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傷頸加上頸椎椎間突出 竟無法舉手、行走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68歲旅泰商人劉先生一年前跌倒造成頸椎挫傷,出現四肢無力、雙手麻木及右手無法上舉,晚上痛到無法入睡,今年初接受頸椎融合手術仍未改善,後來發現病灶在頸椎第5、6、7節椎間盤退化、突出,嚴重壓迫脊髓神經,上周進行頸椎椎間盤切除及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術後當天症狀即緩解,能舉手、行走,一週後返回工作崗位。
台中市立醫院腦血管中心副院長、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指出,脊椎退化本是自然老化過程,但若疼痛沿著手腳放射、持續惡化、或出現無力、麻木等神經症狀,就不能再視為一般酸痛,而需及早就醫檢查,以免神經受損,提醒中樞神經一旦受損常可能留下永久後遺症,因此正確評估、掌握時機、避免延誤至關重要。
李漢忠說,劉先生患有心血管疾病疾,手術複雜度高,加上二次手術,傷口沾黏、脖子相對粗短,也增加手術困難度,這次手術進行第5至第7節頸椎椎間盤切除,及人工椎間盤置換,搭配高規格顯微鏡、導航影像系統及超高速電鑽,大幅降低手術風險,手術歷時約兩小時,出血50c.c,術後也不需佩戴頸圈。
預防脊椎退化與神經壓迫,李漢忠提醒,日常生活中要維持正確姿勢、避免久坐、搬重物與保持適當體重,若已出現手麻、痠痛、無力或走路不穩等嚴重疼痛影響生活品質,應盡早就醫,以免造成神經的永久傷害。
更多自由時報報導
勞部修訂「勞工請假規則」明年1/1上路 3大重點一次看
尋找中獎人!7-8月千萬發票2張未領 消費地點看這裡
獨家》羅唯仁引起台積人公憤 被他要求簡報部屬深感受騙
她花不到1.6萬開啟副業 如今「月賺超過40萬」親曝翻身秘訣
其他人也在看

興大團隊破解癌症抑制蛋白p53被關機的秘密 為癌症治療提供全新藥物靶點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洪慧芝教授研究團隊發現,PAD4 (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 酵素,會對p53進行瓜胺酸化 (citrullination)修飾,喪失抑癌功能,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
中慈醫護歲末演繹 在時間夾縫中練習
即將到來的歲末祝福演繹,台中慈濟醫院醫護人員,也都把握時間練習。醫生要忙看診,開刀,時間都不夠用了,但不能漏氣,有人在兩台手術之間,即是只有30分鐘,也去練習,還有人回家,把客廳當場地,把動作熟記...
大愛電視 ・ 1 天前
轉動人生 改變命運(10)-新陳代謝科醫師分享 逆轉三高秘訣
依據衛福部2024年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為國人死因第2名及第4名,且國人死於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慢性病人數約6萬2,000人,占總死亡人數30%,已超越癌症死亡人數5萬4,000人。這些看似普遍的慢性病,實則是心臟疾病與腦中風等重大心血管事件的潛在推手,但若從飲食管理、運動、生活習慣與情緒管理四大面向正確著手,就可望逆轉,能有效控制並改善三高問題。如何透過「吃、動、睡」三大面向預防糖尿病與三高?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指出,飲食應從「三低一高」原則著手。低油、低糖、低鹽與高纖:避免油炸與高脂食物;減少含糖飲料與甜點,水果含天然糖分也須適量;避免加工食品與高鈉調味料,選擇天然香料如薑、蒜、胡椒替代鹽;多吃蔬菜、全穀類、豆類與海藻,每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轉動人生 改變命運(10)-脊椎健康的隱形危機 護理師談修復與保健守則
脊椎是支撐人體結構的核心,也是神經系統的中樞通道。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統計,高達80%的國人在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下背痛;椎間盤病變問題也呈現年輕化趨勢,十年內就醫人數增加了四成,目前已突破75萬人。現代人因姿勢不良、缺乏運動,讓脊椎承受過度壓力。曾經任職三軍總醫院與仁愛醫院的退休資深護理師張淑貞提醒,正確的站、坐、臥姿,搭配適度伸展,改善脊椎壓力,強化脊椎的運作與保養之道。她談到許多日常習慣都是脊椎的「隱形殺手」,如三七步的站姿會導致脊椎側彎、腰痠背痛、骨盆歪斜;如半躺臥、斜靠、翹二郎腿、雙腳縮捲靠胸的坐姿等,容易對脊椎或膝蓋造成負擔;側臥軟沙發時,讓脊椎呈C字形時,也會讓腰椎變形並壓迫尾椎。她建議搬重物應改用蹲姿,啟動核心肌群發力;睡眠姿勢平躺時腰部應貼平床或地板,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新北耶誕城成2026選戰焦點 蘇巧慧:展期.交通須改善
社會中心/吳玟誼 吳培嘉 新北報導新北耶誕城爭議如今成了2026先北市長選戰話題!民進參選人、立委蘇巧慧呼籲交通疏運、展期過長等民怨必須改善,但新北市長侯友宜不以為然,堅持活動獲得好評,交通也非常順暢。而從最新民調顯示,無論一對一PK,或三腳督局面,蘇巧慧仍略為落後李四川,但她自認"年輕、創意、會做事"。李四川也回應了。一年一度的新北耶誕城,每年11月中開跑,一路熱鬧到12月,吸引大批人潮,但也造成板橋交通壅塞,不少當地人怨聲連連。新北耶誕城成2026選戰焦點 蘇巧慧:展期.交通須改善。(圖/民視新聞)耶誕城爭議延燒,如今也成了"2026新北市長"選戰話題。還有一份最新民調,如果一對一PK,民進立委蘇巧慧對上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輸了10%;若對上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則是贏了6.6%。要是「三腳督」的局面,則以李四川或蘇巧慧支持度最高,反而黃國昌都是吊車尾。而蘇巧慧超有自信,不畏懼對上李四川。新北耶誕城成2026選戰焦點 蘇巧慧:展期.交通須改善。(圖/民視新聞)而根據這份民調,黃國昌仇恨值最高,57.6%不欣賞。至於現任副市長劉和然,欣賞度甚至輸黃國昌,只有21.9%!侯友宜還要繼續挺子弟兵嗎?侯市長沒正面回應,2026這一局,藍白怎麼走?還是未知數!原文出處:新北耶誕城成2026選戰焦點 蘇巧慧:展期、交通須改善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三腳督」或「一對一」? 蘇巧慧:我的面試官是400萬新北市民大有可為!新民調曝蘇巧慧知名度奪冠 本人發聲了續挺劉和然或支持藍白合? 侯友宜回應了
民視影音 ・ 1 天前
兒少近4成覺得「自己不重要」!調查:13歲青少女幸福感遠低國際平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臺灣兒少的生活幸福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從課業負擔、外貌焦慮到人際孤立,看不見的重擔正逐步侵蝕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調查《2025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顯示,臺灣學童的主觀生活滿意度雖回升至72分,但仍落後於《2021/2022學齡兒童健康行為國際調查》。更令人憂心的是,13歲青少女的幸福感跌破及格線,僅48.9分,與國際平均相比差距顯著;近四成兒少更表示「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心理疏離感創下三年新高。 心理健康表現持續落後國際 青少女幸福指數特別低落 臺灣兒少的心理健康狀況持續低於國際平均水準,數據指出,臺灣兒少無論11歲或13歲,幸福指數皆落後國際平均,特別是13歲青少女從60分跌落至遠低於及格線的48.9分,心理幸福感明顯不足,著實令人擔憂。此外,近四成(39.1%)兒少認同「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是近三年來最高比例,顯示心理疏離感正逐年升高,亟需關注。 生活滿意度略回升 仍低於國際平均 在生活習慣方面,雖然臺灣兒少的睡眠狀況優於國際平均,但不論男女運動狀況皆明顯不足,遠低國際平均。13歲青少女只剩四分之一有規律的運動習慣(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請回答一九九六4/打造九〇年代氛圍有訣竅 男性造型變化重點看這裡
新銳導演曹仕翰的第一部電影《南方時光》以15歲高雄男孩的眼光,回望1996年不安的青春歲月與飛彈危機下的台灣社會,該片不僅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包括美術設計與造型設計也一起獲得提名。特別的是,儘管預算有限,但是許多的美術、造型細節都做得很到位,散發出1990年代南台灣獨特的氣味。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環境部公布綠生活行動指引
為推動二○五○淨零轉型成為全民皆能參與的生活行動,不只是少數人的語言,環境部正式公布全臺首本以不利處境群體為主要使用者設計的淨零轉型指引《淨零綠生活易讀手冊》。以簡潔文字、圖像化設計,實踐《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精神,展現政府落實「資訊平權」與「公正轉型」的具體行動。環境部葉俊宏政務次長表示,淨零轉型是全社會共同的任務,而「綠生活」是最貼近民眾的起點。《淨零綠生活易讀手冊》以「食、行、住、衣、購、育樂」六大主題分類,參考衛福部《臺灣易讀參考指南》所編制,結合大圖、短句與角色故事,幫助不同年齡與能力的民眾理解綠生活概念,將抽象政策化為可實踐的日常行動。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分族群,後續本手冊也將推廣至社福機構、圖書館。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蔬菜有益健康,醫師邱筱宸特別推薦海帶芽,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研究發現,吃白飯時加4克海帶芽者的飯後血糖、胰島素值,都低於沒吃海帶芽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連吃8週海帶芽點心的人,壞膽固醇(LDL)可降低7.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天前
術前偷吃一口也不行?醫示警「禁食原因」:可能救不回來 連一口水都有危險
手術前醫師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禁食,若是輕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尤其是老人家與小朋友不耐飢餓,容易違反規定。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分享術前禁食的5大重要觀念,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手術安全知識! 1、預防麻醉嘔吐不是小事 這可能是術前禁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核心概念!術前禁食的作用是「預防」麻醉併發症,不是醫師「故意刁難」患者。很多人一開始只覺得禁食幾小時沒什麼大不了,但仔細了解會發現,全身麻醉會抑制正常的吞嚥反射和咳嗽反射,這種保護機制失效通常持續到完全清醒,不像清醒狀態那樣能自主控制嘔吐。患者可能會發現手術前幾小時不吃不喝確實很難受,但這是「預防致命併發症」而不是「無謂的折磨」! 2、誤吸風險差異很大 為什麼不同手術禁食時間不同?因為麻醉深度和手術時間完全不同!我觀察到很多患者一開始以為所有手術都一樣,但實際上全身麻醉的誤吸風險遠高於局部麻醉,危險程度當然差很多。 ・全身麻醉手術:需要禁食8-12小時,因為完全失去意識和反射能力 ・半身麻醉手術:禁食6-8小時,雖然意識清楚但下半身無感覺 ・局部麻醉手術:禁食4-6小時,主要預防緊急轉全麻的風險 3、胃排空時間有科學根據
常春月刊 ・ 7 小時前
高血壓藥什麼時候吃都一樣?醫:1因素9成的人都早上吃 血壓控制更穩定
高血壓藥早上吃好?還是晚上吃好?醫界有一派人建議晚上服高血壓藥可以降低早上中風和心梗發生率,但據最新研究發現:高血壓藥早上吃或晚上吃「沒差別」。不過醫師建議,如果服用長效型一天一次的高血壓藥,早上吃會
健康2.0 ・ 1 天前
台語女歌手「動手術變植物人」臥床285天後亡 家屬控醫療疏失
石琇惠長年受重症肌無力所苦,去年確診胃癌第1期後選擇接受手術治療。原本術後恢復良好,卻在隔日出現嚴重呼吸困難,情況急轉直下。第五天更出現心跳停止情形,經搶救雖恢復生命徵象,卻陷入植物人狀態。家屬表示,石琇惠自術後即無法自主呼吸,長期臥床未能清醒,過程中全靠...
CTWANT ・ 1 天前
台語歌手石琇惠胃癌開刀成植物人! 女兒控名醫害命 醫院駁疏失
知名台語歌手石琇惠因胃癌一期在嘉義基督教醫院接受胃黏膜剝離手術後,竟出現嚴重併發症,手術隔天呼吸困難,五天後一度斷氣成為植物人,最終在285天後離世。家屬質疑醫院有醫療疏失,女兒甚至到院外舉牌抗議,要求給予解釋。醫院否認手術與重症肌無力風險導致呼吸衰竭,強調「醫療團隊都是依照專業常規進行」,目前已將資料提交司法單位評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蔬果汁加「1水果」慘了!研究:大減84%關鍵營養素
很多人會喝蔬果汁來補充營養,但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研究發現,蔬果汁的營養吸收其實深受配方影響,而「香蕉」這個營養又常見的食材,竟然會讓關鍵營養素「類黃酮」吸收量大減8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