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文252 2527行-2536行
寅二、遮破空性中具足六度故而不需方便之救分二: ① 救 ② 破彼
卯一、救
非不施等,然即於此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施,如是度亦悉具足,中亦一一度中六六故。
*此段是假方用救的方法,自身的。
假方又:我非不必修施等行品,然而,在所思中就已具足施等行品,比如,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即具有施,如此也具足其他度。而且,中也每一度都含六度的故。
“一一度中六六”:以施例,
1.施中具有吝的施性,是施布施;
2.具足益有情戒,是施戒;
3.施安忍邪行、苦,堪能施受用,是施忍;
4.施有信心、恒行施,是施精;
5.施不被散所,是施定;
6.通施的大小、真、染等法相,是施慧。
新
(:)我不是不需要施等事情,而是在思之中完全具施等等,不著作施者、施之物、受施者即能,具「施」,同亦能具其各波密多。因在佛之中亦每一波密多亦具六被密多。
卯二、破彼
一、若所思中具足六度,成外道也具足六度。
若由此便完足,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具足一切波蜜多,於住定亦如是著故。
如果以此便已足,外道安住在心一境性的定中也具足一切波蜜多,因其安住定中,也有的著。
如果承所思中具足六度,外道入世定,有著所施、能施、施物,故具足施度;有著所忍、能忍、忍,故具足安忍度。依此推,未著某度,便具足此度,如果上述正,那雪地物冬眠,也算是具足一切波蜜多。
特如前、於法性分,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行故。
特如前,於法性分,成大乘:
特像前面提到、住於法性分的候,成立是大乘成就。
具足一切菩行故:
因那的候,可以已具足了一切菩行。
若因一一度中六六度,便以足:
如果因上面六度中的每一度,都含六度,就得足了。
若因一一度中六六度,便以足,若供曼陀中“具牛水60即是施”等文,亦具六,惟修此。
二、
若以中所一一度中含六度而足,那只需要一波密多即已足,那在供曼念:「施牛水.... 」等文,也可以成具六波密多,只要供曼便已足有了。
“亦具六”:1牛水是施;2作此施是戒,以香水洗之故;3慎、去除是安忍;4勤作此事是精;5一心注是定;6明想是智慧。
如果因中每一度中含六度,便以此足,在供曼陀所念的“具牛水即是施”等文中,也具有六度,如此成只需修一法就足了。
然某行品中含六度,但不等於此行品中了六度;否,以同等理必成立,只需供一曼陀就了六度的修行,因它可以含六度的故。
60.具牛水:古印度供曼陀所使用的牛五物。
故行、方便慧者,譬如慈母失子,所逼,人言等,任起何心,力未,然非一切心皆是心。
三、以下解“行、方便慧”的正涵。首先以譬喻,再示其互之理。
譬如慈母失子:譬如,慈母失了子。
所逼:身心受到所逼害。
人言等:她和其他人或做其他事情的候。
任起何心:不那候生起何心境。
力未:的力然始存在。
然非一切心皆是心:然而,非所生起的任何心都是心。
如是解空性慧若猛利,於施、拜、旋、念等,此心非空解,然空解力俱,相。
同,通空性的智慧若力猛利,作施、拜、(塔、佛像)、念等,境之心然不是空解,但和空解的力一起,二者不相。
如初修,若菩提心猛先,入空定,其菩提心非有,此力持亦相.
譬如,最初修,如果菩提心猛利的力在先,在入空定,然未菩提心,但以其力持也不相。
故於如此名施,若全心不能施,如是於亦了知。
所以,是此而施,如果有任何心,不能作施,不因此而成施。其他度也如是了知。
心,【孝《佛常》】:「一切而所著的心。」,即於布施,所施物所著之心。
方便智慧不之理,知亦。
方便智慧相互不的道理,知也是如此。
新
因此,知道以「」「行」及以「方便」「慧」的意思,可比作一位痛失子,被愁逼迫的母,即使她在行或其他活,然愁感受的影力未消除,但是亦未必所有的感受皆是愁。同,假如通空性的慧力非常大,那然跟施、拜、旋、念相的心境不是空性的知解,但是仍能空性知解的力同,不造成障。例,在上座修始,假如我先起猛的菩提心,到了入空性三摩地,菩提心不明,但是仍不有菩提心的力持,而「施」所指的便是一的事情。假如完全有施之心便不可能施,其各波密多也可由此推知,而「方便智慧不」的道理亦可由此得知。
寅三、宣他宗的承相分二:
① 自己句相 ② 遮破他宗所引教能立
卯一、自己句相
他宗的:中曾福德之果是生死中的身、受用、等,所以我不必修持施、持戒等,因些都是生死之因。
以下首先明,再以“他宗法句相”予以破斥。
又宣福果,生死中身及受用、等事,亦莫解。若智慧善方便,如是,若由此持,亦是解一切智因。
又宣福果,生死中身及受用等事,亦莫解:
此外,於中宣「福德的果,是於生死中的身、受用、及等事,也不要解。
若智慧善方便如是:
如果是有智慧善巧方便,它的是。是指智慧善方便之福,生死中之身等事。
若由此持,亦是解一切智因:
如果(福德的果)智慧善方便所持,那它也是解生死、成就一切智之因。
如《》云:“大王色身,福生。”教。
如《》所:“大王!的色身是福德出生。”能明此理的教量。因此,福德之果不定是生死中事。
又汝有一切行、一切趣之因,皆能成佛之因,有又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令心正住而。
又汝有一切行一切趣之因,皆能成佛之因:由於你有候「所有的行、所有趣的因,都能成佛的因」。
有又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
(可是)你有候又「布施、持戒等善的增上生之因,只是生死的因,不是得菩提的因」。
令心正住而:
(自相矛盾的法,)示自己的心不能正住,先令自己的心正住之後再。
新
我也不可中所:「身、受用、等各生死回之中的事情皆是福德的果。」有所解。然缺乏了「方便」和「智慧」是有情,但是,若有「方便」和「智慧」持的福德,足以成「解」和「一切智」之因,明道理的典可多不。正如《》所:大王,而言之,色身是福德生。
又如我有一切行和等趣之因亦能成佛果之因,而施、持戒等能招感增上生的善行, (有)是生死回之因而非佛果之因。所以,在出言之前心中要守分寸。
**如果您消文252想更深入了解,消文252-1—日常法示
充料 林兄消文
消文者按,此指《四加行法行述》中供曼陀文:「又集,以供曼陀最殊,因具足六度故,曼陀牛物五,表布施度,所供籽粒合以六香等,表尸度,察清有垢,表忍辱度,精勤供,表精度,心不散而修之,表度,四洲能於掌中明,大小,表般若度,因法殊故,印藏行者不修,尤其瑜伽行人修密之前,四加行中於此先修十,而後修本尊法。」
若供曼陀中「具牛水即是施」等文,亦具六:那我供曼陀的候,中有「具牛水即是施」等文句,也是具足六度。
我段本文之理解──
段本文以理相的述「如前於法性分,成大乘」,破斥他宗;另以「供曼陀中之文句亦具六度,唯修此」,如果勿因一一度中六六度而足。
以下考
消文252 2527行
②破斥空性中具足六度故而不需方便之分二: ① 不施等之 ② 破斥彼
① 不施等之
非不施等,然即於此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施,如是度亦悉具足,中亦一一度中六六故。
假方又:布施等不是不要,就是在那分中啊,布施等等都可以完了。比如不著所施、能施、施物,我通常所的三空,就行了!不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等等也都是如此。而且,中也都每一度都能含其他六度。
② 破斥彼
若由此便完足,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具足一切波蜜多,於住定亦如是著故。特如前、於法性分,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行故。
假定,你住在定中,不去分就算一切的,很多外道得到那定(奢摩他)中、他心也有著分(三空),那不是就一切波蜜多了?特如上述的、安住於法性分中,那他是大乘菩,因那他也具足了六度所的一切菩行。
若因一一度中六六度,便以足,若供曼陀中“具牛水即是施”等文,亦具六,惟修此。
假定看上面,每一度中都含其他的六度,就可以的,那我始供那曼陀的候,念到:「哪怕是牛水啊都是布施。」,那我就好好修一法就足了。
故行、方便慧者,譬如慈母失子,所逼,人言等,任起何心,力未,然非一切心皆是心。如是解空性慧若猛利,於施、拜、旋、念等,此心非空解,然空解力俱,相。
因此,所“用智慧方便,用方便智慧。”,譬如一慈母痛失子,心面的逼迫,不得怎!在和他人等,她心心一直在。但也不是任何候都是心哦!同地,在假如解空性的智慧非常猛利的,那候你照布施、拜做什事情啊,解空性的心一直跟著他,所以得了空性以後,住一切都是在空中,二者不相。
如初修,若菩提心猛先,入空定,其菩提心非有,此力持亦相.故於如此名施,若全心不能施,如是於亦了知。方便智慧不之理,知亦。
反,你始的候先修菩提心,那菩提心修到非常猛利的候,然後你得空定,!然空性前了,但是那菩提心的力非常,然你得了空性,你不在空中。所以,是此而施,假定有心的,根本不能布施,也不因此而成施。其他五度也如是了知。方便跟智慧彼此不、互相持,了解道理。
③ 宣背其他所分五:①自相 ② 教相 ③ 一切理相 ④ 多宣典相 ⑤ 因建立教理相
① 自相
又宣福果,生死中身及受用、等事,亦莫解。若智慧善方便,如是,若由此持,亦是解一切智因。如《》云:“大王色身,福生。”教。
上面,福的果,就是生死中的受用的身,以及等事。同地不要解,如果了智慧和善巧方便,的如此,同地,方便拿智慧持,才是真正得到一切智、佛果的因。如《》所:“大王!佛的的身土,是福。” 所有的教上面,到都是明。
又汝有一切行、一切趣之因,皆能成佛之因,有又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令心正住而。
再者,你有“假定你得到了善巧方便的,就是一切的事情,一切等等,本是要趣的,有可能成功成佛的因。”,有又“增上生之因的施、持戒等善行是流生死之因,非上菩提之因”, 你到底在些什呀?是心正直安住後再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