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文312 3114行-3125行
益西彭措堪布示
火三、於所安住修道所破除怯弱
於所安住修道所破除怯弱者,念成佛於生死受量生,生死苦逼,故我不能修如是行。
於所安住的修道所(生死回)破除怯弱:
怯弱者心想:若要成佛,就必在生死中受生次,期要遭受生死苦的逼,因此我不堪修的菩行。
治怯弱的方法是:
如是思:菩由其已,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固通生死如幻,悉自性,故心苦,若其身心安增盛,生死患。
思惟:菩由於除了,已遮止了苦因的故,必定不生苦;而且,菩固通生死如幻事,全自性,所以心有苦。如果身心只增安,即使於生死之中,也有任何可患的。
如云:“故苦,善巧故,由邪分,罪害身心。福令身安,智故心亦安,利他生死,悲者何所?”
前六句是能立的理由,後句是所立的。
“故苦,善巧故”:大悲意清的菩施身,由於已除三的故,身痛苦;由於施身的善巧的故,心也有。
一步解身心苦的原因——“由邪分,罪害身心,福令身安,智故心亦安”:由於耽著我和我所的邪分而害心,由於淫等罪而害身。菩行持波蜜多,以大的福德力(了罪),唯一令身安;又以智慧通取之和空性(了邪分),心如常啼菩一安。之,邪分和罪是身心受苦的主因,而菩悲智,了邪分和罪,所以身心恒安。
“利他生死,悲者何所?”:因此,菩以大悲心了利他而多劫安住於回中,可之(因苦唯,有令生的因)。
又云:“故遍除疲,菩提心,而趣,有智退屈?”
“遍除疲”是菩提心的功能,菩提心能完全遣除身心的疲。
所以,菩提心能遣除身心的疲,上菩提心的,身心安的大道直奔大安的果地,有智者因此退屈呢?
小:
若善巧方便,在回中受各苦,也法成任何利益。相反,菩安住道,得定正行,就能除罪而不受痛苦,因除了苦因,必定不感苦果。且,菩以修持二菩提心的力量,身心苦且增安。因此,於所安住的修道所——回,不必心生怯弱。
水二、依猛菩典宣分二:
① 遮止久心生怯弱
② 遮止心生怯弱
火一、遮止久心生怯弱
如是延量劫不怯弱,惟久非因故,苦重,短促亦生,苦安久,所故。
即使需延量劫,也不心生怯弱,因“久”不是心患的原因,即:若痛苦深重,即便短也心;有痛苦只有安,即使漫,也有可之。
是因果上察:苦是令心的因,因此痛苦深重,即便短也以忍受;安不是令心的因,所以再也不令心。因此,不必劫行菩道心生怯弱,反而喜地“世世常行菩道”。
《》云:“重苦短,忍久,苦而安,何害?”
《》:凡夫身心遭受重苦折磨,即便短也以忍受,更何久。菩的身心有苦受而只有安,在量劫中何痛苦害?菩在劫中,身心是喜,不遭受任何苦害。
那,菩心是否毫逼呢?
“此中身苦,意苦何有?惟悲世苦,由此而久住。”
此中菩既然了身的痛苦,意苦又何生呢?(身苦,意苦也就生。)菩到生生死流的量大苦,由大悲心使,而不世劫住於回中。
“故佛久,智者退屈,集德,恒勤修。”
因此,智者不成佛道路久而心生退屈。了一一相中的失,修集所有功德,更不懈怠,而且恒不地勤修福慧。
火二、遮止心生怯弱
又念成佛必,此作,故我不能。
有人又想:成就佛果必的,是很做到的,我法成。
亦莫怯退。若利益有情、求佛功德而起,住量劫欣修集而受律,於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之,福恒增,量等空,故非。
此,也不必怯弱退。如果了利益有情、希求得佛的功德而起菩提心,即心想“我在量劫中修集”而受持律,在任何候,不睡眠或清醒、心散或不散,乃至在守持律的段期,福德都恒增而且福德之量等同空。因此,不。
什成佛所需的不?
因:菩提心、受菩戒始,在律未失期,福德恒增而且量等空,即上,那那增福德,就量而言,每次生起的福德如空般大。
如此那不地增,而且又是量等空地增,然不。
又:什能福德恒增、量等空呢?
因菩提心、受菩戒是起大的弘大誓,所受律又是未相不,亦即利益有情、誓佛功德,菩起如空、未的大“我在量劫中安住回,修集”。由於誓如此大、律如此相,福德自然念念增、量等空。如是受持律,起毫不空耗,是由心的甚深起所定的。
“空非大,心王大;金非,力最。”心王大故,福德等空;力故,福德恒增。因此,寂天菩在《入行》中:“佛於多劫深思惟,此心最益。”
即前云:“如一切方,地水火空,如是,有情亦。”
此即《》所:就像所有方位的地水火空有,有情的量也有。
“菩普悲愍,此有情,欲度苦厄,安立於佛位。”
菩有情大悲心,立誓要量生苦,它安立在佛果的安中。
“如是住者,正受戒已,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恒集福,福非,德佛。”
菩如此定不移地安住誓,受持菩提心戒始,不睡眠是醒或者放逸的候,如同有情的量有,菩也恒集聚福德,如此累福德不困,以此得功德之佛果。
以上宣“四”——大、有情、因地的福、果地的佛功德。
西南北哪方向,都可以地延伸,在十方的世界中,地水火空也,如是有情的量也有,有情的苦也有。如果心有情的量苦厄,起烈的悲心、菩提心,由此受持菩戒,就能恒集的福德。由於因地能累的福德,所以不成就佛果的功德。
“若住量,量有情,求量菩提,而修量善,菩提量,以此四量,非久,如何不得?”
如果是安住量劫、了量有情、求量菩提而修集量善根,那,然成佛必,但以四量不需太久便能,何不能得菩提呢?
以上了四量——量、有情量、菩提量、善根量,即安住的是量、所的是量有情、求的是量菩提功德、修持的是二所的量善根,以方式修大行,便能迅速,不得菩提。
消文312 日常法示
【於所安住修道所破除怯弱者。念成佛於生死受量生,生死苦逼,故我不能修如是行。】
在我求佛果,以及求佛果所要行的方便不怕了,但正式去修道的候,於修道的程要在苦的地方,又有一。最後障,就是我想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甚至要量阿僧祗劫,在三界中受生,已是很忍受,何要受量的苦,所以我不能修如是行。下面就告我如何思惟的道理。
【如是思:菩由其已,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固通生死如幻悉自性,故心苦,若其身心安增盛,生死患。】
我了解,因以前造了,有苦因然一定感苦果。在我如理修,了解了什是正的因,因怕苦,所以不能再造苦因,因既然遮了,就不得到苦果,那也就是快啊!我所以著,一定是得好的,上真正修菩行者,感得的果是比我好的。
另一方面你了解了,原生死的真相是如幻如化,有自性。前者是福德因,後者是智慧因,你一步步地在因地中如理修持的,那感得的果必是安,自己的心更是非常自在、了,所以身心者不但有苦,而且很明地得不的在化、增法,在我也是,源源而的是法,世的是有漏的,而法是漏的,是一直增上的。因此我身心都在安之中,而且安是不增的,所以修佛法一定是增上生,到最後必定到究竟。程然都在生死中,但是不患。
【如云:「故苦,善巧故,由邪分,罪害身心。福令身安,智故心亦安,利他生死,悲者何所。」】
譬如在我如理修行,因除了一切的,然就不感得苦果,何我又善巧了知世生死的真相,所以生死有一,自然也有怖。平常我所以身心受到逼,是因明相的非理思惟,由於邪妄的分造了,感得身心的苦。而在我了解福德是感得的熟,而智慧就我心一直安住在如如不中,一步步上去,一方面享受法,一方面可以在生死中利他,增的功德,有大悲心行菩道的人,只得快得不得了,怎患呢?
【又云:「故遍除疲,菩提心,而趣,有智退屈。」】
由於有了正的,然後了大菩提心,就像一快捷得不得了。古代的交通工具最好的是,而佛最好的是菩提心,能上菩提心的,你得非常快,所有的疲患都底地清除,而且地增快,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等到你真正到,怎退怯呢?
【如是延量劫不怯弱,唯久非因故,苦重短促亦生,苦安久所故。】
像美好的情,再也不怯弱。要得,的短不是我患之因,我真正患的是苦啊!如果是「重苦」,哪怕很短的,你也得很,反之,如果是快的,再也不嫌多。
【《》云:「重苦短,忍久,苦而安,何害。此中身苦,意苦何有,唯悲世苦,由此而久住。故佛久,智者退屈,集德,勤修。」】
假定苦很重的,哪怕很短的,也是以忍受的,何久!反之如果是快的事,那有什?越越好啊!我要注意,我是怕苦而不修,但是怕苦而不修的果是不但陷到重苦中,而且苦的,是量阿僧祗劫,根本就有束的候。在我怕眼前的小苦,看不後面的大苦;如果真正意修行的,那是步步在增上,就算苦也有期限,何不但不苦而且是快的,那有什呢?
所以,既然身有苦,意哪的苦呢?要留在世是因你心中得有殊的大利益,可以策你的大悲心、大菩提心。由於世之苦,意待在世利益生,去做的,你是在安中,不增你的功德、智慧。所以佛道然,是快的,既然是快的,那越越好,真正有智慧的人,是退屈的道理啊!而所以做是了要除一切失,集啊!那候一定常精懈地集福智。
【又念成佛必,此作故我不能,亦莫怯退。若利益有情,求佛功德而起,住量劫,欣修集而受律,於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之,福增量等空,故非。】
有一想法:「成佛然很好,可是必量的,太了,我做不到啊!」也不必怕。垢典上得清清楚楚,假定你如理地了解,照著去做,策了大悲心、大菩提心以後,了利益有情,要求佛的功德,所以住在世量劫,一直努力去集一切的。先心--生誓度,誓,法量誓,佛道上誓成。而四句不是空,是如理的了解了以後,心上的起了的。有了心,修,然後再受行心,就是受菩的律。等到你受了菩律以後,因你已把那菩提子下去,得到菩戒的戒了,由於大悲心的策、滋,所以不管你行也好、睡也好,散也好、不散也好,一旦得到了菩戒的戒以後,功德就不地一直在增。
菩提心的心,本就是遍法界、空界的,所以只要不增的,那是不得了的。不要行心,就是了心,力量之大,我也是法想像的。
【即前云:「如一切方,地水火空,如是,有情亦。菩普悲愍,此有情,欲度苦厄,安立於佛位。如是住者,正受戒已,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集福,福非,德佛。若住量,量有情,求量菩提,而修量善。菩提量,以此四量,非久,如何不得。」】
上得很清楚,就像在任何地方--法界、空界,地水火空所不遍;有情也是一,所有法界空界都是。我修菩道的人菩提心,也是普遍有漏地每一有情愍心,要度他超出痛苦,到大的果位。一旦了心,又正受菩戒以後,你心一天到晚任而起的都是「我要做!」「我要做!」心的功德就不得了。
大家得在下士道的候,最後八因三的三是心清、加行清,田清。你如果能做的,得到的果是不得了的大,在你的心普法界、空界的一切有情,一切只利他,心不但大而且清;大是指它的量,清是指它的,既一都,而量又的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