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吃不消!研究揭4大「傷心飲料」讓血液越喝越黏稠,中風威脅狂飆
你知道嗎?喝水不只是解渴,還能降低血液黏度、讓血液「變稀一點」。
身體如果水分充足,血液的流動會比較順暢,血管也不容易被阻塞;反之,當血液太濃稠時,不只讓循環變慢,也會增加心臟和血管的負擔,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血管如中風、心肌梗塞等相關嚴重疾病。
不過,有些飲料不但不能補水,還會讓血液變得更濃、更黏,對心血管健康造成潛在威脅。以下4種飲料,就是經過研究認證的「血液濃稠地雷」,愈喝愈可能讓血管老化、心臟超負荷。
1.含糖飲料:讓血脂上升、血液變黏
2022年在《營養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刊登的一項研究,分析了超過2萬9千名美國民眾的飲食與健康資料。結果發現每天喝超過一罐(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人,體內壞膽固醇(LDL)和三酸甘油脂濃度都明顯上升。
研究指出,像可樂、檸檬汽水、果汁飲料等含糖飲料,讓血液中不健康脂質增加。血液中糖分過多會刺激肝臟製造脂肪,導致血脂上升、血液變得更黏稠,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雖然這份研究並不能百分之百證明糖飲直接造成血脂上升,但結果與過去多項研究都指出相同的結果:吃進身體的糖分愈多,血液變濃稠,也影響了高血脂症的發生率。
2.酒精飲料:過量讓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很多人以為「小酌養生」,甚至有「紅酒護心」的說法。不過根據2025年《循環(Circulation)》期刊發布了一項美國心臟協會(AHA)針對飲酒和心血管疾病的科學聲明指出,酒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非常複雜且具爭議」。大量飲酒(通常指每天超過2杯)和酗酒會對心血管健康造成損害。
哈佛醫學院教授、該聲明的作者之一Ken Mukamal指出,如果飲酒量控制在目前的適度飲酒限度之內,沒有證據表明飲酒會增加罹患常見心臟病的風險。但是,少量或適量飲酒是否能降低罹病風險是另一個問題,目前的證據還無法回答。
美國血栓學會(American Blood Clot Association)則指出,過量飲酒會從多方面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原因是酒精影響血栓形成的方式之一是透過影響血小板,使其更容易聚集;另一種機制涉及酒精會影響血液凝固所必需的蛋白質,進一步增加了酒精影響血栓形成的複雜性。
長期大量飲酒會擾亂肝臟產生血液凝固所需必需蛋白質的能力,導致失衡,進而可能引發過度出血或血栓形成。此外,長期大量飲酒也會導致血小板過度活化,使其更容易聚集,而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前兆。
3.能量飲料:讓血液黏稠、血壓暴升的隱形殺手
能量飲料在近20年來大受歡迎,許多人為了提神、開車、熬夜加班都會喝上一罐。但醫學界已多次警告這類飲品含高咖啡因、高糖分、以及多種刺激成分,長期大量飲用可能造成心血管傷害。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曾指出,能量飲料中高濃度的咖啡因和其他提神成分會導致心率加快和血壓升高,這兩者都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指出,過量飲用這類飲料會導致心律不整和其他健康問題。
美國血栓學會(American Blood Clot Association)則指出,這些飲料含有高劑量的咖啡因、糖、牛磺酸和其他提神成分,如人蔘或B群。雖然這些成分可以帶來短期刺激,但長期過量飲用,會導致心血管的傷害有:
大量咖啡因和興奮劑會導致血壓和心率飆升,高血壓會傷害血管,使血栓更容易形成。
咖啡因是一種利尿劑,可能造成脫水,脫水會使血液變得黏稠,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研究表明,能量飲料會損害血管內皮功能,降低血管彈性,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血管內皮(血管內壁)損傷會促進血小板聚集。
咖啡因和其他興奮劑會觸發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的釋放。這些荷爾蒙會促進血小板活化,這是血栓形成的關鍵因素。
能量飲料中高糖含量會導致胰島素阻抗和慢性發炎,發炎是心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的已知危險因子。
4.代糖飲料:愈喝愈容易中風?研究揭驚人關聯
許多人為了減糖、控制體重,改喝「零卡可樂」或「無糖汽水」,但最新研究發現,代糖飲料未必比較健康。
根據2019在《中風(Stroke)》期刊上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分析美國8萬多名50~79歲女性的飲食習慣,發現每天喝兩杯以上代糖飲料的女性,與不喝代糖飲料的人相比,中風的風險高出23%、罹患冠心病的風險高出29%、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31%。
另一項由世界著名的醫療中心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於2024發表在《動脈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學(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則顯示,人工甜味劑赤藻醣醇在人體試驗中可能導致血栓形成,受試者飲用赤藻醣醇後,血小板聚集反應和其他血小板反應性指標均顯著增強。
這些代糖常被使用在一些零卡可樂、無糖汽水中,不可忽視長期飲用下來對血液、心血管帶來的負面影響。
更多早安健康報導
工作壓力大,過敏又爆發?醫師:補充益生菌調整體質才是抗敏根本!世界最高齡健美先生、100歲還奪冠!他揭長壽祕訣:每天堅持這件事不會老
其他人也在看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21 小時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1 天前
她靠「1飲食法」狂瘦25公斤,暴食症不藥而癒…別到50歲才知道,這些「超級食物」越吃越不健康
搭上那些被廣為推薦的營養食物熱潮,你開始吃大量的杏仁、菠菜、薑黃、黑莓、藜麥或黑巧克力等,卻覺得愈來愈沒有活力、身體虛弱,或許是你最愛的「超級食物」背後,藏著一個隱形殺手,那就是許多植物都會製造的化學毒物:草酸。我也曾為了實行健康飲食,在不知不覺間攝取過量草酸,導致身體愈來愈不健康。在步入50歲時,才終於找到病根……
幸福熟齡 ・ 12 小時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7 小時前
實測曝光!瘦瘦針停打1年「體重回彈14%」 醫:不可能一勞永逸
瘦瘦針減重藥物「猛健樂」雖然效果顯著,但許多人關心停藥後體重是否會快速反彈。根據一項刊登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JAMA》的大型臨床試驗,停藥一年後體重平均反彈14%,雖然未完全回到治療前狀態,但也證實減重如同馬拉松,沒有任何減重方法能「一勞永逸」。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這些食物看似健康但其實超恐怖!蘇打餅乾、發酵乳都入榜 小心糖尿病
蘇打餅乾、麥芽可可飲,這些看起來營養的零食其實一點都不健康,千萬要少吃!初日診所減重主治醫師陳威龍指出,許多被視為健康的食品,如阿華田、營養口糧、發酵乳和蘇打餅乾等,實際上可能暗藏高糖、高碳水和高脂肪
健康2.0 ・ 14 小時前
吃飯皇帝大!腸胃權威吳明賢拒絕「邊吃便當邊開會」:靠三好一心養生,曝最推薦早餐水果
臺灣成年人當中,約有15%會得到潰瘍。早年醫界普遍認為胃潰瘍與壓力、飲食或體質有關,直至1980年代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透過篩檢與治療,大幅降低國人胃潰瘍與胃癌發生率。國際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身為腸胃科醫師,他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
幸福熟齡 ・ 1 天前
80歲楊麗花健檢沒紅字!養生法大公開 醫:4情形容易喘要小心
80歲「歌仔戲國寶」楊麗花健檢完全沒紅字!不過她自曝唯一的小毛病是「比較容易喘」。醫師表示,80歲了健檢完全沒紅字真的很令人佩服,會有點喘可能是正常衰老情形,但是也提醒,如果喘的症狀是最近才出現,或愈
健康2.0 ・ 1 天前
芬普尼藏在蛋黃裡!營養師揭「解毒蔬菜之王」肝臟解毒力飆升30%
看到毒蛋新聞嚇到了?這次的主角「芬普尼」讓人心慌慌。營養師要告訴你,只要肝腎功能正常,我們的身體天生就內建超強的「自動解毒系統」。現在就教你如何啟動身體的排毒模式! 芬普尼是什麼?為什麼會藏在蛋
健康2.0 ・ 14 小時前
李多慧長年維持48公斤!早餐吃「蘋果沾花生醬」 自製菜單公開:好吃又能減肥
南韓啦啦隊女神李多慧來台超過3年,在球場上跳舞時充滿爆發力,但私下形象又相當親切可愛。外界常好奇她如何在保持良好體力的同時,又長年把體重控制在48公斤,她近日在 YouTube 上傳新影片,難得公開日常飲食控制方法,立刻吸引大量粉絲點閱討論!
姊妹淘 ・ 1 小時前
瘦瘦筆爆紅/台灣胖子有多少? 真實數據嚇死人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危機。國健署統計顯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高達50.3%、約988萬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體重問題,形成日益嚴重的「糖胖症」。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每年醫療支出超過250億元,若加上減重用藥需求,在腸泌素類藥物崛起下,有關減重健康規模經濟將突破千億元。
鏡報 ・ 1 天前
每天多吃這一樣,失智風險竟降7成!60歲前記住這幾件事延緩失智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流行病學調查,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高達7.99%,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失智症意識提升 及早介
健康2.0 ・ 1 天前
胃癌從3大死因掉到第8名!根除幽門桿菌可防9成胃癌…權威醫吳明賢:閃重鹹重辣,不如好好吃飯
胃癌曾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3名,但過去30多年來,臺灣醫界針對胃癌元兇「幽門螺旋桿菌」發展出有效除菌治療,不僅大幅降低胃潰瘍與胃癌的發生率,更讓胃癌在十大癌症榜一路下滑到第8名。現任台大醫學院院長、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單純吃辣吃重鹹並不會導致胃癌,而是幽門桿菌「點火」所造成,因此防範胃潰瘍、胃癌形成,最好方法就是「好好吃飯」。
幸福熟齡 ・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