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根莖類蔬菜」營養成分!營養師「4種低GI蔬果」有效抗糖尿病
根莖類蔬菜常被視為餐桌上的配角,包括紅蘿蔔、馬鈴薯、地瓜、蓮藕、山藥、牛蒡等地下根莖,不僅儲存植物所需的養分,也是人體重要的營養來源,更是均衡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林雅雯分享根莖類蔬菜營養成分以及根莖類蔬菜升糖指數。
根莖類蔬菜,在6大類食物中包括主食澱粉類及蔬果類,含澱粉、纖維素、礦物質、植化素(phytochemicals)和其他營養物質。日常飲食中,根莖類蔬菜被視為一種樸實的配角,實則含豐富營養素,是均衡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紅蘿蔔、馬鈴薯、地瓜、蓮藕、山藥、牛蒡等,這些長在地下的根莖,儲存大量植物所需的養分,更是人體營養的重要來源。
根莖類蔬菜營養成分
根莖類蔬菜包含塊根(如地瓜、紅蘿蔔)、塊莖(如馬鈴薯、芋頭、山藥、蓮藕)、球莖(如荸薺、球莖甘藍)等,它們是天然的能量來源,富含纖維與植物營養素,特別適合純素或全植物飲食者補充碳水化合物與微量營養素。從營養學角度,根莖類不僅是優質的能量來源,其豐富的膳食纖維對腸道健康也有重要作用。
1. 膳食纖維促進腸道健康
根莖類大多富含膳食纖維,對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具有顯著效果。例如地瓜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與非可溶性纖維,其中水溶性纖維能在腸道中形成黏稠膠狀物質,延緩胃排空速度,促進飽足感並穩定血糖;非水溶性纖維則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相平衡,以及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2. 抗性澱粉代謝調節機能
與精製澱粉不同的是,根莖類的碳水化合物屬於複合型,消化速度較慢,能提供穩定且持久的能量。馬鈴薯、山藥、地瓜、芋頭等根莖類冷卻後可形成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屬於一種不可被小腸酵素分解的碳水化合物,進入大腸後可被益生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進而增進腸道屏障功能,並具抗發炎作用。
3. 植化素與抗氧化保護力
根莖類蔬菜中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具有抗氧化與免疫調節作用。許多根莖類蔬菜色澤鮮明,例如紅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可轉化為維生素A,保護視力與免疫功能;紫地瓜含有花青素,有助於抗發炎、抗老化;蓮藕中的多酚類成分也展現抗氧化潛力;牛蒡的綠原酸與菊糖(Inulin)能促進腸道益菌生長,支持腸道菌相多樣性。
根莖類如馬鈴薯、山藥、牛蒡等含有鉀離子,有助於鈉排出,進而調節血壓。此外,多數根莖蔬菜也含有適量的維生素C,能促進膠原蛋白合成與抗氧化防禦,有助於提升鐵的吸收與免疫力維持。
4. 能熱量控制具飽足感
根莖類蔬菜由於含有豐富纖維與澱粉質,容易產生飽足感,適合控制食欲及體重管理時使用,以烤地瓜或蒸芋頭作為點心,比精緻甜點來得更健康。雖然根莖類屬碳水化合物來源,但其升糖指數(GI)相較白飯與白麵低,尤其冷卻後形成抗性澱粉更低,加上其高纖維與水分含量,有助於提升飽足感、降低總熱量攝取。
根莖類蔬菜升糖指數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是用來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對血糖影響的快慢。
升糖指數較高的根莖類:基本上富含碳水化合物,容易快速轉化為葡萄糖,可能對血糖控制不利,例如馬鈴薯、熟紅蘿蔔等,尤其是馬鈴薯做成薯條時。
中升糖根莖類:有地瓜、南瓜、山藥等,地瓜不僅含有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對眼睛健康有益;南瓜富含纖維和鉀,同樣體積的南瓜,熱量只有地瓜的一半。山藥的滑嫩質地來自於豐富的黏液質,而非膠原蛋白,是由多黏多糖組成,也是益生菌喜歡的食物,可改善便祕體質。
低升糖指數根莖類:包含牛蒡、白蘿蔔、生紅蘿蔔等,紅蘿蔔未被煮熟前也屬於低升糖指數的根莖類蔬菜,牛蒡在傳統中醫被廣泛使用,認為具有排毒清血管和改善腸胃健康的功效。而白蘿蔔的熱量低、升糖指數也低,碳水化合物含量也很低,每100克僅有1.9克,適合控制血糖或減重者食用。
南瓜子營養好處多
鬆軟香甜的南瓜有益健康,而南瓜裡的種子雖小,也蘊藏豐富的營養物質,不僅含高抗氧化成分,還能預防老化、維持心臟健康。南瓜子最主要的成分是脂肪,其次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纖維。南瓜子的料理方式十分多元,除了直接吃也可以烘烤或醃製食用,還可以添加到蛋糕或麵包等烘焙類食品,或加入優格、牛奶及湯品等。
Omega不飽和脂肪酸:南瓜子與其他堅果一樣,共通點是含不飽和脂肪酸,南瓜子油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占80%,是好的油脂攝取來源,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血壓調整、血管彈性、降低血液中壞的膽固醇都有幫助,所以被稱為護心食物。
蛋白質比例堅果之冠:南瓜子的蛋白質含量相當高,每100克大約含有30克蛋白質,有助於修復與維持身體肌肉組織。所含蛋白質屬於高質量,因為含有大量必需胺基酸,這些胺基酸對於身體的正常運作及組織修復至關重要,是良好的植物蛋白來源。
纖維助消化、鎂護骨骼:南瓜子的膳食纖維含量很高,每100公克膳食纖維18.4公克,高纖維食物可以協助維持消化道健康,並降低罹患肥胖症及糖尿病的風險。南瓜子中還含有許多人飲食中會缺乏的礦物質「鎂」,人體要有足夠的鎂才能夠形成並維持健康的骨骼,尤其對於更年期後的女性,南瓜子可以幫助預防骨質疏鬆,是很好的天然補充劑。
能抗氧化、中和自由基:南瓜子富含類胡蘿蔔素及維生素E等高抗氧化成分,能夠中和自由基免受侵害,達到保護體內細胞的效果,並有效減少炎症發生,還能夠維持心臟健康。研究顯示,南瓜子油所含的脂肪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包括Omega-3及Omega-6,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壓及膽固醇,幫助排除罹患心臟病的危險因子,有益心血管健康,並協助降低發炎反應。
色胺酸改善睡眠品質:南瓜子所含的色胺酸(Tryptophan)在血清素的合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血清素可使大腦放鬆,並轉化為睡眠不可或缺的褪黑激素,與睡眠品質的調節具有密切關聯。南瓜子是植物性食物中色胺酸含量相對較高的來源之一,根據營養學資料,每100克大約含有0.57克的色胺酸,對於維持穩定的神經功能與夜間睡眠特別有幫助。
不過,由於南瓜子的熱量相對較高,建議每日攝取量控制在一小把(約30克)為宜,尤其是對於正在控制體重或減脂的人而言。另外,市售南瓜子若經過鹽製或調味,應注意鈉含量,避免攝取過量。
(本文獲人間福報授權轉載,原文為:根莖類蔬菜 膳食營養亮點)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馬鈴薯熱量高嗎?減肥可以吃馬鈴薯?關鍵就在「它」教你1招快速吃瘦
平民人蔘「白蘿蔔」功效、挑選一次看!實測「保存3步驟」多放1個月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盤點「根莖類蔬菜」營養成分!營養師「4種低GI蔬果」有效抗糖尿病
其他人也在看

糖尿病破250萬人你的心腎正慢慢被掐死 救器官健康實境秀還加碼減肥秀
你知道嗎?台灣現在光是糖尿病,就已經破250萬人了,每十個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患者。而且每年增加2.5萬人。更驚人的是,8成是又胖又有糖,專業名字:糖胖症。裡頭可不只有血糖作祟,而是一整個「器官系統快累爆」的身體狀況。於是,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在2024年做了一件超務實的事:推全台122家院所一起「入坑」,進行「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獲得治療的883位患者,合計減掉了3708.6公斤、相當一頭大象的重量。
鏡報 ・ 1 天前
豬肉禁宰,吃不到豬肉怎麼辦?營養師教你「飲食4招」不怕少吃蛋白質
近期國內爆發豬瘟疫情,因實施禁宰禁運令,導致豬肉供應量下滑,引發民眾關注飲食上蛋白質來源。營養師表示,這反而是重新檢視飲食習慣的好契機。營養攝取不應僅依賴單一食物,只要適度調整飲食結構、選擇多元蛋白質來源,不僅能維持身體所需營養,也能讓飲食更均衡、更健康。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跑馬拉松會傷膝蓋嗎?膝關節痛、腳底麻⋯醫揭「跑者膝」針灸可解
43歲的李先生是一位長跑愛好者,近期飽受右膝疼痛與足底麻木困擾,接受西醫確診為「跑者膝」,但治療後仍未改善。隨後前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就診,透過針灸治療進行調理後,症狀逐漸緩解,最終成功恢復運動能力。醫師指出,跑者膝是長跑族群常見的運動傷害,若能透過適當熱身、放鬆與多元訓練,可有效預防發生。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停經後出血竟是「子宮頸癌」!婦產科醫揭:必做「1件事」才是預防關鍵
53歲詹女士已經停經三年,但近半年突然出現棕色分泌物與滴狀出血,原以為是更年期自然現象,後因出血增加就醫,確診為早期子宮頸鱗狀細胞癌。醫師提醒,早期子宮頸癌無明顯症狀,異常出血、分泌物或下腹疼痛都可能是警訊,更呼籲女性應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與接種HPV疫苗,建立防癌雙防線。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背痛、駝背不是老化!醫揭「沉默殺手」釀血栓、肺炎 死亡風險飆至18%
許多長輩以為「背痛、駝背、變矮」只是老化現象,其實這些都是骨質流失、骨骼結構塌陷的警訊。聯新國際醫院骨質疏鬆門診主治醫師黃淳邦指出,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報告,台灣女性約三分之一、男性約五分之一,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骨鬆性骨折,顯示「骨本」健康是影響高齡生活品質的關鍵。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補體虛反而變上火!這些食材是燥熱黑名單,5種常見藥膳寒熱屬性一次看
要如何延緩老化?生病、生活習慣不佳、飲食無節、缺乏運動、睡眠品質差的人,都在加速老化過程;採取行動關心自己的健康,就能盡量減少加速老化的風險,維持正常衰老的平和...
早安健康 ・ 1 天前
北市抽驗市場蔬果農藥殘留 辣椒、小白菜、絲瓜不合格
台北市市場處今天(4日)表示,抽驗批發市場906件蔬果農藥殘留,76件不符合規定,包含辣椒、小白菜、絲瓜,皆已報廢,不合規以辣椒最多,因辣椒是農藥殘留高風險蔬菜,所以加強抽驗,小白菜屬於十字花科,蟲本來就多,初判可能為農友用藥未處理妥善。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1 天前
大家都吃錯!國人「3成血脂異常」立冬過度進補恐中風 醫揭3招救心血管
11月7日為24節氣的「立冬」,象徵著冬季正式展開。天氣逐漸轉涼,許多人開始添衣保暖、進補養身,替即將到來的冬天做準備。心臟內科醫師提醒,三成國人血脂異常潛藏危機,民眾在冬季補身的同時,也別忘了「血脂平衡」與「血管健康」的維持。特別是習慣外食、日常飲食偏油重口味的上班族,進補若無節制,恐不知不覺加劇心血管負擔。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不只流感!週五立冬醫示警「3大病恐爆發」:急診湧患者
立冬將至,氣溫驟降恐增加流感、中風、心肌梗塞與肺炎等急診病例,醫師提醒民眾做好保暖、接種流感疫苗,尤其高風險族群更需注意清晨保暖與健康管理,以降低冬季心血管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北市抽驗批發市場蔬果農藥殘留 辣椒等3款不合規
(中央社記者劉建邦台北4日電)台北市市場處今天表示,抽驗批發市場906件蔬果農藥殘留,76件不符合規定,包含辣椒、小白菜、絲瓜皆已報廢,不合規以辣椒最多,因辣椒是農藥殘留高風險蔬菜,所以加強抽驗。
中央社 ・ 1 天前
排尿困擾多年竟是「攝護腺癌」!醫提醒:「3警訊」異常勿拖延就醫
75歲李先生多年來飽受排尿困擾,長期追蹤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偏高,兩度接受傳統隨機切片皆未發現異狀。考量指數漸增,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MRI),結果顯示可疑病灶位於傳統切片難以取樣區,後確診為第三期攝護腺癌。醫師提醒,攝護腺癌屬可早期診斷且治癒率高的疾病,越早發現,治療選擇越多,預後也越佳。
優活健康網 ・ 18 小時前
高麗菜心藏「驚人再生力」!日YTR實測曝2關鍵
國際中心/饒婉馨報導通常高麗菜的菜心都會直接被丟棄,但日本有一名網友Noringo知道「菜心泡水後能長出一片新葉子」,並且好奇是否能種出像外面超市賣的高麗菜。他因此開始進行實測,並把全部的過程拍攝下來,最後剪出一部影片並發到他的YouTube頻道上,觀看數高達1429萬,留言數量也有5千多則。他也在種植過程中,得出2個影響生長的重要因素。
民視 ・ 1 天前
不是含糖飲料!他每天狂喝「這飲品」慘了 醫:終生洗腎
茶和咖啡這兩種飲品在台灣廣受歡迎。然而,隨著研究指出咖啡可能對腎臟有保護作用,有些民眾開始好奇是否可以用茶來替代咖啡。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過去就曾在節目分享專業見解,提醒民眾在選擇飲品時需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地瓜葉含有豐富的多酚、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具有穩定血糖和抗癌潛力,但中醫師提醒,由於其屬性偏涼,不適合涼拌或生食。此外,地瓜葉含有維生素K和高鉀,特定族群應謹慎食用。
中天新聞網 ・ 12 小時前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跌倒是我國年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防跌首要維持肌力與平衡,除了運動之外,也應攝取足夠熱量與蛋白質。不過國人雖然普遍知道蛋白質的重要性,飲食習慣中卻潛藏引發肌少症的風險——早餐蛋白赤字。營養師建議,早餐至少應攝取2份蛋白質,譬如200毫升豆漿就是1份蛋白質,搭配雞蛋、豆製品等,補足早餐蛋白質所需。
幸福熟齡 ・ 1 天前
更年期「腹部脂肪」更易囤積!壯世代女性掌握3招 管理體重好簡單
女性一生中有三個時期特別容易發胖,分別是懷孕後、更年期後以及談戀愛期間。其中「更年期肥胖」問題尤為普遍,主要源自荷爾蒙變化、代謝速率下降以及睡眠品質降低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壯世代女性更要多加注意。
健康2.0 ・ 19 小時前
不是橄欖油!研究證實「這1種油」更能控血糖 醫提醒:千萬別再煮到冒煙
很多人只把芝麻油當調味料,但其實它的健康力道超乎想像!一項最近在BMC Nutrition 發表的新研究針對60位脂肪肝(MASLD)女性的臨床隨機試驗,把她們分成兩組:每天各吃30公克芝麻油或葵花油,並搭配低卡飲食,持續12週。兩組人都瘦了,但在血糖控制上,芝麻油組表現遠遠超過葵花油組。 在12 週後,芝麻油組的血糖相關指標有顯著進步: 1、空腹血糖(FBG):芝麻油組下降18.2 mg/dL,葵花油組僅下降4.3 mg/dL2、空腹胰島素(FSI):芝麻油組下降3.2 µIU/mL,葵花油組只降0.5 µIU/mL3、胰島素阻抗(HOMA-IR):芝麻油組下降1.4,葵花油組僅下降0.34、胰島β細胞功能(HOMA-β):芝麻油組提升15.6,葵花油組僅提升3.2 芝麻油不只是「減重時的佐料」,它能更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胰島素效率,還能增強胰島 β 細胞功能,對延緩甚至預防糖尿病都有潛力。 為什麼芝麻油能降血糖? 芝麻油透過三大途徑幫助血糖控制: 1、代謝途徑:其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能保護胰島β細胞、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並調節脂質代謝基因,減少胰島素阻抗。2、荷爾蒙途徑:M
常春月刊 ・ 17 小時前
身體正在「慢性燃燒」?名醫:必做5件事預防癌症
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會加速老化,還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慢性發炎就像星星之火,會逐漸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不僅加速老化,還會增加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他建議從「吃、補、睡、動、心」五個面向著手改善,這也是長壽的關鍵之道。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醫院說是小手術!12歲男童撞肚動手術 醒來6器官竟全沒了
中國山東傳出駭人醫療事故,一名12歲男童兩年前因腹部撞傷就醫,本以為只是小手術,卻在手術後被切除了包括十二指腸、胰腺、大部分胃與小腸等6個器官,導致他終身無法進食,必須靠注射營養液維持生命。事件曝光後引起輿論譁然,家屬痛批醫院毫無交代,網友也怒問「這是救人還是害人?」。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