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停藥不代表治癒 醫提醒慎防第1年猛爆性復發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7日電)國內B型肝炎診斷率僅66%,穩定追蹤治療者更僅約30%。醫師提醒,B肝可能發展成肝癌或肝硬化,治療要看時機,免吃藥不代表沒問題,治療後停藥首年更要小心復發成猛爆性肝炎。
今天是「世界肝炎篩檢週」起跑日,台灣癌症基金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厚生基金會、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共同舉辦記者會,提醒民眾重視B型肝炎。
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楊宏志在簡報中指出,國內每年約1.4萬人死於B肝相關疾病,且肝癌患者約7成患有B肝;但國內數據顯示,高達75%的B肝帶原者直到確診肝癌前,都沒有接受過抗病毒治療,錯失防癌先機。
楊宏志說,國內自1986年起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政策,已大幅降低年輕世代的感染率;但B肝診斷率卻僅有66%,穩定追蹤或治療者也僅約30%,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80%病人接受有效抗病毒治療的目標。
不少人以為,只要沒有不舒服,就代表肝臟沒問題。高雄醫學大學校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醫師余明隆說明,B肝帶原是指感染B肝後,病毒長期依附在肝臟細胞;其中約40%會有肝臟發炎,此時肝臟會啟動修復機制,形成纖維組織,長期下來大約有40%風險發展成肝硬化,提高肝癌風險。
B肝治療需要認準時機,余明隆說明,人體剛感染B肝病毒時,免疫系統可能因為還不認得,未啟動免疫反應,此時患者體內病毒量高,服藥效益不大;待免疫系統反應過來,再開始服藥,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因此就算醫師說現在暫時不用服藥,也不代表未來就不會有事。
曾穩定服藥的患者也要注意,楊宏志指出,目前健保給付規定,服藥3年後要停藥觀察是否復發。此時約有半數患者病毒量會下降,確實可以不用繼續吃藥,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病毒量會再上升,需要再度服藥。
值得注意的是,楊宏志說,復發約有9成會發生在停藥第1年,其中又有3%到5%會出現猛爆性肝炎,如果太晚發現,會有肝臟衰竭風險。過去就有患者沒遵照醫囑,停藥就以為自己痊癒,回來就醫時就已經必須換肝,才能挽救生命,因此呼籲民眾務必遵照醫囑定期回診。(編輯:陳清芳)1141117
其他人也在看

低溫起床血管劇烈收縮風險高 內政部建議「賴個床」
東北季風南下,低溫下探15度,如果一起床就直接碰到冷空氣或者沒有保暖,血管劇烈收縮,如果心臟負荷不住,就可能引發猝死。對此,內政部分享了:起床4步驟,包含下床前先暖身、賴床5~10分鐘、喝口熱水、多穿...
華視 ・ 16 小時前

借助「福星定」抑酸力把幽門桿菌殺絕 減少治療副作用
「台灣胃酸相關疾病暨微菌叢聯盟(TARD-M)」完成「神力小餐包幽門桿菌治療」的大型研究,降低抗生素造成的環境汙染,避免多重抗藥菌產生,可謂「綠色醫療新典範」!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許秉毅副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前副校長吳登強教授利用新藥「福星定」(鉀離子競爭性胃酸抑制劑) 的抑酸力,將胃內的pH值從2.0拉高到7.5,誘導幽門桿菌進入複製期,大幅增強抗生素「阿默克西靈(Amoxicillin)」抑制幽門桿菌細胞壁合成,殺死細菌的能力,發明了「小餐包治療(BAP therapy)」,除菌率高達98%,且副作用極低,同時可減少抗生素造成之環境汙染。「台灣胃酸相關疾病暨微菌叢聯盟(TARD-M)」是由安南醫院許秉毅副院長與高醫、高榮、高長、台大、奇美、慈濟、新光、國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榮、中醫大附醫、屏東安泰、屏榮、屏基等15家醫院之醫師群合組之研究團隊。TARD-M所完成的全球第一個「小餐包治療」大型研究一共收錄390人,隨機給予小餐包治療、標準三合治療與福星定二合治療,結果顯示3組患者的除菌率分別為98%、88%與88%,小餐包治療之療效遠優於標準三合與福星定二合治療。此成果已發表於今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高醫CAR-T細胞治療記者會 (圖)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19日開記者會,分享CAR-T細胞治療成果。高醫副院長戴嘉言(中)表示,高醫不只是引進CAR-T,更投入完整制度建置、多專科醫療團隊執行與臨床品質控管。
中央社 ・ 10 小時前高醫推CAR-T細胞治療 南部血液腫瘤復發患者免奔波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19日電)台灣已將CAR-T細胞治療納入全民健康保險,高醫今天表示,高醫是南部唯一具健保執行資格的醫學中心,目前已完成20例治療,也讓南部患者免於南北奔波辛勞。
中央社 ・ 11 小時前

普發全民安全指引 展開家戶普發作業 (圖)
國防部表示,台灣全民安全指引(新版全民國防手冊)19日起展開家戶普發作業,透過內政部民政系統寄送至全國約983萬家戶,預計明年1月5日前完成。民進立委林楚茵在立法院持手冊接受採訪。
中央社 ・ 11 小時前
內政部提虛坪改革方案 將檢討容積計算、停車空間
近年新建案公設比高引發虛坪灌水爭議,因此內政部提出虛坪改革方案。民眾立法院團今(18)日召開公聽會,有專家學者認為,原先內政部改革方向將停車位及車道使用空間變成有購買的住戶專有,但若其他住戶需要通過或使用可能產生糾紛,需要更多配套措施;至於建築技術規則的修正案,內政部國土署則說,後續仍需要討論,若確定實施最快年底前預告。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
空腹血糖210!54歲男靠3招不吃藥降血糖 連血壓血脂也變正常
54歲男上班族員工健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10mg/dL,因為自己的爸爸就是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過世,決心不靠藥物、力行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改變逆轉三高。他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控制碳水化合物與油脂攝取等方
健康2.0 ・ 16 小時前
他耳朵「1處冒焦黑斑點」!檢查竟罹大腸癌 醫嘆:第三期了
耳朵異狀也可能透露大腸健康!中醫師吳宏乾分享,他曾在義診時遇到一名患者,因長期失眠前來求診,發現對方耳廓附近出現「焦黑色斑點」,且有腹瀉、排便帶血等狀況,推斷可能是大腸出問題,患者趕緊到醫院做檢查,發現患「第三期大腸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天天喝珍珠奶茶!32歲男司機「精蟲變成碎片」 悲涼下場曝光
珍珠奶茶香甜好喝,不過切記別「當成水喝」!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分享一起案例,這名年僅32歲的貨車司機,每天都來杯珍奶,結果結婚兩年他的妻子都沒有懷孕。他到醫院診斷後發現,空腹血糖竟然高達近680 mg/dL,幾乎無法分泌胰島素,甚至「精蟲都變成碎片」,相當駭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蘋果輸了!它維生素C高10倍 能消脂、減肥、防胃癌
馬鈴薯被稱為「地下蘋果」,維生素C卻高出10倍,B1、B2、鐵、磷的含量也比蘋果高,中醫更視為「健脾益氣之良品」,能消脂、減肥,預防胃癌、血管硬化。 常吃馬鈴薯防胃癌 馬鈴薯又名洋山芋,為世界
健康2.0 ・ 16 小時前
嘴巴長皰疹不只是免疫差!醫揭「大腦未來風險」 曝5建議:讓身體語言變保護行動
嘴角的小水泡,與大腦退化暗藏祕密連結?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表示,在門診裡,他常聽到這樣的話,「張醫師,我嘴巴最近又長皰疹了,是不是太累了?」大家對唇皰疹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壓力太大、熬夜太多、免疫差等表層原因,但其實小小的皰疹,背後可能是在提醒「大腦未來的風險」。
鏡報 ・ 10 小時前
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只剩12萬劑 「三類人」再不打恐落空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正式轉冷,疾管署預估最快12月上旬就會再有一波流感疫情上升,打疫苗手腳可得快!台北市衛生局今(18)日公布,截至11月17日止,台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僅剩餘約12.3萬劑,呼籲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者等符合公費疫苗接種資格者應儘速接種。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統計10月1日至11月16日,台北市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總計有30例...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她靠「1飲食法」狂瘦25公斤,暴食症不藥而癒…別到50歲才知道,這些「超級食物」越吃越不健康
搭上那些被廣為推薦的營養食物熱潮,你開始吃大量的杏仁、菠菜、薑黃、黑莓、藜麥或黑巧克力等,卻覺得愈來愈沒有活力、身體虛弱,或許是你最愛的「超級食物」背後,藏著一個隱形殺手,那就是許多植物都會製造的化學毒物:草酸。我也曾為了實行健康飲食,在不知不覺間攝取過量草酸,導致身體愈來愈不健康。在步入50歲時,才終於找到病根……
幸福熟齡 ・ 1 天前
這水果可防糖尿病!研究:還能護眼又通便「增加抵抗力」
近來氣溫驟降,正值流感、腸病毒等疾病肆虐之際,民眾可攝取高營養的水果來增強抵抗力。營養師李婉萍表示,百香果不但含有蛋白質、鈣、鎂、維生素C,也有鉀離子和維生素A。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適量百香果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李多慧長年維持48公斤!早餐吃「蘋果沾花生醬」 自製菜單公開:好吃又能減肥
南韓啦啦隊女神李多慧來台超過3年,在球場上跳舞時充滿爆發力,但私下形象又相當親切可愛。外界常好奇她如何在保持良好體力的同時,又長年把體重控制在48公斤,她近日在 YouTube 上傳新影片,難得公開日常飲食控制方法,立刻吸引大量粉絲點閱討論!
姊妹淘 ・ 1 天前
晚期存活率僅5%!他長年菸檳酒突出現吞嚥不順 一檢查竟罹「2癌症」
48歲的張先生長年抽菸、喝酒、嚼檳榔,今年初出現喉嚨異物感與吞嚥不順,本以為只是發炎,至耳鼻喉科檢查卻發現下咽部有腫瘤。進一步胃鏡檢查又在食道中、下段發現癌變,經切片確診為「鱗狀細胞癌」,並已合併淋巴轉移,為第三期食道癌合併第四期下咽癌。(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糖尿病悄悄「偷視力」 三分之一患者不知已視網膜病變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糖尿病多年高居十大死因之ㄧ,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糖尿病友超過200多萬,但多數人易忽略的是,糖尿病不僅影響血糖,更可能「偷視力」。亞東醫院眼科部主任王嘉康警告,臨床統計發現,近三分之一糖尿病患可能已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卻毫無自覺,而糖尿病患失明的風險高達一般人的25倍。 亞東醫院即日起至21日舉辦「守護甜蜜視界~...
匯流新聞網 ・ 8 小時前
自律神經失調的真正原因!學會2技巧讓身心快速回穩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