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不能吃薑母鴨、羊肉爐?醫警告「這成分」害胎兒:沒有任何安全劑量
隨著冬季即將到來,天氣慢慢降溫,許多民眾也開始邁入享用火鍋、羊肉爐、薑母鴨的行列,但也有民眾好奇,孕婦到底可不可以吃薑母鴨和羊肉爐。對此,婦產科醫師蘇怡寧直言,這類禁忌並不是羊肉、鴨肉或是薑的問題,真正的關鍵其實是這些料理裡的「酒精」。
孕婦不能吃薑母鴨、羊肉爐?
蘇怡寧醫師表示,可能許多民眾會有「讓薑母鴨和羊肉爐再滾久一點,酒精就會揮發」的迷思。對此,蘇怡寧醫師引述食品科學的烹調研究指出,不管是開蓋、關蓋煮或煮到宛如火山爆發一樣飛湯,料理裡的酒精還是很難完全蒸發,殘留量從25%到75%都有可能,越大火、滾得越濃郁的湯,越難烹煮到酒精殘留量真正歸零,如果將薑母鴨、羊肉爐等料理端起來聞香,鼻尖還有溫暖又刺鼻的酒味,則代表裡面一定還有酒精。
蘇怡寧醫師接著說明,酒精對於孕婦的風險,實為酒精穿過胎盤的速度極快,對胎兒神經系統不友善,美國婦產科醫學會(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及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都已明確指出,懷孕期間「沒有任何安全劑量的酒精」。
吃螃蟹會害孕婦流產?
除了羊肉爐、薑母鴨,也有許多孕婦好奇吃螃蟹是否會有導致流產的可能性,蘇怡寧醫師則表示:「如果螃蟹真的這麼好用,那我們還需要RU486(口服墮胎藥)嗎?」蘇怡寧醫師引述大型系統性研究指出,孕期吃任何海鮮與流產風險都沒有關聯,甚至適量攝取海鮮還能補充碘、硒、Omega-3脂肪酸,對媽媽和腹中胎兒的健康頗有幫助,所以螃蟹並非問題來源。
至於為何長輩都有「吃螃蟹恐導致流產」的迷思,蘇怡寧醫師則解釋,主要是因過去在食安條件不佳的年代,海鮮常常沒有煮熟,保存環境也不好,孕婦一旦吃壞肚子就可能食物中毒、感染、脫水、身體狀況不佳,結果讓人誤以為是螃蟹造成,這些經驗慢慢演變成現在的禁忌,但實則和螃蟹本身沒有直接關係。
孕婦吃螃蟹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吃肉不吃內臟:螃蟹的內臟,尤其蟹黃、蟹膏重金屬濃度較高,建議孕婦不要攝取過量。
務必煮熟:避免腸炎弧菌等細菌感染。
適量食用:只要不是每天食用、將螃蟹當作主食,而是偶爾解饞,當然沒問題。
更多鏡報報導
年薪上看760萬!28歲女業務轉行「這職業」…天天爽坐私人飛機、住豪華別墅
越南街道遭「染黑」!成千上萬條蚯蚓集體死亡 專家籲快做1事
恐怖診所!他以為走進「生化實驗室」血跡都乾了 醫生氣噗噗回應
其他人也在看

寒流來襲進補首選!新竹業者:10個月澳洲小羔羊超軟嫩
隨著天氣驟降,羊肉爐成為民眾禦寒首選的美食。新竹與宜蘭的羊肉爐店家迎來顧客潮,業者紛紛增加備貨量以應對需求。羊肉爐鍋內除了精選的軟嫩羊肉外,還有豐富的配料如木耳、高麗菜、玉米和豆皮,加上特製的湯底與中藥材,散發誘人香氣。專家提醒,羊肉屬於溫補食材,民眾食用時應注意搭配適當的清涼性蔬菜,以平衡溫補效果,避免燥熱反應。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1月大女嬰感染腸病毒身亡!疾管署警告:疫情升溫進入流行期
[Newtalk新聞]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疾管署今(18)日確認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中部1個月大女嬰,疫情監測數據也顯示已達流行閾值,疾管署提醒民眾務必提高警覺,落實手部清潔與環境衛生,並密切注意新生兒與幼童的健康變化。 疾管署表示,該名女嬰於11月上旬因食慾下降與活力不佳送醫入住小兒加護病房,隔日出現意識改變與休克情形,經搶救仍不幸身亡。檢驗結果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並併發重症。! 疾管署指出,第46週(11月9日至11月15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為11223人次,較前一週的10806人次上升3.9%,並突破11000人次流行閾值,研判目前已進入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以克沙奇A16型為主,其次為克沙奇A6型與克沙奇A5型。今年累計1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9例死亡,以伊科病毒11型最多達17例,其餘為克沙奇A16型與克沙奇B5型各1例,為近6年同期最高。新生兒重症病例已累計15例,疾管署呼籲務必重視幼童的早期徵兆。 疾管署說明,國內已正式進入腸病毒流行期,成人與兒童皆可能感染,尤其成人常無明顯症狀,較易在無察覺的情況下傳染給家中幼兒。
新頭殼 ・ 1 天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他耳朵「1處冒焦黑斑點」!檢查竟罹大腸癌 醫嘆:第三期了
耳朵異狀也可能透露大腸健康!中醫師吳宏乾分享,他曾在義診時遇到一名患者,因長期失眠前來求診,發現對方耳廓附近出現「焦黑色斑點」,且有腹瀉、排便帶血等狀況,推斷可能是大腸出問題,患者趕緊到醫院做檢查,發現患「第三期大腸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日本流感大爆發!醫揭「海外感染真相」:90%重症因硬要玩 教6招自保
流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人在國外,醫療不熟、語言不通、身體又虛,那才是真正的重症風險。重症醫師黃軒分享,只要做到以下6招,你不只能避免海外被流感「電爆」,甚至能讓你的旅行更輕鬆、更安全、更自在! 如何避免在海外得流感重症? 1、出國前至少2週打一劑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所有出國族客的最強護身符。研究顯示:可降低 40–60% 感染風險;病程較短、重症與住院率大幅下降。2、長途飛行記得「保濕鼻腔」很關鍵飛機上的濕度常低於 20%,比沙漠(25%左右)還乾。乾燥鼻腔會讓黏膜防禦力下降,讓病毒更容易黏上你。飛機上的「鼻腔保命三步驟」:.生理食鹽水噴鼻:每2–3小時補一次水分,讓黏膜保持「濕潤+活著」。.多喝水:不是口渴才喝,是持續補.不要喝酒:酒精會讓黏膜更乾,更脆弱。而且在飛機上代謝酒精會更慢,頭會更痛。3、隨身攜帶「抗流感的急救包」.口罩:密閉人群=病毒高速公路。戴著就對了。.乾洗手:每次摸過門把、桌面、電梯按鈕→手不是手,是病毒停機坪。兩滴酒精,比你想的更管用。.生理食鹽水鼻噴劑:讓鼻腔一直處於「濕潤防守模式」。保持濕潤→纖毛活動正常→病毒難黏上。乾燥=病毒穿牆模式ON。.加碼妙招:在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1 天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嘴巴長皰疹不只是免疫差!醫揭「大腦未來風險」 曝5建議:讓身體語言變保護行動
嘴角的小水泡,與大腦退化暗藏祕密連結?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表示,在門診裡,他常聽到這樣的話,「張醫師,我嘴巴最近又長皰疹了,是不是太累了?」大家對唇皰疹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壓力太大、熬夜太多、免疫差等表層原因,但其實小小的皰疹,背後可能是在提醒「大腦未來的風險」。
鏡報 ・ 6 小時前
嘴角長水泡≠火氣大 醫揭「慘烈後果」:免疫亂了、最後恐失智
許多人有嘴角長小水泡的經驗,一般以為是壓力大、免疫差所致,醫師張家銘表示,小小皰疹都提醒著大腦未來的風險。單純疱疹病毒第一型是造成唇皰疹的主因,此病毒會潛伏在人的神經系統,一旦發作,就會沿著神經系統、深入到大腦深處,每活化一次,就可能引發局部神經發炎,且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糖尿病悄悄「偷視力」 三分之一患者不知已視網膜病變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糖尿病多年高居十大死因之ㄧ,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糖尿病友超過200多萬,但多數人易忽略的是,糖尿病不僅影響血糖,更可能「偷視力」。亞東醫院眼科部主任王嘉康警告,臨床統計發現,近三分之一糖尿病患可能已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卻毫無自覺,而糖尿病患失明的風險高達一般人的25倍。 亞東醫院即日起至21日舉辦「守護甜蜜視界~...
匯流新聞網 ・ 4 小時前
實測曝光!瘦瘦針停打1年「體重回彈14%」 醫:不可能一勞永逸
瘦瘦針減重藥物「猛健樂」雖然效果顯著,但許多人關心停藥後體重是否會快速反彈。根據一項刊登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JAMA》的大型臨床試驗,停藥一年後體重平均反彈14%,雖然未完全回到治療前狀態,但也證實減重如同馬拉松,沒有任何減重方法能「一勞永逸」。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32歲男天天「靠1物」充飢 血糖狂飆680!醫嘆:再晚恐中毒亡
一名32歲男性司機因三餐不定時,常喝珍珠奶茶這類含糖飲料充飢,且外食也高油、高鹽、高糖,致其空腹血糖竟高達680mg/dL(正常值上限99)、糖化血色素超過15(正常值上限5.6%),已達嚴重糖尿病!醫師呂昀珊表示,糖尿病嚴重恐致酮酸中毒、甚至死亡。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女星驚見甲狀腺結節!3營養素護甲狀腺 2飲食法助防癌
51歲台語歌手楊慧絜半年前做全身健康檢查時,赫然發現有3顆甲狀腺結節,讓她擔心影響嗓音。哪些飲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營養師黃淑惠提醒,甲狀腺亢進患者要控制碘的攝取,而維生素D、硒、鋅是保護甲狀腺的重要元
健康2.0 ・ 13 小時前
奮力抗病魔/獨家!甲狀腺引發眼疾 高慧君動3次手術恐失明
高慧君2年多前因甲狀腺問題引發罕見的單眼斜視,手術後並未完全痊癒,眼睛只恢復8、9成,近日她連動3次手術,因為凸眼而做眼窩減壓手術,甚至全身麻醉、削骨,她也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如果無法修復,大不了回山上養雞種菜。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每天吃「1杯」能抗發炎、降膽固醇!研究證實:豆類能有效改善前期糖尿病
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的最新研究證實,日常飲食中加入一杯豆類,如鷹嘴豆或黑豆,能有效改善前期糖尿病患者的慢性發炎和膽固醇水平。這項發現為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提供更簡單易行的飲食策略。 每天一杯鷹嘴
健康2.0 ・ 1 天前
晚期存活率僅5%!他長年菸檳酒突出現吞嚥不順 一檢查竟罹「2癌症」
48歲的張先生長年抽菸、喝酒、嚼檳榔,今年初出現喉嚨異物感與吞嚥不順,本以為只是發炎,至耳鼻喉科檢查卻發現下咽部有腫瘤。進一步胃鏡檢查又在食道中、下段發現癌變,經切片確診為「鱗狀細胞癌」,並已合併淋巴轉移,為第三期食道癌合併第四期下咽癌。(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胃癌從3大死因掉到第8名!根除幽門桿菌可防9成胃癌…權威醫吳明賢:閃重鹹重辣,不如好好吃飯
胃癌曾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3名,但過去30多年來,臺灣醫界針對胃癌元兇「幽門螺旋桿菌」發展出有效除菌治療,不僅大幅降低胃潰瘍與胃癌的發生率,更讓胃癌在十大癌症榜一路下滑到第8名。現任台大醫學院院長、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單純吃辣吃重鹹並不會導致胃癌,而是幽門桿菌「點火」所造成,因此防範胃潰瘍、胃癌形成,最好方法就是「好好吃飯」。
幸福熟齡 ・ 1 天前