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醫曝與4原因有關
[NOWnews今日新聞] 根據統計,台灣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影響,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且有年輕化趨勢。醫師提醒,50歲出頭就出現膝關節骨刺或關節磨損的患者數量增加,多與4原因有關,如劇烈運動造成的過度磨損、完全缺乏運動等,建議民眾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李宜軒提到,日前收治一位85歲個案,本身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超過10年,關節嚴重變形、疼痛難耐,長年來嘗試藥物治療、復健、關節內注射類固醇與玻尿酸、自費療程等多種非手術治療,效果皆有限,甚至需服用高劑量止痛藥控制疼痛。
李宜軒指出,患者到院時,只能依靠輪椅代步,而醫師評估其狀況已符合人工關節條件,但考量年紀及手術風險,以其他治療方式緩解疼痛,一週後疼痛減輕7至8成,並順利恢復行走能力。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醫:初期會有「喀拉喀拉」摩擦聲
李宜軒說,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影響,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且有年輕化趨勢。
而現今五十出頭就出現膝關節骨刺或關節磨損的患者數量提升,多與不正確的運動姿勢、劇烈運動造成的過度磨損,或完全缺乏運動、肌肉萎縮有關。
李宜軒提到,疾病初期症狀多以關節出現「喀拉喀拉」的摩擦聲響、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痠軟為主,中期會出現活動時疼痛、關節活動度下降,進入中後期,疼痛甚至在休息時也持續存在。晚期患者由於膝關節軟骨已完全磨損,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即可能面臨膝關節提早退化,最終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診斷上,退化性關節炎可透過X光查看軟骨縫隙、有無骨刺等,結合身體檢查觀察關節的穩定度、疼痛情況以及是否積水,藉此評估退化程度。李宜軒表示,原則上,中度以前多能藉由藥物、復健、肌力訓練、生活調整與體重控制改善,中晚期的患者則可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但針對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手術的患者,則可採用「高頻熱凝療法」止痛。
膝蓋要使用一輩子,李宜軒呼籲,民眾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若膝關節出現不適應盡早就醫,切勿拖延至晚期或自行尋求未經驗證的民俗療法,以免錯過治療良機,甚至二度傷害。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網瘋傳「小指貼退熱貼」助眠!醫示警3類人:是巨大的健康陷阱
長榮空服傳「史迪爾氏症」!醫揭1特別徵兆
29歲女產後隔天下床「突失去意識」!醫示警:靜脈血栓近年比例增
其他人也在看

金心獎表揚消防救護英雄 肯定第一線守護者的專業與奉獻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由內政部消防署及台灣心肌梗塞學會主辦的第4屆「金心獎」(Golden Heart Award)頒獎典禮, 日前於新竹國賓大飯店舉行,由消防署專門委員簡鈺純親自頒獎,表揚在急性心肌梗塞緊急救護任務中表現傑出的消防救護人員與團隊。 分秒必爭 五位消防英雄獲個人獎 根據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北醫附設醫院副院長黃群耀醫師說明,今年個人獎由五位消防局救護人員獲得,分別是彰化縣消防局和美分隊林麒宏、臺北市消防局第二大隊信義中隊永吉分隊葉冠遠、桃園市消防局桃園分隊廖偉霖、宜蘭縣消防局羅東分隊趙三奇、以及高雄市消防局六龜分隊劉柏群,他們在執勤過程中展現專業判斷與即時應變,協助病患把握急救黃金時間。 團隊合作救命關鍵 五隊榮獲團體獎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屏東基督教醫院副院長黃偉春醫師指出說明,今年團體獎頒發給苗栗縣消防局苗栗消防分隊、新北市消防局安和專責救護隊、新竹縣消防局新工分隊、臺東縣消防局臺東大隊大豐分隊,以及臺南市消防局第六救災救護大隊和緯高級救護隊,表彰其在團隊協作與救護行動中的優異表現。 感謝急救尖兵 金心獎肯定第一線救護英雄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暨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38歲女「三條冠狀動脈全阻塞」暈倒 緊急繞道手術救回一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38歲的林小姐是追星族,雖有高血脂及心臟病家族史但平時身體無恙,但去年冬天前往演唱會途中,於捷運站內突然喪失意識,立即送醫院急診,經心導管檢查確認為「急性心肌梗塞」。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宋鎮宇醫師表示,由於三條冠狀動脈均出現嚴重阻塞,其中最主要的左前降支近端更呈現完全阻塞狀,已無法透過氣球擴張或支架方式處理,考慮患者年紀尚輕,緊急實施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讓她免於因持續灌流不足引發的惡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併發症。 急性心肌梗塞年輕化 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習慣為主因 在台灣,平均每天約有26.5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常見危險因子包括家族病史、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抽菸、缺乏運動與長期壓力等。宋鎮宇醫師表示,過往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臟病多被認為是高齡者疾病,但近年來因生活作息不規律及飲食習慣改變,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2010年的統計,冠狀動脈疾病在大於65歲的族群為20%,極少數發生於18至45歲者,機率仍有1.8%,是值得被關切的一群。 為減少缺血休克時間 需緊急施行繞道手術 宋鎮宇醫師說明,緊急心臟手術為了減少缺血休克時間,通常得由正
健康醫療網 ・ 17 小時前
換季肌膚乾又癢?營養師曝「6大護膚營養素」 常見食材一次看
一旦換季時間到了,有的人總是會覺得皮膚又乾又癢,這時候該怎麼辦呢?對此,營養師楊婷貽就分享6大護膚營養素,幫助大家可以從內到外保養,維持健康水潤的肌膚。同時也提醒,除了要適時補充水分外,也可試試減少油炸物、甜食及酒精的攝取,因為高油脂與糖份容易增加皮膚發炎情形,酒精則容易使皮膚乾燥,使得外層保護能力降低而易有皺紋老化問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主婦狠甩50公斤!一年沒復胖 醫揭關鍵:不是靠意志力
減重難,但不復胖更關鍵。醫師蔡明劼表示,一名家庭主婦成功在減掉50公斤後,至今一年仍不復胖,因她已經開啟「飲食自動導航系統」、味覺也重新被校正,同時會盡量讓身體保持活動量。他表示,減重不只是「瘦下來」,更重要的是「養成會瘦的生活習慣」,此時就不再靠意志力,而是靠身體的自然反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2026年排休攻略!最狂連休16天,全年「最累月分」揭曉
2026連假攻略出爐!全年放假天數是多少?如何自行排休、延長假期?《康健》編輯部整理了「2026最強排休攻略」,明年國定假日、連續假期及每月出勤日數一次掌握,讓你能輕鬆安排旅遊行程。 2026國定假日及連假一覽 根據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布的「2026年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及2025年5月所通過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2026年春節可連放9天,全年放假日數為120天,其中連續假期(合併例假日)長達35天。 ‧ 元旦:1/1(四),休1天。 ‧ 春節:2/14(六)~2/22(日),休9天。 ‧ 228和平紀念日:2/27(五)~3/1(日),休3天。 ‧ 兒童節及清明節:4/3(五)~4/6(一),休4天。 ‧ 勞動節:5/1(五)~5/3(日),休3天。 ‧ 端午節:6/19(五)~6/21(日),休3天。 ‧ 中秋節及教師節:9/25(五)~9/28(一),休4天。 ‧ 國慶日:10/9(五)~10/11(日),休3天。 ‧ 光復節:10/24(六)~10/26(一),休3天。 ‧ 行憲紀念日:12/25(五)~12/27(一),休3天。 2026哪個月
康健雜誌 ・ 21 小時前
預防失智症 補充微量元素鋰
近期,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發現,患有阿茲海默症的人,大腦裡面鋰濃度偏低,而腦部,也正是掌管認知退化的重要一環,透過補充鋰,可望逆轉記憶缺損與腦部退化。專家建議,可以從攝取天然食物,如小麥、豆類,或是...
大愛電視 ・ 22 小時前
加熱菸非「減害」!國健署警告:吸煙者罹頭頸癌風險高達25倍
衛福部國健署上個月審核2家國際加熱菸商,包含14 品項加熱菸及4款組合元件通過,今(15)日發布新聞稿強調,無論是傳統紙菸、電子煙,還是加熱菸,都會讓人上癮、損害肺部、甚至影響大腦發展,並提醒所有菸品皆有害健康,別讓健康輸在一時好奇。
太報 ・ 21 小時前
比168斷食更容易!研究證實「這1進食法」減重又不用忍餓 心情還很好
間歇性斷食是1種廣泛流行的飲食模式,許多人都會採用此種方法,作為減重和其他健康的效益之用。最近1項由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的大規模實驗,他們將研究聚焦於間歇性斷食這種飲食方式,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將進食時間限制在1天中的10小時之內,不僅可以減輕飢餓感,還能轉換心情和提振精神,這項實驗結果發表於貝爾格勒舉行的歐洲營養學大會(European Nutrition Conference)上。 實驗將進食時間限制在10小時內 發現女性受試者接受度高 間歇性斷食包括交替進食和斷食的週期,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來實施,其中1種方法是時間限制性的飲食(如168斷食法或1410斷食法),即是每天攝取飲食的時間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其餘時間則進行斷食,而168斷食法就是指每天斷食16小時,並在8小時內進食;1410斷食法則是指每天斷食14小時,並在10小時內進食,其他斷食法還包括隔日斷食、每週2次斷食和每週1次的24小時斷食。研究人員以使用「ZOE健康應用程式」的37,545名參與者為對象,進行了該項實驗,在為期3週的實驗中,參與者先是在第1週被要求正常進食,然後,在接下來的2週內,則於10小時之內限制進食
常春月刊 ・ 18 小時前
從新港社到南科厝邊 台南新市社內創作「新港社故事音樂舞蹈劇」
台南市新市區社內社區,早期為西拉雅族新港社,現在則與南部科學園區高科技廠商為鄰,社內社區近期以在地歷史為靈感,創作「建城300冬~新港社故事音樂舞蹈劇」,希望帶民眾認識在地故事。新市社內社區發展協會台文班成立已第14年,每期均有超過40名學員,學員近期在老師董峯政的帶領下,創作6首台語歌,包括《新港
自由時報 ・ 14 小時前
地球持續發燒 聯合國氣象組織:二氧化碳濃度去年創史上新高
聯合國氣象組織(WMO)15日在最新公報指出,二氧化碳濃度去年出現有紀錄以來最大年度增幅,且濃度亦攀升至人類文明史上從未見過的程度,顯示溫室氣體正「超級加速」地球的氣候變遷,導致更多極端天氣現象。
太報 ・ 11 小時前
防晒過度缺維生素D 適當補充黑木耳及雞蛋
如果你(妳)不是陽光男女,要當心維生素D不足了!調查發現,有98%的台灣人,維生素D沒達標,又以青少年族群最缺乏,原因跟過度防晒以及未均衡飲食有關,但要如何扭轉這個健康隱憂呢?讓營養師告訴大家,陽...
大愛電視 ・ 3 小時前
台灣紀錄片登頂「亞洲殿堂」4片入圍山形影展 台日家庭影像首度曝光
被譽為「亞洲紀錄片殿堂」的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Yamaga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於 10 月 9 日至 16 日盛大舉行。今年台灣紀錄片表現極為亮眼,共有4部作品入圍競賽單元,一舉創下歷年新高!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影視聽中心)更藉此機會,透過「Taiwan Docs 台灣紀錄片海外推廣平台」與影展合作,成功舉辦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
鏡報 ・ 1 天前
世界首屆氫能車越野賽沙漠登場 車體較重、僅排放水蒸氣
由國際汽車聯盟(FIA)等單位推動的Extreme H賽事,標榜支持綠色能源,近日於沙烏地阿拉伯沙漠舉行,全球首款氫能動力賽車正式亮相。該車以氫燃料電池驅動,行駛過程中僅排放水蒸氣,在當地特殊的岩石地形上疾駛。 這款氫能賽車專為嚴峻地形打造,車體配有氫氣儲存槽,透過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再驅動前後電動馬達提供動力。 試駕車手表示,與採用電動SUV的Extreme E賽事相比,氫能車同樣以電能驅動,但最大差異在於氫能車比電動車約重500至600公斤,因此駕駛必須調整操作方式,例如提早煞車。不過隨著技術進步,車輛在操控上也更加靈敏、反應更快。 首屆Extreme H賽事於10月12日落幕,由Jameel Motorsport車隊的凱文‧漢森(Kevin Hansen)與茉莉‧泰勒(Molly Taylor)奪冠,為這項全新賽事劃下里程碑。
Yahoo奇摩(國際通) ・ 1 天前
鮑爾大放鴿先別太開心!專家示警高點後恐現「懸崖式反轉」:短多長空
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在最新談話中,暗示可能在未來數個月內結束縮表,同時指出勞動市場仍有明顯下行風險,推升市場對本月的降息預期。對此,萬寶投顧投資總監蔡明彰在個人Youtube頻道中指出,雖然降息將推動股市繼續攀升,但他示警這恐代表「短多長空」,在近期攀上高點後恐將出現大幅反轉,標普500更可能修正高達11%。蔡明彰表示,首先我們要瞭解什麼叫縮表,縮表是「......
風傳媒 ・ 9 小時前

世紀民生聯手信立收購星雲電腦 拚電子零組件垂直整合
世紀民生(5314)與信立(4303)今(14)日召開董事會決議通過,以每股16元公開收購星雲電腦(8047)已發行之普通股股份。預定最高收購24,999張,即60%股權,最低收購數量為16,400張,約39.36%股權,力求進一步強化在半導體與電子製造產業的戰略地位。
Yahoo奇摩股市 ・ 1 天前
不只有糖!「這調味料」煮菜很常加 恐增加糖尿病風險
現代人飲食精緻,生活習慣改變,尤其調味料的多重使用,讓糖尿病盛行率急遽上升,但選用哪種調味料會增加糖尿病,或許和你想的不一樣。專家指出,其實結晶糖不是唯一會造成病徵的因素,過量攝取鹽分,也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10大食物超傷腎!害糖尿病、變胖 醫揭排行:第一名是「國民宵夜」
許多人愛吃泡麵、手搖飲,恐對腎臟造成傷害。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10種超加工食品」超級傷腎,包括泡麵、加工肉品、手搖飲、低糖飲品等,超加工食品的鹽分高,大量的鈉會提高血壓,正是慢性腎臟病發生因子之一,且普遍營養品質低,熱量高、纖維少,長期食用容易變胖,造成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影響腎臟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7 小時前
42歲女減重51kg!只靠「3個基本原則」1年多就變苗條:身體年齡回春到27
衛福部彰化醫院近日分享激勵人心的減重案例,42歲個管師吳雅婷在400多天內成功減去51公斤,從原本104公斤瘦到53公斤,不僅身材明顯改變,連身體年齡也從69歲回春到27歲,驚人轉變讓鄰居差點認不出她。
姊妹淘 ・ 12 小時前
她飲食清淡、沒變瘦!走路卻常腳軟 醫揭「1元凶」:肌肉流光光
蛋白質攝取不足,肌肉會偷偷流失。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提到,一名50歲婦女飲食清淡,6個月後體重未變,但她卻越來越無力,正是典型「隱性肌少症」前兆,主要就是蛋白質攝取不夠,蛋白質是維持肌肉的關鍵營養素,也是免疫力、修復系統等原料來源,建議攝取魚類與白肉,減少慢性發炎與心血管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