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肌肉痠痛,竟然影響腎臟健康?
一名中年男子開始接受重量訓練後,全身肌肉痠痛, 接著陸續出現抽筋、癱軟無力、行走困難等症狀。起初病人以為只是運動過度造成,不以為意,貼了痠痛貼布、吃止痛藥, 卻沒有改善。到了第三天, 更出現雙腿劇烈疼痛、冒冷汗,尿液呈深紅色。到急診就醫後,醫師開立抽血檢查單,發現男子肌紅蛋白高於正常值,醫師判定為急性橫紋肌溶解症,可能與劇烈運動、水分補充不夠有關。好在病情還算輕微,腎臟雖有些微受損,但不至於到洗腎的階段,也沒有造成生命危險。
橫紋肌溶解,嚴重可能導致腎衰竭肌肉疼痛有時未必只是單純的運動傷害,若出現其他合併症狀,就要留意是否為橫紋肌溶解症。
橫紋肌是包覆在骨骼上的肌肉,主要功能為負責收縮並產生力量,讓肢體可以移動。橫紋肌溶解症是因為橫紋肌受到急速的損傷,導致肌肉細胞壞死且細胞膜遭破壞, 肌肉的蛋白質及肌球蛋白滲漏, 進入血液中並隨尿液排出,使尿液變成深紅色或深褐色。
橫紋肌溶解症只是一種症狀,許多原因都會造成此現象。包含先天的基因遺傳疾病和後天因素,如馬拉松、重量訓練等過度運動,肌肉因車禍、撞擊造成嚴重創傷,高溫引發熱傷害,不當使用藥物、毒品或酒精,以及低血鉀、低血磷所造成的電解質不平衡等。此外,電擊、缺血、病毒感染、惡性高燒等,也都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
因肌肉受損,患部常見癱軟無力、疼痛,甚至劇痛,程度較輕時,可能如運動傷害般痠痛,嚴重時則持續抽筋,因此患者常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抽筋。但跟普通肌肉拉傷不同的是,使用痠痛貼布、噴劑等產品,都無法改善症狀。
血液中的肌紅蛋白可經由尿液排出,但肌紅蛋白會損害腎小管細胞,具有腎毒性,若是橫紋肌溶解症一直未能改善,肌紅蛋白居高不下,腎臟功能可能會受到損傷,甚至出現尿液減少、腎臟衰竭,嚴重時可能需要洗腎。若持續未改善,就可能發生高血鉀症、高血磷症,導致心律不整,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建議民眾於劇烈運動後, 如果出現肌肉異常痠痛、肌肉無力、深紅色尿液等三種症狀,盡速就醫。
檢驗項目 | 檢驗說明 |
血液尿素氮濃度 | 蛋白質代謝的最終產物,會經腎臟過濾並由尿液排出,因此血中濃度可用來評估腎臟功能。 |
血液肌酸酐濃度 | 身體肌肉活動的代謝產物,會經腎臟過濾並由尿液排出,因此血中濃度可用來評估腎臟功能。 |
估算的腎絲球過濾率 | 蒐集24 小時尿液,檢驗尿液及血液肌酸酐濃度,即可算出肌酸酐清除率,以估算腎絲球過濾率。 |
尿液微白蛋白/ | 將尿液中的白蛋白濃度除以肌酸酐濃度所得到的比值。 |
尿液檢驗 | 分為試紙和鏡檢。試紙可偵測糖分、蛋白質、血液、酸鹼值等;鏡檢可檢驗紅血球、白血球、細菌、結晶等。 |
腎臟超音波 | 檢測腎臟的大小、形狀、結石、囊腫、腫瘤等。 |
腎輸尿管 | 檢測泌尿系統的結石。 |
靜脈注射 | 經由靜脈注射顯影劑,可檢測腎臟、輸尿管及膀胱的結構。 |
電腦斷層 | 觀察腎臟結構,確認結石、囊腫、腫瘤等。 |
核磁共振 | 觀察腎臟結構,確認結石、囊腫、腫瘤等。 |
腎臟切片 | 經皮穿刺抽取部分腎臟組織,製作病理切片, 進行光學顯微鏡、免疫螢光染色及電子顯微鏡檢查。 |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肌肉痠痛,竟然影響腎臟健康?
其他人也在看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空腹血糖210!54歲男靠3招不吃藥降血糖 連血壓血脂也變正常
54歲男上班族員工健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10mg/dL,因為自己的爸爸就是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過世,決心不靠藥物、力行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改變逆轉三高。他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控制碳水化合物與油脂攝取等方
健康2.0 ・ 17 小時前
她靠「1飲食法」狂瘦25公斤,暴食症不藥而癒…別到50歲才知道,這些「超級食物」越吃越不健康
搭上那些被廣為推薦的營養食物熱潮,你開始吃大量的杏仁、菠菜、薑黃、黑莓、藜麥或黑巧克力等,卻覺得愈來愈沒有活力、身體虛弱,或許是你最愛的「超級食物」背後,藏著一個隱形殺手,那就是許多植物都會製造的化學毒物:草酸。我也曾為了實行健康飲食,在不知不覺間攝取過量草酸,導致身體愈來愈不健康。在步入50歲時,才終於找到病根……
幸福熟齡 ・ 1 天前
這水果可防糖尿病!研究:還能護眼又通便「增加抵抗力」
近來氣溫驟降,正值流感、腸病毒等疾病肆虐之際,民眾可攝取高營養的水果來增強抵抗力。營養師李婉萍表示,百香果不但含有蛋白質、鈣、鎂、維生素C,也有鉀離子和維生素A。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適量百香果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7 小時前
天天喝珍珠奶茶!32歲男司機「精蟲變成碎片」 悲涼下場曝光
珍珠奶茶香甜好喝,不過切記別「當成水喝」!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分享一起案例,這名年僅32歲的貨車司機,每天都來杯珍奶,結果結婚兩年他的妻子都沒有懷孕。他到醫院診斷後發現,空腹血糖竟然高達近680 mg/dL,幾乎無法分泌胰島素,甚至「精蟲都變成碎片」,相當駭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不吃甜就安全?營養師點名「常吃這幾樣」血糖飆更快 餐後立刻吃水果也不OK
很多人以為只要不吃甜食,血糖就能穩,但其實要控糖不踩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先了解「GI值、GL值」這兩個關鍵指標,才能吃得安心又聰明! GI值vs GL值 .GI值(升糖指數):是指食物吃下去後,讓血糖上升的「速度」。像一碗白飯GI值高,吃完血糖會快速升高.GL值(升糖負荷):則是指一整份餐對血糖的「影響程度」。如果同樣是一碗飯,加上蔬菜與蛋白質,GL值就會下降,因為整體升糖速度被平衡了 日常這樣吃 有效控醣 .主食選全穀類燕麥、糙米、全麥麵包、玉米、地瓜等食物,富含膳食纖維,能減緩醣類吸收速度,幫助血糖平穩不會突然飆升.蛋白質優先選擇豆製品豆腐、黃豆、黑豆、毛豆都是優質植物蛋白來源,含有植化素與膳食纖維,能幫助控制血糖,還能增加胰島素敏感度,讓身體更有效率地利用能量.蔬菜澱粉1:1餐盤中蔬菜量應與主食量相當,可增加飽足,並延緩血糖上升;特別是香菇也是蔬菜.水果餐間吃兩餐之間吃水果,可減少血糖起伏,若餐後立刻吃,容易造成血糖高低不穩.增加整餐豐富度每餐有蛋白質、蔬菜與全穀類,就能有效降低整體GL值,控糖更輕鬆 這些食物要少吃 幫助穩住血糖 若平常不小心攝取到高風險食物,也會讓血糖一下子
常春月刊 ・ 15 小時前
優格空腹吃反而浪費!營養師揭「最佳黃金時段」 這1時間點吃小心會變胖
優格以牛奶為主要原料,營養豐富、熱量低,是許多人維持腸道健康與控制體重的首選發酵食品。但「hint-pot」網站中,營養師指出,吃優格的時間點不同,益生菌與營養素的發揮效果也會差很多。 空腹時吃優格的影響? 空腹吃優格並非絕對不好,但在飢餓狀態下,胃酸酸度高,容易讓雙歧桿菌、乳酸菌在到達腸道前就大量死亡,降低益生菌直接作用的機會。 .早晨剛起床胃酸最強,不建議優格作為第一口食物,可先吃其他食物再搭配優格。.想發揮最大腸道益生效果,建議在用餐中或餐後食用,此時胃酸濃度相對較低。 即使益生菌在胃中被破壞,也能成為腸道好菌的「養分」,間接促進腸道健康。搭配富含寡糖的水果(如奇異果、香蕉)或高膳食纖維的堅果(杏仁、核桃、腰果)效果更好。此外,研究顯示優格中的蛋白質與乳酸能幫助抑制血糖快速上升,熱量低,也很適合作為減重期間的點心。 想護骨? 晚餐時吃更好 鈣的吸收率在夜間較高。白天「破骨細胞」較活躍,夜間睡眠時則是「成骨細胞」修復骨骼的高峰期。 .晚餐搭配優格,可提供骨修復所需的鈣質。.配合含維生素D(魚類、乾香菇、木耳)與 維生素K(納豆、海帶、小松菜、花椰菜)的食物,更有助於鈣吸收與骨骼強化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薑母鴨一餐破千大卡!營養師曝「4招」:這樣吃更營養
這幾天受到東北季風及強冷空氣南下影響,天氣越來越冷,天冷時就有不少民眾想吃薑母鴨和羊肉爐暖暖胃。不過,這些美食的熱量其實並不低,營養師余朱青表示,一餐薑母鴨的熱量可能就超過1000大卡,且鈉含量也高達2700毫克,建議民眾適量攝取,以免水腫或發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冬天「喝1飲品」醫大推!助暖身、促進代謝 還能穩定血糖
天氣逐漸轉冷,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情形,除了添衣保暖外,也可適量飲用薑茶。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提到,最新研究發現,薑不只有助於抗發炎、抗氧化,還能擴張末梢微血管、增加循環,達到暖身的作用,而冬天泡薑茶優先選老薑,若怕辣可用嫩薑,但保暖效果較溫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女星驚見甲狀腺結節!3營養素護甲狀腺 2飲食法助防癌
51歲台語歌手楊慧絜半年前做全身健康檢查時,赫然發現有3顆甲狀腺結節,讓她擔心影響嗓音。哪些飲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營養師黃淑惠提醒,甲狀腺亢進患者要控制碘的攝取,而維生素D、硒、鋅是保護甲狀腺的重要元
健康2.0 ・ 17 小時前
嘴巴長皰疹不只是免疫差!醫揭「大腦未來風險」 曝5建議:讓身體語言變保護行動
嘴角的小水泡,與大腦退化暗藏祕密連結?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表示,在門診裡,他常聽到這樣的話,「張醫師,我嘴巴最近又長皰疹了,是不是太累了?」大家對唇皰疹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壓力太大、熬夜太多、免疫差等表層原因,但其實小小的皰疹,背後可能是在提醒「大腦未來的風險」。
鏡報 ・ 11 小時前
失控的甲狀腺亢進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醫師教你如何控制甲狀腺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甲狀腺亢進起因於甲狀腺分泌過多賀爾蒙,使身體代謝速度過快,進而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佳潔表示,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為急重症狀況。 造成甲狀腺亢進 自體免疫疾病是最常見原因 吳佳潔醫師指出,甲狀腺位於頸部前方,是一個形狀如蝴蝶的小腺體,負責調節全身的能量代謝與體溫。造成甲狀腺亢進的原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如葛瑞夫茲氏症(Graves’ disease),即身體的免疫系統誤將甲狀腺當作外敵而持續刺激它分泌賀爾蒙。其他原因包括甲狀腺結節或腺瘤過度活躍、甲狀腺發炎導致賀爾蒙短暫釋放、攝取過多含碘食物或服用含碘藥物。 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 視情況需手術或補充賀爾蒙 甲狀腺亢進的治療主要目標是讓賀爾蒙分泌恢復平衡,並減少對身體的過度刺激。吳佳潔醫師提到,初期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透過抑制賀爾蒙製造的藥物來控制病情,必要時可合併心臟用藥以減輕心悸與手抖等不適。治療期間需定期抽血檢查甲狀腺及肝功能,確
健康醫療網 ・ 13 小時前
李多慧長年維持48公斤!早餐吃「蘋果沾花生醬」 自製菜單公開:好吃又能減肥
南韓啦啦隊女神李多慧來台超過3年,在球場上跳舞時充滿爆發力,但私下形象又相當親切可愛。外界常好奇她如何在保持良好體力的同時,又長年把體重控制在48公斤,她近日在 YouTube 上傳新影片,難得公開日常飲食控制方法,立刻吸引大量粉絲點閱討論!
姊妹淘 ・ 1 天前
32歲男「珍奶當三餐」血糖飆680 醫:生育率歸零
一名32歲男性司機長期以珍珠奶茶等含糖飲料充飢,婚後多年未能自然受孕,經檢查發現,他空腹血糖竟高達近680mg/dL,遠超正常值(70-99mg/dL),糖化血色素更超過15%(正常值應低於5.7%),確診為糖尿病。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芬普尼藏在蛋黃裡!營養師揭「解毒蔬菜之王」肝臟解毒力飆升30%
看到毒蛋新聞嚇到了?這次的主角「芬普尼」讓人心慌慌。營養師要告訴你,只要肝腎功能正常,我們的身體天生就內建超強的「自動解毒系統」。現在就教你如何啟動身體的排毒模式! 芬普尼是什麼?為什麼會藏在蛋
健康2.0 ・ 1 天前
64歲婦誤當胃痛拖延就醫 檢查才知是致命心血管阻塞
文: 潘姿菁(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專科護理師)、簡韶甫(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一名64歲女性,本身無特殊疾病史,近期主訴上腹部疼痛。先前於消化內科接受相關檢查,但未發現肝膽腸胃方面的異常,因此建議轉介心臟科進一步評估。經核子醫學檢查顯示有心肌缺血情形,隨後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左冠狀動脈存在嚴重阻塞。經施行血管支架置放術後,患者病情穩定並已順利出院。出院後建議規則服藥,並持續回門診追蹤治療。 當我們談到「心臟病」時,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是男性:中年男子突發胸痛、大量冒汗、倒地不起。但事實上,心臟病早已不是男性專屬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的頭號殺手,致死率甚至高於乳癌與子宮頸癌。然而,因為女性的心臟病表現常與男性不同,導致許多女性延誤就醫,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女性心肌梗塞:症狀更「隱晦」也更危險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大家都耳熟能詳:突然的胸口壓迫感、像大石頭壓著胸口一樣、劇烈胸痛可能伴隨冒冷汗、呼吸困難。然而,臨床研究發現,女性常出現所謂的「非典型症狀」,導致她們常誤以為只是小毛病。 常見的女性非典型症狀包括:1.上腹痛或消化不良感:以為是胃食道逆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
女性心臟病症狀不典型!醫提醒:上腹痛、肩頸痠恐是警訊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球女性的頭號殺手,致死率甚至高於乳癌與子宮頸癌。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與專科護理師潘姿菁指出,女性心臟病的症狀常與男性不同,導致許多女性延誤就醫,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喉嚨異物感「恐是罹癌警訊」!4旬男2癌纏身 醫曝4症狀:這情況存活率低於5%
48歲的張先生長年抽菸、喝酒、嚼檳榔,今年初出現喉嚨異物感與吞嚥不順。進一步胃鏡檢查又在食道中、下段發現癌變,經切片確診為「鱗狀細胞癌」,並已合併淋巴轉移,為第三期食道癌合併第四期下咽癌。經過化療、放療與免疫治療後,張先生食道、下咽部腫瘤明顯縮小,由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洪嘉聰醫師透過胸腔鏡、腹腔鏡執行微創全食道切除手術,並以胃管與頸部食道縫合進行重建,術後僅......
風傳媒 ・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