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發現乳癌,降低死亡風險:免費乳房X光檢查攻略
為響應國民健康署推動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政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引進最新型乳房攝影系統,提供舒適、不痛的即時乳篩服務,鼓勵40歲以上女性每兩年定期接受公費乳房攝影檢查。
乳房X光攝影是乳癌早期篩檢工具
陽明院區影像醫學科主任王德珍表示,乳房X光攝影是目前國際公認最有效的乳癌早期篩檢工具,可偵測乳腺內微小鈣化或腫瘤,研究顯示定期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0%至30%。公費檢查對象包括40至74歲女性,每2年1次,以及設籍臺北市75歲以上女性。
新引進的乳房攝影系統以女性為中心設計,兼顧舒適與安全,包括專利彈性壓迫板自動調整壓力、圓潤外型與放鬆扶手,並採低輻射劑量設計,讓檢查過程不再令人緊張。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此外,院方同步提供「3D數位乳房斷層攝影」,可從多角度拍攝乳房影像,特別適合乳腺緻密的婦女,分層成像可降低影像重疊、減少誤判,協助醫師精準診斷與定位病灶。
王德珍提醒,乳癌防治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呼籲女性朋友把握國健署免費乳篩服務。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有這些症狀,可能是乳癌
.乳癌婦女,骨質健康更重要!
其他人也在看
UBA》台大重返一級遭震撼教育吞3連敗 汲取經驗盼成保級養分
114學年度UBA大專籃球聯賽公開男一級預賽持續在輔大中美堂登場,本屆重返一級的台灣大學今以73:106不敵台灣師大,預賽苦吞3連敗,總教練林聯喜期許團隊在面對強隊時能把握機會學習,「輸贏先放一邊,至少每場都要有收穫。」台大男籃本屆自110學年度重返一級舞台,在第一階段的7支對手中有6支是上屆8強隊
自由時報 ・ 23 小時前
小六視力不良逾六成!專家:每週日照200分鐘降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近視是一種一旦發生就無法回復的疾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童家長,守住學齡前期至學齡期的近視防治關鍵期,善用「護眼護照」1年1次的專業視力檢查服務,提醒114年還未檢查者,於12月31日前到臺北市167家眼科合約醫療院所預約專業視力檢查,檢查項目包含散瞳前後驗光、裸視視力、最佳矯正視力、裂隙燈檢查等,遠離高度近視、迎向清晰未來! 「小學一年級」兒童近視高峰期 護眼護照免費視力檢查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建華局長表示,臺北市102年起首創「國小學童高度近視防治服務」,提供設籍或就讀臺北市國小1至6年級學童享有1年1次免費專業視力檢查,不同於學校健康檢查使用E字表檢查,學童持護眼護照(或護眼卡)至眼科合約醫療院所,由專業醫師進行散瞳前後驗光、裸視視力、最佳矯正視力、裂隙燈檢查等檢查,並提供衛教及矯治建議。 鑑於「幼兒園大班升小一」是兒童發生近視的三大高峰之一,113年起更擴大服務至學齡前兒童,提供「臺北市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社區篩檢服務」視力篩檢疑似異常的兒童1次免費視力複檢,協助學齡前及學齡兒童家長有效掌握孩子視力狀況及養成定期視力檢查習慣! 國小六年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為加強兒童照護 賴清德宣布成立兒少及家庭署
總統賴清德昨(16)日出席台大醫院所舉辦的健康台灣深耕論壇,宣布將成立兒少及家庭署,希望加強兒童照護,並針對明(2026)年春節可能出現的急診壅塞問題,表示政府將在春節連假期間,對住院診察費、護理費和藥品調劑費,全面加成100%。
公視新聞網 ・ 7 小時前
新生女嬰全身紅疹,驗出罕見1疾病,醫籲家長勿慌:早期治療可正常成長
一名剛出生不久的女嬰,雖然活動力正常,但全身卻布滿如小水泡般的紅疹。經詳細檢查後,確診為罕見遺傳疾病「色素失調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讓父母憂心不已。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陳劍韜強調,只要早期診斷並積極追蹤治療,孩子仍可在正常生活環境中健康成長。 什麼是色素失調症?陳劍韜指出,色素失調症是一種因 X染色體上IKBKG基因突變 所導致的罕見遺傳性疾病,發生率僅約四萬分之一。基因異常會影響身體對發炎與壓力的反應調控,因此可能波及 皮膚、牙齒、毛髮、眼睛與神經系統 的發育,其中皮膚異常是最早、最明顯的症狀,目前尚無單一藥物能根治。 他說,因為此病與X染色體有關,多發生於女嬰;若男嬰帶有突變基因,多數無法存活至出生。臨床上常見的新生兒會在出生後不久出現小水泡般紅疹,之後轉為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形成類似「大理石紋」的痕跡。這些痕跡雖會隨時間淡化,卻是醫師診斷的重要依據。 症狀多樣化,治療需跨科別除了皮膚症狀外,部分患兒可能出現 牙齒缺失或排列異常、毛髮稀疏、指甲變形、視網膜發育不全等問題;若影響到中樞神經,甚至可能導致 抽搐或發展遲緩。因此,治療需跨科別合作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親友說他不想活了,怎麼辦?日本禪僧教「1招」從死亡邊緣拉回來
日本岐阜縣大禪寺的第16代住持根本一徹(Ittetsu Nemoto),創辦名為「想死的人」網站,為有自殺念頭的人提供撫慰和建議,他也於《現在不是去死的時候》一書中,透過自身經歷和禪宗觀點,引導讀者看清生命本質,學會接受、面對、處理並放下痛苦,進而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快樂。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賴清德幫你顧健康!擴大免費癌症篩檢 5大項目一次看
民進今(11/16)在臉書宣傳「DPP好政策」,表示「醫師總統幫你顧健康!」今年開始政府推動擴大免費癌症篩檢,並列出五大篩檢項目,呼籲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太報 ・ 20 小時前
想讓孩子長高?醫師提醒:藥物非首選,「睡眠、營養與運動」才是關鍵
近年來,評估身高的風氣盛行,要不要帶孩子去看長高門診?什麼時候帶去看最合適?骨齡是什麼?要不要用青春期的抑制劑?要不要用生長激素?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廖曉茹提醒,若有這些疑問,家長應找小兒內分泌科的醫師諮詢,聽取專業建議。一年長不到四公分、性徵出現過早 應就醫評估協助廖曉茹醫師說明,首先要知道影響成人身高最常見的兩個因素:生長激素缺乏、性早熟。生長激素從兩歲開始主導小朋友的身高發展,若是小朋友的身高持續低於同年齡的第三百分位,或是1年長高的速度不到4公分,就需要懷疑小朋友有生長激素缺乏的可能性。除了先天性生長激素缺乏外,腦部腫瘤也是生長激素缺乏常見的原因之一;而生長速度趨緩,往往是腦部腫瘤的第一個表徵。因此,原本身高正常的孩子,生長開始偏離原本所屬的百分位,1年長不到4公分,更需要提高警覺,尋求小兒內分泌科醫師的評估。性早熟指的是女孩在8歲以前、男孩在9歲以前,出現第二性徵的發育。性腺荷爾蒙除了加速長高的速度外,也會加速生長板的癒合,若生長板提前癒合,往往會壓縮到小朋友長高的時間,而造成小朋友一開始比同儕高,最終成人身高卻不理想。由於現在小朋友營養過盛以及環境荷爾蒙的汙染,性
常春月刊 ・ 1 天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不痛免緊張!北市聯醫推「新型乳攝系統」降低乳癌死亡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引進全球最新型乳房攝影系統,提供「不痛免緊張」的乳房X光攝影服務,響應國健署免費乳篩政策,40歲以上女性每兩年可享有一次公費檢查。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握力太弱恐致恐「5大疾病」!最新研究示警 高血壓、糖尿病中招
提拿物品、開瓶蓋到打掃家務,這些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動作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在高齡族群中更具意義。董氏基金會引述一篇2025年3月發表於《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關節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動困難都與握力衰弱有關;更值得注意的是,低握力與日常活動能力(如爬樓梯、穿衣及從椅子起身)間存在統計顯著的預測關係。 高齡整合照護以長者功能為核心 共六項全面評估老化狀況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提出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COPE),建議以長者功能為核心,從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與憂鬱共六項全面評估老化狀況,其中任何一項退化都可能連帶影響其他功能,例如握力減弱與身體活動下降,可能與營養不良或社交減少有關,進而導致認知力、視聽功能的退化。 人體機能老化呈斷崖式下滑 不要認為老了沒力是正常現象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亦指出,人體機能的老化並非緩慢線性進行,許多研究發現,生理功能會在40歲、60歲與75歲出現三次明顯下滑,而一旦退化往往難以完全恢復。許多人誤以為老
常春月刊 ・ 1 天前台中妙齡女唱KTV突昏迷 警火速鳴笛護送就醫
台中市一名20多歲謝姓女子,近日深夜和友人到KTV唱歌,疑因舊疾發作陷入昏迷,包廂內友人發現,趕緊抱著她下樓送醫,所幸台中市警局第五分局的員警剛好在附近執勤,得知後立即請抱著謝女的男友一起坐上警車,火速鳴笛送醫,不到5分鐘就抵達醫院急診室,經就醫後已無大礙慢慢恢復,友人感謝員警的及時協助。
自由時報 ・ 1 天前
陳耀昌攝護腺癌逝!醫曝「2族群」高風險 出現3症狀要小心
台灣血腫權威醫師、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陳耀昌有「台灣骨髓移植教父」的美稱,今(17)日傳出因攝護腺癌復發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對此,國健署表示,有罹患「性病」或是「攝護腺炎」的男性,通常有較高機會罹患攝護腺癌,若經常出現排尿異常、夜尿頻繁或不明骨骼疼痛等症狀,一定要盡早就醫檢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3 分鐘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4 小時前
「使用瘦瘦針」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減半 BMI高者效果更顯著
被醫界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不僅有助減重,還與大腸癌死亡率下降有關聯。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使用瘦瘦針的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僅約15.5%,而未使用者則高達37.1%,差距超過一倍,此發現引發醫學界高度關注。
中天新聞網 ・ 2 小時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20 小時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8 小時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2 天前
80歲楊麗花健檢沒紅字!養生法大公開 醫:4情形容易喘要小心
80歲「歌仔戲國寶」楊麗花健檢完全沒紅字!不過她自曝唯一的小毛病是「比較容易喘」。醫師表示,80歲了健檢完全沒紅字真的很令人佩服,會有點喘可能是正常衰老情形,但是也提醒,如果喘的症狀是最近才出現,或愈
健康2.0 ・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