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只用來汆燙?小心營養全流光!營養師列「5種烹調法」鎖住營養
談到健康飲食,蔬食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蔬菜與水果不僅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還能有效提升免疫力、促進消化並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然而,要保持蔬果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並最大化其健康效益,烹調方式顯然是重要關鍵。《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郭雅歆分享蔬菜的正確烹調法。
蔬菜的營養成分,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以及某些礦物質,在烹調過程中容易流失。尤其是長時間加熱、高溫熬煮,這些營養成分容易溶解到水中,據研究顯示,蔬菜的水溶性維生素在長時間煮沸過程會明顯下降,比如花椰菜、菠菜等,其維生素C可能減少達50%。
正確烹調可保留營養
日常飲食為了避免蔬菜的營養成分流失,選擇適合的烹調方法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見可以幫助保留蔬菜營養成分的烹調技巧。
蒸煮:蒸煮是保持蔬菜營養成分的一種有效方式,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C。據營養學研究指出,蔬菜在蒸煮過程中的維生素C損失率大約在15~30%之間,這比起煮沸流失較少。例如花椰菜用蒸的,不僅能保持其顏色與口感,還能保留大部分的營養。
快炒:使用高溫快速翻炒較易容保留蔬菜的營養成分,在炒菜過程中,蔬菜的表面會迅速受熱,從而減少水分的流失。同時,由於時間較短,可以減少營養成分的損害。快速翻炒時,最好使用橄欖油或優質植物油來幫助蔬菜更均勻受熱,這可以有效地保留蔬菜中的營養成分。應注意的是,油避免過度加熱導致油脂氧化與破壞。
汆燙法:蔬菜汆燙是許多人喜歡的料理方式,其缺點是高溫和大量的水,會讓食物的口感、外觀及營養素流失。所以,汆燙關鍵是在水滾之後再入鍋,以縮短烹調時間,避免營養素大量流失。若本身腎功能不好,需要限制鉀離子、鈉離子的民眾,很適合用汆燙的方法,當蔬菜溶出鉀和鈉離子,汆燙後的湯汁就不宜再食用。短時間就能煮熟的蔬菜,適合汆燙減少養分流失。
微波加熱:微波加熱是另一種保留營養的方法,微波爐能夠快速加熱食物,並且因為加熱時間短,所以能夠有效減少營養損失。與傳統的加熱方式相比,微波加熱可以讓蔬菜保留更多的水溶性維生素,尤其是當使用較少水分時,因為微波加熱所需時間短,可以減少營養素流失。
涼拌生食:若想最大化蔬菜的營養成分,涼拌也是一種選擇。蔬果做成沙拉能夠保留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B等。同時,這種方式不僅方便,還能保留蔬菜的自然風味。常見的生食蔬菜如番茄、胡蘿蔔、小黃瓜等,都可以直接拌成沙拉,配上一些橄欖油、檸檬汁等健康調味料,既美味又營養。
各類蔬菜烹調法不同
每種蔬菜的營養特性不同,適合的烹調方式也不同。例如,菠菜和綠葉蔬菜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對熱敏感性較強,因此,這些蔬菜適合短時間的蒸煮或微波加熱,以減少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而胡蘿蔔這類富含胡蘿蔔素的蔬菜,在炒或烤的過程中,反而能夠釋放更多的營養,此外,番茄經過加熱處理後,番茄紅素反而會提高。
除了選擇合適的烹調方法外,還有一些技巧可以幫助保留蔬菜的營養。蔬菜在烹調過程中切得愈小,營養成分流失的可能性就愈大,因此盡量保持蔬菜的完整性,尤其是當你選擇煮湯或炒菜時。再者,避免過度加熱,尤其是一些易受熱破壞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C。
全穀雜糧不要過度清洗,容易把外層的維生素B群洗掉。雜糧不易煮熟,可以先用熱水浸泡後再煮,胚芽米或籽實類可先催芽(泡水10小時,換水3~4次),以提高營養價值。
無論黃豆、黑豆在烹調前先泡水或催芽都可使GABA(γ-胺基丁酸)增量,蛋白質更容易消化,柔軟且容易入口。大豆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會使蛋白質無法被消化吸收,造成脹氣腹瀉,因此大豆及其加工品一定要煮熟,才不會影響蛋白質吸收。
每一種蔬菜都有它的營養價值,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的植化素。如果過度烹煮或使用不正確的方式料理,會使營養素流失,因此,正確料理食材才能獲得完整的營養。選擇健康的烹調方式,不僅有助於保留營養,還能讓純素飲食更美味與多元。
變化烹調蔬食更具風味
運用不同的烹調技巧或調味料來提升風味,能讓蔬食料理更美味可口。用香料做料理,像是黑胡椒、辣椒粉、孜然、咖哩粉、迷迭香、百里香等,都能為蔬食增添獨特的風味和香氣。使用九層塔、香菜、薄荷、羅勒等,也能為料理帶來清新的風味和口感,或是將香料和草本植物製成調醬、香草鹽等,都可增加料理的風味層次。
蔬食變化烹調方式可增加不同的口感,例如煎豆腐、杏鮑菇等,用少許油將食材煎至金黃,更具香氣和口感;將南瓜、甜椒等蔬菜烤至熟軟,甜味會更濃郁。使用噴槍炙燒食材表面,可增加風味層次,例如炙燒茄子、酪梨等。油炸可以產生酥脆感,比如炸蔬菜、天婦羅等。
1. 櫛瓜蔬料理
夏季常見的櫛瓜適合各種烹調方式,包括乾煎、燒烤、氣炸、清炒、煮湯等。若想吃得營養健康,建議以「乾煎」方式烹煮,櫛瓜所含的β-胡蘿蔔素屬於脂溶性,適合和油一起煎,可提高β-胡蘿蔔素的吸收率,同時也能維持脆口、清甜且多汁的口感。櫛瓜生吃有清脆的口感,也能保留完整的營養,不過,需特別注意食用時是否有苦味,無苦味便可安心食用。
櫛瓜適合與茄子、番茄、甜椒等茄科蔬菜一起料理,也可以和各種菇類搭配,例如香菇、杏鮑菇等。櫛瓜和豆類(如豆腐、豆干等)一起烹煮,可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也適合搭配各種蔬菜,如紅蘿蔔等製作出色彩豐富且營養的料理。但需注意,櫛瓜富含鉀,若需控制鉀的攝取,可以先將櫛瓜切塊燙過,再進行後續料理。
2. 青椒家常菜
青椒是常見的蔬菜,適合各種料理方式,它含多種營養成分,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A、β-胡蘿蔔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等,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有許多益處。青椒炒香菇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也可將青椒切絲或切塊,搭配不同的食材製作出美味的菜餚,例如與杏鮑菇、木耳、豆乾等一起炒,還可以用來製作素食燒烤等。
青椒炒豆皮絲是一道爽口的蔬食料理,豆皮富含膳食纖維和蛋白質,而青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鈣質,綜合營養價值極高。若是把青椒切成細絲,加入生菜、番茄等,淋上沙拉醬,口味清爽健康。除了傳統菜餚,還可以發揮創意,將青椒加入各式料理,例如披薩、焗烤等。
(本文獲人間福報授權轉載,原文為:食材烹調得宜 營養成分不流失)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芹菜能每天吃嗎?芹菜汁能降血壓?解析芹菜功效「1吃法」葉酸加10倍
懶人必學「烤蔬菜」美味關鍵!營養師教「5技巧」烤盤選這種才對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青菜只用來汆燙?小心營養全流光!營養師列「5種烹調法」鎖住營養
其他人也在看

8週逆齡2歲!最強抗老飲食曝光 還能抗發炎、穩定荷爾蒙
飲食可能改變基因老化速度!家醫科醫師鄧雯心表示,研究發現,只要執行8週的飲食生活方案,就可以讓生物年齡逆轉2歲。包括多吃深色菜葉、十字花科蔬菜,每週至少運動5天、每次30分鐘等,都能幫助身體抗發炎、變年輕。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自稱68歲身體逆齡15歲!長壽專家的抗老菜單:早餐不吃「它」就行
你今天早餐吃什麼?是牛奶麥片配柳橙汁,還是茶葉蛋配全麥吐司?現年68歲的比利時醫師Eric Verdin,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自稱自己的「生理年齡」比實際年...
早安健康 ・ 2 週前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1 天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她靠「1飲食法」狂瘦25公斤,暴食症不藥而癒…別到50歲才知道,這些「超級食物」越吃越不健康
搭上那些被廣為推薦的營養食物熱潮,你開始吃大量的杏仁、菠菜、薑黃、黑莓、藜麥或黑巧克力等,卻覺得愈來愈沒有活力、身體虛弱,或許是你最愛的「超級食物」背後,藏著一個隱形殺手,那就是許多植物都會製造的化學毒物:草酸。我也曾為了實行健康飲食,在不知不覺間攝取過量草酸,導致身體愈來愈不健康。在步入50歲時,才終於找到病根……
幸福熟齡 ・ 12 小時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7 小時前
瘦瘦筆爆紅/台灣胖子有多少? 真實數據嚇死人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危機。國健署統計顯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高達50.3%、約988萬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體重問題,形成日益嚴重的「糖胖症」。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每年醫療支出超過250億元,若加上減重用藥需求,在腸泌素類藥物崛起下,有關減重健康規模經濟將突破千億元。
鏡報 ・ 1 天前
實測曝光!瘦瘦針停打1年「體重回彈14%」 醫:不可能一勞永逸
瘦瘦針減重藥物「猛健樂」雖然效果顯著,但許多人關心停藥後體重是否會快速反彈。根據一項刊登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JAMA》的大型臨床試驗,停藥一年後體重平均反彈14%,雖然未完全回到治療前狀態,但也證實減重如同馬拉松,沒有任何減重方法能「一勞永逸」。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吃飯皇帝大!腸胃權威吳明賢拒絕「邊吃便當邊開會」:靠三好一心養生,曝最推薦早餐水果
臺灣成年人當中,約有15%會得到潰瘍。早年醫界普遍認為胃潰瘍與壓力、飲食或體質有關,直至1980年代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透過篩檢與治療,大幅降低國人胃潰瘍與胃癌發生率。國際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身為腸胃科醫師,他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
幸福熟齡 ・ 1 天前
李多慧長年維持48公斤!早餐吃「蘋果沾花生醬」 自製菜單公開:好吃又能減肥
南韓啦啦隊女神李多慧來台超過3年,在球場上跳舞時充滿爆發力,但私下形象又相當親切可愛。外界常好奇她如何在保持良好體力的同時,又長年把體重控制在48公斤,她近日在 YouTube 上傳新影片,難得公開日常飲食控制方法,立刻吸引大量粉絲點閱討論!
姊妹淘 ・ 1 小時前
80歲楊麗花健檢沒紅字!養生法大公開 醫:4情形容易喘要小心
80歲「歌仔戲國寶」楊麗花健檢完全沒紅字!不過她自曝唯一的小毛病是「比較容易喘」。醫師表示,80歲了健檢完全沒紅字真的很令人佩服,會有點喘可能是正常衰老情形,但是也提醒,如果喘的症狀是最近才出現,或愈
健康2.0 ・ 1 天前
自律神經失調的真正原因!學會2技巧讓身心快速回穩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3 小時前
熟男慢老有解!醫:「睪固酮」下降老化速度加快 「3招」改善重啟代謝
男性過了50歲之後,睪固酮開始下降,容易出現疲倦、情緒不穩、性功能衰退等問題,有些人以為是年紀大了,體力也跟著衰退。新陳代謝暨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表示,關鍵因素是「睪固酮的分泌減少」,甚至影響男性生理機能的表現。一項刊登於《eClinicalMedicine》的跨國研究證實,睪固酮能幫「老化時鐘」踩煞車,60歲以上男性的抗老化效果強度甚至是年輕人的2.6倍。 (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熱潮紅、失眠,更年期一定要補充荷爾蒙嗎?教你「吃對蔬果」助緩解更年期不適
植物性雌激素(Phytoestrogens)是一類天然存在於植物中的營養素,其結構與人體雌激素相似,因此能與雌激素受體結合,進而影響體內的生理機制,幫助身體維持激素穩定。然而,植物性雌激素也常被質疑——吃太多會不會致癌?子宮肌瘤患者能不能吃?本篇一次解析植物雌激素的作用機轉、常見食物來源及潛在副作用......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3 小時前
控糖不用戒碳水?營養師曝第1口是關鍵:「肉→菜→澱粉」3招穩血糖,南瓜、橘子都能吃
控制血糖不只是糖友的專利,其實對減重和白天想有好的精神狀態也會有幫助。穩定血糖的飲食要怎麼吃?除了食物總量控制外,要先了解對控糖有益的食材種類和用餐順序,來看婉萍營養師分享控糖飲食建議有3招!
幸福熟齡 ・ 1 天前
胃癌從3大死因掉到第8名!根除幽門桿菌可防9成胃癌…權威醫吳明賢:閃重鹹重辣,不如好好吃飯
胃癌曾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3名,但過去30多年來,臺灣醫界針對胃癌元兇「幽門螺旋桿菌」發展出有效除菌治療,不僅大幅降低胃潰瘍與胃癌的發生率,更讓胃癌在十大癌症榜一路下滑到第8名。現任台大醫學院院長、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單純吃辣吃重鹹並不會導致胃癌,而是幽門桿菌「點火」所造成,因此防範胃潰瘍、胃癌形成,最好方法就是「好好吃飯」。
幸福熟齡 ・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