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好了卻一直咳嗽、喉嚨有痰?醫揭背後真相 要這樣做才會好
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表現上各有差異,但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常伴隨喉嚨痛、流鼻水與咳嗽等症狀。其中,持續分泌與堆積的痰液更是患者共同面臨的難題。
國立台灣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痰液原本具有保護呼吸道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與發炎刺激下,卻可能轉為黏稠、難以清除,進一步影響呼吸道功能與康復速度。正因如此,痰液處理與治療不僅是緩解不適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呼吸道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步驟。
為何咳嗽、痰液會持續? 長尾症狀+呼吸道黏膜受損
蘇一峰醫師指出,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上各具特色,例如COVID-19可能引發長新冠後遺症、流感常伴隨高燒與全身痠痛,而RSV對兒童與長者則特別容易造成下呼吸道發炎與久咳不癒,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難題:痰液堆積。
此外,臨床觀察顯示,呼吸道病毒的另一個特徵是可能留下「長尾症狀」,後遺症持續時間或長或短,且不容易根治。蘇一峰醫師解釋,即使病毒本身已經清除,患者仍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咳嗽。
原因在於呼吸道黏膜在感染後受損,如同皮膚被刮傷,底層組織暴露後,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引發咳嗽與痰液分泌。部份患者若康復不完全,可能會出現氣喘或呼吸道反覆敏感,持續產生痰液的情況。
長期發炎分泌過多黏液 演變為痰液堆積
蘇一峰醫師補充,當身體長時間分泌過多的黏液,便可能演變為痰液堆積的情況,成為細菌或病毒的溫床。這種狀態不僅影響呼吸,也可能誘發過敏性反應,進一步增加氣喘的風險。因此,若在感染初期未能妥善控制發炎與排痰,日後就容易留下長期後遺症。
痰液本是保護呼吸道的正常分泌物,但在發炎刺激下,會轉變成大量且黏稠的分泌,反而不利於身體恢復。蘇一峰醫師表示,痰液堆積可能會影響呼吸道,增加治療的困難度。
對老人家來說,痰液清除不徹底可能增加反覆肺炎或住院的風險;不只老年人,小孩也可能因痰液堆積受影響,過多的痰與鼻涕可能引發持續性氣喘。臨床上常見的困難就是如何有效處理痰液,以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許多人看病時只關注是否有開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卻忽略了化痰治療的重要性。蘇一峰醫師提到,實際上痰液堆積可能延長不適感。若經過醫師評估,臨床上有時會使用祛痰藥,讓痰液變稀、清除呼吸道的阻塞物。讓痰被咳出,以減少氣管受到刺激的機會。
呼吸道病毒不可輕忽 痰液過多影響康復時間
無論是COVID-19、流感還是RSV,3者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可能導致短期急性症狀與長期後遺問題。除了針對病毒本身的治療,如何妥善處理呼吸道的發炎與痰液問題,也是患者康復的關鍵。
蘇一峰醫師提醒,大眾應該理解這些病毒並非「好了就沒事」,而可能留下長期影響。因此,除了接種疫苗、注意個人衛生、祛痰藥物治療,正確認識痰液處理與藥物選擇,不僅有助康復,也能減少反覆呼吸道困擾。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她不抽菸、每天狂咳,一檢「支氣管塞滿痰」!醫:沒辦法恢復 教你如何有效清除痰液
·1圖看「6種顏色痰液」是身體哪裡生病了! 灰色可能是空污惹禍
其他人也在看

桃園虎頭山公園傳詭異命案 男子陳屍電塔嚇壞晨運民眾
桃園市虎頭山風景區今日(11/12)上午傳出詭異命案,有晨起運動民眾發現一名男子陳屍在電塔上,經查已明顯死亡多時。警方獲報到場後立即拉起封鎖線調查,詳細死因仍待釐清。
太報 ・ 1 天前
研究:說話變慢、忘詞,哪個才是失智警報?多做一件事防腦退化
年紀愈大,說話愈容易忘詞,許多人認為這是認知能力下降的前兆,加拿大最新研究卻推翻這個想法:「說話忘詞」是正常老化現象,「語速變慢」才更是失智警報。 與朋友聊天聊到一半,突然停頓,想不起來「正確的用詞」是什麼?這樣的「忘詞」現象,被許多人認為是失智前兆。然而,一則最新研究卻推翻這項認知──比起說話忘詞,「講話語速變慢」是更精準的失智指標。 專長高齡研究的加拿大多倫多灣巒醫院(Baycrest)與多倫多大學共同研究,針對125名年齡介於18~90歲受試者,進行3種不同項目的評估,包括:圖片識別、圖片描述、以及認知能力評估。 在「圖片識別」環節中,受試者會一面看著圖片、回答關於圖片的問題,一面聽見耳機中播放著干擾性詞語。研究人員想透過打斷受試者思考,評估他們是否能維持資訊處理能力、精準辨識圖片內容。而「圖片描述」環節則請受試者描述自己看到的2張複雜圖片,再運用人工智慧軟體,針對受試者語速、停頓思考的程度,進行語言表現分析。 最後,研究再針對每個受試者進行大腦的「執行功能」評估。執行功能是了解大腦退化程度、失智風險的重要指標,一個人的專注程度、避免分心的能力、以及處理衝突性訊息的能力,都會影響
康健雜誌 ・ 21 小時前
柿子怎麼吃更健康?專家揭柿子三大「隱藏功能」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11月後秋意漸濃,柿子除了是秋天盛產的水果之外,對身體也有許多好處。營養師薛曉晶在臉書發文分享,許多人以為柿子甜度高會導致血糖飆升,但其實柿子經過多項研究證實,不只能幫助人體抗氧化、對抗慢性發炎,更能穩定血糖並精準調節血脂。對於糖尿病、高血糖、代謝症候群來說,是秋冬「護心、護肝、抗發炎」的黃金選擇!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小時前
溫水才養生?每天起床喝這種水,身體代謝大不同!醫師這樣建議
當你口渴時,會喝冰水、常溫水,還是溫水?別以為喝水只是解渴這麼簡單,水的溫度其實會悄悄影響身體代謝、腸胃功能,甚至與疾病風險有關。醫師指出,選對水溫,對身體更有保護力。水該怎麼喝才對? 想維持健
健康2.0 ・ 1 天前
世越銀行總經理驚傳猝逝 醫師籲5招防心肌梗塞
金融業界10日傳出令人震驚的消息,國泰金代子公司國泰世華銀行公告,旗下世越銀行董事總經理劉俊豪逝世,享年59歲,外界傳出死因疑為心肌梗塞。這起憾事不僅讓金融圈感到震驚,也再度喚起社會大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特別是在秋冬季節氣溫變化劇烈之際,更是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時期。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雇主注意!資遣費30天內要給 逾期最高開罰150萬元
勞動部提醒,當勞動契約依勞動基準法或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終止時,雇主應依規定給付勞工資遣費,且應於終止勞動契約後30日內發給,雇主如未依標準或期限給付勞工資遣費者,可處30萬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令其給付,屆期未給付者,應按次處罰。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基隆捷運開工倒數!第四度送審中央,全線 15.6 公里串連北北基交通生活圈
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今(13)日表示,基隆捷運首項「機電系統及軌道統包工程」已順利完成議價,目前以「保留決標」方式辦理,待中央正式核定工程經費後,即可完成決標與簽約,
蘋果仁 ・ 1 小時前
才喊電商業績差 館長宣布收攤千萬副業!再次怪民進
網紅「館長」陳之漢斥資上千萬元經營的餐飲品牌「True飯」,確定將於11月底正式結束營業。他坦言這次的決定是為了及時止損,因為生意實在是撐不下去了。館長在直播中大吐苦水,怒氣沖沖地將矛頭指向「這個偉大的民進」,直批這次非洲豬瘟風波簡直是讓他元氣大傷,被徹底害慘。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桃園虎頭山驚見「1男陳屍電塔」 民眾路過嚇壞報案
桃園市虎頭山環保公園今(12)日上午8時41分驚傳憾事,有民眾路過該處時發現一名男子陳屍在電塔上,立刻報警處理,救護人員現場評估該患者軀幹屍僵,為明顯死亡,目前警方已於現場拉起封鎖線,詳細情形仍待後續調查釐清。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一直運動、吃蛋白質卻沒長肌肉?營養師大推「8種增肌食物」 全麥麵包入列
明明有運動、也努力吃蛋白質,卻總覺得肌肉量上不去?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其實除了訓練強度,飲食內容更是關鍵!想讓肌肉長得結實又不發胖,就要從天然增肌食物下手!對此,他整理出8種天然食物,讓你吃得聰明,吃出線條。 1、乳製品像牛奶、優格、起司都含有優質蛋白與鈣質,能幫助肌肉生成、維持骨骼強健。運動後喝一杯低脂牛奶,也是很棒的修復策略。2、牛肉富含白胺酸與肌酸,是增肌的兩大關鍵營養。能幫助肌肉合成、提升力量與訓練表現,是增肌族的黃金蛋白質來源之一。3、堅果含有好油脂與熱量,適合當健康零食,能幫助增肌、增重又不怕吃進太多空熱量;選擇無調味原味堅果最加分。 4、全穀物像糙米、燕麥、全麥麵包等,這些優質的碳水來源,能穩定釋放能量、幫助訓練更持久,還能避免脂肪囤積。5、澱粉類植物南瓜、玉米、紅豆、綠豆等,富含膳食纖維,可補充能量又不怕多餘負擔,是天然又安全的增肌好幫手。6、鮭魚高蛋白低熱量,含豐富Omega-3,能幫助肌肉修復與抗發炎,也是提升代謝的健康脂肪來源。 7、酪梨含好油脂、維生素與礦物質,能促進肌肉生長,也守護心血管健康,可搭配沙拉或全麥吐司一起吃。8、黑巧克力70%以上的黑巧克力富含表兒茶
常春月刊 ・ 5 小時前
做給本人玩?《沉默之丘f》新增「簡單難度」,加藤小夏終於不用卡關這麼久啦
《沉默之丘f》官方改版公告 13 日更新新增「簡單難度」比故事導向難度更低更容易,這時間扁上被大家認為根本是回應了主角雛子臉模加藤小夏的實況求救,因為她並不是玩家所以卡關卡超大,除了簡單難度外還有部分區域跳過功能、降低部分敵人數量。
Yahoo奇摩遊戲編輯部 ・ 1 小時前
《英雄聯盟》T1建立三連霸王朝讓營收翻兩倍破15億台幣大關!大部分還來自海外粉絲!
2025《英雄聯盟》世界大賽已於 9 日圓滿落幕。韓國 LCK 賽區戰隊 T1 在傳奇選手 Faker 的帶領下與 KT 鏖戰五局,順利拿下隊史第 6 座《英雄聯盟》世界冠軍獎盃,而且還締造三連霸王朝。做為《英雄聯盟》職業賽是歷史上成績最好也最傳奇的戰隊,T1 在全球有著非常多的粉絲,也常常被人們戲稱「全球主場」。而且根據最大股東 SK Square 的數據,T1 今年營收將突破 700 億韓圜大關(約 15 億新台幣)。
Yahoo奇摩遊戲編輯部 ・ 29 分鐘前以為喝微糖就安全?5個年輕人就有1人糖尿病,專家警告:減糖是國安級預防
40歲以下族群糖尿病發生率5年間激增25%,不再是中高齡的專屬疾病。專家警告,年輕化恐帶來更長期的併發症風險,呼籲政府比照國際,針對高糖飲料課稅、強制標示警語或限制廣告,防堵糖尿病持續年輕化。 提到糖尿病,多數人直覺認為,它是中老年常見的代謝疾病,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發表的《台灣糖尿病年鑑》已推翻這個印象。 這份年鑑以健保資料與全國數據分析發現,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突破256萬人,除了呈現高齡化,也出現明顯「年輕化」趨勢。20~39歲的青壯年族群,糖尿病發生率在2016~2020年間,從15.4%升至19.2%,增幅約25%。 換言之,每5位年輕人,就可能有1人罹患糖尿病。至於推升年輕族群罹病的主因,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與高糖高熱量飲食、外食頻繁、與運動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更值得警惕的是,罹病時愈年輕,病程就拉得愈長,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與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也可能更早出現,不僅重擊生活品質,也是國家醫療資源的長期負擔。 《台灣糖尿病年鑑》召集人、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補充,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中風與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
康健雜誌 ・ 2 小時前
轉移性大腸癌根治新攻略:醫師解析一線至四線用藥選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癌症希望基金會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不是無藥可醫!治療前先做RAS、BRAF、MSI-H基因檢測,可針對病情選用合適的標靶或化療藥物。前兩線治療是關鍵時期,若用藥策略正確,能讓腫瘤縮小、病情穩定,延長壽命並提升生活品質。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發生率高居第二。早期發現的病人,可以透過手術直接切除腫瘤;但如果癌細胞已經擴散,就不再是局部作戰,而是進入全身性抗戰。晚期的轉移性大腸癌,在前兩線治療階段就要把能用的藥物全部用上,這是作戰火力最強的時刻,不只能有效控制病情,還有機會讓腫瘤縮小,進一步開刀,爭取根治機會。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大腸直腸癌最容易轉移到肝臟、肺臟、淋巴結,少數則轉移至腹膜、腎上腺、骨頭、腦部,第一線、第二線是治療的關鍵期,而現在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治療前要先做基因檢測,擬定作戰策略。前二線治療前必檢三大基因,RAS基因占九成前兩線治療一定要先檢測三個基因,即是:RAS、BRAF及MSI-H。其中RAS最常見,約略有一半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是屬於沒有突變的「野生型」,一半是基因突變型。另外兩種的BRAF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2 小時前
北市米其林餐廳爆5人中毒就醫!衛生局出手:查獲多項缺失
北市米其林指南餐廳「老烤箱義式披薩餐酒」驚爆食物中毒案!多位民眾日前用餐後,出現上吐下瀉、發燒等症狀掛急診。北市衛生局今(13日)表示,接獲陳情和醫院通報後,已前往稽查並查出多項缺失,要求限期改善,目前醫院通報5人就醫,尚未達累計6位停業標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下一波流感疫情恐提早! 疾管署估「這時候」升溫
疾管署今(11)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流感連續2週低於流行閾值,研判已脫離流行期,不過,下一波流感恐提早到來!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今表示,根據疾管署數理模式預測,流感疫情稍有提前,預估12月上旬開始升溫,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營養師曝柿子隱藏功效 連吃12周「血糖、血脂都降」
秋天正是柿子盛產的季節,除了香甜可口,其實它還是科學實證的「代謝管理高手」。多項國際研究顯示,柿子富含多酚、膳食纖維、類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能協助抗氧化、抑制發炎、穩定血糖,甚至幫助體脂下降。
聯合新聞網 ・ 8 小時前
台灣成人高血糖盛行率破12% 五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人健康新警訊!國健署今(13)日指出,根據「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發現,台灣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達到12.8%,凸顯血糖健康已經成為全民應關注的重要議題,提醒民眾,糖尿病前期個案唯有透過「定期檢查、血糖監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積極管理代謝症候群」才能降低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 國際糖尿病...
匯流新聞網 ・ 4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