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說話變慢、忘詞,哪個才是失智警報?多做一件事防腦退化
年紀愈大,說話愈容易忘詞,許多人認為這是認知能力下降的前兆,加拿大最新研究卻推翻這個想法:「說話忘詞」是正常老化現象,「語速變慢」才更是失智警報。
與朋友聊天聊到一半,突然停頓,想不起來「正確的用詞」是什麼?這樣的「忘詞」現象,被許多人認為是失智前兆。然而,一則最新研究卻推翻這項認知──比起說話忘詞,「講話語速變慢」是更精準的失智指標。
專長高齡研究的加拿大多倫多灣巒醫院(Baycrest)與多倫多大學共同研究,針對125名年齡介於18~90歲受試者,進行3種不同項目的評估,包括:圖片識別、圖片描述、以及認知能力評估。
在「圖片識別」環節中,受試者會一面看著圖片、回答關於圖片的問題,一面聽見耳機中播放著干擾性詞語。研究人員想透過打斷受試者思考,評估他們是否能維持資訊處理能力、精準辨識圖片內容。而「圖片描述」環節則請受試者描述自己看到的2張複雜圖片,再運用人工智慧軟體,針對受試者語速、停頓思考的程度,進行語言表現分析。
最後,研究再針對每個受試者進行大腦的「執行功能」評估。執行功能是了解大腦退化程度、失智風險的重要指標,一個人的專注程度、避免分心的能力、以及處理衝突性訊息的能力,都會影響到執行功能。
「忘詞停頓」不代表失智,屬於正常退化
不意外的是,許多面向的語言能力都會隨年齡增長衰退。比如說話時停頓忘詞、思考該用哪個詞彙最合適,這種情況,在年紀愈大的人身上,愈需要更長時間找到合適的詞。
但研究卻發現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尋找正確詞彙的停頓次數、停頓時間,跟大腦的執行功能沒有顯著關係。換句話說,停頓多少次、停頓多久,無法代表失智的風險跟程度。
「說話忘詞代表可能失智」,這樣的理解可能有誤,因為時常停頓、忘詞只是老化的一種表現,卻不見得代表失智,認知能力也未必有下滑。對於那些常常說話忘詞、擔心自己失智,但是說話速度依然正常的人,或許可以寬心一些。
還有一個類似的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 syndrome),也就是明知要說什麼、卻說不出口,這在過去的研究中也發現,跟失智症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專家:及早發現失智,「說話語速」應納臨床評估
相對而言,研究發現,一個人整體說話的語速愈慢,大腦的執行功能就愈差,失智風險也愈高。「語速變慢」比起忘詞,反而是認知能力下滑、失智更重要的指標。
「研究結果顯示,平時講話語速的改變,可能反映出大腦出現變化。」研究主筆、灣巒醫院加拿大干預性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主任梅爾澤(Jed Meltzer)說:「說話語速應該作為標準認知評估的一環,幫助醫師在臨床上及早發現認知能力下降、協助熟齡族維持腦部健康。」
除了在臨床上納為評估指標,科學家也認為,這項針對「說話語速」的發現,或可用於開發特定的偵測儀器,及早掌握患者的腦健康,預防更嚴重的失智問題。
語言訓練防失智?專家:多強迫自己說外語
儘管該研究發現語速跟失智有關,但科學家也提醒,還無法證明「訓練自己講話更快」可以預防失智。目前大部分專家都同意的防失智方法之一,是經常使用外語。
巴黎布羅卡醫院(Broca Hospital)雙語及腦部健康研究專家維爾(Caitlin Ware)指出,學習外語的年齡,似乎不如「使用外語的頻繁程度」重要。重點不是幾歲學了外語、或學習幾種外語,而是生活中是否常常使用、轉換多語言。
「(多語言)對認知能力的益處,來自必須抑制你的母語。當你試圖要去想起外語中的正確詞彙,你的大腦就會被迫做這種訓練。」維爾說:「所以如果你很常使用外語,就會更常得到這樣的認知訓練。」
這個過程稱為認知抑制,專家推測,時常進行認知抑制,就能讓大腦對失智症引發的腦損傷更具韌性。當大腦韌性愈強,即使腦健康開始下降,也能維持正常運作更久一點。
澳洲西雪梨大學(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雙語專家、副教授安東尼奧(Mark Antoniou)告訴《紐約時報》:「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都會用到語言,所以具有雙語能力的大腦,是不間斷地在運作。」
安東尼奧特別強調,時常使用雙語、甚至多語言轉換,跟從事其他活動的效益不同,「比如彈奏樂器,就不是無時無刻都能運作認知促進機制,但使用語言卻可以。」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Neuro Science、Independent、New York Times、Berlitz
延伸閱讀:
豪門之女、哈佛畢業的她卻不快樂!楊元寧花10多年學習不完美,靠藝術創作走出低谷
其他人也在看

怒火攻心不只是成語!心臟科醫師揭「1狀況」快就醫:請對自己好一點
許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可能都會在社群平台上發文抒發、與親友大吐苦水,寫下「我心情不好」、「心碎了」、「傷心到不行」等語。不過「心碎了」可能不只是個誇大形容詞,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負面情緒所引發的心絞痛甚至比運動更常見,約1/3的患者在服藥或心導管手術後仍會持續胸痛,為此呼籲心臟病患者應放鬆心情、減壓生活,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避免情緒成為致命誘因。
鏡報 ・ 1 天前
他41歲抽搐倒地竟是肺腺癌腦轉移!醫曝治癌祕辛從癌王手中搶命重生
中部一位41歲的許先生,原本在文具公司擔任業務,是家中的主要經濟支柱。3年前即2022年的某天清晨,他突然感到右側手腳無力、抽搐,最後倒地不起。家人嚇壞了,立刻...
早安健康 ・ 1 天前
旅遊回家別急著收行李箱! 專家:「這些物品」也要記得清潔
1、晾乾盥洗用品、行李箱傑西卡指出,若直接將處於潮濕狀態的盥洗用品、行李箱收起來,就會滋生細菌、黴菌或其他「你不想看到的東西」。2、清洗頸枕基思表示,頸枕會沾上皮膚油脂和角質,時間久了味道會變得難聞,如果頸枕有可拆卸的枕頭套,可以選擇拆下來清洗;若沒有,則...
CTWANT ・ 1 天前
運動讓心臟更年輕!Maryland大學研究:這種運動可延緩DNA老化、維持端粒長度
想讓心臟「越動越年輕」?Maryland大學最新研究指出,規律運動不僅有益心血管健康,還能影響基因層面的老化速度。研究發現,跑步能促進維持端粒長度的蛋白質變化,進而延緩心臟老化、促進DNA修復。 這項研究由Maryland大學運動機能學教授、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史蒂芬.羅斯(Stephen Roth)博士領導。研究團隊讓小鼠在專用跑步機上進行30分鐘運動訓練,模擬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的健康運動量,並與久坐不動的對照組小鼠比較。 結果顯示,運動組小鼠體內多種與端粒維護相關的蛋白質出現顯著變化。端粒是位於DNA鏈末端的「保護帽」,能防止染色體受損;隨著年齡增長,端粒會自然縮短,而過短的端粒與癌症、心臟病等老化相關疾病密切相關。 Stephen Roth博士解釋:「端粒就像鞋帶末端的塑膠頭,能保護基因不被磨損。隨著年齡增長,端粒逐漸縮短,就像樹木的年輪記錄時間一樣,是生理老化的標誌。如果能延緩端粒縮短的速度,心臟組織自然會更健康。」 研究進一步指出,規律運動不僅有助於維持端粒長度,也可能促進DNA修復機制的活性。雖然這項研究目前僅針對囓齒類動物,但為理解運動如何從細胞層面延緩老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常春月刊 ・ 7 小時前
蘋果新品「一塊布」賣7790元 PTT鄉民吐槽:擦盤子用的布
根據蘋果官網,iPhone Pocket採用具ISSEY MIYAKE經典褶皺特質的羅紋開放式結構,設計概念為「打造一個額外口袋」,以低調的造型完整包覆iPhone,並可延展以收納更多日常小物。拉伸時,開放式織物會微微透出內容物,讓使用者能隱約看到iPhone的螢幕,且可以手持、繫在包上,或...
CTWANT ・ 4 小時前
心靈環保站 轉換壓力維持心力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鄭伊佐醫師表示,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壓力沉重,是心血管問題的隱形推手/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立冬已過將迎大雪,正是心血管疾病好
好醫師新聞網 ・ 20 小時前
換季濕疹狂發作!紅疹水泡抓不停?醫師教你5招有效止癢
進入換季期,多雨潮濕,氣溫變化大,許多人發現自己皮膚忽然出現紅疹、癢到抓不停,甚至長出水泡,這其實是典型的「濕疹」症狀。天祥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提出5個實用的照護方法,能有效緩解不適。
鏡報 ・ 5 小時前
人工水晶體不是愈高階愈好?多焦、單焦差在哪?醫師教你選對
白內障若延誤治療恐失明,人工水晶體置換是常見治療,但要如何聰明挑選人工水晶體?人工水晶體挑貴的、高階的就好嗎?多焦、單焦人工水晶體又有什麼差異? 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再加上3C產品過度使用,原本年長者才需擔心的白內障,也開始出現在年輕人身上,尤其高度近視族群更是白內障高風險群。若發現視力變差,或看見的影像模糊、對比度變差,就要當心是白內障,若是延誤治療,嚴重恐導致失明。 值得慶幸的是,「所有眼科疾病中,只有白內障可以完全恢復,」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說,人工水晶體置換是常見的白內障治療方式。 人工水晶體何時換?怎麼挑? 進行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的最佳時機因人而異,並非每個人都需要。呂大文指出,如果白內障造成視力模糊,影響工作或生活,就是進行手術的適當時機。 人工水晶體的選用需評估患者的需求,包括年齡、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和工作性質等,醫師還需評估患者的度數、角膜、視網膜、黃斑部及視神經是否能發揮水晶體的功效。 人工水晶體主要分為球面鏡和非球面鏡兩種選項,後者像素更高,影像不易變形。非球面人工水晶體還有單焦點與多焦點的選擇,單焦點可在手術過程中矯正近視,使看遠變清楚,但看近需戴老花眼鏡;
康健雜誌 ・ 1 天前
1129安南醫院》秋冬防猝死!小心主動脈剝離瞬間奪命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如何守護心臟健康,台南市安南醫院將於 2025年11月29日(六)下午2點(1點半開始入場)至4點半,邀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陳偉華醫師跟大家分享,如何控制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瓣膜性心臟病治療方式,以及主動脈剝離的預防之道。專業講解,帶大家掌握守護心臟健康的關鍵!健康公益講座全程免費入場。
NOW健康 ・ 22 小時前
減重節食當心腸道壞菌暴增! 營養師:熱量攝取不要低於「這數字」
減重7分靠飲食、3分靠運動,很多人選擇少吃來減重。新研究指出,靠降低熱量來減重,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讓一種連醫生都頭痛的壞菌激增。 每個人的腸道有億萬隻腸道菌,且每個人都不同,高、矮、胖、瘦都有不同的菌相,那麼卡路里對於腸道菌有何影響?一篇刊登於《自然(Nature)》的研究給了答案。 低熱量減重 腸道功能衰退 歐洲最大的教學醫院之一、德國柏林夏特里醫院的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斯普蘭格(Joachim Spranger)和美國加州大學的團隊研究了80名更年期後、體重介於輕微過泡到嚴重過胖之間的女性,隨機分成2組,一組每天只吃800卡、為期16週,另外一組則是維持他們現有的體重。同時,在實驗前後都採集糞便樣本分析腸道菌相。 結果顯示,節食組的人腸道菌的數量減少、組成和代謝能力都改變了,「因為環境改變了,腸道菌為了吃到更多養分而調整自己的代謝能力,而且懂得儲存養分、不被人體運用,」研究成員之一的施瓦岑柏格醫師(Reiner Jumpertz von Schwartzenberg)說。 接著,研究人員把糞便樣本植入腸道菌已被淨空的老鼠中,結果被植入節食後糞便的老鼠,身體質量(BMI)少了10
康健雜誌 ・ 22 小時前
知名麻辣鍋品牌疑涉「助詐團洗錢」 負責人遭收押
台北市 / 綜合報導 知名火鍋品牌竟成為詐團洗錢幫兇 嗎 ?台北地檢署日前偵辦一起假投資、假檢警詐騙案時,發現有1億多元贓款流向其他公司帳戶,原以為是詐團常用的「殭屍公司」洗錢手法,調查後卻發現,裡頭竟然有知名麻辣鍋公司,進一步追查發現,麻辣鍋公司蔡姓負責人疑似涉嫌協助詐團洗錢,金額高達上千萬元,檢警兵分32路進行搜索,拘提蔡姓負責人等20人到案,負責人也在訊後遭 聲押獲准。身穿駝色大衣的女子頭戴帽子,跟著員警走上囚車,她是知名麻辣鍋火鍋品牌公司的蔡姓負責人,卻被檢方發現疑似協助詐騙集團洗錢,訊後遭羈押禁見。招牌湯頭鮮香麻辣,加上比臉大的肉片,這間知名麻辣鍋品牌標榜高檔食材吃到飽全盛時期,曾進駐百貨公司知名商圈,但近年分店陸續收攤,甚至捲入洗錢疑雲,檢警日前偵辦詐騙案件時,追查1億多元贓款,其中赫然發現知名麻辣鍋公司捲入其中。蔡姓女負責人,2024年成為麻辣鍋公司負責人後,手上掌握多間公司帳戶,檢方發現民眾受騙的金流,疑似流入蔡姓負責人公司帳戶,懷疑他涉嫌替詐騙集團洗錢,檢警兵分32路進行搜索,拘提蔡姓負責人等20人到案,其他被告陸續以10至50萬元交保候傳,負責人則遭聲押獲准,究竟有無協助詐團洗錢,其他員工與前負責人的涉案程度又有多深,檢方持續調查釐清。 原始連結
華視影音 ・ 7 小時前
普發現金,孩子也有! 爸媽快學這6招培養金融素養
金錢教育不能等!尤其在普發現金一萬元的時刻,是爸媽引導孩子「錢從哪裡來、該怎麼用」的好機會。研究指出,孩子的金錢概念會隨年齡逐步發展,從三歲的「拿了就走」到九歲的「懂得預算規劃」,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教學重點。本文整理6大關鍵期與實用遊戲,幫助爸媽輕鬆養出有金融素養的孩子。
信誼好好育兒 ・ 19 小時前


即時掌握血糖變化! 糖尿病患連續監測讓控糖更有效率
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蔡元祐醫師及糖尿病衛教師盧芳有指出,糖尿病的控制關鍵在於「自我監測」。透過正確量測空腹血糖、飯後血糖與糖化血色素,並善用現代化的血糖監測工具,病人能即時掌握血糖變化、降低併發症風險,讓糖尿病照護更精準、更安心。
NOW健康 ・ 22 小時前
孩子發燒逾3天恐非小感冒! 10歲女童燒一週竟變敗血症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孩子發燒,只是小感冒?家長最需警覺「燒多久了」!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林千裕近期就收治一名10歲女童,發燒一週後,出現關節痠痛、腳痛等症狀送醫,檢查發現中耳已化膿,化驗確診肺炎鏈球菌感染,甚至由嚴重中耳炎演變成敗血症,住院長達28天;林千裕提醒,一般發燒症狀約2到3天,但若超過3天,就應懷疑已有細菌引發第二波...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搶救兒科人力荒! 健保「4大兒童重症給付」明年擬調升
為解決全台各大醫院兒科醫師荒問題,健保署長陳亮妤今(12)日宣布,將調升兒童急重症支付標準,針對兒童一般病床、PICU住院診察費、小兒外科手術及兒童心智科給付進行調整,預計12月中提共擬會審議,最快明年1月實施。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律師涉勾結黑幫詐團洩密 北檢令30萬交保
(中央社記者劉世怡台北13日電)檢警獲報,3名律師為竹聯幫弘仁會陳姓成員為首的假投資詐欺集團辯護,涉洩密給其他共犯,諭令3人交保。檢方再查出孫姓律師也涉洩密,昨拘提到案,北檢深夜諭令30萬元交保。
中央社 ・ 7 小時前

關心卡拉社土地正義與部落重建 王仙蓮議員:應落實原民健康法
【記者范文濱/桃園報導】 針對卡拉社族人長年關心的枕頭山土地問題,市議員王仙蓮市政總質詢中指出,,這不只是土地 […]
警政時報 ・ 1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