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脂肪都要甩掉?醫揪「米色脂肪」燃燒熱量:做1事就能轉換
談到脂肪,多數人關注的是「量」,例如體脂肪率或外觀上的肥胖程度。然而,脂肪的「類型」同樣會影響健康,當人體攝取過多熱量時,能量會以白色脂肪的形式儲存,而運動能促使白色脂肪轉化為米色脂肪。因此,從現在開始動起來,讓脂肪燃起來,就能讓身體代謝更順暢。
脂肪品質決定能量轉換效率
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指出,脂肪是人體供應能量的重要來源,脂肪品質更是維持代謝平衡的重要關鍵,若品質不佳,可能引發胰島素阻抗、血糖波動,進而增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脂肪依功能可分為3種類型:
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WAT):透過食物攝取而增加,主要功能為儲存能量,不會自動燃燒,過量易造成氧化壓力與慢性發炎。
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BAT):量的多寡與先天基因有關,能快速燃燒能量、產生熱能,是代謝效率極高的脂肪。
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 tissue):介於白色與棕色脂肪之間,可由白色脂肪透過運動轉化而成,平時能儲存能量,必要時能燃燒熱量,是可被「喚醒」的脂肪。
施奕仲提及,當人體攝取過多熱量時,能量會以白色脂肪的形式儲存,而運動能促使白色脂肪轉化為米色脂肪,這一轉化相當關鍵,因為米色脂肪與棕色脂肪一樣具有立即燃燒產能的能力,當人在血糖偏低時,米色脂肪能開啟燃燒模式,釋放能量以維持身體穩定。
運動打開脂肪細胞的自燃力
施奕仲指出,運動不只可消耗多餘的熱量,更是促進白色脂肪褐化成米色脂肪的關鍵因素,不同類型的運動,對脂肪品質與身體代謝有不同的功能:
有氧運動:例如健走、游泳、騎單車,可提升心率與熱量消耗,促進白色脂肪轉為米色脂肪,增強燃脂能力。
肌力訓練:例如阻力訓練、重量訓練,可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減少白色脂肪囤積,進一步活化棕色脂肪,增加能量利用效率。
間歇訓練:透過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同時啟動多重代謝路徑,加速脂肪轉換與能量利用。
過量的白色脂肪會增加身體的氧化壓力與慢性發炎,引發各式各樣的代謝性疾病、心血管問題,也增加免疫失調、賀爾蒙混亂,甚至各種癌症的發生風險。結合不同運動類型,可提升代謝效率,減少白色脂肪囤積,增加米色脂肪比例,使脂肪細胞開啟燃燒特性,能量轉換更穩定。
規律運動能改善脂肪品質
近年台灣盛行超慢跑、馬拉松等運動,不少民眾將培養運動習慣視為個人挑戰,但以健康為目的的運動,應該著重於適量與規律,且要持之以恆。唯有透過規律運動,才能改變白色脂肪細胞,讓脂肪即時供應身體能量,穩定血糖波動。
沒有運動習慣怎麼辦?施奕仲建議,民眾可以先從「找到喜歡且能持續的項目」開始,例如:從YouTube挑選簡易的居家運動,每天花10~15分鐘練習,漸進式建立運動習慣;當身體逐漸適應後,逐步提升運動強度與訓練時間,若能找到志同道合的運動朋友,更是能持續運動的關鍵因素。
施奕仲呼籲,只要持之以恆地運動,白色脂肪就會逐漸「褐化」,米色脂肪比例也會隨之提升。從現在開始動起來,讓脂肪燃起來、代謝更順暢,健康能量自然隨之而來。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1星期減2公斤!超夯「睡前瑜伽燃脂法」5個動作:瘦身效果比慢跑好
四肢瘦肚子大,比全身胖更可怕!小心「7大壞習慣」堆積內臟脂肪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不是所有脂肪都要甩掉?醫揪「米色脂肪」燃燒熱量:做1事就能轉換
其他人也在看

總是替孩子付出太多?心理師揭「3種教養心態」容易把父母關入孤島
父母總是為孩子做得太多?小心容易把自己關入孤島。諮商心理師胡瑋婷於《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玩家》一書中,分享「遊戲化學習」的方法,透過陪伴孩子玩耍,滿足他們的安全感、歸屬感、新鮮感、控制感和效能感等,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與培養自信心,成為自己人生的最大玩家。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有食譜》汗皰疹與手腳濕氣重有關!中醫推「三妙祛濕茶」有效止癢
汗皰疹是一種濕疹類的皮膚病,好發於換季或是天氣熱的時候,該如何正確止癢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資深主治醫師謝旭東於《肌膚的事,讓專業的來!》一書中,從中醫角度說明皮膚問題,輕鬆瞭解蕁麻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神經性皮膚炎、乾癬性關節炎等皮膚疾病,幫助讀者建立最完整、最堅固的肌膚防護網。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 ・ 16 小時前
終結治療亂象!醫界推臨床首份「腎病照護SOP」:10年降9成洗腎風險
台灣曾被稱作「洗腎王國」,近年來腎病整合照護已初見成效,國內透析人數與洗腎盛行率呈下降趨勢,代表早期預防及臨床照護的進步成果。醫師指出,除了照顧已經進入末期的患者,更重要的是減少新的洗腎個案。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攜手5大醫學會,提出「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照護流程共識」,推動腎病照護SOP,讓台灣的腎臟守護網絡逐漸完善。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天冷就手腳冰冷?其實是身體在求救!中醫師教你分辨虛實體質差異,5招自救改善手腳冰冷
許多人一到冬天就被「手腳冰冷」纏身,手像冰棒、腳像冰塊,晚上得在被窩「預熱」半天才勉強睡得著。事實上,手腳冰冷不一定是單純的天氣低溫所致。亞灣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藍涵鐘指出,在中醫觀點中,手腳冰冷不單是外在環境造成,而是體內陰陽氣血失衡的表現。造成常常腳冰冷的狀況有兩種。第一,陽氣不足,不管衣服怎麼穿......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頭暈、拉肚子、睡不好...可能都是自律神經失調!能不吃藥改善?醫師曝4件事比吃藥更重要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胃不舒服先找腸胃科、胸悶去心臟科、胸腔內科,做了一輪檢查都「還好」,醫師說吃點藥、休息就好,你卻還是頭暈、心悸、拉肚子、睡不好…最後被貼上一句:「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到底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和焦慮、憂鬱有什麼關係?需要吃......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一整天又痛又累 全身都不舒服?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讓身體停不下來!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告別手腳冰冷!專家推薦「4大營養素」讓身體燃燒
天氣漸漸轉涼,許多人開始出現四肢冰冷的症狀,對此,營養師張宜臻指出,想改善手腳冷吱吱,除應注意身體是否有其他疾病可能之外,日常應補充鐵、鎂、維生素B群以及維生素E等營養素,可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問題。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喝藥膳湯配酒!她竟心悸、站不穩 醫揭「1狀況」恐釀內出血
許多人喜歡在冬天進補,但小心補過頭恐傷身。內科醫師傅裕翔分享案例,一名婦女食用藥膳湯、羊肉,還配了2口米酒,隔天虛弱到站不穩,其實進補對長輩而言容易變成負擔,尤其服用抗凝血劑等藥物者,恐增加瘀青、流血或內出血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痛風不是只痛腳!他腰痛一年才知「痛風石」長進脊椎,醫:愛吃●●要特別小心
49歲居住於臺東的張先生,過去一年多飽受腰痛與右腳麻痛困擾,尤其夜晚常痛到睡不著,隨著疼痛逐漸加劇,就診檢查發現第五節腰椎椎弓骨折合併脊椎解離的問題,在進行脊椎微創手術治療過程中,發現張先生的脊椎關節內竟布滿「痛風石」,這正是造成異常劇痛的原因。張先生回憶,一年多前開始出現腰痛與腳麻情形,「有時痛、......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老了回春有解方!研究揭「它」能激活免疫系統:4個月見效
中年人常感嘆免疫力下降,但醫師張家銘表示,一篇今年新發表的文章指出,免疫系統老化到一個階段後,不只防禦力下降,還會引發慢性發炎,但此狀態可被「運動」逆轉,只要連續12週,每週3~5天,每天30分鐘運動,例如快走、有氧、慢跑或肌力訓練,免疫系統就會年輕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7 小時前
Joeman減重30kg!每天168斷食仍反彈復胖 揪出1關鍵問題:自己都沒意識到
YouTuber Joeman近年減肥有成,從原先超過100公斤,瘦到現在健康的71公斤,付出不少努力。他日前拍影片分享心得,坦言減重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一度復胖,後來才發現除了運動、飲食之外,原來「壓力」對體重的影響也很大,若想減肥成功,也不能忽視心理上的健康!
姊妹淘 ・ 5 小時前
日本研究證實!「1發酵物」能防失智:一週一次就見效
年紀越大,得失智症風險越高,但一項日本研究顯示,相較於完全不吃起司的老人,每週至少吃一次起司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較低。日本學者認為,此項研究與過去觀察性研究的結果一致,都顯示吃乳製品有助於減緩老人的認知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不是芭樂!每天一杯「超級水果」能抗三高和減脂:半年降心血管風險15%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開始面臨腰圍增加、血壓波動、血糖升高等「中年三高」問題,而這些症狀背後常隱藏著一個無聲的健康威脅。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從選對食物下手,並最新研究顯示,指出酸甜可口的「藍莓」是超級水果,可能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天然利器,且豐富的花青素與多酚成分,為健康提供多層次守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老翁全身爆癢擦藥膏也沒用!一刮竟驗出上千隻蟲 2招除疥蟲
一名70歲老翁過去3個月來全身搔癢,夜間更嚴重,使用市售濕疹藥膏也沒用,連家人也出現類似紅疹與搔癢,就醫才發現,竟是「結痂型疥瘡感染」,而且刮下皮屑檢驗,疥蟲竟達上千隻!所幸經過治療1個多月,老翁已不
健康2.0 ・ 2 天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5 天前
14歲學生突中風倒地!心臟竟藏7公分「炸彈」 醫搶救黃金10分鐘
一名14歲學生日前在課堂中突然倒地,伴隨怪聲、右側肢體癱軟等症狀,被緊急送往聯新國際醫院,為迅速釐清病因,急診團隊緊急安排檢查,確定為左側中大腦動脈栓塞造成缺血性腦中風,左心房還有近7公分的巨大黏液瘤,情況相當危險,所幸經治療後,並未留下後遺症。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你的身體比嘴誠實!專家:壓力寫在血管與頭髮上
一位追蹤治療四年的患者,原本已改善腸胃、睡眠及體力問題,卻因父親過世後的遺產爭議,導致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出現血壓飆升、胸悶及白髮增多等症狀。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牛奶或燕麥奶?營養師大推「它」穩血糖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還是牛奶、燕麥奶?營養師吳映澄分析,4種常見的早餐飲品,建議想補充蛋白質的人可以喝牛奶、豆漿,若想補充膳食纖維則選擇燕麥奶。 豆漿營養有哪些?補蛋白質、大豆異黃酮、卵磷脂
健康2.0 ・ 1 天前
腦中風可怕的是,失能臥床多年才過世 林志豪醫師:改掉這習慣變健康、家人不擔心
演員吳朋奉因為腦中風離世,享年55歲,我們感到非常遺憾。腦中風雖然是十大死因之一,但通常不會立即致死,可怕的是會造成病患殘障、失能,且時間拖很久,影響生活品質。
幸福熟齡 ・ 1 天前
馬鈴薯發芽有毒! 營養師教你哪些「發芽食材」能安心吃
家中常見的馬鈴薯若冒出綠芽可別輕忽,營養師提醒「切掉不代表安全」,馬鈴薯發芽後會產生具毒性的龍葵鹼,即使削皮、挖除或煮熟仍無法完全去除,若誤食恐引發噁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不過,並非所有發芽食材都要丟棄,像生薑、地瓜、芋頭、紅蘿蔔與洋蔥等,雖然發芽後甜度與口感略有下降,但仍可安心食用。
TVBS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