益健康,眾所週知。醫師魏士航表示,眾多研究顯示,魚油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週吃3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性魚,例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就能達到理想攝取量,但若吃鱈魚、鯛魚、養殖魚等Omega-3含量低的魚,上述保健效果就恐大打折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百萬粉吃播網紅體重飆到175公斤 !動切胃手術保命 專家說話了
綜合陸媒報導,近年來獵奇型吃播內容在平台演算法推波助瀾下爆紅,但背後的健康代價令人憂心。據業界人士透露,部分主播為吸引流量,不僅長期暴飲暴食,甚至有人為了更快吞食大量食物而切除味覺神經,嚴重危害身體。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醫師李曉翠指出,長期過量進食會造成...
CTWANT ・ 1 天前
從椅子站起來會頭暈?小心不是低血壓而是「它」作祟!恐害中風、腎臟病
突然從椅子上站起來會頭暈眼花?小心不是低血壓,而是姿勢性高血壓作祟!醫師表示,目前普遍將從坐姿站起來的時候,收縮壓上升≥20 mmHg為姿勢性高血壓標準之一,並將其視為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臟病、
健康2.0 ・ 1 天前
生病吃不下≠惡化 應補充「這2種液體」!千萬別強迫進食
人生病時常沒食慾,醫師張家銘表示,這時身體正在啟動「節能修復機制」。根據研究,人體免疫細胞,在感染時會改變吃的東西,身體會暫時降低對葡萄糖的使用,轉而燃燒酮體、乙酸與乳酸這些替代燃料,以便讓免疫系統穩定運作。因此,當發燒、喉嚨痛、沒胃口時,不需要強迫進食,而是適當地補水、補電解質、輕微斷食幾餐,反而能讓代謝自然轉換到「免疫模式」,支持T細胞運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高齡爸爸「每20顆精子壞1顆」 孩子自閉症、癌症風險全都升!
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研究指出,男性精子會隨年齡增長產生變異,可能導致後代罹患自閉症及癌症風險增加。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分享這項研究結果,指出男性年齡對生育的影響不容忽視,打破過去僅關注「高齡產婦」風險的觀念。
中天新聞網 ・ 18 小時前
認識「史迪爾氏症」 當免疫系統對自己開戰恐猝不及防
高燒不退、全身痠痛、皮膚冒出紅疹,這些症狀聽起來像是普通感冒,卻可能是罕見免疫疾病「成人型史迪爾氏症」的警訊。近期一名空服員短時間內病情急轉直下離世的案例,讓這個陌生的疾病名稱浮上檯面。這種發生率僅百萬分之1.5的罕見疾病,也是現代人需要面臨的健康危機。
NOW健康 ・ 1 天前
低脂食物=變胖!醫破「健康餐」迷思:一堆OL錯了
現代人努力對抗肥胖,標榜低脂的健康餐頗受歡迎,但醫師黃軒表示,低脂食物通常高糖、高澱粉,為了增加口感,業者會在其中添加糖分,民眾以為在減脂,其實在增糖。醫師李思賢也表示,外食族可就近在自助餐店選用多種原型蔬菜、白飯減量,就可以低價獲取健康飲食的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50歲後別小看腳跟痛!婦人半年內小腿萎縮、跛行 醫師提醒這些警訊別再拖
「走路有點卡、腳痛一下沒關係」是許多人的心態,但小小腳踝傷若輕忽不理,恐怕會釀成終身跛行的大禍。一名55歲婦人半年內從拉傷到小腿萎縮、行動困難,所幸靠微創手術才重拾行動力。醫師提醒,對50歲以上壯世代
健康2.0 ・ 1 天前
台灣醫療加速崩壞 醫沉痛示警:未來5年,請不要生病!
台灣引以為傲的健保體系,其核心的「救命醫療」品質正亮起史無前例的紅色警訊!新陳代謝科醫師許哲綸今(19)日在臉書粉絲專頁上沉重發文,指出由於健保給付價格長期凍結且不合理,與高報酬的醫美、健康管理等自費市場形成巨大落差,導致醫護人力與藥物等核心資源正從健保體系中「加速」流失。他對當前「醫療寒冬」的窘境表達強烈憂慮,並向全民喊話:「在環境改善前,未來五年內,請盡量不要生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胃脹氣、打嗝竟是癌症找上門!35歲女罹胃癌擴散全腹腔
一名35歲女性因胃脹氣、打嗝等症狀拖延就醫,最終確診為胃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整個腹腔。醫師提醒,約15%的胃癌發生在年輕族群,特別是分化不良型胃癌更易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4大高風險族群應提早進行胃癌篩檢。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