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食毒菇恐致命!毒菇中毒症狀、緊急處置與預防方式一次看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每逢雨季或氣候濕潤時節,山林與郊外常可見野生菇類冒出頭來,看似鮮嫩可口,但其中卻潛藏致命危機。台灣每年都有民眾因誤食毒菇而送醫,甚至導致肝腎衰竭等嚴重後果。若缺乏正確辨識知識,隨意採菇食用,可能付出生命代價。
誤食毒菇真的有這麼危險?
菇類是許多家庭餐桌上的常見食材,但自然界中存在種類繁多的野生菇類,部分品種外觀與可食用菇相似,難以透過肉眼分辨。根據文獻統計,全球已知的菇類超過一萬種,其中約有 50 至 100 種具有明確毒性。這些毒菇所含的毒素類型多樣,不僅作用器官不同,潛伏期也長短不一,臨床上已知至少有 14 種不同的中毒症候群,對於診斷與處置帶來極大挑戰。
在台灣及其他地區,毒菇中毒常見的情境包括:
自行上山採集菇類時,誤將毒菇當作食用菇
接受親友贈送自採菇類,未經辨識即烹調食用
幼童在戶外遊玩時,出於好奇誤食不明菇體
其中最具致命性的毒菇之一為毒鵝膏(Amanita phalloides),屬於含有amatoxin 類毒素的菇種。此類毒素會破壞肝細胞,導致急性肝衰竭。研究指出,即使僅食用 1 至 2 朵中型菇傘,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甚至死亡,且其毒性在高溫下仍無法完全被破壞,無論煮、炒、烤均無法去除。
毒菇中毒的嚴重性不容輕忽,僅憑外觀或過往經驗判斷菇類安全性極具風險,強烈建議一般民眾勿自行採食野菇,亦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菇類產品。唯有提升辨識知識與風險意識,才能有效預防毒菇中毒事件的發生。
中毒症狀依潛伏期可分兩大類
毒菇中毒的臨床表現多樣,主要取決於所攝入毒素的種類與潛伏期長短。醫學上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
1. 短期潛伏型中毒(6 小時內出現症狀)
這類中毒常在進食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明顯症狀,主要以腸胃道不適為主,例如:
嚴重噁心、嘔吐
腹瀉、腹部絞痛
多數情況與胃腸道刺激性毒素有關,雖不至於致命,但患者仍可能因大量失水與電解質流失而出現虛弱、脫水等情形,需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並密切觀察。
部分短潛伏型中毒也可能來自迷幻菇類,中毒者會出現:
視覺或聽覺幻覺
情緒波動、焦慮或迷失感
嚴重者可能出現意識混亂或行為異常
此類中毒雖少有致死風險,但在精神狀態尚未穩定前應避免單獨行動,以防發生危險行為。
2. 延遲性中毒(6 小時以上出現症狀)
潛伏期超過 6 小時的中毒情形,需特別提高警覺,這類毒素通常作用於肝臟或腎臟等重要器官,致死率相對較高。最具代表性的毒素為 amatoxin,常見於以下劇毒菇類:
毒鵝膏(Amanita phalloides)
毀滅天使菌(Amanita virosa)
中毒後的臨床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期(6–24 小時):出現劇烈的噁心、嘔吐與水樣腹瀉,類似嚴重腸胃炎,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甚至休克。
第二期(24–48 小時):症狀暫時緩解,患者看似恢復,但此時肝臟毒性反應正悄悄進行,肝功能指數逐漸惡化。
第三期(2–6 天):進入急性肝衰竭階段,患者可能出現黃疸、出血傾向、意識混亂、腎功能受損,嚴重者可能進展至肝性腦病變或死亡。
延遲性毒菇中毒往往在症狀緩解時被誤以為「已經好轉」,反而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因此,只要潛伏期超過 6 小時者,即使症狀輕微,也應立即就醫,接受血液檢查與肝腎功能監測,以利早期介入治療,降低死亡風險。
誤食毒菇中毒,第一時間該怎麼做?
如果懷疑有人誤食毒菇,請立刻遵循以下步驟:
立即就醫:毒菇中毒處置爭分奪秒,切勿自行催吐或等待症狀發作。請攜帶剩餘菇體一併送醫,協助毒物辨識。
勿自行食用草藥或偏方解毒:尚無證據證實民間解毒偏方有效,反而可能延誤治療。
保持通話暢通,與毒物中心聯繫:可撥打衛福部暨臺北榮總毒物中心(24小時免費專業諮詢專線:02-28717121)提供即時判斷與建議。
記錄潛伏期與症狀時間點:提供準確資訊,有助醫師判斷可能中毒種類與潛在毒素。
遠離毒菇中毒風險:牢記「不採、不食、不猜測」三原則
為避免誤食毒菇導致危及生命的中毒事件,民眾應嚴守以下三大預防原則:
不採:不採集任何不明來源或無法明確辨識的野生菇類,即使外觀與常見食用菇類相似,也可能具有劇毒。
不食:不食用未經專業鑑定的菇類或自製、來歷不清的菇類製品,包含醃漬、曬乾、冷凍處理的形式。
不猜測:不根據顏色、氣味或傳言來判斷菇類是否可食。即使外觀潔白、無異味,也不能代表無毒。
即使具備多年採菇經驗者或所謂的「野菇達人」,也曾因誤判而誤食毒菇中毒。許多毒菇與可食菇極為相似,僅靠外觀或經驗判斷並不可靠。因此,民眾應避免任何形式的野菇試食行為,才能有效預防中毒事件的發生。
參考資料
Wiegand, T. J., Burns, M. M., & Ganetsky, M. (2025).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evaluation of mushroom poisoning. UpToDate. Retrieved October 6, 2025,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clinical-manifestations-and-evaluation-of-mushroom-poisoning
Peredy, T. R., Burns, M. M., Ruha, M., & Ganetsky, M. (2024). Amatoxin-containing mushroom poisoning (eg, Amanita phalloid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pToDate. Retrieved October 6, 2025,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amatoxin-containing-mushroom-poisoning-eg-amanita-phalloides-clinical-manifestations-diagnosis-and-treatment
Wiegand, T. J., Burns, M. M., & Ganetsky, M. (2025). Management of mushroom poisoning (except amatoxin-containing mushrooms). UpToDate. Retrieved October 6, 2025,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management-of-mushroom-poisoning-except-amatoxin-containing-mushrooms
楊振昌, & 李凱如. (2025). 雨季蕈菇茂盛:誤食毒蕈恐致命. 臺北榮民總醫院 臨床毒藥物諮詢中心發表衛教資料, 發文日期:114年8月7日.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誤食毒菇恐致命!毒菇中毒症狀、緊急處置與預防方式一次看
其他人也在看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空腹血糖210!54歲男靠3招不吃藥降血糖 連血壓血脂也變正常
54歲男上班族員工健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10mg/dL,因為自己的爸爸就是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過世,決心不靠藥物、力行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改變逆轉三高。他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控制碳水化合物與油脂攝取等方
健康2.0 ・ 6 小時前
這水果可防糖尿病!研究:還能護眼又通便「增加抵抗力」
近來氣溫驟降,正值流感、腸病毒等疾病肆虐之際,民眾可攝取高營養的水果來增強抵抗力。營養師李婉萍表示,百香果不但含有蛋白質、鈣、鎂、維生素C,也有鉀離子和維生素A。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適量百香果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她靠「1飲食法」狂瘦25公斤,暴食症不藥而癒…別到50歲才知道,這些「超級食物」越吃越不健康
搭上那些被廣為推薦的營養食物熱潮,你開始吃大量的杏仁、菠菜、薑黃、黑莓、藜麥或黑巧克力等,卻覺得愈來愈沒有活力、身體虛弱,或許是你最愛的「超級食物」背後,藏著一個隱形殺手,那就是許多植物都會製造的化學毒物:草酸。我也曾為了實行健康飲食,在不知不覺間攝取過量草酸,導致身體愈來愈不健康。在步入50歲時,才終於找到病根……
幸福熟齡 ・ 1 天前
優格空腹吃反而浪費!營養師揭「最佳黃金時段」 這1時間點吃小心會變胖
優格以牛奶為主要原料,營養豐富、熱量低,是許多人維持腸道健康與控制體重的首選發酵食品。但「hint-pot」網站中,營養師指出,吃優格的時間點不同,益生菌與營養素的發揮效果也會差很多。 空腹時吃優格的影響? 空腹吃優格並非絕對不好,但在飢餓狀態下,胃酸酸度高,容易讓雙歧桿菌、乳酸菌在到達腸道前就大量死亡,降低益生菌直接作用的機會。 .早晨剛起床胃酸最強,不建議優格作為第一口食物,可先吃其他食物再搭配優格。.想發揮最大腸道益生效果,建議在用餐中或餐後食用,此時胃酸濃度相對較低。 即使益生菌在胃中被破壞,也能成為腸道好菌的「養分」,間接促進腸道健康。搭配富含寡糖的水果(如奇異果、香蕉)或高膳食纖維的堅果(杏仁、核桃、腰果)效果更好。此外,研究顯示優格中的蛋白質與乳酸能幫助抑制血糖快速上升,熱量低,也很適合作為減重期間的點心。 想護骨? 晚餐時吃更好 鈣的吸收率在夜間較高。白天「破骨細胞」較活躍,夜間睡眠時則是「成骨細胞」修復骨骼的高峰期。 .晚餐搭配優格,可提供骨修復所需的鈣質。.配合含維生素D(魚類、乾香菇、木耳)與 維生素K(納豆、海帶、小松菜、花椰菜)的食物,更有助於鈣吸收與骨骼強化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日本流感大爆發!醫揭「海外感染真相」:90%重症因硬要玩 教6招自保
流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人在國外,醫療不熟、語言不通、身體又虛,那才是真正的重症風險。重症醫師黃軒分享,只要做到以下6招,你不只能避免海外被流感「電爆」,甚至能讓你的旅行更輕鬆、更安全、更自在! 如何避免在海外得流感重症? 1、出國前至少2週打一劑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所有出國族客的最強護身符。研究顯示:可降低 40–60% 感染風險;病程較短、重症與住院率大幅下降。2、長途飛行記得「保濕鼻腔」很關鍵飛機上的濕度常低於 20%,比沙漠(25%左右)還乾。乾燥鼻腔會讓黏膜防禦力下降,讓病毒更容易黏上你。飛機上的「鼻腔保命三步驟」:.生理食鹽水噴鼻:每2–3小時補一次水分,讓黏膜保持「濕潤+活著」。.多喝水:不是口渴才喝,是持續補.不要喝酒:酒精會讓黏膜更乾,更脆弱。而且在飛機上代謝酒精會更慢,頭會更痛。3、隨身攜帶「抗流感的急救包」.口罩:密閉人群=病毒高速公路。戴著就對了。.乾洗手:每次摸過門把、桌面、電梯按鈕→手不是手,是病毒停機坪。兩滴酒精,比你想的更管用。.生理食鹽水鼻噴劑:讓鼻腔一直處於「濕潤防守模式」。保持濕潤→纖毛活動正常→病毒難黏上。乾燥=病毒穿牆模式ON。.加碼妙招:在
常春月刊 ・ 3 小時前
冬天「喝1飲品」醫大推!助暖身、促進代謝 還能穩定血糖
天氣逐漸轉冷,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情形,除了添衣保暖外,也可適量飲用薑茶。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提到,最新研究發現,薑不只有助於抗發炎、抗氧化,還能擴張末梢微血管、增加循環,達到暖身的作用,而冬天泡薑茶優先選老薑,若怕辣可用嫩薑,但保暖效果較溫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蘋果輸了!它維生素C高10倍 能消脂、減肥、防胃癌
馬鈴薯被稱為「地下蘋果」,維生素C卻高出10倍,B1、B2、鐵、磷的含量也比蘋果高,中醫更視為「健脾益氣之良品」,能消脂、減肥,預防胃癌、血管硬化。 常吃馬鈴薯防胃癌 馬鈴薯又名洋山芋,為世界
健康2.0 ・ 6 小時前
8週逆齡2歲!最強抗老飲食曝光 還能抗發炎、穩定荷爾蒙
飲食可能改變基因老化速度!家醫科醫師鄧雯心表示,研究發現,只要執行8週的飲食生活方案,就可以讓生物年齡逆轉2歲。包括多吃深色菜葉、十字花科蔬菜,每週至少運動5天、每次30分鐘等,都能幫助身體抗發炎、變年輕。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女星驚見甲狀腺結節!3營養素護甲狀腺 2飲食法助防癌
51歲台語歌手楊慧絜半年前做全身健康檢查時,赫然發現有3顆甲狀腺結節,讓她擔心影響嗓音。哪些飲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營養師黃淑惠提醒,甲狀腺亢進患者要控制碘的攝取,而維生素D、硒、鋅是保護甲狀腺的重要元
健康2.0 ・ 6 小時前
失控的甲狀腺亢進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醫師教你如何控制甲狀腺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甲狀腺亢進起因於甲狀腺分泌過多賀爾蒙,使身體代謝速度過快,進而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佳潔表示,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為急重症狀況。 造成甲狀腺亢進 自體免疫疾病是最常見原因 吳佳潔醫師指出,甲狀腺位於頸部前方,是一個形狀如蝴蝶的小腺體,負責調節全身的能量代謝與體溫。造成甲狀腺亢進的原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如葛瑞夫茲氏症(Graves’ disease),即身體的免疫系統誤將甲狀腺當作外敵而持續刺激它分泌賀爾蒙。其他原因包括甲狀腺結節或腺瘤過度活躍、甲狀腺發炎導致賀爾蒙短暫釋放、攝取過多含碘食物或服用含碘藥物。 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 視情況需手術或補充賀爾蒙 甲狀腺亢進的治療主要目標是讓賀爾蒙分泌恢復平衡,並減少對身體的過度刺激。吳佳潔醫師提到,初期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透過抑制賀爾蒙製造的藥物來控制病情,必要時可合併心臟用藥以減輕心悸與手抖等不適。治療期間需定期抽血檢查甲狀腺及肝功能,確
健康醫療網 ・ 2 小時前
每天吃「1杯」能抗發炎、降膽固醇!研究證實:豆類能有效改善前期糖尿病
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的最新研究證實,日常飲食中加入一杯豆類,如鷹嘴豆或黑豆,能有效改善前期糖尿病患者的慢性發炎和膽固醇水平。這項發現為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提供更簡單易行的飲食策略。 每天一杯鷹嘴
健康2.0 ・ 1 天前
李多慧長年維持48公斤!早餐吃「蘋果沾花生醬」 自製菜單公開:好吃又能減肥
南韓啦啦隊女神李多慧來台超過3年,在球場上跳舞時充滿爆發力,但私下形象又相當親切可愛。外界常好奇她如何在保持良好體力的同時,又長年把體重控制在48公斤,她近日在 YouTube 上傳新影片,難得公開日常飲食控制方法,立刻吸引大量粉絲點閱討論!
姊妹淘 ・ 18 小時前
一閉眼就睡著?醫揭真相示警:可能比失眠更危險 下午3點別喝咖啡了
你是否也羨慕那些一躺下就能立刻入睡的人?許多人認為「倒頭就睡」代表睡眠品質良好,但醫學研究卻指出,過快入睡可能是健康警訊,表面上看似睡得香甜,實際上可能整夜都在與缺氧狀態搏鬥。 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近十億人 慢性睡眠剝奪狀態下容易「秒睡」 根據2019年發表於《The Lancet》期刊的研究,全球約有9.36億成年人患有輕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中4.25億人患有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這種疾病會導致睡眠期間呼吸道反覆阻塞,血氧濃度反覆下降,使患者處於慢性睡眠剝奪狀態,因此一旦有機會躺下就會「秒睡」。未經治療的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2至3倍,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約30%,中風風險更是一般人的4倍。長期缺氧還會影響大腦功能,導致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增加失智症風險。研究顯示,約70%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同時有肥胖問題,肥胖是此疾病最強的風險因素。 良好睡眠品質不在於入睡速度 而在於整夜睡眠的深度與連續性 在Sleep Medicine Reviews期刊中的雙胞胎研究分析指出,約40%的失眠問題與遺傳因素有關。科學家已識別出數百個與睡眠相關的基因變異
常春月刊 ・ 1 天前
13歲就胖到85kg!可藍自創「柳丁減肥法」狂減35kg 醫警告:種下易復胖因子
藝人可藍以模特兒身分出道,曾出書分享自己從85公斤成功瘦身的經歷,近日上節目《新聞挖挖哇》再度分享細節。她透露,當時使用的是自創的「柳丁減肥法」,花費4年順利地瘦下35公斤,看似相當有效,卻也被醫師指出「容易復胖」。
姊妹淘 ・ 1 天前
自律神經失調的真正原因!學會2技巧讓身心快速回穩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